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杀孩子“专注力”的凶手,究竟是谁?

专注力,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能力。良好的专注力,能够成为孩子学习时的一份强有力的保障。

可是专注力不会一直保持不变,它需要后天的培养。如果孩子的注意力总是被破坏,总是得不到保护,这份能力就会慢慢涣散。

父母们可以想一想,在孩子小时候,他的专注力是什么样子的。可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怎么就变得三心二意了呢,到底是什么导致了这种情况?

宝宝几个月大的时候,喜爱探索身边的各种事物,对整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心。

可是慢慢的,宝宝的专注力似乎是“消失”了。

两三岁的孩子,依旧喜欢探索世界,可是却变得注意力不集中了。

五分钟前他还在玩飞机模型,可一看到地上的皮球、墙角的花草,就能放下手中的一切东西,转向别的方向去玩了。

宝宝专注力的“萌芽”似乎被一把看不见的剪刀给“剪断”了。

到底谁是凶手?

孩子在观察地上的毛毛虫。

妈妈说:“多喝水啊,不上火。”明明十分钟前,孩子才喝了一大口。

奶奶说:“小心着凉,害肚子疼啊。”可是还是才刚刚趴到地上。

爸爸在一旁看书,有些无可奈何。孩子满脸疑问,有些迷茫,不知道该往哪边扭头是好。

这份过多的关注,让宝宝的专注力,无处藏身。

太多来自家人的“关心”,并不是唯一的利器。还有一把,名字是“别人家的孩子”。

似乎不管做什么,自家的孩子总是没有别人家的聪明懂事。

“别人家的孩子”像一座巨山,压得自家孩子喘不过气来。孩子时刻感到恐慌,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甚至是原本擅长的事,都开始做的一塌糊涂。

这份来自家人的不合理要求,成为了压垮孩子专注力的“最后一根稻草”。

父母的对孩子的爱都是友善而纯粹的,可这份爱不应成为孩子前进的阻碍。停止爱的“谋杀”,让孩子的专注力慢慢恢复过来,父母应该怎么做呢?

第一步:尊重孩子

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尊重孩子,从不打扰开始。

当孩子兴致勃勃地玩耍时,不要去打断他,让他专心做自己的事。这样一来,孩子的专注力就能得到长久的发展。

不要总想着替孩子考虑:孩子该饿了,要吃饭了。孩子饿了自己当然会感觉到,当“饿”这件事的关注度超过“玩”时,孩子自然会去吃饭。

第二步:抽出时间,让孩子做喜欢的事情

别人家的孩子再好也不是自己的,父母应该多关注自家孩子。总是让孩子做他不喜欢做的事,还怪他不专注,做的不好,这难道是孩子的错?

每天至少抽出15分钟,跟孩子在一起做他真正感兴趣的事。

在这15分钟内,不让任何人来干扰孩子,让孩子集中精力去做事。这样下去,还怕孩子专注力弱吗?

第三步:不要打扰孩子

当孩子在专注地做一件事时,如果和父母说话,父母就简单地回答“嗯”,“好啊”,不要表现得很关心孩子在做的事。让孩子逐渐减少对外界的依赖,能够持续地去做一件事。

当然,父母的“不关心”也要有一个逐渐的过程,不要一上来就对孩子不管不问,使得孩子闹情绪。

根据孩子的能力制定计划,举个例子:

如果孩子能够保证5分钟内不分神,那就把目标订到7、8分钟。慢慢来,给孩子一个过程去适应。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不要因为“别人家的孩子”,就扼杀了孩子的兴趣。

稳定孩子的专注力,需要全家人的共同协作。

不要让“想太多”,成为孩子“做不了”的诱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