中国古代的守陵的宫女是如何伺候死去的皇帝的?

gdhycgs


古代皇帝驾崩后,庞大的后宫妃嫔、宫女是如何处置的呢?其实有一小部分被贪婪的继任者留下享用,还有一部分被送到尼姑庵削发为尼,剩下的就是去侍候她们死去的主子,为这些驾崩的皇帝守陵。

一般为帝王守陵的女人称为“宫女”,而这些所谓的“宫女”就是皇帝后宫的女性,不仅仅是地位低下的婢女,也有后宫妃子,甚至有些倒霉的皇后娘娘也逃脱不了这种命运。

这些被派去守陵的宫女、有的是在后宫失宠的,被排挤、打压、陷害的,生了皇子后夭折的,娘家没有背景、地位的等等;无论是婢女还是妃子,她们都不一定是自愿去的,因为从踏进陵园开始,她们就永无出头之日,一辈子将在这高高的院子里陪着先帝的亡灵终老,这种度日如年的状况比那些以身殉葬的宫女还要惨。

守陵这项制度最早始于西汉,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就下令所有的没有子嗣的妃嫔全部去为刘邦守陵。

汉成帝刘骜的妃子班婕妤为了免遭赵飞燕姐妹的迫害,先是去伺奉太后,汉成帝死后又主动去陵园为刘骜守陵,直至老死,她也被葬在陵园。皇后赵飞燕过了几年后失宠,也被送到陵园守陵,但她自认为是皇后,这么高贵的身份也来守陵,她不堪受辱,就自杀身亡了。

去守陵也不是悠闲的在那待着、闲着,她们也像上班一样,每天按部就班地工作着。


首先每天要把自己洗得干干净净,然后去前殿里跪着为先皇祈福,虽说先皇已是一个死人,但宫女们每天还是要像侍候活人一样伺奉他。

其次宫女们还要有一些基本功,就是哭灵,要哭得像模像样,她们必须每天唱歌给死去的先皇听,稍有懈怠,便会被认为是对先皇的不敬而遭责罚,甚至被处死。

曹操在死前就突发奇想,他立下遗嘱,在他死后,他的那些妃子和宫中的歌姬要定期对着他的坟墓唱歌跳舞,使他在另一个世界也能享受人间的快乐。

守陵本是对先人的一种哀思、寄托,可古代当权者却草菅人命,让这许许多多无辜的女性陪着自己的亡灵,实在是泯灭人性,可这些宫女没有哀思、也没有缅怀,她们有的只是无尽的愤怒、无果的命运。


遗产君


总体而言,古代为帝王守陵的宫女们,过的都是凄凉孤独的生活,而且还要做很多服务工作。

我们可以用汉代为例,一窥当时的守陵生活。

大体而言,这些宫人需要完成两项任务:

1、每天伺候死去的皇帝皇后的灵魂起居饮食;2、定期协助祭祀活动。

1.日常起居

《后汉书·祭祀》记载:

庙日上饭,太官送用物,园令、食监典省,其亲陵所宫人随鼓漏理被枕具盥水陈严具

这里的庙,不是后来烧香拜佛的庙宇,而是陵庙。陵庙设置在帝陵旁边,里面供奉皇帝的神主排位,每个帝陵都有自己独自的陵庙,比如汉武帝的是龙渊庙,汉昭帝的是徘徊庙。

(汉武帝茂陵)

汉代人认为,人死后是有灵魂的,而灵魂也需要吃喝,所以就在陵庙里来为皇帝皇后提供这些服务。负责皇家饮食的太官,要送来各种食物,由陵园里的专门人员安排上供。

此外,那些宫女们还要每天早晚定时整理被褥、准备各种各样的洗漱用品。虽然没人真的会用,但是所谓祭神如神在,她们心里要觉得先皇会来用,就是要用这份敬畏来完成工作。

(汉阳陵出土侍女俑)

2.祭祀活动

根据文献记载,在陵园当中还有很多的祭祀活动,《汉书》说:

日祭於寢,月祭於,時祭於便殿。寢,日四上食;庙,歲二十五祠;便殿,歲四祠。又月一游衣冠

这里的庙,就是前面说的陵庙,而寝、便殿,都是陵园里的殿宇。

每天要在寝殿祭祀,每月在陵庙祭祀,每个季度,在便殿祭祀。具体来说,寝殿里每天提供四次饮食,陵庙中每年祭祀二十五次,便殿则一年祭祀四回。

此外,每月还要游衣冠

啥意思呢,就是先帝生前用过的衣冠不能扔,也不能埋,平时要放在陵园的寝殿里头供着,每月还要把这衣冠从寝殿里头请出来,拿到都城的宗庙里去祭祀一番。这就是游衣冠。

看到这儿,您肯定感觉到了,这祭祀也太麻烦了吧!

没错,这些活动非常繁琐,需要很多人力物力,那么这些守陵的宫女们,自然也逃不掉劳动了。

3.凄苦生活

史书记载,为汉代皇帝守陵的宫女人数也是不少的,而这些宫女们除了劳累,内心世界也非常凄苦。毕竟是女子,身心相对柔弱一些,在守陵时又不可能让她们另许人家,也难以和娘家人沟通交流。

所以呢,这些女子大多数只能在陵园中孤独终老,成为真正的白头宫女。

而且有时候,被贬到陵园,其实就相当于被判了死刑。比如著名的西汉美女赵飞燕,在汉哀帝死后,被废为庶人,并被安排到汉成帝的陵园去,当天她就在那里自杀。

从这些守陵宫女的身上,我们能看到古代皇权政治下女子的悲惨命运。


考古军中马前卒


古代守陵的宫女并不是简单的在死去的皇帝陵墓地居住生活为其守陵,而是要伺候死后皇帝的日常起居,把死人当作活人伺候,还要打扮得漂漂亮亮,向死者表演歌舞。古代帝王何其骄横腐朽,不仅活着威风凛凛,死后也变态享受,看看这些帝王,飞扬跋扈到什么程度!真是变态得令人作呕!真是可怜了那些妃嫔宫女,她们干嘛那么飞蛾扑火般的涌向皇宫呢?

把守陵作为制度始于西汉。西汉初年,吕后妒恨刘邦的宠妃,在高祖驾崩之后便把那些没有生育子嗣的嫔妃打发到陵园去居住,美其名曰为先皇守陵。到了成帝时期,甚至出现妃嫔自愿守陵的稀奇事。原来成帝的妃子班婕妤为了避免遭受赵飞燕姐妹的加害,主动到长信宫侍奉太后以求避祸。在成帝死后班婕妤就到陵园守陵至死,死后葬入陵园。

到了东汉,守陵的队伍继续扩大。据《汉书·安帝纪》记载:“谓宫人无子,守陵园者也”就是说,没有被皇帝临幸过,可能临幸过但是没有怀孕,也可能曾经生育但孩子不幸夭折的妃嫔,在皇帝死后赐予守陵。后来一些女子在后宫争宠斗争中失败,得罪于人,也被派去守陵。

到了三国,曹操将守陵制度发挥到了极致,不仅让守陵妃嫔居住生活,还要为其载歌载舞。陆机的《吊魏武帝文》引《魏武遗令》记载:“妾与伎人,皆著铜雀台,于台堂上施八尺床穗帐,朝晡上酒脯粻糒之属。每月朝十五,辄向帐前作妓。汝等时登台,望吾西陵墓田。”曹操曾立下遗嘱,命令在他死后他的小老婆和宫中的歌舞伎定期要对着他的坟墓歌舞。

唐朝对守陵制度继续发扬光大,唐制要求“凡诸帝升遐,宫人无子者悉遣诣山陵供奉朝夕,具盥栉,治寝枕,事死如事生。”也就是说,嫔妃宫女要把死人当作活人伺候,对死去的皇帝日常起居要和活着的时候一样,必须面面俱到。据韩愈《丰陵行》记载:“设官置卫锁嫔妓,供养朝夕象平居。”就是说,守陵的宫人要在山陵伺候死后皇帝的日常起居,把死人当作活人伺候。还要打扮得漂漂亮亮,向死者表演歌舞。


希荣文创


就像皇帝生前服侍皇帝那样,只是当初伺候的是皇帝本人,现在伺候的是皇帝的灵魂。此外,打扫陵园的卫生,定期祭祀、哭一下,有时还要唱歌跳舞,据说曹操就曾立下遗嘱,要求他死后,他的妾和歌舞伎要定期对着他的陵墓唱歌跳舞。

这些守陵的宫女过得很凄惨,甚至比殉葬还要惨,唐代诗人罗隐的《铜雀台》就表达了殉葬比守陵好:“只合当年伴君死,免教憔悴望西陵。”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和傅皇后被命其守陵,当天二人就自杀了,可想当时守陵的惨状。

守陵制度最早始于西汉,皇帝死后要派宫女去守陵,有些皇后、太后死后也会安排守陵宫女。这些守陵的宫女不是指宫中地位最低婢女,而是泛指后宫中的女人,甚至连皇后都包括其中,这些守陵宫女大多是在宫廷争斗中失败的女人,也有的是因为后任皇帝讨厌她,干脆就命她去守先皇的陵墓,还有的就是因为没有子嗣,于是便被安排去守陵。这些守陵的宫女被称为“诸园贵人”。

这些守陵宫女过得非常寂寞、乏味的生活,几乎很少有人到陵园来,她们只有两眼对望,默默哭泣。伤心但不能表现,她们每天都有打扮得干干净净的,伺候皇帝的灵魂,把生前皇帝需要的东西准备好,把灵帐、灵幔立好,向其表演歌舞,表演完以后又要放声大哭,有时这些宫女唱的比哭的还难听。

这些年轻美貌的宫女最后在皇帝的陵园度过她们的后半生,而且是在非常寂寞、乏味的情况下度过自己的后半生,当时没有互联网,没有电话,没有电,而且在陵园也不能做什么娱乐活动,皇帝的陵园一般都修得非常大,四周都会围起,再种上松柏这些树木,给人的感觉就是阴森恐怖。而且皇帝的陵园附近都是其他皇帝或者皇后这些人的墓地,这些守陵宫女就是生活在墓地,最后在这种生活下任凭自己的容颜老去,至死也无人关注。

唐代有很多诗人作诗描绘守陵宫女的生活,比如白居易的《陵园妾》、韩愈的《丰陵行》、杜牧的《奉陵宫人》等等,在全唐诗中以《铜雀台》、《雀台怨》、《铜雀妓》为题的诗有四十多首,这还只是描绘曹操墓的守陵宫女的诗,其他与守陵的宫女相关的诗也有上百首。这些诗无一例外的都表达了对守陵宫女的同情,说明了当时守陵宫女的生活是多么的惨啊,难怪有些妃嫔听说自己要求当守陵宫女后便自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