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任不離崗 一個小村莊五個“村支書”

映象網南陽訊(記者 周永生 通訊員 王鴻昌 楊振輝)

11月5日是淅川縣九重鎮唐王橋村的黨員活動日。一大早,孔祥軍、楊金山、餘新江、高敬森和高申豹就來到黨員活動室,跟村“兩委”班子一起商量當天的活動流程。

“縣裡開展的‘三亮三比三評’還需深入推進” “村裡的農旅一體化發展該啟動了” “會後舉行‘扮靚村容村貌’義務勞動”……你一言我一語,五個人討論得很熱烈。這五人,就是唐王橋村的“五支書”。

唐王橋村是個小村莊,改革開放初期,這裡窮得叮噹響,治安一塌糊塗。如今的唐王橋村,荒山坡種滿金銀花,莊稼漢成了產業工人,窮村莊變成鄉村振興示範村。

“唐王橋能發展好,多虧了俺們村有五個‘村支書’,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78歲的村民楊士明道出了其中的“玄機”。

“大家都說俺們村有五個‘村支書’,其實他才是真正的村支書,俺們幾個老夥計都是前任的。”高敬森拍了拍旁邊中年人的肩膀笑著說,這就是唐王橋村黨支部書記高申豹。

2008年,38歲的高申豹剛當上村支書,就琢磨著咋能發揮4位前任老支書的光和熱,他提了兩瓶酒見了最早一任老支書孔祥軍。

“既然都退了那麼多年了,還去摻和啥。”飯也吃了,酒也喝了,可孔祥軍還是回絕了他。其他幾位老支書也都沒表現出很積極。

高申豹不死心,每當村裡有大事,或者個人有啥新想法,都去找幾位老支書聊聊。慢慢地,幾位老支書發現,這個年輕人有思路、有闖勁兒,關鍵是能全心全意為村民服務。

“為村裡發展作貢獻,咱老黨員更要帶頭兒。”幾位老支書又有了精氣神。

2011年年初,唐王橋村啟動土地流轉工作。萬事開頭難,幾位老支書率先響應,分頭做工作,當年就流轉了3000畝。如今5000多畝地全部種植金銀花,農民年人均增收8000元。

“拆!”在去年6月份唐王橋村啟動的舊村復耕工作會上,幾位老支書率先響應,帶頭拆了自家的老房子。此後,僅用了8個月時間,11個自然村的2800多人都搬到了新村。

村裡富不富,關鍵看支部;支部強不強,主要看班長。唐王橋村的五個“村支書”同心協力、共謀發展,在以黨的建設高質量推動經濟發展高質量上,蹚出了一條新路子。

“一任接著一任幹,一心一意謀發展,等以後新支書上任時,我們村就有六個‘村支書’了。”說完,高申豹拿著掃帚,跟幾位老支書一起,投身到“扮靚村容村貌”的義務勞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