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畝產稅收」指揮棒 助推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浙江在線11月1日訊(浙江在線通訊員邱海平 葉一蕾 佔蘊文)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今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全國“兩會”,都將高質量發展作為一項重要內容,可見中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已迫在眉睫。今年以來,浙江省在各地積極探索“畝產效益”綜合評價和資源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的基礎上,印發了《關於深化“畝均論英雄”改革的指導意見》,標誌著我省“畝均論英雄”改革進入全面深化階段。“畝均論英雄”改革是“八八戰略”再深化、改革開放再出發的重要內容,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實際行動和關鍵一招。作為稅務部門應服務全局,提高站位,充分運用好“畝產稅收”這一衡量納稅人用地與稅收貢獻度的重要指標,積極建言獻策,更好地服務於經濟社會發展。本文以青田縣為例,通過分析規上工業企業畝產稅收現狀特點,提出以“畝產稅收”為指揮棒,助推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若干建議。

一、青田經濟發展概況

青田縣地處浙江東南部,甌江中下游,東連溫州,西接麗水,全縣總面積2493平方公里,人口55.88萬,是著名的“石雕之鄉”、“華僑之鄉”、“名人之鄉”。近年來,青田縣深刻領悟“麗水之贊”創新實踐“八八戰略”,以“青田之幹”開創改革發展新局面,緊緊圍繞生態工業發展導向,深入實施工業強縣戰略,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經濟實力穩步增強,區塊特色經濟明顯,形成了時尚鞋服、鋼鐵(不鏽鋼及深加工)、閥門鑄造、金屬製品等傳統支柱產業以及鉬業、石雕、休閒椅等特色行業。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發佈的《中國縣域經濟發展報告(2015)》,青田縣躋身縣域經濟競爭力全國百強縣,在全國縣域經濟競爭力和發展潛力兩項評比中,分列國內第85位和第81位。2017年,全縣實現生產總值222.9億元,比上年增長7.2%,GDP總量位列全市各縣市第一(市區除外)。全縣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6.7%,其中高新技術產業和裝備製造業增加值分別增長14.9%和13%。2017年全縣工業稅收10.2億元,較上年增收6000多萬元,佔全縣財政總收入的40%。

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稱的青田,土地資源緊張,先天不足的地理條件成為制約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瓶頸。根據《青田縣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06-2020年)2014年修訂版》,青田2013年-2020年新增建設用地規模僅為682公頃,重點保障交通、水利、能源、旅遊設施等項目用地需求,土地開發利用呈現“產地關係緊張”且分散格局。2017年省裡全年安排給青田的工業用地指標只有106畝,比2016年減少一半,建設用地指標壓力大,嚴重製約了青田新興產業的培育與引進。因此,在“畝均論英雄”大趨勢下,“彈丸之地”的青田如何著眼提高土地利用率,如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科學合理產業佈局,走質量更高、效益更好的發展之路刻不容緩。

二、青田縣工業企業“畝產稅收”現狀

根據《麗水市人民政府關於深化“畝產論英雄”改革的實施意見》(麗政發〔2018〕44號)文件精神,我們對青田縣經信局提供的納入“畝產效益”綜合評價的2015-2017年度全縣規上工業企業及2017年用地5畝以上規下企業的“畝產稅收”相關數據進行了統計分析。青田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015年194家,2016年180家,2017年95家(該年數據調整,剔除電力和燃氣、汙水處理等行業),總體情況如下圖所示:

(注: 2017年數據不含電力和燃氣、給排水、垃圾焚燒、汙水處理等行業)

2017年納入“畝產效益”綜合評價的還有5畝以上的規下企業共126家,土地佔用共計1664畝,稅收貢獻共計8255萬元,平均畝產稅收4.96萬元,遠遠低於上述規上企業的平均值。其中停產出租的企業17家,土地閒置的企業2家,無稅收入庫的企業8家。其中主要有閥門鑄造行業17家,鉬業8家,其他也多屬於“低小散”、高耗能、處於價值鏈低端的行業企業。在資源要素制約的背景下,政府亟需開展一系列專項整治工作,採取關停淘汰、兼併重組、提升整治等措施,引導企業加速轉型升級或實施“騰籠換鳥”。

三、青田縣規上工業企業“畝產稅收”特點

(一)稅收貢獻符合“二八定律”

“二八定律”是指在任何一組東西中,最重要的只佔其中一小部分,約20%,其餘80%的儘管是多數,卻是次要的。排除2017年數據調整,為了能夠更加客觀、全面地進行分析,以2015、2016兩年為例、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包括水電行業)為樣本。2015 年畝產稅收大於22.5萬元的企業有38戶,佔地789 畝,佔規上企業總體用地面積的22%,實現稅收 65399億元,佔規上企業總體稅收貢獻的82%;2016 年畝產稅收大於26.2萬元的企業有34戶,佔地532 畝,佔規上企業總體用地面積的16%,實現稅收 68632億元,佔規上企業總體稅收貢獻的79%。綜上數據可以看出,畝產稅收超過全縣規上企業平均水平的企業,佔地是總面積的二成左右,卻貢獻了八成的稅收,符合“二八定律”,這些企業的優勢表現在產品附加值高或核心技術先進,因此實現了高稅收貢獻率和高土地利用率。

(二)工業用地邊際效益遞減

邊際收益遞減是指在其他投入固定不變時,連續地增加某一種投入,所新增的產出最終會減少的規律。任何資源的投入都存在邊際效用遞減的規律,土地也不例外。據統計,青田縣95%的企業工業用地小於30畝,5%的企業大於45畝,在30畝至45畝之間出現斷層。兩級分化的原因是大部分企業用地面積集中在30畝以下,隨著土地資源增加,企業畝產稅收邊際效益遞減。

如上圖顯示,用單位面積內畝產稅收超過平均值的企業數量代表畝產稅收邊際效益。除去大戶企業佔用土地的因素,發現當企業用地面積小於或等於30畝時,隨著土地資源增加,企業畝產稅收效益呈現遞減趨勢。對於企業來說,並不是土地投入越多越好,一個地區可開發的土地資源是有限的,應當利用有限的土地資源創造經濟效益最大化。

而用地面積大於45畝的企業,“畝產稅收”均超過平均值,“畝均效益”帶動整體水平提升。如下表所示,青田縣重點稅源企業畝產稅收情況,這些企業是工業水平名列前茅的幾個大戶企業,佔地面積大多超過45畝,由於年產量大,企業規模大,因此對廠房數量和用地面積需求也較大。

(三)畝產稅收視角下行業兩極分化

一是重點行業各具特點,畝產稅收效益突出

經過測算分析,2015-2017年青田縣規上重點行業畝產稅收排名如下圖(不含水電行業),這與該縣的生態工業發展導向基本吻合,如皮革、毛皮、羽毛及其製品和製鞋業、以及專用設備製造業等,這些行業大多數具有較好的單位產出效益和社會影響力,在一定程度上是青田縣產業轉型升級發展的典型示範。

田縣2015-2017年度重點行業畝產稅收排名情況

皮革業是青田縣傳統支柱產業,一直以來為該縣稅收增收主力,2015年到2017分別有29戶、27戶、19戶企業列入規上企業名單。近幾年青田皮革業加大科技創新投入,做精做強時尚鞋服品牌,市場發展穩定,產生了良好的稅收效益,畝產稅收達到40萬元以上,尤其是佔稅收90%比重的8戶企業發展相對穩定,如意爾康股份有限公司、起步股份有限公司等龍頭企業,稅收效益的引領作用不斷增強,拉動皮革行業整體穩步發展。2017年皮革行業共計入庫國地稅稅收24089萬元,同比增收3051萬元,增長14.5%。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鋼鐵行業)畝產稅收勢態逐漸轉好。近年來青田縣不斷加強建設不鏽鋼及深加工產業鏈,研發高附加值不鏽鋼材料,同時2016年下半年以來鋼鐵市場回暖,產品價格持續上漲,企業銷售及盈利快速上升,稅收大幅增長。2017年鋼鐵行業共計入庫國地稅稅收9473萬元,同比增收3409萬元,增長56.22%。其中4家為青山集團下屬行業龍頭企業(分別是浙江青山鋼鐵、浙江瑞浦機械、浙江青山鋼管、浙江泰朗鋼管),入庫稅款佔行業總稅收的93%。金屬製品業畝產稅收也穩步增長,受市場回暖的影響,產品銷售和盈利大幅上升。其中浙江瑞浦科技有限公司及麗水神飛利益保安用品是該縣重點稅源企業,年納稅額達到千萬元以上,突出的稅收貢獻帶動了該行業稅收效益快速增長。2017年金屬製品業共計入庫國地稅稅收5896萬元,同比增收1958萬元,增長49.72%。

二是部分特色行業畝產稅收相對落後,發展有待提升

通用設備製造業是青田縣一大傳統支柱行業,也是高能耗、低小散企業聚集行業,其中大部分是閥門和旋塞製造企業。而該行業畝產稅收效益偏低,2015-2017畝產稅收分別為4.78萬元、4.27萬元、6.99萬元。因此,促進閥門鑄造行業節能環保、轉型升級、全面提高稅收徵管力度的任務迫在眉睫。而近年來,該縣閥門鑄造行業開展了全行業的專項整治和轉型升級行動,全縣127家閥門鑄造企業縮減至目前48家(累計關停淘汰63家,整治提升24家,兼併重組24家),其中27家正常生產,21家在建。重組再生後的閥門企業產業升級,實力進一步增強,稅收也穩步增長。2017年閥門鑄造行業共計入庫國地稅稅收5470萬元,同比增收1703萬元,增長45.21%。

石雕行業是青田縣的金名片,也是重要特色產業,但從規上企業數據統計來看,該行業畝產稅收低,存在大量無稅收企業。現有稅務登記戶數1240戶,2017年納稅戶數41戶,年納稅額超過10萬元的7戶,超過50萬元的5戶。2017年共計入庫國地稅稅收591萬元,比2016年的299元增收292萬元,增長97.65%。主要是青田縣大力發展石雕文化產業,加強石料源頭控管和綠色開採,培育龍頭企業,積極建設石雕創業園和電商平臺,開發石雕文化旅遊休閒集聚區,擴大市場規模,行業經濟稅收發展取得良好成效。

四、以“畝產稅收”為指揮棒,助推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建議

“畝產稅收”是促進集約節約用地、正向激勵和反向倒逼企業轉型升級的有效手段之一。以“畝產稅收”為指揮棒,扶優汰劣,讓重點行業做大做強繼續發揮中堅力量,倒逼落後行業轉型升級,幫助特色產業走出一條綠色創新發展的道路,不斷增強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助推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構建“綠水青山之上,藍天白雲之下”的現代綠色經濟體系。對此,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圍繞“畝產稅收”,建設綜合評價大數據平臺

一是設定衡量標準,用數據說話。隨著“畝產論英雄”機制深入推廣,“畝產效益”評價的大數據平臺逐漸形成。畝產稅收實現了用地面積與稅收相掛鉤,設定每畝用地產生的稅收效益的參考標準,以此打破單一強調GDP 和工業產值的慣性思維,並探討制定本地區不同行業、不同產業“畝產稅收”的合理標準,範圍由目前的工業企業向規上服務企業以及產業集聚區、經濟開發區、工業園區、小微企業園、特色小鎮等延伸,從而建立長效機制,不斷提升畝產效益。

二是部門齊心協力,數據共享共治。以“畝產稅收”指標為基礎,構建各類社會資源的稅收產出指標體系,將各類社會資源的投入與稅收收入相比對,不僅僅是單位面積下的畝產稅收,也可以是資金投入導引下的單位投入稅收貢獻度。稅務機關應積極拓展涉稅信息獲取渠道,推進稅務、海關、金融、國土、環境等部門的信息互聯互通、共享共治,分類建立企業體檢檔案,實現大數據管理與各個部門互相促進、互相監督。對於稅務部門來說,通過這樣的指標體系,可以提高納稅評估和稅務稽查效率,為稅收風險管理提供全方位指引,並評價納稅人的納稅信用等級,有效推動稅收信用體系建設,為稅收徵管體制改革提供新的思路。

(二)依託“畝產稅收”,當好決策參謀

一是為招商引資提供決策參考。目前,全市範圍內有大批低效益、低產業層次的企業和大量無稅源入庫的工業用地,其土地利用率極低,造成土地資源浪費。因此政府在招商引資時應當充分考慮企業稅收情況,設立准入門檻,以該行業畝產稅收平均值的3-4倍作為參考,從源頭上力促增效,提高整體稅收貢獻。積極對接“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等國家戰略部署,緊緊把握建設浙江(青田)華僑經濟文化試驗區這一重大歷史機遇,做深做細整體建設方案,搶佔先機打好“政策拳”。注重引進高新技術企業、高端項目產業,引進終端出口企業和與之相配套的上游企業,形成產業集群等。大力發展樓宇經濟,優化經濟結構,做強地方稅收。例如目前積極建設的華僑總部大樓、青商迴歸創業園,就是經濟創新發展的一大突破。

二是為節地增稅提供有力抓手。以該指標為評判標準可對企業生產開工率不足、土地閒置率高、經濟效益差、稅收貢獻低的項目,採取改造、重組、併購等方式優化土地資源配置。加快批而未供、供而未用、用而未盡土地清查整治,對圈大建小、半拉子工程、圈而不建等項目可依法收回閒置土地,及時處置盤活,藉此合理優化用地結構,盤活現有存量土地,促進土地集約利用。

三是完善資源要素差別化配置。以畝產稅收為導向,對不同效益的企業實行資源要素差別化配置,對高效益、低耗能的企業給予政策、資源方面傾斜,在用水、用電、用能、用地、財政等方面實施差別化獎勵政策,並向金融、科技、人才等多領域不斷擴展,向縱深不斷推進。

(三)運用“畝產稅收”,營造良好稅收營商環境

一是分類施策加強稅源管理。全面推開畝產稅收評價機制,使其覆蓋各地區、各領域、各行業,並制定出地區、行業、企業、稅種等方面的指標標準,建立多層次指標體系,通過畝產稅收標準對納稅人進行科學分類。基層稅務部門依據分類的標準,制定差別化管理措施。對未達到標準的企業進行多層級的信息比對,監控納稅申報異常情況,核實稅收疑點數據,進一步提升稅源監控水平;對超過標準的企業建立聯繫機制,隨時掌握其生產經營和納稅等情況,牢牢掌握工作的主動權;對不同時期指標數據變化幅度較大的企業進行深入分析,查找稅收徵管薄弱環節,採取針對性應對措施,有效推動稅源精細化管理進程,進而提高徵管質效。

二是量身打造個性化納稅服務。“畝產稅收”數據為稅務部門對轄區內的納稅人提供個性化納稅服務創造了條件。按照放管服要求,稅務部門利用指標數據,結合納稅人的實際情況、業務特點以及辦稅痕跡,對每個納稅人的訴求進行動態分析,由被動諮詢轉變為主動服務,再對納稅人進行分類指導,為納稅人提供個性化、針對性的精準納稅服務;用好用足國家各項稅收優惠政策,扶持更多企業做大做強做優。

(四)聚焦“畝產稅收”,為企業、區域發展注入新動能

一是引導企業可持續發展。在“畝產效益”綜合評價指標的指引下,企業管理者根據自身畝產稅收、資源配置效率等情況,轉變發展思路,合理規劃用地。通過改建廠房,廠房建多層,來提供土地利用率,踐行節約、集約、綠色、可持續發展的理念;突破土地要素的制約,發展與之配套的上下游企業,形成產業集群,逐步建立起資源再利用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將“畝產稅收”與資源利用率和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績效結合起來,引導企業自覺依法誠信納稅,同時主動承擔保護環境、促進就業、科學發展等社會責任,以消耗最少資源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

二是推動產業和區域協調發展。到2020年,“畝產效益”縱合評價由工業企業向規上服務企業以及產業集聚區、經濟開發區、工業園區、小微企業園、特色小鎮覆蓋,基於分產業、分區域的“畝產稅收”結果,合理制定針對性的產業支持政策和區域發展規劃,集中資源大力發展優勢企業,加快培育先進製造業集群,合力推進區域生產力佈局和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加快“低產田”改造升級,全面推進傳統制造業和各類開發園區改造升級,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攀升,合理轉移和淘汰不合適綠色發展導向的產業。

三是推進生態工業高質量發展。以 “畝產效益”論英雄,做大做強生態工業。大力推動“數字+工業”,支持傳統企業加快數字化轉型,推動現有產業向高層次、高標準、高效益發展。企業通過技術改造,提升傳統動能,利用信息技術作為支撐,加快轉型升級,從而有效推動本地區企業走出一條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汙染少、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規模化新型工業化發展之路。如近幾年,青田縣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推進工業經濟信息化、集約化 “兩化融合”發展,取得明顯成效:實現閥門行業技術改造提升,深化休閒椅、砂石料等行業“低散亂”整治,實施中部閥門百家企業百億產值計劃,完成青山—泰朗鋼管重組,啟動起步百億高新產業園開發,加快意爾康產業園建設,做好新長江鉬深加工項目落地,加快構建高端不鏽鋼產業、時尚鞋服產業、閥門(高端裝備)產業、石雕與鉬特色產業、軍民融合產業等“五大百億產業”發展格局,充分培育新產業新動能,不斷推進全縣工業經濟向綠色、生態、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