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理髮店,也能寫出這麼大氣的對聯?

俗話說,三十六行,行行出狀元。而理髮這一行,無典籍可數,無名人可稱。

這可讓當今美容美髮廳的Tony老師們情何以堪?

但是近代興起的理髮店聯,卻寫得有聲有色,小小理髮店,也有精彩大氣的對聯。

第一、用抬題之法以題高身價。理髮在古時稱小計賤業,儘管人人需要,卻一直為人所輕視。若要寫得精彩,必先抬高身價。聯家專注“頭”“頂”二字,採用表裡雙關的修辭手法,把理髮行業誇稱事件第一等事業,把理髮技術(包括掏耳、洗面)誇稱世上最高的技術:

大事業從頭做起;

好消息自耳傳來。

雖雲毫末技巧;

卻是頂上功夫。

操天下頭等事業;

做人間頂上功夫。

髮式創新,頭頭是道;

容光煥彩,面面皆春。

第二、利用美容效果來樹立形象。最原始的辦法是講述人們進店出店的變化:

進來烏雲秀士;

出去白面書生。

這樣說雖然樸實,聯語成了白話,引不起人們的美感。別急,可以換一個角度,把行業主人的美意表白出來:

善心不欲世人老;

巧手能教顏面新。

不教白髮催人老;

更喜春風滿面生。

像這樣,站高一步,說人皆有愛美之心、人皆願青春常在,雖然沒有提理髮換顏,但已明顯地含有“請君進來”的意思了:

相逢盡是彈冠客;

此去應無搔首人。

頭顱豈肯閒中老?

面貌常留少壯春。

士行端宜新耳目;

人情原貴美鬚眉。

第三、靠借題發揮寫出新意。有兩種借題發揮,一種是就題字為辭,演繹出題外的意思:

創人間頭等事業;

理世上不平東西。

對幅就“理”字演繹,推而廣之,豈止是理髮,還要“理世上不平東西”!解放後有兩副理髮店聯也是這樣寫的。

新事業從頭做起;

舊傳統一手推平。

理出一番新氣象;

剪去千縷舊東西。

歷史上流傳的幾副理髮店名聯屬於另一類借題發揮——借理髮之事書寫政治抱負,人所熟知的石達開題廣西貴縣理髮店聯以咄咄逼人之勢,表達了要大顯其“手段”的英雄氣概。

磨礪以須,問天下頭顱幾許?

及鋒而試,看老夫手段如何。

石達開塑像

臥榻先生按:很多聯書信誓旦旦說這是翼王石達開的,有的還說是對南王馮雲山的對聯改編,馮原聯如下:

磨礪以須,天下有頭皆可剃;

及鋒而試,世間妙手等閒看。

確實,從藝術的角度來看,改過後的比原作好得多。上聯用反問的語氣,自是比陳述句來得更為霸氣。下聯“世間妙手等閒看”這句,太書生意氣了,而“看老夫手段如何”,更簡單粗暴,語氣更符剃頭匠的身份。正因如此,在解放後的一段時間,論者紛紛認為這對聯反映了石達開作為革命者的浪漫主義精神。

如果事情就這麼簡單,臥榻先生也並不打算在這裡囉嗦了,關鍵的是此聯的作者存疑。據網友考證,此聯最早記載來自《楹聯續話》,作者梁章鉅(清)。原文是這麼記載的:

相傳有一剃髮店,乞聯於狂士者,大書雲:磨礪以須,問天下頭顱幾許;及鋒而試,看老夫手段如何。數日間,客皆裹足不前,其店頓閉。

金田起義是在1850年末,當時梁章鉅已死。石達開生於1831年,而《楹聯續話》刊刻於1843年,所以此聯流傳之時,石達開最多12歲。以一個小學生的年齡,居然自稱老夫,殊為不解,也不合情理。更大跌眼鏡的是,這對聯害得了理髮店的倒閉。說實話,我要看到這樣的對聯,聯想起明晃晃的剃頭刀,也真怕被理髮師傅像曾“剃頭”那樣給剃了頭。放如今,如果一篇廣告文案害得甲方倒閉,那也真夠毒舌的了,估計甲方下輩子做賊都不放過他。那作者到底是誰呢?對聯故事中的無名案太多了,已經萬難考證,只好暫時將錯就錯。

言歸正傳。辛亥革命時,成都某理髮鋪也活學活用了這一招:

握一雙拳,打盡天下英雄,誰是敵手?

持三寸鐵,削平大清世界,無不低頭。

1939年,汕頭落入日寇手中,第二天潮陽縣一理髮鋪關門停業,憤然撰聯曰:

倭寇不除,有何顏面?

國仇未復,負此老顱。

還有一副同樣慷慨激昂,有如抗戰的誓言:

倭寇未殲,鬚眉大愧;

河山既挽,面目重光。

這些聯語大大開拓了理髮行業聯的意境,給這一陳舊的題材注入了嶄新的時代內容。

(本文除特別說明外,摘編自恩師陳書良著作《楹聯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