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被赶出紫禁城,张作霖为何勃然大怒?

rosedameiniu


这个问题的答案,很多人都回答了,即冯玉祥不和张作霖商量,单方面驱逐溥仪,破坏了张作霖需要溥仪安抚东北的满洲和蒙古势力的打算。

现在我就来说说导致张作霖死亡的皇姑屯事件。当时的张作霖是中华民国军政府陆海军大元帅,是当时中华民国的最高领导人。蒋介石和汪精卫还要排下队。

1946,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就将皇姑屯事件作为日本侵华的起点:当时张作霖是国际公认的中华民国国家元首,谋杀国家元首,属于战争罪行为。

1928年皇姑屯事件时是一个各方势力都处于紧张时期。蒋介石和张作霖争夺中华民国国家元首之位;张作霖反悔不履行答应日本的事情引起日本人的愤怒;苏联继续窥视东北,意图获取大连这个真正的不冻港。

张作霖的性格和价值观

张作霖是东北一个贫苦家孩子出身,只进私塾读过2—3年的书,最多不超过5年——在父亲张有财死后,就不得不跟着继父学兽医谋生。

在李敖看来,张作霖虽然只读过几年的私塾,但还是非常尊重孔孟的。

张作霖很重视现代化的教育,特别是军事化的现代化教育。张作霖创办的东北大学每年经费比起当时排名第二的北京大学经费有3倍之多。

张作霖很重视军事工业,建立了兵工厂,使得东北军成为当时唯一一支拥有自主生产火炮和弹药的军队。火炮多、火力猛、炮弹足,成为东北军比其他军的最大优势。

另外东北军还是当时国内唯一拥有海陆空三军的军队。

张作霖的价值观上还有三个方面需要注意的:

1、反对苏俄主义。李大钊被处死说明了这一点。

2、反对南方革命党。辛亥革命后,张作霖就在东北大肆扑杀同盟会人员。坚定支持袁世凯做总统,称帝。如果张作霖不死,蒋介石想要成为中华民国的国家元首,非常不容易。东北易帜也不可能发生。

3、张作霖是擅长利用外交获取利益。根据东京审判中海相冈田启介的证词,张作霖一面接受日本的援助,一面向英美示好,意图两头通吃。

即:由于没有接触过多的儒家教育,早早就谋生,张作霖成为了灵活变通的实用主义者。张作霖亲善日本、苏联,但又想用英美来制衡日本、苏联。

在人才教育和工业建设上,都是以军事武器的导向为主。

如果张作霖不死,在日本的支持下,蒋介石无法攻下东北,张作霖将割据东北。但由于张作霖是中华民国国家元首,会吸引很多北洋军法中的人才去投靠;同时由于溥仪也在东北,蒙古和西藏的离心更强,很有可能重新形成明末时满清——蒙古(含西藏)结盟的满蒙模式和结构。

1927年9月25日北洋政府公告制定的「大元帅旗」,以五色旗为底,靠旗杆上角白色正方形内,绣制十二章国徽。

导致张作霖之死的皇姑屯事件的三种说法

一般来说皇姑屯事件都认为是日本关东军所为。但还存在其他两个说法:一、是苏联人干的;二、是奉军内部刺杀。

现在来看看三种说法:

一、关东军私下作为。

根据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和关东军的密信,都显示:在日本支持张作霖击败郭松龄和入关夺取政权后,张作霖却没有完全履行对日本的承诺,导致日本强烈不满。但:当时的日本田中义一拒绝了关东军要求对东北军缴械的要求,于是关东军决定私下行动,意图通过刺杀张作霖,搞乱东北,从而占据东北。刺杀机会是由河本大作制定的,秦真次和土肥圆贤二参与策划,关东军司令官村冈长太郎亲自下令执行。

这个观点的证据有:

1、因为日本陆军省反对公布案件真相,日本政府一直以“满洲某重大事件”来代称,虽然陆军省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影响日本形象和减少刺激反日情绪;

2、事件发生后,日本政府宣布是“南方国民政府便衣队员”所为——蒋介石还处在军事行动中,不可能在之前胜负未分的情况下部署刺杀行动,也不可能在6月3日得知张作霖回东北,仅仅用一个晚上就策划和实施爆炸——效率不可能这么高——而且也不能就准确命中张作霖的车厢——当时张作霖有替身。

3、东京审判中原陆军省兵务局局长、陆军中将田中隆吉的证词:

“1928年6月3日,在南满铁路和京奉线交叉处,河本大佐带领他的手下,爆破了北京开来的列车,张作霖就坐在那辆列车上。第二天,张作霖就死了。”

4、在太原解放后1952年河本大作的审讯供词承认是他刺杀了张作霖;根据《小矶回忆录》,1928年6月16日从东北回到东京的河本大作私下向小矶国昭承认是自己杀死张作霖。

有疑问的地方:

1、不管关东军是否确认张作霖当日是否死亡,在张作霖死之后13日后张学良才回到奉天,这段时间内关东军为什么没有趁机占领东北,甚至没有和东北军发生冲突。日本关东军在事件发生后的动作,不符合刺杀张作霖是为了占领东北的预期目的。

2、田中隆吉只是陆军省之人,并非关东军,甚至事件参与者。他的证词只能是旁证。

3、参与者的证词只有河本大作的证词。其他参与人秦真次、土肥原贤二、村冈长太郎均无证词或者相关证据,导致河本大作的证词成为孤证。其次,河本大作的证词不是东京审判上所做出的陈述,而是解放后做出的陈述。证词权威性不足。河本大作既然私下承认是自己做的,为什么不在1945年回日本,而是留在中国?

4、河本大作等人如何能够准确知道张作霖在哪一节车厢——当时是黎明时分,即便车上有间谍,也不可能做出信号——因为天还没有亮。张作霖回奉天不是周期计划性,而是临时突发性的。情报不可能如此快速准确传递。

二、苏联KGB刺杀。

俄罗斯历史小说家普罗霍罗夫在《张作霖元帅之死档案》一文中,依据的是苏联的情报资料。

主要的依据有:

1、1924年9月20日,张作霖和苏联签订《中东铁路条约》,做出亲苏的姿态。

2、1926年1月,张作霖拒绝所拖欠的缴纳1400万卢布给中东铁路管理局;中东铁路管理局伊万诺夫决定禁止张作霖军队使用中东铁路,但张作霖不予理睬,强行使用中东铁路,并逮捕伊万诺夫。

3、1926年7月,张作霖要求当时作为中华民国国军元首的吴佩孚将中东铁路管理权交给他。虽然苏联抗议,但中东铁路管理权还是落入张作霖手里。

4、1926年8月,苏联政府命令KGB刺杀张作霖,刺杀特工为萨尔嫩和布拉科夫。他们的计划是:布拉科夫负责运送地雷过境,萨尔嫩负责潜入张作霖府邸大院埋设地雷,并设定定时,成为定时炸弹,进而炸死张作霖。结果布拉科夫刚下火车,就被张作霖的人马给抓了。苏联政府于是宣布布拉科夫是白匪,刺杀机会是东北境内的苏联侨民策划的,和苏联政府无关。

5、1926年12月1日,张作霖宣布反G,同时宣布和苏联断交。

6、1927年1月到6月,张作霖都在进行清理苏联在中国的人员。

7、在张作霖的煽动下,根据苏联国家保安总局的统计,1927年到1928年,苏中边境发生了90多起入侵苏联事件;

8、1927年12月到1928年初,张作霖派人和日本谈判,意图在东北建立满洲共和国。

9、在哈尔滨的苏联KGB埃廷贡获得了张作霖和日本的谈判机密,立即报告苏联总部。苏联政府再次要求苏联情报局和国家保安总局共同计划刺杀张作霖,粉碎张作霖依靠日本建立满洲共和国的计划。负责刺杀人物的是:埃廷贡和第一次刺杀未成功的萨尔嫩。

刺杀小组为了嫁祸给日本人,特意将炸弹埋在日本关东军警戒的皇姑屯铁路架桥上。

10、事件发生后,最令苏联人疑惑的是,日本竟然承认是他们干的,理由是张作霖和美国勾结,出卖东三省。

11、苏联KGB刺杀张作霖的史实材料,是苏联解体时俄罗斯历史学家沃尔科戈诺夫在调查托洛茨基死因无意中发现的。

以上是普罗霍罗夫《张作霖元帅之死档案》一文中的主要内容。这个观点的最大问题是它是在苏联情报资料的基础上作为的分析,没有非常直接的材料去证实观点。

三、奉军内部作案。

日本历史学家宮脇淳子在她的著作《这才是真实的中国史——来自日本右翼史家的观点》一书中认为:河本大作刺杀张作霖是谎言,依据有两个:

1、根据河本大作在爆炸之后所拍照的照片,桥上上的满洲铁路桥梁完全掉落,桥下的京奉铁路地面并无损伤,因此爆炸只能是在桥梁涵洞天花板爆炸,而非如河内大作所说的是在地面埋炸药爆炸;

图片如下:

皇姑屯事件中被炸的列车,可以明显看出火车是过桥下时发生爆炸的;

皇姑屯事件中被炸的车厢,可以看出车厢底损坏程度较低,车厢的上、左、右侧均被炸烂,如果是爆炸是在地上,冲击力必然撕毁车厢底部。

这张应该就是河内大作所拍摄的照片,可以看出日军正前方并没有因为爆炸形成的爆炸坑。如果是在铁路上埋炸药而发生的爆炸,必然有一个巨大的爆炸坑,周边也是非常散乱。

2、张作霖的替身,在前一列列车,和后一列列车都没有发生爆炸,可见情报非常准确,知道张作霖真正的车厢所在。

宮脇淳子认为是奉军内部作案的理由是:

1、张作霖车厢爆炸,是在车厢天花板或其他位置爆炸,不是外面发生的爆炸导致的;

2、疑似案犯国民党党员杨宇霆和常荫槐事后被张学良以间谍罪名私下处死;

3、张学良加入GC国际并得到授勋。

总结

张作霖是一个非常善于利用势力均衡的实用主义者。他支持袁世凯,也善待溥仪;在满铁和日本合作,在中东铁路和苏联合作,又腾出手意图引入美国和英国势力制衡苏联和日本,自己从中取利。

皇姑屯事件,从动机上,国民政府(张作霖是国际公认的中华民国国军元首,蒋介石即便坐上,也存在瑕疵和合法性不足。从张作霖的势力均衡策略来看,他在国际上的能量不比蒋介石低。)、日本关东军(埋汰张作霖没有履行答应给他们的事情)、苏联(一旦张作霖和日本结成同盟,外东北面临重大安全威胁——张作霖有收复外东北的理由和动机)都有动机。

但从能力上来说,国民政府在时间和人员组织上,想要作案,难度非常大;日本关东军和苏联KGB都有时间、人员、资源等的能力。因此,皇姑屯事件只能是他们中的一个,或者两个都有份。

由于苏联情报在90年代初才被发现,这就意味着在皇姑屯事件发生后,日本政府并不知道苏联有刺杀的计划,因此误会是关东军私下行动的,最后只能承认是自己做的。

当然关东军应该确实有这个计划,但至于是否实施,或者及时实施,就难以确定。

如果关东军真的作案了,爆炸就在关东军的警戒范围内,就应该迅速出兵控制事态,控制张作霖,缴械奉天张作霖的军队。

皇姑屯事件,无论作案者是日本关东军,还是苏联KGB,案发后日本和苏联并没有得到什么好处,相反还造成了张学良的东北易帜。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历史哨声


张作霖一直充当着溥仪小朝廷保护神的角色。

虽然溥仪退位了,但备受皇恩的张作霖仍旧是晚清的坚定支持者。虽谈不上复辟封建统治,但优待皇室还是北洋的认知。张作霖一直是溥仪的保护神,不仅给溥仪经济支持,溥仪大婚时,张作霖献上巨礼,而且直皖战争期间,表示要控卫皇室。

但北京事变后,溥仪被冯玉祥驱逐出紫禁城,却是张作霖万般没想到的。张作霖进京后,立马安抚溥仪,并和庄士敦密谈,愿意恢复皇室特权,可是要小心谨慎,共和深入人心,不能给别人落下复辟封建专制的口舌。

可溥仪很快发现,张作霖只是给他口头支票,并没有实际行动,这就有了后来溥仪潜往日本大使馆,并被利用。


五味社


溥仪作为曾经的天下共主,张作霖作为后来的民国一哥,两人交集不但很多,而且很好,张作霖对溥仪来说有感情,既有上辈子未报的恩情,又有现世的特殊关切!(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历史三日谈))


说张作霖与溥仪有交情,是因为张作霖虽然崛起于草莽之间,但身份转变却是在溥仪时期完成的,别人觉得帝制不好,皇帝坏,可张作霖不管,他只觉得溥仪对自己有知遇之恩,其他的都是扯蛋,这就是时代机缘巧合下的例外,纵使天下人都认为某个人不行,还是有人会念他的好。

虽然第二次直奉战争张作霖与冯玉祥一定程度上属同盟关系,但他并不看好冯玉祥,不是不看好他的发展前景,主要是不看好冯玉祥的人品。

在张作霖看来:“这瘪犊子看着是在行义举,引得天下人为其击鼓狂呼,实则内心阴狠歹毒,肯定是看上了故宫满屋子的珍贵文物,以备不时之需!”


如果真要人搬家,能给两个小时?就是普通人家,收拾下家当都不止两天,更何况溥仪这样的大户人家,有人说孙殿英盗掘清东陵乾陵遗臭万年,其实冯玉祥逐溥仪出宫这一招,比孙殿英有过之而无不及。

再说孙殿英盗掘的是死人的,死人是不会作恶的,冯玉祥抢的是活人的,溥仪还有他的影响力和价值存在,即使溥仪无心,肯定也有很多欲“挟天子以令诸侯”,你把他弄出故宫,好事的人拿他做文章,不是恶心她妈给恶心开门,恶心到家了吗?

张作霖气的是冯玉祥目光短浅,没有政治头脑,只会政治投机,看着精明实则傻缺,哪壶不开提哪壶,因此即使做为盟友,张作霖对于冯玉祥逐溥仪出宫,可以说也是气愤不已。

无论从政治还是从文化瑰宝方面,溥仪都不能动,后来的历史发展也证明,故宫文物由于缺少了象征意义上的主人,被偷的偷,抢的抢,卖的卖;而溥仪则被日本人掳去东北。

张作霖之所以让人敬佩,不仅仅在于此他身份的转变,更在于他在处理事情上的政治眼光,这一点是只会投机的冯玉祥不具备的!


历史三日谈


溥仪被冯玉祥赶出紫禁城,有人说张作霖勃然大怒,因为老张对大清国那是死忠粉,也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奉军后来打了冯玉祥,把老冯打得屁滚尿流。还曾有人云,张作霖打算搞个二次复辟,把大清国再招摇一回,名目可以叫“大清第三帝国”(之前张勋复辟了一回,就算是大清第二帝国)。

事实究竟如何呢?首先咱们来看溥仪被赶出紫禁城五年前,皇室曾收到一笔数额不小的款子,汇款人就是奉天那方面,也就是张作霖。

老张为什么要给末代皇帝寄钱呢?因为他是东北王,而宣统虽然已退位,在东北的满蒙人群中还有一定的号召力和影响力,老张搞定了皇室,对他称霸东北,自然是大大的好处。

当然这件事很快被媒体所捕捉,天津的《华北每日邮电》报,立马发了一篇文章,题目就叫:《另一场复辟是不是近在眼前?》

看了这种新闻标题,溥仪立马就打了鸡血,他曾说:“我从心底感到了欢喜,也理解了为何奉军领袖对紫禁城那样热忱”。

次年,老张又托人给溥仪进呈了两棵东北人参。1920年,老张甚至还通告溥仪,说俺要“巩卫皇室”。京中甚至传闻张作霖要入紫禁城内给“圣上存候”,溥仪那帮人简直要乐颠了,要在“通常品目以外,加上一口宝刀”,作为给老张的赏赐。

哈哈!但老张并没有来见溥仪,人忙着呢!事实上,深谙政治的张作霖也不会逆历史潮流,为无权无势的落魄皇帝而丢了大好出路。

1922年,溥仪大婚之际,张作霖打了一万大洋的红包给溥仪。而两年之后,便发生了冯玉祥把溥仪撵出紫禁城的事件。这个时候,老张确实摆出一副义愤填膺的派头,就在这一年年底,他还曾约约小皇帝身边的红人庄士敦见面,而这一次溥仪送给老张两样礼物:一张溥仪签名相片,一只镶满钻石的黄玉戒指。张作霖只收了相片,退回戒指,同时许诺将设法“协助皇上并拯救残局”。

然无论如何,张作霖都不会真的帮溥仪复国,玩什么第二次复辟,他曾公开发表声明:“作霖以爱国为天职,凡有破坏我共和政体者,将挺身而击之”。

只要你不复辟,其实都是小问题。张作霖此后曾与溥仪见面,甚至磕了一个头,喊一句“皇上好”。但纵然如此,老张还是不会支持搞复辟。所以最终溥仪还是潜往日本使馆,最终走上了叛国之路。


司马路的历史会客厅


辛亥革命后,清皇室在袁世凯的威逼利诱下,宣布退位。当然,在退位之前,清皇室代表也和袁世凯多次协商,争取了许多优待条件。比如每年要支付400万银元,还有继续住在紫禁城等等。

说白了,也就说紫禁城是清皇室的小朝廷,溥仪虽说退了位,身份也是国民,但他在紫禁城里的日子,远比一般国民要滋润得多。

(溥仪旧照)

然而,溥仪平静的生活还是受到了军阀混战的影响。

1924年10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直系军阀吴佩孚和奉系军阀张作霖,为争夺北京政权,在山海关正打得如火如荼。吴佩孚在百忙之中,抽调北洋军保卫北京城。然而通过贿选成为大总统的曹锟却认为吴佩孚是想监视他,也找借口又把北洋军调离北京城,支援山海关。

此时,早就和吴佩孚不睦的冯玉祥,暗中和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达成日后平分北京政权的约定后,发动倒戈政变,率军直取北京,很快就围困了总统府,并迅速布兵电话局、电报局和火车站,不毫不费力便控制了北京城,并将所在军部改为国民军。

冯玉祥不光囚禁了曹锟,还解散了国会及吴佩孚的兵权。

张作霖也违反不入关的约定,率奉军攻打吴佩孚。吴佩孚大败,只得退往湖北。

冯玉祥在接管北京政府后,立刻实现了第一次革命。

(冯玉祥旧照)

他撕毁了之前袁世凯和清皇室所签的协议,重新修订了一份新的协议,在协议中,他表示紫禁城的财产不能都归溥仪所有,应该公私分明。然后,冯玉祥打着清除封建残余的口号,命令溥仪在两小时内把他的私有财产及用品等,自行打包,搬出紫禁城。

正与直系军阀残余兵力打得不可开交的张作霖,听说溥仪被赶出紫禁城后,气得大骂不止。那么,为何张作霖对这件事这么生气呢?我认为有四个方面的原因。

一、张作霖觉得被冯玉祥利用了。

张作霖和冯玉祥本来是合作关系,并且张作霖的势力远比冯玉祥的要大,所以张作霖一直轻视冯玉祥,结果冯玉祥驱逐溥仪这么大的事,居然都不和他商量,显然是没把他看在眼里。再说,干活的主要是张作霖,吃现成的却是冯玉祥,所以张作霖不怒才怪。

二、冯玉祥私吞紫禁城财物。

冯玉祥只给溥仪两小时打包时间,显然不尽人情,也是担心溥仪把一些值钱货转移,所以冯玉祥派兵把守紫禁城,为的就是把溥仪赶走后,好大捞一笔。

(张作霖旧照)

三、打破了张作霖的计划。

虽说溥仪已经过了气,但是在八旗中,他还是享有很高的威望,因此东三省那边,不少满蒙贵族都还唯溥仪为尊。张作霖为了能顺利地夺取东北三省,也为了能得到满蒙人心,一直与溥仪交好,多次解溥仪之危,很得溥仪信任。现在他放长线钓大鱼的计划,被冯玉祥搞砸了,他能不急眼吗?

四、溥仪被赶后,会给别有用心的人制造机会。

溥仪继续住在紫禁城,是和时人认为正统的北洋政权签定的协议,也是国际社会上得到认可的协议。冯玉祥却单方面撕毁协议,给社会上造成信任危机。特别是日本人已经占领朝鲜,随时都可以攻入东北,如果溥仪被日本人利用,再加上满蒙八旗遗老们的支持,他张作霖在东北会是第一个受害者。

事实上,张作霖考虑确实有些道理,最后,溥仪果然在日本人的扶持下,在满洲建立了伪满洲国,做上了傀儡皇帝。当然溥仪此举,给中国带来的伤害是巨大的,不过,这已是后话了。

(参考史料:《中国通史》《我的前半生》)


张生全精彩历史


宣统皇帝被驱逐出皇宫,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事实上,溥仪被驱逐的这个事件本身,只是当时的军阀混战中的一个插曲而已。因此要搞清楚溥仪被驱逐,张作霖为何大怒,就要先搞清楚当时的历史背景。

民国十三年九月(1924年9月 ),第二次直奉大战爆发。这场大战的主力,分别是奉系杠把子张作霖率领的十五万奉军和直系二当家吴佩孚率领的二十万直军。


正当直奉双方陷入胶着之时,身为直系,却总是想自立门户的冯玉祥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人物。那么冯玉祥为什么会有决定战局的胜败的能力呢?这还要追溯到两年前,也就是第一次直奉大战之后。

第一次直奉大战后,直系杠把子曹锟因为当总统的问题跟直系的二当家吴佩孚起了矛盾。乘曹、吴相互怀疑对方这个时机,原本只是边缘人物的冯玉祥对曹锟大献殷勤,在曹锟当总统这件事上,冯玉祥忙前忙后,大肆张罗,赢得了曹锟的信任。因此在第二次直奉大战前,冯玉祥已经成为直系中很重要的一号人物了。


身为直系二当家的吴佩孚跟冯玉祥一向都有矛盾,总想搞倒他。岂不料,冯玉祥也不是吃素的,他也在暗中策划搞倒吴佩孚。在第二次直奉大战前,冯玉祥为了搞倒吴佩孚,干了三件事:

第一、拉拢同为直系边缘人物的胡景翼和孙岳一起反曹、吴二人;

第二、暗中联合张作霖,企图借助奉系的力量推翻直系,并与奉系联合控制北京;

第三、联络南方的孙中山,借助国民党的力量制约张作霖,并将自己和胡林翼、孙岳的部队改为国民联军;

完成了前期部署后,冯玉祥于第二次直奉大战期间临阵倒戈,在10月23日夜,在古北口放奉军入关,并连夜杀回了北京,发动了“北京政变”,囚禁曹锟。




北京政变的消息传到了前线,搞的吴佩孚很被动。他一面部署防线,严防奉系突破长城;一面部署兵力,准备回救北京。但是防守长城的直军被奉军击溃,奉军打进关内。回救北京的部队也在天津被冯玉祥击败。最后奉军和国民军南北夹击,将直军在华北的十多万主力全部消灭(主要是吴佩孚的嫡系部队),曹锟被软禁,吴佩孚只身逃亡南方。

先后搞倒了曹锟和吴佩孚后,北京和天津都被国民军占领了。而当时张作霖还没有进京,因此在张作霖进京之前,当时的北京政府就是冯玉祥一个人说了算的政府。

11月5日,也就是吴佩孚在天津兵败后的第三天,冯玉祥就派人把溥仪给赶出了紫禁城。他为什么要驱逐溥仪,按照官方的说法是冯玉祥一向追求革命,驱逐溥仪是为了完成辛亥革命没有赶走皇帝的遗憾,铲除了封建帝制复辟的祸根。但是实际上,冯玉祥的动机没有那么简单。


首先,冯玉祥近水楼台先得月,抢先霸占了京城。他的实力弱,跟张作霖共同执政,他是吃亏的一方。所以他要乘张作霖没有来之前,先发展自己的实力。他本身不是北洋元老,也不是小站系出身,他入主北京,京城哪个大佬会鸟他?于是冯玉祥进城之后就给自己改了一个形象:进城之前是军阀冯玉祥,进城之后是革命者冯玉祥。用革命者的形象,拉拢别人对他的支持。

革命者,自然要激进一点。那么干什么事是最激进的呢?自然是以扫灭封建残余的名义,将溥仪从紫禁城里赶出去了。于是,溥仪就成了冯玉祥改头换脸的牺牲品。

其次,冯玉祥驱逐溥仪,废掉了之前袁世凯签订的优待条件,重新签了一份。根据新拟定的合约书,紫禁城里的所有资产要公私分开,不能全归溥仪所有。属于公的部分必须留下,属于私的部分溥仪可以拿走。但是,分出公私只给了溥仪两小时的时间。这对溥仪来说,实际上就是收拾几件衣服,把最贵重,也比较好携带的文物带走。比如著名的清明上河图,这明显就是公家财产,但是溥仪就带走了,而且冯玉祥也没有追究。

由此也看的出来,冯玉祥的目的很简单,他给溥仪两个小时的时间让溥仪搬,溥仪也搬不了多少东西。最后紫禁城里面那些值钱宝贝,大多数还是落到了冯玉祥手里。

那么冯玉祥到底有没有搬呢?据当时在现场看热闹的曹汝霖回忆,应该是搬了!溥仪被驱逐后,国民军趁机在紫禁城劫掠宝物,以军用大卡车,运载而出,万目睽睽,人所共见,无可掩饰。后来冯玉祥的心腹鹿钟麟也说过,如果不是靠变卖紫禁城财宝,国民军也撑不到后来的北伐战争。


因此,这便是张作霖听说溥仪被驱逐后勃然大怒的一个主要原因。在张作霖的眼里,姓冯的这厮借着铲除封建余孽的名义,明目张胆地偷东西,还他妈的背着老子去抢!你抢完了,老子还能抢什么?一直等到冯玉祥抢了大半个月后,张作霖才赶到北京,这个时候,张作霖就算想抢也下不去手了。大伙都看着呢,老张还是要脸的人。

另外,张作霖一直想利用溥仪,借着讨好溥仪以拉拢前清勋贵。之前张作霖在北京都是二把手,先后屈居于段祺瑞和曹锟之下。现在好不容易混成老大了,没想到冯玉祥横插一杠,坏了张作霖的好事。

那么张作霖之前是如何讨好溥仪的呢?这说来可就话长了。

袁世凯死后,张作霖一直就想当东北王。但是东北的满蒙势力很大,经常在东北搞一些独立运动,背后还有日本人的支持,让张作霖很苦恼。于是张作霖决定拉拢溥仪,借助溥仪在满蒙贵族中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为自己夺取整个东北造势。



第一次是在民国八年,张作霖给溥仪的爸爸载沣汇了一笔巨款,以资助溥仪的日常开销。那时候正是紫禁城比较苦难的时期,开支全靠民国政府的施舍,或偷偷盗卖文物国宝度日。张作霖在这个时候资助溥仪,让溥仪对他顿时起了好感。之后,张作霖又派自己的拜把兄弟张景惠再次进京巴结溥仪,又让溥仪对他非常感激。当时甚至有传闻,认为张作霖会支持溥仪在东北登基,让张作霖在东北的满蒙区域博得了很深的好感。

第二次是在民国九年,由于段祺瑞和曹锟闹掰了,直皖战争爆发。大战爆发后,北京城外炮火连天,张作霖立刻派人入宫向溥仪通报了军情,并且表示要保卫皇室,让溥仪放心,有他在,没人敢动皇室一根毛,此举再次博得了小皇帝的好感。直、奉联军获胜后,紫禁城内得知张作霖立刻要进京,立刻派出内务府大臣绍英前去迎候。当传闻张作霖要入紫禁城内给溥仪请安时,整个紫禁城都为之欢腾了。溥仪的近亲重臣们还特意到醇王府开了个小会,商量怎么赏张作霖。但是由于业务繁忙,张作霖并没有进宫见到溥仪,这让精心预备的紫禁城大为绝望。

不过,张作霖虽然没去。但是奉系的各大将领却跟北京的前清的那些王公大臣们,也是打得火热,他们常常在一起集会、打牌、吃饭。乃至醇王府的总管张文治还和奉系将领、张作霖的把兄弟张景惠结拜兄弟。奉系将领张景惠和张宗昌还被授以紫禁城骑马的殊荣。

第三次是民国十二年,溥仪大婚,张作霖此时由于跟直系闹掰了,去不了北京,但还是给溥仪送去了贺礼。作为感恩,第二年张作霖嫁女儿,溥仪也给张作霖送了两份大礼包。当年的三月,张作霖大寿,溥仪又送了一份大礼,并命人在大红礼单上写道:张总司令二月十二日生辰,宣统皇帝致赠:福寿条一件、寿画一轴、满意一柄、彩色瓷瓶一对、洋烟一匣、衣料四件。

民国十四年,张作霖生日,溥仪再次送去了一份大礼,包括:无量寿佛一尊、三镶玉满意一柄、彩色九桃瓶一对、彩色双象耳瓶一对、彩色小瓷盘一对、青玉大吉葫芦小插屏一对、打簧洋钟一对、洋烟一匣、红雕漆圆盒一对、绮霞缎衣料八端。此外,溥仪还在一个星期后补送“万古英风”匾额一面,并福寿字及古玩等多件。

由此可见,张作霖是在放长线,钓大鱼。眼瞅着就要钓鱼的时候了,冯玉祥居然把溥仪给赶走了。如果让溥仪跑了,特别是跑到日本人那里去了,日本人会不会扶持溥仪在东北搞点小动作?这是有可能的。因此,张作霖怎么可能不恼火!

事后张作霖一面派人跟冯玉祥进行斡旋,撤走了驻扎醇王府外的国民军。一面赶紧进京,找人跟溥仪疏通,表示冯玉祥干的这事跟他没关系,让溥仪宽心。当他听说溥仪溥仪潜往日本使馆后,张作霖立马找人跟溥仪搭线,前两次都被拒绝了,张作霖并没有放弃,仍然要求面见。最后溥仪答应了,两人在天津曹园见了一面。当张作霖走到溥仪面前后,毫不犹豫的趴在地上就磕了一个响头,毕恭毕敬的给溥仪行了一个大礼。

随后张作霖大骂冯玉祥,说冯玉祥那厮是为了要拿宫中的宝藏,而他是十分留意维护国宝文物的,他不光把奉天的宫廷维护得极好,并且把北京的一套四库全书也要弄去,博得了溥仪对他夸赞。最关键的,张作霖要搞清楚溥仪为什么要潜入日本大使馆,他最担心溥仪被日本人利用了。

于是张作霖话题一转,对溥仪直言说:皇上你不该在我带兵到了北京之后,还往日本使馆里跑,我是有满足力气维护你的。溥仪连忙解释说:其时冯玉祥戎行还在,我实是不得已才进日本使馆的。听溥仪这么一说,张作霖立刻接道:皇上要是愿意,到咱奉天去。就住在宫廷里,有我在,怎样都行。溥仪最爱听这话,因此在张作霖主持北洋政府期间,他跟日本人都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接触。



因此总的来说,张作霖并不是真的关心溥仪的死活,他只是害怕溥仪溜了,最怕溥仪被日本人利用,成为日本的棋子坏了他的大事。而他对冯玉祥驱逐溥仪这件事,恼火的原因主要有三点:

第一、冯玉祥和张作霖是合作关系,冯玉祥驱逐溥仪,应该跟他商量,而不是自己一个人偷偷的干,这明显就是瞧不起自己;

第二、张作霖在溥仪身上钓了很久,就是想利用溥仪。现在冯玉祥赶走溥仪,让张作霖很没面子,也让他在溥仪面前很被动;

第三、把溥仪留在北京,是圈禁溥仪成本最低的办法。现在溥仪跑了,再想把他请回去,圈在宫里可就不容易了。后来日本关东军为什么能利用溥仪侵占东北?还不是因为国民政府没有限制溥仪的人身自由,给了日本人一个利用溥仪绝好的机会。

所以说,冯玉祥驱逐溥仪这事干的很二。驱逐就驱逐呗,为什么要放他走呢?您都以革命者自居了,干嘛不革命到底?怕就怕以革命者自居,但实际上是在沽名钓誉。


Mer86


辛亥革命一声枪响,共和风暴遍布全国,1912年隆裕太后颁布了退位诏书,封建帝制结束。但清帝退位之前曾经和民国政府签订了“优待条例”,其中除了每年给银子,保持皇帝的尊号以外,还有就是让溥仪居住在紫禁城内,这样紫禁城内在辛亥革命以后仍然还是封建帝制的天下。但1924年冯玉祥将军发动“北京政变”以后,下令把清逊帝溥仪驱逐出宫。



当时“东北王”张作霖听到这个消息以后非常生气,并且马上进行了斡旋,国民军对醇王府的管制马上放宽,等到张作霖进京以后,立刻便撤离了醇王府门前的国民军队,并且亲自前往朝见溥仪。当时不少清朝的遗老遗少得知这个情况以后,还上书张作霖希望他能恢复“优待条例”,不过张作霖没有答应。


张作霖为什么愿意“震怒”,并且觐见溥仪呢?因为他看中了溥仪的名号。溥仪虽然退位,但并不是一点用没有,首先守旧的人,比如清朝的遗老遗少们就还看重宣统的名号,张作霖“震怒”一下,自己不会损失什么,还能结好于他们。其二,宣统皇帝在满蒙地区还有一定的号召力,张作霖这么做无疑能够得到这些地方人的好感。

不过,明眼人都知道张作霖虽然尊崇溥仪,最终还是为了自己考虑,他不过是为了利用溥仪而已,真要他出兵出钱那是不可能的,但张作霖对于溥仪比别的军阀要好多了,所以张作霖皇姑屯事变身亡以后,溥仪还派人送去了挽联,也算是尽了自己的心思。


历史十二郎


张作霖是奉系军阀,奉系是北洋军阀最为主要的派系之一,北洋军阀是袁世凯的新军主要将领建立,新军组建又是晚清的产物。和溥仪搞好关系,也会让满清遗老遗少认同自己。

张作霖和溥仪关系还不错,溥仪结婚他还包过红包,为什么张作霖和溥仪关系不错呢,除了拉拢满清遗老遗少,还有一个原因是张作霖是东北王,东北呢原来又是满人入关的地方,所以蒙古人和满族人在这里势力很大,虽然清朝被推翻了,但是他们还是认溥仪为正统的。

我们也知道后来北洋军阀谁也不服谁,直系和奉系大打出手,冯玉祥在这个过程中和张作霖合作,打退了吴佩孚,于是冯玉祥在这时也就顺理成章接管了北京,张作霖也没想冯玉祥进北京后竟然开始变革,撕毁和清政府的条约,将溥仪驱逐出紫禁城,张作霖也知道,想要挽回已经不可能了,那么总要对在东北的蒙满贵族表达下态度吧,所以也就对此事破口大骂。

另外两个人本来是合作关系,搞这么个动作明明知道会破坏合作关系,冯玉祥也没和张作霖通报一声,也让张作霖觉得自己被利用了,还有紫禁城是原来皇室住地,里面少不了奇珍异宝,冯玉祥这么一干,那么这些东西不都全进冯玉祥的腰包了吗,所以张作霖才会对此事勃然大怒。


玄坤


因为溥仪会来抢东北,满清有个祖训,就是关内如果守不住就退回东北,张作霖就想要把溥仪关在紫禁城圈养起来,如果他被放出来,回东北该怎么办,京城的王爷贝勒满清遗老响应号召 跟溥仪一起来东北想要抢东北怎么办,这些满清遗老虽然势力不如以前,可财力不能小看,还有东北本身也有一些留守的满人,响应溥仪号召怎么办。这不但威胁张作霖的统治,甚至威胁他的性命。

他的担心最后成真了,溥仪带着一批遗老来了东北,以及东北军里的一些满族将领也里应外合。溥仪 溥杰 善耆 熙恰 川岛芳子,这些人和日本人同流合污祸害东北。其中川岛芳子更是参与了杀害张作霖的行动。


小罗丝~




1924年11月5日,溥仪被赶出了紫禁城,溥仪很伤心,远在千里外的张作霖听到此消息,勃然大怒,暴跳如雷。

为什么会这样?难道张作霖和宫中的溥仪有非常紧密的关系?

关于张作霖为何这么生气,说来话长,得从冯玉祥开始说起。

冯玉祥打乱了张作霖的计划



二次直奉大战时,张作霖答应冯玉祥,只要他能临阵倒戈,奉系胜利后,在关内的直系地盘全部归冯玉祥所有。


冯玉祥很高兴,因为这是一箭双雕的事情。与吴佩孚本来就有积怨,再一听张作霖给出的条件,实在诱人,既然如此,何乐而不为呢。

冯玉祥倒戈后,直接导致吴佩孚的直系大败,意外的是,冯玉祥乘机带兵进入了京城。

冯玉祥进城后,以扫灭封建残余的名义,将溥仪从紫禁城里赶了出来。



冯玉祥这么做达到了名利双收的目的,首先,他将北洋政府签的对满清废帝溥仪的优待条件全部作废。

然后,限制溥仪在两个小时内搬出紫禁城。并指出紫禁城里的资产,要分出公私来,不能全归溥仪所有。

规定属于公的部分不许动,属于私人的部分允许溥仪带走。

实际上,这就是赤裸裸的掠夺。

在两个小时内,溥仪根本就不能带走更多“私有财物”。剩下的财产,基本都被冯玉祥控制住了。

张作霖多年来,一直关照溥仪,不排除对宫里的财产早已动心。结果,被冯玉祥鸠占鹊巢,近水楼台先得月啦!这是张作霖勃然大怒的原因之一。

张作霖想通过溥仪实现自己的目的




当然,张作霖勃然大怒还有其它原因。

张作霖虽然看似一个粗人,但是他老谋深算。

他想雄据东北三省,并且想控制整个满洲,势力直达外蒙。做一个真正的“东北王”。

但是,东北是满清的发源地,是满清八旗子弟的大本营,更是溥仪皇亲国戚们的地盘。

虽然溥仪等于是个废帝,但是只要他在紫禁城一天,就能稳定东北局势。

冯玉祥这么做,完全打乱了他的计划,这能不让张作霖生气?

为了东北的稳定,张作霖必须“震怒”



溥仪被冯玉祥赶出了皇宫,这事引起了极大地“轰动”,各路军阀,各路革命者都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作为“东北王”的张作霖,也必须发声。要么赞成冯玉祥的举动,要么斥责冯玉祥的行为。

最后,传递出来的消息是张作霖很“震怒”,这个“震怒”是要让外人知道的,因为东北大地上还有无数满族人,还有无数大清后裔,隔壁蒙古境内更是有不少大清的支持者。

所以,张作霖的举动是为了稳定需要和政治需要。张作霖的“震怒”也是一种赢得各方支持的态度。

令张作霖最担心的是溥仪走出紫禁城后,如果他去了日本人那里,一旦被日本人利用,东北将会不保,那可能会满盘皆输啊!

后来的发展完全如此,早期张作霖一直保护溥仪,令日本人无从下手。

后来,日本人对张作霖下了黑手,利用溥仪成立了伪满洲国,日本人控制了整个东三省…

溥仪被赶出宫,张作霖“震怒”的原因是没有占到财宝的便宜,害怕失去对溥仪的控制,还有就是做给别人看。

(如果你有不同观点,欢迎关注,欢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