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富不過三代」魔咒,富過十五代

早在遠久的古代便有詩曰:“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形容蘇杭風景美麗。這裡不但風景美麗,還有著一個傳承了十五代的家族紮根於此。這個家族便是被譽為“現代建築的最後大師”——貝聿銘的家族貝家。

打破富不過三代

眾所周知,我國有句古話:“富不過三代。”說得並不無道理,最常見的家族興旺和衰落的過程是:上一輩白手起家,艱苦創業;下一輩老成守業,艱難維持;再下一輩坐吃山空,家道中落。

然而蘇州貝氏家族卻完美打破這個魔咒,不僅傳承超過三代,傳承至今更是達到了15代之久,而且從其家族現狀來看,似乎15代還遠不是終點。

貝聿銘先生今年剛好101歲,其第一代祖先在蘇州行醫賣藥,至18世紀,貝氏家族在蘇州居住了已有六百餘年,是擁有大片土地的望族,以行善和助人享譽蘇州。

然而,貝家最為興旺的支脈,是同為第13代的貝哉安和貝潤生兩支。然而他們卻都是不以醫藥業成名發家,而是以金融和顏料發家。貝哉安被稱為“金融世家”,貝潤生則被稱為“顏料大王”。

1915年,貝哉安參與創辦了上海銀行,還協助創辦了中國第一家新型旅行社——中國旅行社。貝哉安頭腦靈活,家庭教育更好,五個兒子,個個做銀行,個個有出息,其中最負盛名的,當屬貝哉安的三子貝祖詒,也就是貝聿銘的父親。


貝祖詒東吳大學畢業後,娶了清朝最後一任國子監祭酒的女兒莊氏為妻。莊氏擅吹笛子,虔心向佛,夫婦伉儷情深。他們生了六個孩子,三男三女,貝聿銘是長子,生於1917年4月26日,是蘇州貝氏家族第十五代。

十幾代以來,貝家都是名門望族,就連戰爭時期也沒有受到多少影響。然而就這樣一個大家族,還是沒有躲過“十年浩劫”。而貝聿銘則是跟隨父親移民到美國生活,從而躲過了這場災難,也為貝氏家族留下了一支血脈,讓這個傳承了15代的大家族不至於全部凋零。

貝家能傳承十五代,與其家族文化不無關係。其名門望族並非只是因為財富,更多的是因為這個家族的品質。從其第一代祖先開始便是以助人行善享譽,而且代代家庭教育都很好。

貝聿銘的叔祖父“顏料大王”貝潤生認為,“以產遺子孫,不如以德遺子孫,以獨有之產遺子孫,不如以公有之產遺子孫”,把自己花巨資修繕一新的獅子林,給全體族人享用。此外,他在園子裡設立了貝氏祠堂,並在旁邊捐資建立了貝氏承訓義莊,用來贍養、救濟族人。

貝潤生與貝聿銘的祖父貝哉安共同捐資在蘇州城開辦了中國第一個新式幼稚園,二人對蘇州的公益事業和慈善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

解放前夕,孔家移民美國的時候捲走了一億三千萬美元,而貝聿銘的父親,身為中央銀行總裁的貝祖詒遠走美國之時卻沒拿走一分公款。

“富不過三代”完整的語句是:“道德傳家,十代以上,耕讀傳家次之,詩書傳家又次之,富貴傳家,不過三代”。貝氏家族以德傳家,超過十代也是在情理之中了。家族財富的傳承並非只是把錢財傳給下一代這麼簡單,而是如何將上一代的文化、品德傳承下來。只有做到了這一點才能實現代代傳承,否則就容易“富不過三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