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规:为什么做不到令行禁止?孩子违规怎么办?

前天在《不要对孩子用胡萝卜和大棒》我们知道,惩罚和贿赂孩子,往往不能真正奏效,然鹅,制定好的家规,孩子并不是自觉的遵守而是“勇敢”地反抗,下面我们先看两个案例,继续讨论纪律与自由话题。



1

手机争夺战


——5岁小公主,大眼妹妹,聪明伶俐。爸爸的小情人,妈妈的小棉袄。

——大龄高知爸妈,妈妈怀孕时读弟子规,看论语,出生后天天读三字经,中外育儿书读了一箩筐。还因为有了她,放弃本行,跨入幼教领域。可谓下足了心血,只为培养一个爸妈理想中的好宝宝。

爸妈就算满腹经纶,就算中外育儿书籍通吃,又怎样?与电子产品相比,都显得黯然失色,得靠边儿站。几乎每周都会上演这样的情景,让爸妈在纠结与绝望中抗争。

女儿:妈妈,我现在没有事情做,可以看会儿你的手机吗?

妈妈:那么多玩具,真的没有的玩?你要看什么,看多久?我们可以先商量好,妈妈允许你看半个小时?

这时,妈妈把倒计时钟打开。

妈妈:倒计时开始,半小时一定要关闭。

只见女儿,完全不顾妈妈在说什么,只要拿到手机,不管三七二十一,频频点头,表示同意。

女儿非常娴熟的将手机解锁,点开APP,上下滑动手机屏幕,找到小猪佩奇动画片,就目不转睛的看起来。

妈妈看到女儿的坐姿很不好,窝着腰,眼睛距离屏幕非常近。这时,妈妈就直接上前把女儿的腰扶正,把手机稍微往远挪开一点。告诉女儿眼睛与屏幕要有一定的距离。 整个过程,女儿的眼睛一直紧盯着屏幕,生怕漏掉什么关键信息。

很快,半个小时过去了,倒计时的时钟响了。妈妈以为女儿会遵守承诺,自觉的关闭页面,把手机还给妈妈。但只可惜,这一幕只在教科书发生过。妈妈又等了5分钟,丝毫没有看到女儿有关闭手机的迹象。

妈妈严肃的问:倒计时已经到了,你该关闭了吧?

女儿:快完了,马上就完了,我把这一集看完,就这一集,马上?

妈妈:不可以?就是不可以。你已经晚了5分钟,现在必须关闭。我再说一遍,现在必须关闭。

妈妈冲上前去,从女儿手里抢夺手机,女儿毫不示弱,用尽浑身力气,紧握手机,就是不放。母女两个撕扯在一起。

这时,爸爸过来,怒吼一声:“不能再看了”。帮助妈妈一起抢手机。爸爸还放粗口,“再看手机,我就把它砸啦!就是不让你再看!”

女儿丝毫没有被吓到,声嘶力竭的连哭带喊,想办法寻求姥姥的救援。爸爸力气大,对付一个六岁的小孩,一会功夫就把手机抢回来了。

女儿看到手机抢不回来了,但还是不愿意服输,继续声嘶力竭的大哭大闹,终于姥姥坐不住了,赶快过来抱住女儿,开始一通儿的“哄”。

姥姥:说好了就看半小时,时间到了,你还在看,姥姥说:你这是不对的?姥姥边哄边给女儿擦眼泪。

女儿:恩,就是要看。就是要看。我没听到倒计时响,我就是没有听到倒计时响。带着哭腔,继续声嘶力竭的喊。

姥姥:下次要遵守规定好的时间,不能再超时啦。你不超时,你爸妈就不会再抢啦。姥姥抱,姥姥抱,不哭啦~我们的小美人,再哭就不漂亮啦~

姥姥:你看姥姥在做什么饭呢?面条。给你玩面团,好吗?

女儿看到这种情景,没什么反转的可能性了,只好就坡下驴,跟着姥姥去厨房玩面团去了。

这场手机抢夺战,最终是姥姥用哄和转移注意力的方式收场了。我们家几乎每周都有这样的情景,只要是女儿看手机超时,纠结的爸妈就开始上演这样的情景。

这一切,妈妈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反思这种处理方式一定是不对的,是权宜之计,但怎么才能处理好呢?尽管看了很多育儿书籍,但每当面临这样的情景,所有的学问都灰飞烟灭,陷入无限的沉思……

女儿的眼睛天生就特别大,外号“大眼妹妹”,爸爸妈妈心理其实特别美,有这样的漂亮女儿,多骄傲呀。爸妈自己都有近视,更是万分的注意女儿的视力发展。每当看到儿童近视低龄化的报道,爸妈就痛下决心,一定要捍卫女儿的视力。查了很多资料后得知,防止儿童近视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增加户外体育活动,并且严格限定观看电子产品的时间和观看时所处光线与正确坐姿。

真可谓是可怜天下父母心,爸妈的功课算是做足了,那又怎样?在每每上演手机抢夺战时,作为已经踏入幼教工作领域的妈妈来说,真是非常的痛心,过度使用电子产品带走的哪只是女儿的视力下降,在未来女儿成长的过程中,更有可能被垃圾信息带偏她的灵魂。

参与讨论这一集《纪律与自由》中,妈妈就希望知道:如何在家实现,让女儿少玩手机的家规。下面我们看一个孩子视角对童年少年的回顾故事。

2

被足球救赎的孩子


我是80后,年幼时体弱多病,后来积极参加各样体育运动,参加了全国青年足球联赛,成为国家二级运动员

,后来大学到现在三十出头,都一直有运动的习惯,不仅身体素质棒,同学们眼镜度数一年100度的加,我都一直视力良好。

我爸妈是典型的紧抱“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理论的家长,从小灌输给我“体育无用论”,很少带我外出活动,强迫我识书写字。我觉得我本来是个很正常活泼的孩子,但是这样时间长了我变成了大人口中的“多动症”孩子,身体也越来越差,经常小病不断。

小学之后逐渐好转,我在深圳的某所小学,课外时间比较自由和轻松。真正的转折点在二年级,来了新班主任,他十分鼓励孩子们进行体育活动,并且向我们灌输一些基础的体育知识,顶着学校压力,制定了独特的班规:每天一早利用其他班早读的时间,同学一起去操场跑步,踢足球,打篮球,玩乒乓球。


全班同学都被体育改变

这位我最尊敬的班主任在四年级时被调走,那两年,我的身体状况明显好转,并且与足球结下不解之缘,集体的体育运动令孩子们彼此的距离大大缩短,并且大家学会了相互合作,良性竞争,男生变得更勇敢,通过体育运动慢慢懂得了“责任”的意义,女孩子们因为体育运动和大家打成一片,我们班的女生性格也就从此与其他班相比更为开朗,并且那两年我从来不会觉得疲乏,一天里总是精神抖擞的,学习方面也没有大影响,之前成绩好同学的还是好,倒是有些差的因为这位班主任的感召而慢慢开窍了。

被足球保护的灵魂

进入初中二年级之后,我再次受到了来自家长的巨大压力,爸爸妈妈要求我离开校足球队,专心学习,我顶着压力,把青春期的躁动,对家长的意见,愤怒,包括被暗恋对象拒绝的伤心,全部发泄在最爱的足球运动中。我就这样长大着,足球场上发泄了我青春期所有的情绪,不知不觉让我

远离了当时广东校园广泛流行的“古惑仔”式反社会文化,校园斗殴等问题

初三时,我校进入市锦标赛决赛,热身时我惊讶地发现父母在观众席上朝我招手,刷的一下,不知道为什么我的眼泪就流出来了。




再后面就不再是“儿童”了,我始终认为,如果没有新班主任“冒天下之大不韪”,制定早晨体育时间的班规,给我们普及体育运动的话,我想,我可能要到大学,甚至投身社会之后才认识到体育的重要性,认识到体育的独特魅力,并且永远和强健的体质说再见。但是只有老师的努力是不够的,家长的认知,还有社会的认同和推广同样非常重要,我不知道除了我以外,在那一年,还有多少个孩子和少年,因为家长和学校的压力,哭着远离了自己最爱的运动,永远错过了构建良好身体素质的最佳年纪。

3

家规中的权利争夺


一个是父母想禁止孩子看手机失败了,一个是父母想禁止孩子踢足球也失败了。就有家长问:为什么父母越禁止,孩子反而越喜欢做呢?

其实我们发现:只要是孩子内心喜欢的事,大人是禁止不住的,每个人内在的驱动力就像泛滥的洪水,是堵不住的。

好,下面我们继续分析,孩子“叛逆”行为的真正原因:

让我们闭上眼睛用心体会,如果你的领导每天都在你的耳旁,要你今天不可以这样做,明天不能那样做,你是否会受到打击?你是不是也会反感呢?你会不会开始考虑打开招聘网站,设法另谋高就呢?

对呀,孩子其实也一样,虽然他们没办法“炒爸妈鱿鱼”,但小孩却可以选择不执行父母“禁止”的命令。你说“不”,他/她偏偏要做。

权利的争夺

在育儿心理的领域有一个专业的词汇,叫做“权力的争夺”。往往孩子的个性越强,权力争夺的程度就越高。尤其对于幼儿园到小学三年级之间的孩子来说,权力争夺往往是孩子“对抗行为”背后的心理真因。关于孩子挑战行为,我们第三节详细讲,如果我们要在家规中落实某项禁止,该如何做?下面三点建议可以参考:

4

肯定句、坚持和尊重


第一、家规必须用肯定陈述句

家规应该避免使用否定性陈述句,因为否定词汇只会把注意力引向错误的行为,例如,

不能有这样的家规:1、不打架;2、不长时间看手机、iPad、电视;3、不骂人;4、没做完家务不能出门。

相反,应该用肯定句表达家规,把注意力放在发掘孩子和全家人都要发展的美德上。

我们的家规 和平、我们的家是一个和平的区域,我们解决争端的方式是同情与倾听,用城市的话交谈;君子君子动口不动手,且绝对不使用武器。 体育、我们的家庭是注重身体健康,坚持体育锻炼的。家长在工作时间外应当计划1小时以上的运动时间。孩子在放学后到晚餐前的时间必须出门玩,不能呆在家里看手机、iPad、电视,因为在学校已经坐了一整天。 尊重、我们彼此说话互相尊重,房门关上以后,我们会尊重对方的隐私; 责任感、我们分担家务,按时完成自己的工作。

开头第二个案例与第一个案例来对比,妈妈担心女儿看手机影响视力,制定限制玩手机的家规,如果用肯定句式引导的原则,在第二个案例中的班主任,正好符合这个原则,他通过规定早晨运动,在户外阳光的帮助下,孩子们的视力都得到了有效保护。

第二、信任孩子并坚定的执行

7岁的达达,他家就有上面那种规定:放学回家必须出去玩,不能待在家里看电视。有一天晚上,达达的同学豆豆妈在微信里跟达达妈说她十分欣赏达达,因为达达放学到他们家来玩的时候,看到豆豆打开电视机,就对豆豆说:“如果你想一起玩,我在外面等你。我家规定晚餐之前不能看电视。”

为什么达达能够这么自律?其实,孩子违反家规的原因多种多样:有时候想挑战爸妈的底线,有时候忘记了规矩,有时候是情绪不佳。不论是哪种原因,按照诚信原则,违法家规就自然要承受后果,而不能凭借一时兴致。第一个案例中,妈妈和姥姥的坚持值得被肯定,并且通过参与做家务(揉面团)转移玩手机的行为。

当孩子了解到父母言出必行、言行一致,家规绝对不是摆设,家规是可信赖的,他们就会在心中建立起家规的权威,认识到家规是至关重要的,并形成习惯内化为自律。

第三、尊重孩子,制定家规要适度

每次跟孩子协商家规的时候,不要超过3条。你可能对孩子有好多好多的期望,例如有规律的洗漱,出门前穿好衣服等等。不要试图用某条家规来囊括所有的事情,而是要弄清楚什么是眼下最最需要的教育内容,要针对你觉得最需要实践的核心美德制定家规。记住,家规不是用来控制孩子的,尊重孩子,家规对每一个家庭成员都适用,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