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汉语中,“不”在什么情况中读平声?在什情况中读仄声呢?为什么?

大千世界6195


问题:在古汉语中,“不”在什么情况中读平声?在什情况中读仄声呢?为什么?

.........

前言

古汉语中,有不少字是多音字,有的字多音同义,例如:看、听;有的是多音异义,例如:不。

不,在康熙字典中,有几个读音,平上去入四声都有。一般讲究平仄的情况都是用在格律诗中,因此这里仅仅就诗韵来说一下“不”的平仄不同

一、不 所属的韵部

不,这个字在平水韵中分属两个韵部

1、十一尤

平声属于下平十一尤: 不,与有韵"否"通。这个意思是说,不和否的意思一样,但是否是仄声,因此用到平声时,就用“不”来代替。

这种用法在古诗中也不少,例如[唐] 李白的《秋浦歌》

秋浦长似秋,萧条使人愁。
客愁不可度,行上东大楼。
正西望长安,下见江水流。
寄言向江水,汝意忆侬不。
遥传一掬泪,为我达扬州。

押韵十一尤,秋、愁、楼、流、不、州。《廣韻》甫鳩切《集韻》《韻會》《正韻》方鳩切,音浮。

又如:浣溪沙 [宋] 韩淲,也是押平声韵:

闲里相看两鬓秋。酒能沾醉雨能幽。吾庐何幸得翁留。
世路尽教终易与,山林佳话恐难酬。人来人去亦知不。

2、汉朝的平声读音

汉乐府《陌上桑》中“不”的发音也是平声,但是明显和平水韵的“上平七虞”中的字一起押韵。

使君谢罗敷: 宁可共载不?
罗敷前致辞: 使君一何愚!
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康熙字典中关于这个字的读音似乎也拿不准:好像应该读作“吾” ?

二、仄声

在康熙字典记录中,根据宋朝的广韵、集韵等官方韵书记录,不,上去入都有。

1、入声

这里就根据平水韵的常见用法来看,不,在“入声五物”韵部,表示否定的副词使用,相当于英文的NO、NOT。这也是最常见的用法。

石灰吟[明]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2、上声

不,在下面这首词里应该是通“否”,这种用法经常把“不”放在最后一个字。

[宋] 辛弃疾《鹧鸪天》

一夜清霜变鬓丝。怕愁刚把酒禁持。玉人今夜相思不,想见频将翠枕移。
真个恨,未多时。也应香雪减些儿。菱花照面须频记,曾道偏宜浅画眉。

玉人今夜相思不?意思是“相思否?”这种用法也非常多见。

结语

古汉语中,“不”常用的就是通“否”有平上两声,用作否定的意思是入声。

另外现代汉语中,“不”的后面如果是去声的话,发音会是平声,例如“不尽长江滚滚来”,大家不要和诗韵的平仄搞混了,这里依旧是仄声。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前不久写了篇短文,希望能回答你的问题。



语流音变是普通话里的,举两个最常用的“一”和“不”,在不同词语组成中会改变声调,如“一个”“一双”“不要”“不好”,但无论声调怎么变字的意思不变。这种情况就是语流音变。在书面标注时,“一”只能是阴平,“不”只能是去声,这是普通话里的情况。

我们由此可以看出,用普通话和《现代汉语自典》来解释中古读音的方向是不正确的。因为中古读音里“一”和“不”都是入声。

需要说明的是,中古音韵系统中“不”字的平声用法是通假字。一种是通“否”这个字,作为未定之辞用在词末是“否”字是平声;一种是当“鴀”字,夫不,䳡也。亦作鳺鴀。

汉语言大体上可粗分为上古、中古、近古、现代四个系统,要知道一个字在哪个时代是什么读音必须查看当时或按当时读音编写的字典(或韵书)。


诗词人吴海玉


情况是这样的。“不 ”字作否定词,在古汉语中都是仄声。 《广韵》载:分勿切,入物,非。

因此,“不”是个入声字。我们知道,中古时代汉语语音发生过“入派三声”的历史演化,即在《中原音韵》时代起,古代的入声发展逐渐消失,分别演变派入到平(古平,今已分化为阴平、阳平两个声调)上、去三个声调中去。

所以,古汉语中其实不存在读平声的问题。

不过,如果你所说的“古汉语”,是自己用今天的普通话读古书,那就遵照一般“不”字的变读规律就好了。 如果你的方言还有入声,继续读入声,改“文读”的字,也保留文读。

而作为通假字通“丕”的时候(意思是大),则按照被通假字的读法去读。比如:《诗·周颂·清庙》:“不显不承。无射于人,斯。”段玉裁曰:“丕与不音同,故古多用不为丕。如不显即丕显之类。”高亨注:“不,通丕,大也。”


通“否”的时候,读fŏu 。《说文·不部》:“否,不也”。段玉裁注:“不者,事之不然也;否者,说事之不然也。故音义皆同。”

作为古代姓氏,读 fōu,比如汉代的不疑。

表示花蒂这个意义,读fū。如 《诗·小雅·常棣》:“常棣之华,鄂不韡韡。”郑玄笺:“承华者曰鄂,‘不’当作拊。拊,鄂足也。”《说文·不部》:“不”,段玉裁注:“古声不,柎同。”

通“否”的时候读pĭ。有两种情况: 1.邪僻。《商君书·壹言》:“秉权而立,垂法而治,以得奸于上而官无不,赏罚断而器用有度。”高亨注:“不与否古通用。

2.鄙,不敬重。《荀子·赋》:“君子所敬而小人所不者与?”


八砖学士


古人作文除注重文法和修辞而外,亦注重音律。凡好的文章无不是平仄交替,读起来音韵起伏,抑扬顿错。记得我小时候上语文课,有些教古文的老师读古文时便拿腔作调。少年无知只觉好笑,后来才明白那是老师在用标准的古音读文章,以使我们深切的体会文章的音律美。“不”字在古汉语中是多音字,且多以仄声出现,但是放在去声(普通话的四声调)字前面时一定读平声 ,这样读起来才有音韵起伏的美感,否则两个去声字放在一起读起来让人敝气。


雲淡風清509


不:为仄。在普通话中,不:在组词时,遇仄读平,遇平读仄。

其实语流、语气变音没多大的实质意义。为赘音(调)。


先生刘兴华


看需要,处在平声位置就念平声,仄声位置就念仄声。因为古人作诗,形式是第一位的,为此可改变字的读音。清代桐城派吴汝纶说“与其伤洁,勿宁失真”,可谓一语道破。


语助者


读平音等于今天的“不”(音“mo”),读仄音等于今天的“勿”(音“mat”)意思是“不要”。具体在粤语和晋语中有所体现。


无飞禽走兽不青山绿水


不字有几组反切

入声(仄):《正韵》《韵会》逋沒切。《广韵》分物切,同弗。

上声(仄):《韵会》俯九切,同否。

去声(仄):《玉篇》甫负切,《广韵》甫救切。

平声:《广韵》甫鸠切。《集韵》《韵会》《正韵》方鸠切。


9998人关注


"不″字在字典《分韵撮要》中为入声。

奔品嫔毕,平上去入。类似字有:毕,不,咳,一,七,失,忽,笔,乞,吉……都是入声,即仄声!


bing131424770


如不去为平声,不可能为仄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