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卫立煌?

天蓝海蓝542


卫立煌,曾是孙中山的警卫,蒋介石的虎将,抗日远征军最高司令,被军统监视的“通共”分子,解放战争后的国民党头等战犯,最后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的国家领导人。这样一个审时度势、不断变换身份的人,称之为“俊杰”再合适不过。

一、少年知勤奋,青年知是非,志向明确,训练有素

卫立煌出生于1897年,少年时勤奋读书,能作诗填词,为以后的发展打下牢固的文化基础。

他很早就脱离了清朝遗民的旧思想,向往民主革命,所以15岁开始接受军事训练,17岁考入湖北陆军学兵营,系统学习军事知识。

毕业后拒绝加入袁世凯控制的北洋军,南下广州入伍,很快成为孙中山的警卫队班长。

在追随孙中山的时候,卫立煌得以亲耳聆听教诲,加深了对民主革命的认识,就此树立了远大的理想。

年轻的卫立煌不久即显示出勇于担当的精神和卓越的指挥才能,受到孙中山的嘉许。

二、壮年时无问东西 ,只为验证心中理想

壮年时期的卫立煌可谓功成名就:东征陈炯明,北伐孙传芳,有胆有识,有勇有谋,官运亨通,从连长、团长一直坐上最高司令官的位置。

1932年蒋介石大力围剿红军,卫立煌率军在鄂豫皖边区获胜,迫使红军主力东移。作为奖励,蒋介石把金家寨一带改名“立煌”县,成为卫立煌在蒋介石身边“红极一时”的象征。

但有书君认为,卫立煌所做的一切,始终是以实现“三民主义”理想作为目标的,直至发生“西安事变”才如梦方醒。

三、中年晓民族大义,积极参加抗日

卫立煌在抗日战争中心端气正,对国共两党军队一视同仁,提供装备补给,立下不朽功勋。

尤其是在1943年,46岁的卫立煌带领中国远征军赴缅甸指挥,收复了滇西被占国土,打通了滇缅公路交通运输线,为二战的全面胜利打下了基础,至今为人津津乐道。

四、暮年坚定方向,叶落归根,一生无憾

早在抗战时期,卫立煌与共产党就结下了战斗的友谊,同时落下“通共”的嫌疑。

国民党内部对他的排挤,军统特务对他的监视控制,更加明确了他的归属方向,于是在解放战争中和蒋介石“打哑谜”,消极守卫,拒不出战,配合了辽沈战役的胜利。

蒋介石去台湾后, 卫立煌被列为国民党高级战犯暂避香港。蒋介石派人劝他去台,卫立煌拒绝了,表达出回到新中国的愿望。

后来,卫立煌回国,在新中国担任要职,直至1960年去世,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受全中国人的怀念和景仰。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卫立煌的一生堪称无憾,正如张治中在他的追悼会上的致词,说他是“善始善终的爱国军人”。

固然,“俊杰”是卫立煌权衡一生得来的成果,但一定是遵循了勤奋、良知、正义的规则,具备担当、果敢的良好品德,才能成就圆满的人生结局。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很多人都在说卫将军战斗多牛逼,其实仔细看看卫立煌这人的历史,真觉得挺有意思。跟大家分享两点吧:

1、卫立煌和朱德朱老总是好朋友,而且是过命的交情。韩信岭战役,卫立煌被日军击败,被日寇围堵,然后在白儿岭一带被朱老总接应掩护,成功撤退。可以说朱老总对卫将军有救命之恩。

那个年代老一辈革命家的人格魅力是不用怀疑的,再加上朱德老总的资历,能够让卫立煌折服也是正常的。两人不止公务上有合作,在私底下也有很多交流。朱老总曾经送给卫立煌两匹马,然后卫立煌回赠一只钢笔、一块手表,手表一直被朱老总戴到去世。

2、解放后,卫立煌回到大陆,也被安排的很好,可以说结局很圆满了。不过卫立煌最早剿共的时候非常疯狂,蒋介石都专门设立了一个“立煌县”来表彰他,可见他当年下手多狠。

但是被朱老总折服后,卫将军对共产党的态度大变,抗日战争期间为八路军提供了很多便利,甚至专门跑去延安对中共中央进行了访问。而他曾经的手下陈铁、彭杰如都起义投诚,从国民党跑到了共产党这边。

到了解放战争,卫立煌更是不惜违抗蒋介石的命令,把廖耀湘卖了。打锦州之前,蒋介石的意思是守锦州,卫立煌却坚持守沈阳。结果就是锦州丢了,按计划廖耀湘要走营口撤退,然后卫立煌命令廖来沈阳。

然后,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因为耽误了时机,机械化的廖耀湘部被跑步前进的林彪追上,国名党五大主力的前两位新一军新六军被歼……一手练出来的新一军被打没了,已经调回国防部的孙立人,从一楼哭骂到二楼,不知道问候了廖耀湘、卫立煌、陈诚多少遍……

不管怎么说,卫将军真是人生赢家。作为一个军人,非常能打,是蒋介石的“五虎上将”,美国人称其“常胜将军”。建国后任全国政协常委、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去世后安葬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作为曾经的国民党头等战犯,卫将军这一生也算得上左右逢源了。


老胡评车


卫立煌是国军将领中最会打仗的帅才,是美军评价的常胜将军,日军眼里的虎将,老蒋宣布的战犯。在我看来,他应该是我党深藏不露的高级卧底。请看我细细道来:

1、老孙时期和北伐时期,卫立煜战无不胜。在围剿红军时期,卫立煜却是屡次失败。抗战爆发时,卫立煌不积极进剿,却与红军和谈。

2、抗战始前期,我军曾名义上归卫立煌管辖。但卫立煜但对我军不干预、不打压,还支援大量物资和军备。

3、抗战后期,拒绝老蒋攘外安内政策,坚决不与我党搞磨擦。军统将亲近我党的黑材料罗列一大堆交个老蒋,卫立煌一度被革职。

4、辽沈战役中,屡次与老蒋对着干。不出战、不增援、不听话,“三不态度”一摆,坐看我军拿下绵州、灭掉廖耀湘部。卫立煌与老蒋的相互扯皮,完美帮助我军完成了东北战略大包围。

最后,新中国建立后,卫立煌主动返回相国,参加到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来。受到超高礼遇并且出任国家高级职务。为什么党国的常胜将军会遇着我军就吃败仗?看到这里明白了吧。


尔朱少帅


卫立煌算的上是一个比较传奇的人,仅仅是从的他的发迹史来看,卫立煌就堪称励志的典型人物。卫立煌从基层做起,由警卫员做到了军长,仅此一点就可以甩开那些黄埔捷径的将领了。并且卫立煌确实是一个非常革命的人,如果不是为了革命,他也不会在孙中山落魄时投靠他。

在北伐战争时,卫立煌就因为战功卓著而提拔为团长,卫立煌这个十分的崇拜孙中山和三民主义。卫立煌也算的上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曾经就表达过等到孙中山先生革命成功,他自己就卸甲归田,然后在共和之下种种地就行了。但是理想主义总是会被现实所打败,卫立煌也是如此。

蒋介石背叛革命之后,卫立煌陷入了人生的一个低谷,因为孙中山先生逝世,卫立煌一时间感觉前途渺茫,更是不知道怎么来实现孙中山先生的遗愿,最后卫立煌只能听命于蒋介石。但是面对蒋介石的一些倒行逆施,卫立煌很是纠结,尤其是九一八事变之后,卫立煌十分的纠结。

最后卫立煌其实已经看到了蒋介石是救不了中国,在得知共产党的一些政策之后,尤其是共产党的抗日主张之后,卫立煌瞬间表示了赞同。卫立煌一直同八路军有往来,是国民党中少数真心实意帮八路军抗战的将领。一场忻口会战,其实就证明了卫立煌的勇猛,对于卫立煌这样的将领,还是要持肯定态度的。


小司马迁论史


我是冯杰,这个问题我看到很多回答,但很遗憾,由于答题者没有掌握核心材料,回答基本上都是照本宣科,自然达不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果用一句话评价卫立煌,那就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有证据吗?且听我娓娓道来。



卫立煌早年是孙中山先生的卫队战士,由于能征善战得到蒋介石的重用,因他不是黄埔军校出身,人称“杂牌中的嫡系”。另一方面,卫立煌的政治觉悟性很高,华北抗战那些年,他始终与八路军保持友好合作关系,从内心仰慕共产党。1938年下半年,卫立煌曾向中共委派的秘书赵荣声透露心声:“我参加共产党好吗?怎么参加呢?”翌年,邓小平、杨尚昆经过河南去河北开会,卫立煌又向他们说起参加共产党的愿望。

1940年11月26日,毛泽东电报共产国际领导人季米特洛夫:“卫立煌暗示,以后形势变化他希望通过中共得到苏联的支持。在(民族)解放战争的第二年(1938年),卫立煌对朱德同志说,他想加入我们党。我们建议他留在国民党阵地,因为这有利。此后他再没有提出这个问题。”

1944年底,国民政府开始“军改”,裁撤了远征军司令长官部,卫立煌改任陆军副总司令,心头颇有怨言。蒋介石好言劝导:“此乃中当时审核计划未周,以致吾弟未兼方面军之职务,此实中之疏失之过。”

1946年11月,卫立煌和夫人韩权华一行远赴欧美游历考察,认识了留法学生左派领袖汪德昭。卫立煌说:“将来回国,蒋介石还是要用我的,我决心起义,现在感到难办的就是我的意见,没法传到延安方面去。”汪德昭说:“我可以找到适当的关系,取得联系,寻求配合。”卫立煌当即执笔电报,略谓:“为了尽快地结束中国的内战,我决心站到人民一方,和有关方面进行军事的、政治的及其他的一切合作。顾及个人的环境,希望绝对保守秘密⋯⋯”

那么,中共方面有没有收到这封电报呢?答案是肯定的。金城同志常期担任延安交际处处长,1947年春又负责主管敌军工作,是年12月,刘少奇在西柏坡召开敌军工作会议。金城汇报说:“蒋介石的统治已经摇摇欲坠了。现在有很多国民党军官看到了蒋政权就要垮台的趋势。将来必有更多的国民党官员起义,奔向我方。”刘少奇颇为认同,“最近卫立煌曾通过苏联驻法国大使馆告诉我们,蒋要派他到东北去,问我们的意见如何?我们只做了一个比较灵活的复电,让卫相机行事”。



后来的事情相信大家都知道,蒋介石几次想要放弃沈阳,命令东北国军主力西进,打通沈锦线,把部队撤至锦州集中。卫立煌掌握部分高级将领不敢西进的心理,以各种各样理由拖延,消极守在沈阳不动,应该说加快了国军在东北战场的彻底失败。

1955年3月,卫立煌从香港回到祖国大陆。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这样说道:“一切善意地向我们提意见的民主人士,我们都要团结。像卫立煌、翁文灏这样的有爱国心的国民党军政人员,我们应当继续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毫无疑问,卫立煌属于爱国将领。


冯杰


卫立煌1897年生于安徽合肥,表字俊如,又字辉珊。他从小学习十分用功,饱读诗书。1915年入粤军第二军当兵,开始军旅生涯。两年后的9月加入孙中山的卫队。1918年随粤军一起讨伐北洋军因战功被提升为连长,不久又被升任营长、团长。在北伐战争中,屡立战功,最后升至师长。

1932年5月中旬,蒋介石纠集30万大军,兵分三路“围剿”鄂豫皖苏区,卫立煌任中路军第六纵队指挥官,率部同红军进行激烈交战,并因战功而受到蒋介石赏识。1934年2月平定李济深发动的“福建事变”。卫立煌先后被任命为驻闽预备军总指挥兼驻闽第10绥靖区司令官、鄂豫皖三省边区“清剿”总指挥兼三省边区督办、闽赣浙皖边区“剿匪”总指挥。

抗战开始后,卫立煌任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兼前敌总指挥,给八路军提供了大批军需物资。1939年9月起,卫立煌兼任河南省政府主席,在主政河南期间,卫立煌与八路军及中共保持良好的关系。除此之外,卫立煌还建立了中条山防线,该防线先后挡住日军十三次扫荡,成为当时抗日的模范地区。 由于与八路军来往密切,卫立煌引起了国民党高层的不满,蒋介石于1942年1月撤销卫立煌职务,将其调往西安。此后,日军发动中条山战役,国军惨败,卫立煌苦心经营的中条山防线毁于一旦。



图片二:剧照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东任命卫立煌为北行辕代主任兼东北剿匪总司令部总司令,总揽东北党政军大权。到达东北后,卫立煌采取集中兵力固守沈阳长春等几个大城市,不与共军决战的策略,引起蒋介石的不满。锦州失守后,卫立煌被蒋介石用专机接回关内,并被撤职!1949年卫立煌出走香港。

1955年,在组织的周密安排下,卫立煌回到大陆,并先后被推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常委、民革中央常委,又担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1960年1月17日,卫立煌逝世,终年63岁。



图片三:剧照

综上所述,对卫立煌的总评价应当是:他不但是一个军事指挥能力十分突出的军事家,而且是一个对祖国和人民抱有深情的爱国人士。在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期间战功赫赫,充分展示了他的军事才华。至于与共产党之间的敌对,虽然不容肯定,但确属事出无奈。后来他回归大陆后为国家统一所作的大量工作,应给予充分肯定。


壮图山人


烟酒阁大学士国军将领系列二十二:陆军上将、中国远征军司令官、东北剿总司令长官卫立煌。

自陈诚主持东北军政后,乱命不断、昏招叠出。东北国军节节败退、丢城失地,一时人人皆曰陈诚可杀。不得已蒋介石请出卫立煌主持东北。

卫立煌,字俊如,安徽合肥人。他骁勇善战、军事才能杰出。在东征北伐、中原大战、抗日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担任过中国远征军总司令。日军称其为“支那虎将”,史迪威称他是“常胜将军”。

蒋介石撤销东北行辕、保安司令部,成立东北剿总司令部,卫立煌任司令长官。为消除其顾虑,蒋介石甚至连货币发行权也给他。卫立煌顿时成为真正的“东北王”。

对于卫立煌其人,有人说是中共地下党,早已被我党策反,对于这点史书没有明确记载,但其至少是共产党同情者,为共产党开了很多方便之门。




卫立煌早期投奔革命,南下参加粤军,任孙中山卫士排长。在东征北伐中,以战功升一路升迁。

卫立煌(1897-1960年),字俊如,又字辉珊,安徽省合肥县人。卫立煌自幼丧父,依靠长兄抚养和教诲。他勤奋好学,能作诗填词;亦思想前卫、热心革命。

1915年卫立煌于湖北陆军学兵营结业后,南下参加革命。加入粤军第2军,又任孙中山警卫排长。后参加许崇智讨袁军,因战功任连长、营长,后在讨伐商团叛乱中升任团长、旅长。

许崇智被蒋介石赶走后,卫立煌部被收编,从旅长改为第1军第3师第9团团长。北伐开始后,卫卫立煌团在永定、松口战役荣立战功,升任第14师副师长、师长。

1927年,卫立煌率部在龙潭击退孙传芳部反击,升任第9军副军长、南京卫戍副总司令。1930年奉命组建第45师任师长,中原大战中负责拱卫南京。其后参加进攻苏区。在西安事变中北扣留。


抗日战争中,卫立煌是八路军、18集团军的顶头上司。他以国事为重,与共产党和睦相处,颇多照应。

抗战初期,卫立煌任第14集团军总司令,八路军属于卫立煌节制。卫立煌就任第2战区副司令长官兼前敌总指挥后,第18集团军(即八路军) 又属于第二战区战斗序列。

卫调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后,也是如此。所以卫立煌经常和八路军将领联络、开会磋商,协调行动。彭德怀回忆中说:18集团军归卫立煌所指挥,但他又从未指挥过我们。

卫立煌多次明确表示,凡是抗日部队他都一视同仁。他排除干扰、顶住压力,给18集团军调拨、支援了大批武器弹药、食品、服装等军需物资。1938年春,他一次拨给18集团军100万发子弹。

1941年底,国军将领纷纷指责卫立煌立场不定,蒋介石也认为他不该偏袒八路军。次年1月,蒋介石下令将卫立煌调离第一战区,解除本兼各职,改任军委会西安办公厅主任,剥夺了军权。

1942年1月,日军入侵缅甸。3月中国组建中国远征军第1路军,入缅与日军作战。卫立煌出任司令长官。在待命重庆期间,他与八路军之密切关系被人告发,蒋介石改派罗卓英担任司令长官。




抗日战争中卫立煌在多个战区领导抗战,屡立功勋。被日军称为“支那虎将”;史迪威称他为“百战名将”。

远征军第一次作战失利,1943年蒋介石组成新的 中国远征军,再次起用卫立煌,出任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执行打通滇缅公路,,保证大西南后勤战略补给线的畅通,与盟军协同作战任务。

1944年11月19日,卫立煌指挥远征军攻占芒友,继续占领遮放,歼敌1000余人。次年1月20日,远征军攻克镇畹町,拔除了日军在云南是后一个据点。23日,第53军与中国驻印军会师。

1945年5月,卫立煌就任陆军副总司令。经梅贻琦介绍,6月卫立煌与韩权华女士在昆明举行结婚典礼。何应钦为主婚人,龙云为证婚人。1946年11月,卫立煌将军偕夫人赴美考察军事。


47年陈诚接手东北军政后,军事上一败涂地,蒋介石需要得力大员整治东北。

日本投降后,国共争夺关键点在于东北,东北人口众多、重工业发达,几乎没有遭受抗战破坏。所双方在东北都是最强阵容:我方民主联军司令林彪、各部队都是解放区抽调的精锐和和主力。

国军派出的是最强战将杜聿明,麾下有国军五大主力之二的新1军、新6军,另有石觉13军、刘玉章52军、陈明仁71军都是嫡系主力,蒋介石说国军主力一半在东北,东北万不可失。

山海关、四平之战后林彪北撤松花江。47年杜聿明因肾病辞去东北保安总司令。蒋介石任命心腹陈诚执掌东北军政。陈诚到东北后做了很多事情:裁减满洲军、盲目将主力军拆分等等。

接着赶走新1军军长孙立人,撤了71军军长陈明仁、查办52军军长张耀明;秘密调查东北行辕主任熊式辉、东北保安司令长官杜聿明受贿舞弊,军事上又节节败退,搞得鸡飞狗跳人心惶惶。



蒋介石放权太快,导致卫立煌坐大。卫立煌在东北的作为令人百思不得其解,消极避战,表现的并没有比陈诚好。

在人人喊杀陈诚情况下,蒋介石召回在欧洲考察的卫立煌。任命他为东北行辕主任,后改为东北剿总司令长官。为拉拢卫立煌,蒋介石把东北党政军大权全部了他。

东北主力和将领主要参加过远征缅甸,能够指挥他们的杜聿明、罗卓英都已调离。蒋介石只有剩下卫立煌的将可以点了。等到明白卫立煌的所为,悔之晚矣。

但是卫立煌到任后,在军事方面思路与蒋介石相左,完全对立。蒋介石要求四处出击争夺东北,卫立煌以重兵守长春、沈阳、锦州三点,实则自保,令蒋介石非常不满。

1948年,国军在全国已进入全面防御。特别是东北只能龟缩在几个大城市。蒋介石有心想把东北国军撤到关内,但指挥不了卫立煌率军南下,也协调不了傅作义北上接应。

这和淮海战役,华东野战军与华中野战军联手歼灭杜聿明集团,白崇禧在华中带着几个主力兵团(张淦兵团、宋希濂兵团)看热闹的局势一样一样的。



卫立煌临危受命,也打着小九九,蒋介石是秋后算账的主,擅用追责制,张学良、韩复渠是前车之鉴。

1948年国军军事检讨会上谁都知道东北已不能守,但是微妙之处在于蒋介石与东北最高长官谁都不想先提出放弃东北的建议,谁也不想负责。

从军事上说,东北民主联军(林彪4野)攻克东北只是时间问题,东北国军缩成三个坨坨(长春沈阳锦州),连饭都吃不上。

但是卫立煌的布局自有他的道理:一是林彪东北民主联军没有攻占大城市的先例和作战经验,陈明仁71军守四平足以说明战例。

二是林彪围城打援战术过于犀利,让卫立煌断绝救援边城念头,与其出门送死不如守住一亩三分地。

三是退也是败守也败,不如看时局(主要是长春10万守军是鸡肋,林彪围而不打)变化,所以决定国共命运的辽沈战役,国军将领想的是如何推卸责任,乱命叠出。

如廖耀湘兵团是东北国军主力辖5个军,蒋介石命其出沈阳救锦州,卫立煌命其守沈阳;锦州失陷后蒋介石命其走营口,卫立煌令廖耀湘回沈阳。



辽沈战役,卫立煌反对率全军退往华北,也反对出兵沈阳救援锦州。

辽沈战役前,长春郑洞国10万国军已被围困多时;锦州范汉杰15万国军多为杂牌,唯有沈阳20万国军是主力。

蒋介石对卫立煌据守大城市的战略非常不满,下令只留少部分兵力守沈阳,其余部队编为机动兵团,南下锦州,卫立煌拒不执行。

9月12日辽沈战役在北宁路打响,林彪大军跳过长春、沈阳,直扑锦州,准备将东北国军关门打狗。蒋介石亲赴东北指挥,命令卫立煌率主力南下援锦,卫立煌以沈阳只能固守以自保,不执行蒋的命令。

24日范汉杰锦州告急,蒋介石招卫立煌南京,逼迫沈阳主力南下,并派顾祝同前往沈阳督促执行,军事会议上卫立煌与多数将领仍认为沈阳至锦州千里,路途十条大河,侧敌行军兵家大忌。


卫立煌不断催促廖耀湘回军沈阳,使得这个主力兵团司令官徘徊不定,一场大战被他搞成四处游行。

当时考虑东北主帅时,蒋介石担心一般将领指挥不了东北几十万中央军嫡系,卫立煌是廖耀湘等远征军将领的老长官,这是卫能主政东北的主要因素之一。

正因为卫立煌能影响东北主要将领,这才产生统帅间意见不和,廖耀湘等一干将领左右为难,不知所措。

10月3日,蒋介石再赴沈阳,跳开卫立煌,直接下令廖耀湘兵团南下援锦,廖耀湘不敢抗命,率兵团5个军南下攻克彰武,切断林彪大军退路。

蒋介石命令徐州剿总副司令官杜聿明飞赴葫芦岛,同时抽调华北国军成立侯镜如东进兵团,自葫芦岛攻击锦州门户塔山。


卫立煌意见与蒋介石相左,多次干预蒋介石和国防部的部署:

1是卫立煌亲赴葫芦岛,告诉东进兵团侯镜如,说东进兵团与廖耀湘汇合,是不容易办到的,再三告诫要稳扎稳打,不要做无谓牺牲,直接与蒋要求的不顾一切拿下塔山唱反调。

第2锦州危机之际,蒋介石命范汉杰锦州能守则守,不能守可退葫芦岛。卫立煌则电令:锦州坚守不退,一退就乱。

第3锦州丢失后,蒋介石命彰武观望廖耀湘收复锦州,或出营口从海路撤退,卫立煌不断命令廖耀湘兵团撤回沈阳,并让工兵在辽河上架桥。致使廖耀湘举棋不定,错失撤退良机。

卫立煌唯一机会在于放弃东北,撤往华北,但他不愿背负丢失东北罪名。

卫立煌主政东北后,直接违抗蒋介石主力机动作战命令,对于各地求援的报告视而不见,眼看东北城市一步步丢失,数十万大军龟缩在三个大城市,是兵家大忌。

为将者能战则战,不能战则守,但守也是灵活防守,攻守兼备,龟缩在3个孤立的城市,弹尽粮绝靠空投只是杯水车薪,那是守死;不能守则走。

如卫立煌率沈阳主力南下锦州,与傅作义集团遥相呼应,必要时经山海关南撤,林彪可能啃不动这么大坨的国军集团。


国民党政权的败亡从东北开始,辽沈战役后国军士气一落千丈。粟裕曾说:没有辽沈战役开创歼灭国民党重兵集团先河,淮海战役这么大的战役想都不敢想。辽沈战役国军将帅不和、派系林立,打的一堆糊涂仗,卫立煌负有责任。辽沈战役蒋介石派飞机接卫立煌离开沈阳,以坐失东北罪名将其下狱,后被李宗仁释放。


烟酒阁大学士


1948年对于老蒋来说是难熬的一年,东北战事吃紧,国军接二连三的成建制被消灭,在这种情况下,老蒋从国外召回了自己五虎上将中的“虎将”,妄图依靠他来扭转战局,但没料到的是这一决定成了老蒋一辈子中最为后悔的事情之一,而这员虎将便是卫立煌。



卫立煌能得到老蒋的赏识完全依靠的是其军事才能,在早年之际卫立煌其实追随的是孙中山,不过后来老蒋夺取了国民党大权,而卫立煌因为能征善战则被老蒋收入了麾下,从此卫立煌开始了官场上的平步青云,当然了,他的加官进爵离不开老蒋的拉拢。在北伐时期卫立煌便从团长升任了师长,而在“剿共”时期老蒋更是对其大加任用,其竟然入选了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这一地位很多老蒋的心腹都不曾有过,而老蒋对其的偏爱可见一般。



但卫立煌究竟是辜负了老蒋的一番栽培,老蒋对自己的心腹有极高的要求,即必须无条件服从他蒋中正,而且要有强烈的反共意识。而卫立煌早年虽然多次剿共,但在抗日战争时期因为出任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和八路军交往密切,所以受到了老蒋的怀疑,因此被下了军权,而后在国军第二次奔赴缅甸之际,老蒋又将其任用,而卫立煌率领的中国远征军随即取得了大胜,此时蒋卫二人的关系已经不复往日了,虽然老蒋对他依然重用,但却是利用他的能力,而非让其掌握军权效忠于他。但是在辽沈战役时期,他和老蒋的矛盾达到了顶点,由此爆发了蒋卫之争,直接葬送了几十万国军。



在1948年的时候国民党在东北开始出现溃退,接替陈诚的卫立煌可谓临危受命,而他在东北的既定方针是“固守沈阳,以待事变”,而在随后,老蒋让其撤军于锦州,以免遭受“关门打狗”,而卫立煌就这样和老蒋爆发了军事战略上的争斗,但卫立煌依然坚持自己的观点,对老蒋是置若罔闻,时间就这样被浪费了,而我军也随即发动了攻打锦州的战役,就这样,在卫立煌和老蒋相争不下的局势下,我军势不可挡的消灭了东北国军主力,解放了整个东北,气的老蒋对卫立煌是破口大骂。

历史真是让人捉摸不透,这位昔日靠军事能力闻名于国军的虎将,却在他上任东北之际,非但没能挽救战局,反而使得国军急转直下,损失殆尽,原因令人深思。我是略懂一二的四少,感谢您的关注。


历史之绝唱


卫立煌是蒋介石五虎上将之一,说他是蒋介石手下第一名将毫不过分。

今天让知事君好好给你聊一聊卫立煌。

1,安徽青年,国父保镖。

卫立煌生在安徽合肥的一个基层官吏之家,1912年,15岁的卫立煌响应孙中山的二次革命,遭到镇压hiu随革命同志流亡在外。1917年,卫立煌成为孙中山的卫队成员,这是他革命生涯新的开始。

卫立煌一开始是粤军许崇智手下,镇压商团叛乱和平定陈炯明叛军后,卫立煌升为旅长。许崇智失败后,卫立煌成为蒋介石部下。

2,北伐悍将,反共先锋。

北伐战争中,卫立煌作为蒋介石嫡系部队东路军的团长,随何应钦转战福建浙江等地,立功很多,南京城下,卫立煌成为14师师长,后来有担任第9军军长,南京卫戍司令。

与蒋介石娶宋美龄同年,卫立煌与朱韵珩结为夫妻。卫立煌通过太太路线,成为蒋介石最信任的人。

在国民党“围剿”红军的战斗中,卫立煌成为反共反人民的急先锋,曾担任“鄂豫皖边区剿匪总指挥”。

一二八抗战的英雄部队十九路军被调到福建后,不满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发动了反蒋抗日的福建事变。蒋介石军队在卫立煌带领下,剿灭了福建事变。

3,抗战名将,常胜将军。

抗日战争是卫立煌军事生涯的最顶峰,卫立煌长期担任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和第一战区总指挥,不管是抗日救国还是统一战线,卫立煌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抗战中,我党军队改编为八路军,后来又改为十八集团军,建制上归卫立煌指挥,可是卫立煌尊重了八路军的独立战争地位,不干预、不夺权、不搞“磨擦”,属于对八路军很友好的部队,我党领导人对卫立煌评价很高。不仅如此,卫立煌支援了八路军大量军需和物资,1938年春,他一次就拨给八路军子弹100万发,手榴弹25万颗。对此,卫立煌受到了蒋介石的猜忌。

抗日战争中,卫立煌打赢了这样几次战争。

郑州战役。1941年,冈村宁次率领优势军队偷袭郑州得手,十天后,卫立煌率军反攻,不到20天收复郑州。

滇西战役。1943年,卫立煌率领中国远征军在滇西与缅甸交界地带作战,一举收复滇西全部领土,打通了中印公路,保障了大西南的安全。

4,辽沈战役,与蒋交恶。

解放战争爆发后,蒋介石召回在国外考察军事的卫立煌,让他主持东北战事。但蒋介石不断干涉卫立煌的军事指挥,蒋卫之间的矛盾,最终导致辽沈战役我军胜利,蒋介石失去了东北。

辽沈战役后,蒋介石撤销了卫立煌的一切职务,从此之后,蒋介石用人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忠诚”,大量草包主持战事,国民党军队越来打越少,最终败退到台湾。

蒋卫交恶是解放战争的转折点,它标志着蒋介石用人标准的改变,也预示着蒋介石必将彻底失败。

5,返回大陆,安享晚年。

卫立煌被蒋介石解除职务后还被特务监视着,解放前夕,卫立煌找到机会,逃到香港,听到新中国成立,第一时间发回贺电。1955年,卫立煌回归大陆,成为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常委、民革中央常委等,为我国统一战线工作作出卓越贡献。

1960年1月17日卫立煌在北京因病逝世,终年63岁。

卫立煌一开始是蒋介石的亲信,后来就被踢到一边了呢?我觉得和卫立煌两任妻子有关系。

卫立煌第一任妻子是朱韵珩,他和宋美龄是闺蜜也都是基督教徒,在宋美龄的影响下,卫立煌在蒋介石面前映像很好。

卫立煌第二任妻子是韩权华,韩权华是20年代北大校花,1945年6月,卫立煌和韩权华结婚,成了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的连襟。这次婚姻,也许意味着卫立煌与蒋介石渐行渐远了。


历史知事


卫立煌,与三位近现代重要人物——孙中山、毛泽东、蒋介石都有非同一般的关系。他是孙中山的卫士,蒋介石的“五虎上将”,与毛泽东是朋友,做过八路军的“上司”,曾是被中共通缉的“战犯”,后来又被任命为新中国国防委员会副主席。

终其一生,卫立煌的经历如同一道难解的谜。最令人费解的是,在辽沈战役中,卫立煌为何暗中策应中共,葬送了国民党数十万军队?这其中又有什么不为人所知的内情?要解开这一谜团,就得从卫立煌与共产党的历史渊源说起:

“剿共“干将遭遇西安事变

卫立煌,字俊如,1897年生于合肥,祖父两辈皆为贫农。1911年武昌起义,不满15岁的卫立煌即应征加入新军。

大革命受挫后,他转道武汉,加入湘军,成为职业军人。后经民主革命人士介绍,赴上海加盟孙中山先生讨伐袁世凯的队伍,成为孙中山的卫士。

北伐战争中,卫立煌屡立战功,成为最年轻的营长。 为扮老成,他开始蓄起“八字胡”,一直到1949年乔装出逃时才不得不剃去。

骁勇善战的卫立煌,多次与红军作战,“剿共“曾给他带来很大的荣誉。1926年,卫立煌就任师长,但因与蒋校长一非同乡二非黄埔系,难以得到蒋介石的信任,只是所谓的“杂牌军”,二人由此芥蒂丛生。

1932年,蒋介石调集63万大军,对革命根据地发动第四次“围剿",时任国民党军第14军军长的卫立煌,被蒋介石委派充当先锋,而蒋嫡系部队却养精蓄锐。(这也是蒋校长常用和得意的一招,驱虎赶狼)

在湖北黄安(现红安),卫立煌与红军激战。结果惨败,连卫立煌身边的特务连都损失殆尽。只因援军及时赶到,卫立煌才幸免被活捉。后来,卫立煌向徐向前说道:“如果当时红军再前进200米,我就被俘虏了。”

“围剿”失败,各部畏缩不前,蒋介石严令部队出击,卫立煌亲率一师兵力,沿山间小路,直扑鄂豫皖边区军政中心——金家寨。红军寡不敌众,卫部未遇抵抗,便“不战而胜”。

卫立煌即电告占领金家寨,蒋大喜过望,亲临慰劳,除赏以重金外,还让国民党政府颁布命令金家寨设新县治,名为“卫煌县”。须知这可是极大的赏赐,民国历史上,继孙中山后,这是第二个以人名命名的地方,足见其当时声名之显赫。

尽管战功赫赫,与刘峙、顾祝同、蒋鼎文、陈诚并称蒋介石“五虎上将”,但卫立煌始终并末获得实权高官。

西安事变前,蒋介石任命卫立煌为“陕甘宁边区总指挥”,再次充当急先锋和炮灰,胁迫东北军张学良、西北军杨虎城部,围歼红军。然而,西安事变枪响,让他们成了阶下囚。当时,卫立煌、蒋介石、朱绍良、钱大钧等要员随同家眷四五十人,被囚禁于西京招待所。

卫立煌自认作为“剿共“干将,自己“必死无疑”。然而,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我党不计前嫌,相忍为国。对此,卫立煌感慨万端,从此走上人生的新起点。

抗战中喜结中共高层

1937年8月25日,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一个月后,更名第18路集团军,隶属司令长官阎锡山、副怀念长官卫立煌的第二战区序列。

阎老西面对复杂局面,视自己“在3个鸡蛋上跳舞,踩破了哪个都不行”,遂撂了担子,将作战指挥权全全交予前敌总指挥卫立煌。这样,卫立煌就成了八路军名义上的上司。

蒋介石虽被迫抗日,但仍视中共为心腹大患,暗中加紧反共,严禁各部限制、监视八路军,制造机会,好让八路军与日军两败俱伤。对此,卫立煌时有不满。

1939年秋,日军兵锋直指太原,阎锡山部节节败退,求蒋介石增兵。卫立煌急率14集团军挥师娘子关,进军忻口。抗战史上,国共浴血奋战的著名忻口战役全面开展。

忻口战役后,卫立煌三次与周恩来聚会。周恩来对卫立煌说,中国军队虽然遭受众多失败,但只要接受教训,依靠人民,改变战略战术,装备精良的日军是可以战胜的。八路军的平型关大捷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应把主力用于敌侧,采取迂回战法打击敌人,不可消极单纯防御作战。周恩来一席话令卫立煌心悦诚服,新中国成立前夕,卫立煌逃往香港隐居,周恩来致信说:“你在太原结识的朋友欢迎你回来。”接到此信,卫立煌心领神会,很快成行。

抗战中,卫立煌还三会朱老总,并与刘少奇会面。1938年4月,卫立煌受毛主席邀请,绕道访问延安3天,受到抗日军民最高规格接待。主席亲设午宴,席间,主席破例饮酒,两人留下8张合影。晚上,延安军民为其举行盛大晚会,主席亲自致欢迎辞,恳请卫立煌对边区工作以指示,让其深受感动。卫立煌将其与主席等人的合影视为至宝,此后长期带在身边,一直到广州被蒋介石下拘押时,才不得已销毁。

延安之行后,卫立煌说,在延安,我看到了中国的希望和未来。事后,他广招共产党派来的进步学生,效仿八路军组建战地工作团,允许八路军在驻地设办事处,连贴身秘书也选择共产党人。后来,他甚至通过可靠人士,询问参加共产党事宜。

然而,这一切,自然也逃不过蒋介石的耳目。一位少将高参叛变,告密其有“通共”之嫌。蒋派人调查,虽无实证,但终存疑惑,蒋介石对人说:“卫会打仗,但不懂政治。”

1941年5月,蒋借口中条山作战失利,将卫立煌一撸到底,让其领饷奉养在成都的老母。此时,周恩来对卫立煌说:“你是受了我们的累。”对卫立煌来说,此话也许是此时最大的安慰。

欧美考察之机密晤中共

1943年秋,蒋介石请卫立煌到重庆,恢复其上将军衔,任命其为中国远征军司令。

1944年5月,卫立煌指挥中国远征军大反攻。5月,强度怒江,兵锋腾冲。6月,宋希濂部主攻龙陵、芒市。17个师、16万重兵压向日军,日军疯狂顽抗,据守松山天险。

中国军队沿山路秘密而上,卫立煌亲临煎鱼勘察,其场景被美随军记者拍摄下来,并刊登于美国《时代》周刊上,卫自此名声大噪。

当时,社会盛传,中国远征军长官部改组为中国陆军总司令部,卫立煌新任总司令。而在此之前,“五虎上将”中的陈诚、顾祝同已任国防部长、总参谋长,论战功和资历,卫立煌都在两人之上。因此,卫立煌似乎信心十足,只等走马上任了。

然而,命令公布:何应钦为陆军总司令,卫立煌为副司令,这让卫立煌气愤至极,久未移交就职。

抗战胜利后,卫立煌再次被蒋介石所闲置,蒋介石一心内战,但为拉拢卫立煌,也为日后投靠美国铺垫,蒋介石出资让其留洋考察。行前,卫立煌安排旧部,为来日东山再起未雨绸缪,另借出洋之机,通过海外亲戚与中共联系。

1946年11月,卫立煌一行4人,由上海启程,经日本到美国。4人中,除卫立煌与其夫人和秘书外,南京还强行派来一名军统特务。1947年春,卫立煌离美赴欧。始到英国,夫人韩权华便致信在法国的姨侄婿汪德昭。汪是中国留法进步学生领袖,与中共有秘密联系。到巴黎后,卫立煌让随行军统游逛花花世界,自行方便,后密约汪德昭,一见面便开门见山,请其忙与中共联系。

两人相见恨晚。卫分析中国未来形势说:“将来回国,蒋还要用我,但我不会跟他走。” “那就起义么?” “我决心这样干!”卫立煌执笔写下致中共的电报,主要内容为:我意尽快结束内战,决心站在人民一边,与“有关方面”合作,鉴于当前环境险恶,希望绝对保守秘密。

不久汪转告卫立煌,电报已通过某国,转到“有关方面”,对方希望卫立煌选择时机,做有利于革命之事。卫、汪约定相互联系的特殊电报密码——以某一本书的页数、行数、位数为密码。如:5241,即52页第4行第1个字。

受命暗助辽沈之战

不出卫立煌所料,1947年10月,蒋介石催卫立煌回国。同年年底,他结束欧美10国考察,返回上海。当时,国民党在东北战场损失惨重,仅剩铁路沿线一带。

蒋介石一见到他,就让卫立煌赴东北上任。卫立煌试探推辞,蒋介石让张群、顾祝同劝说,陈诚夫人也前来求情:“辞修(即陈诚)病得厉害,卫先生去东北有办法,是救我们一家。”

蒋介石对卫立煌说:“我看你不用顾虑,你一定能把这个事办好,万一战局失利,责任也不由你来负。”

话已至此,卫立煌表示同意,但提出须增援5个军,蒋介石一口答应下来。

赴东北之前,蒋亲自为其饯行。翌日,卫立煌即乘飞机奔赴东北。到沈阳后,即收到汪德昭来自巴黎的密电。此电无人能懂,卫立煌拿出那本约定的书,很快明白了电报内容——“前次在巴黎发出的电报,已到达目的地。对方有回信,谓可以利用目前情况相机行事。”

卫立煌就任“剿总“要职,但未起义,一直是个谜。只有了解内情的人才知道,蒋介石始终不太信任卫立煌,对其还深有戒备之心,还留了一手。对卫立煌,只给军事指挥权,不给人事任命权,高官任命,须由蒋亲自下达,卫立煌难以全权调动部队,连身边的警卫团也难以指挥,而卫立煌的重要举动,随时都有特务向蒋密报。因此,卫立煌到东北,除要求派援军外,只能按动不动,故意延误战机。

人民解放军截断沈阳、锦州后,蒋严令卫立煌出击救援。卫立煌则托词说:“共军惯用围城打援,何况我们要经过三大河,部队辎重很多,有被分割包围的危险。“

此时,卫立煌还让自己的心腹、”剿总“副司令陈铁,伺机做廖耀湘和东北军工作,但廖拥蒋坚定,东北军高官也早被蒋所收买。卫立煌能做的,只是寻找借口,拖延蒋介石破坏沈阳工业的命令,尽量予以保护。

1948年10月2日,蒋介石飞抵沈阳,召集师以上军官训话,大骂东北军将领消极避战。蒋介石还抛开卫立煌,亲自指挥。此时,被困锦州之敌急盼沈阳救兵,卫始终按兵不动。10月14日,人民解放军攻克锦州,国民党守敌范汉杰以下十多万人被俘。此后,长春守敌迅速瓦解。国民党60军军长曾泽生起义。10月18日,蒋介石再次飞抵沈阳,怒称要革除卫立煌职务。卫抓住最后机会,暗示廖耀湘”稳扎稳打,缓速推进“,使其丧失战机,终成俘虏。

1948年12月25日,中共公布国民党43名战犯名单,蒋介石名列榜首,卫立煌被列在第13位。其实,中共此举意在保护卫立煌,否则会加重其”通共“之嫌。也正因为如此,完成”搞垮蒋“使命的卫立煌,才因此躲过杀身之祸,被蒋介石软禁南京。

1949年月2月,老蒋下野后,李宗仁下令净监视在卫家左右的宪警全部撤去,恢复了卫的自由。随后,卫剃去多年留的胡子,乔装经上海转至香港。为安全起见,迁入元郎乡下隐居。

10月,大陆传来喜讯:新中国成立。卫立煌大喜,于10月3日亲笔拟就致毛主席、朱老总及周总理的贺电。内容如下:

毛主席:

先生英明领导,人民革命卒获辉煌胜利。从此中国人民得伟大领袖,新中国富强有望,举世欢腾鼓舞,竭诚拥护。煌向往衷心,尤为雀跃万丈。敬电驰贺。朱副主席、周总理代致贺忱!

煌十月江电

对于卫立煌,大陆方面始终热情呼唤,但卫一直举棋不定,他最大的疑惑是:自己是中共公布的43名“战犯”之一,共产党真的能做到既往不咎吗?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周总理的来信终于打消他的所有顾虑,信的内容是:“在太原晤过面的那位朋友,请姑父和姑母回来!”

1955年,他主动找到中共驻香港部门,请安排行止,表示愿随时返回祖国大陆。

3月14日,卫立煌和几位随从从香港九龙密抵澳门。次日凌晨,乘坐一条经过改装的不起眼小船驶入祖国大陆。而这次他的“归来”,受到了全世界的瞩目。

回归后,新中国给予卫立煌极大的信任和荣誉,他先后被推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常委、民革中央常委,又接替龙云担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

1960年,卫立煌因病医治无效,于1月17日安然在北京逝世,享年64岁,安葬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

卫立煌的一生丰富多彩,其经历也代表了国共内战时国民党内一些高级将领为何内战外行的原因所在。蒋介石用人唯亲,始终排除异己,不得人心,为人薄情寡意而刻薄成性。对其亲信盲目信任,非亲信百般排斥,其失败也决非偶然而是必然了。

让其意想不到的是,他所信任的嫡系黄埔军中高层将领,有很多都已暗中弃暗投明。他,又如何能得以不败?

总体来说,卫立煌是一个“善始”、“善终”的爱国军人,虽然早年也曾犯下过错,但其后能幡然醒悟,毅然走向人民革命的道路,心中始终装着家国和民族。而死后将其骨灰安入于八宝山公墓中,也许是对他一生的戎马生涯最大的褒奖和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