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學猜想:希波戰爭中波斯該如何戰勝希臘?

在現實歷史上,希波戰爭中波斯是戰敗國,不僅屢戰屢敗導致虧損國力,還為此耽誤了國內大一統進程,埋下日後分裂的禍根。但波斯實際上是有很大把握打贏希波戰爭的。希臘和波斯的戰爭,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組

“幅員大國VS精悍小國”的戰爭,之後多次出現這種對比,如甲午戰爭中的大清和日本、日俄戰爭中的日本和俄國、16世紀的英國和西班牙等等。

所以希臘波斯這一對戰爭模型,是很值得中國參照的。在幅員大國消滅精悍小國的進攻戰爭中,大國有更多的可支配資源、能動員更多的人力物力、更強的宏觀調度能力等優勢。但也有遠赴客方戰場、戰線太遠、不知敵情、多民族部隊的戰鬥力和凝聚力不強等弱點。波斯就像一隻巨大的蠕蟲,雖然體積龐大,可無法將更多的力量集中到一處事務上來。

而對於精悍小國希臘,作為主戰場,有易守難攻的地理位置,有同仇敵愾的團結抗戰氛圍,又有精銳部隊奮勇殺敵,短期確實是很難戰勝。但小國自有小國的缺陷,內部城邦林立,內部糧食生產嚴重不足,主要糧食都要靠進口,這些缺陷很容易被波斯抓住把柄。只有戰略得當,波斯完全有能力吞併希臘,就像巨大的蒙元吞併南宋一樣。

首先,攘外必先安內,對外侵略也必先安內

,波斯發動戰爭時,剛剛征服了埃及,是因斯巴達斬殺波斯使者而起。當時波斯正準備展開大一統改革,卻被這一事件吸引了注意力,從而放緩了改革進程,這為日後的內亂埋下禍根。第一次希波戰爭的失敗,就是在關鍵節點時發生了埃及起義,而使得大軍不得不撤軍鎮壓起義,錯失了戰機。其根本原因還是在於戰前波斯未能安內。

安內後,埃及作為地中海糧倉,再建立港口,通過海運,就有了源源不斷的低運輸成本的軍糧了,這就能支持波斯打持久戰。再以埃及港口(從中可見日後亞歷山大港的重要性和出現的必然性)為海軍據點,向北阻截希臘商船,封鎖希臘的海上貿易,步步蠶食周邊小島,從而斷絕希臘向外購買糧食的路徑,讓希臘打不起持久戰。

一旦希臘打不起持久戰,就不可能長期防守,就會主動出擊尋找突破口,這就喪失了主戰場的優勢地位。另一方面,波斯軍隊從東向西,佔領色雷斯馬其頓,到溫泉關外即可,騷擾其陸地交通。於是自北向南,對希臘造成巨大壓力,缺糧的希臘各城邦必然內外交困,這時波斯就可以派使者分化各城邦,恩威並施,化解其戰鬥意志力。這樣希臘就不攻自破,波斯吞併希臘也就如囊中取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