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之最-著作介紹及其功能

最早的兵書:春秋末期的著名軍事家、出生將門的齊國人孫武寫的兵書《孫子兵法》。

最早的歷史著作:《春秋》,也是我國現存的編年體史書。

最早的歷史文獻:《尚書》。

第一部國別是:《國語》。

國書是一國派遣或召回大使、公使時,由國家元首致接受國元首的正式文書。分為派遣國書和召回國書,召回國書一般在新任大使或公使遞交派遣國書時一併遞交。外交使節一般在遞交國書後方能正式履行職務。

國書有正本、副本之分,正本加封,副本不封口。正本由派遣國元首簽署,外交部長副署,由使節親自向駐在國元首遞交副本則印上國家元首、外交部長的簽名,不簽署。

最早的天文學著作:《甘石星經》是我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天文學著作,可惜他在宋代以後就失傳了,今天只能從唐代的天文學書籍《開元佔經》裡見到他的一些摘錄。

最早的醫學著作:《內經》,因假託是黃帝所做,故又稱《黃帝內經》。《黃帝內經》奠定了人體生理、病理、診斷以及治療的認識基礎,是中國影響極大的一部醫學著作,被稱為醫之始祖。

最早的藥物學著作:漢代《神農本草經》。中醫四大經典著作之一,作為現存最早的中藥學著作約起源於神農氏,代代口耳相傳,於東漢時期集結整理成書,成書非一時,作者亦非一人,秦漢時期眾多醫學家蒐集、總結、整理當時藥物學經驗成果的專著,是對中國中醫藥的第一次系統總結。其中規定的大部分中藥學理論和配伍規則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則在幾千年的用藥實踐中發揮了巨大作用,是中醫藥藥物學理論發展的源頭。在李時珍出版《本草綱目》之前,該書一直是被看作是最權威的醫書。

第一部通史:西漢歷史學家和文學家司馬遷所著的《史記》。《史記》記事始自傳說中的荒地,歷經夏、商、州、秦、漢,止於漢武帝太初年間,囊括了約三千年的歷史。《史記》分為十二本紀(記歷代帝王政績)、十表(大事年表)、八書(記各種典章制度記禮、樂、音律、曆法、天文、封禪、水利、財用)、三十世家(記諸侯國和漢代諸侯、勳貴興亡)、七十列傳(記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蹟,主要敘人臣,其中最後一篇為自序),全書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餘字。《史記》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其首創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後來歷代“正史”所傳承。《史記》還被認為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劉向等人認為此書“善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

第一部斷代史:東漢歷史學家班固編著的《漢書》。繼《史記》之後我國古代又一部重要史書,與《史記》、《後漢書》、《三國志》並稱為“前四史”。 《漢書》全書主要記述了上起西漢的漢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漢書》包括紀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傳七十篇,共一百篇,後人劃分為一百二十卷,全書共八十萬字。

最早、最完整的農書:南北朝時期北魏傑出的農業科學家賈勰的《齊民要術》。全書10卷92篇,系統地總結了六世紀以前黃河中下游地區勞動人民農牧業生產經驗、食品的加工與貯藏、野生植物的利用,以及治荒的方法,詳細介紹了季節、氣候、和不同土壤與不同農作物的關係,被譽為“中國古代農業百科全書”。

第一部史學評論專著:唐代傑出的史學家劉知幾著的《史通》。史通》是中國及全世界首部系統性的史學 理論專著,全書內容主要評論史書體例 與編撰方法,以及論述史籍源流與前人修史之得失。包括的範圍十分廣泛,基本上可以概括為史學理論和史學批評兩大類。史學理論指有關史學體例、編纂方法以及史官制度的論述;史學批評則包括評論史事、研討史籍得失、考訂史事正誤異同等。由於《史通》總結唐以前史學的全部問題,因而擁有極高史學地位,對後世影響深遠。此書的編著時間始於唐代武后長安二年,至唐中宗景龍四年成書,花了九年時間。

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北宋司馬光主持編寫的《資治通鑑》。在這部書裡,編者總結出許多經驗教訓,供統治者借鑑,宋神宗認為此書“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即以歷史的得失作為鑑誡來加強統治。

古代最重要的科學技術著作:北宋卓越的科學家沈括寫的《夢溪筆談》。據現可見的最古本元大德刻本,《夢溪筆談》一共分30卷,其中《筆談》26卷,《補筆談》3卷,《續筆談》1卷。全書有十七目,凡609條。內容涉及天文、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各個門類學科,其價值非凡。書中的自然科學部分,總結了中國古代、特別是北宋時期科學成就。社會歷史方面,對北宋統治集團的腐朽有所暴露,對西北和北方的軍事利害、典制禮儀的演變,舊賦役制度的弊害,都有較為詳實的記載。

最大的百科全書:明代初期的《永樂大典》。

《永樂大典》編撰於明朝永樂年間,內閣首輔解縉總編的一部中國古典集大成的曠世大典,初名《文獻大成》,是中國百科全書式的文獻集,全書22,937卷(目錄佔60卷),11095冊,約3.7億字,彙集了古今圖書七八千種,顯示了中國古代科學文化的光輝成就,但《永樂大典》除了正本尚未確定是否存在長陵外,永樂副本卻慘遭浩劫,大多亡於戰火,今僅存800餘卷且散落於世界。《不列顛百科全書》在“百科全書”條目中稱中國明代類書《永樂大典》為“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永樂大典》已經成為了中國文化的一個符號。

古代最重要的工藝百科全書:明代傑出的科學家宋應星編寫的科技名著《天工開物》。

《天工開物》初刊於1637年(明崇禎十年),共三卷十八篇,全書收錄了農業、手工業,諸如機械、磚瓦、陶瓷、硫磺、燭、紙、兵器、火藥、紡織、染色、製鹽、採煤、榨油等生產技術。

《天工開物》是世界上第一部關於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綜合性著作,是中國古代一部綜合性的科學技術著作,有人也稱它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學家宋應星。外國學者稱它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

作者在書中強調人類要和自然相協調、人力要與自然力相配合。是中國科技史料中保留最為豐富的一部,它更多地著眼於手工業,反映了中國明代末年出現資本主義萌芽時期的生產力狀況。

最大的叢書:《四庫全書》。

《四庫全書》全稱《欽定四庫全書》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紀昀等360多位高官、學者編撰,3800多人抄寫,耗時十三年編成的叢書,分經、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庫。由於蒐集四庫全書時毀滅大量古籍檔案,故有學者稱為“四庫毀書”。

共有3500多冊書,7.9萬卷,3.6萬冊,約8億字。當年,乾隆皇帝命人手抄了7部《四庫全書》,下令分別藏於全國各地。先抄好的四部分貯於紫禁城文淵閣、遼寧瀋陽文溯閣、圓明園文源閣、河北承德文津閣珍藏,這就是所謂的“北四閣”。後抄好的三部分貯揚州文匯閣、鎮江文宗閣和杭州文瀾閣珍藏,這就是所謂的“南三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