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明故宫为何没有保存下来?

舔龙血


南京明故宫指的是朱棣迁都前,明帝国在南京使用的宫殿。历史上,太祖朱元璋、惠帝朱允炆、成祖朱棣都曾在此办公。之所以没有保存下来,主要有两个原因:王朝更替、清末战乱。

崇祯十七年,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并迅速南下。他们攻占南京后,把明故宫所在的区域划为了八旗驻防区。由于是前朝的宫殿,又被满人在日常生活中继续使用,所以明故宫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等到康熙年间,只剩下断壁颓垣,场面令人心酸。

更为彻底的一次破坏是在咸丰年间,当时洪秀全率领太平军一路北上,兵锋直指南京。明故宫在满城内,自然是太平军优先攻打的对象。经过战争,明故宫基本上没有什么地面建筑保存下来了。后来清军与太平军又多次在南京周边鏖战,同治初年,湘军攻破南京,古老的金陵城再遭浩劫。除了残存的地基,这座宫殿留给世人的东西不多了。

今天如果到南京旅游,除了明孝陵、中山陵、秦淮河,如果有时间,也可以去明故宫遗址看看,怀念怀念。


时拾史事


南京故宫是朱棣迁都北京前大明朝的首都。在朱元璋登基之前,南京故宫已经开始了修建工作,直到朱元璋登基五年后才基本完工。南京故宫由刘伯温勘定地址,其建造规模恢弘庞大,虽然并不算十分华丽,但城墙坚固无比,且占地甚广,整个故宫的面积比后来北京故宫的总面积还大。



西方传教士利玛窦在万历年间曾来到南京。利玛窦见多识广,当他看到南京故宫后,也不禁发出感叹说,南京故宫是他见过的世界上最雄伟的宫殿。

明成祖朱棣将明朝首都迁到北京后,南京故宫就是去了其存在的最大价值,并逐渐开始没落。在随后的历史岁月当中,南京故宫经历了数次浩劫,最终只剩下很小的一部分被保留下来。

一,朱棣攻入南京时,明故宫奉天殿被焚毁,这是南京故宫第一次遭到破坏。传言建文帝也在这场大火中丧生。

二,清军入关后攻入南京城,南京城被清军不同程度的破坏。后来清军又将南京城改造成满城,迁入大量满人居住。并且清军将南京故宫进行大规模改造后用于驻兵,导致南京故宫被严重破坏。康熙年间,康熙传令将南京故宫的12万片琉璃瓦拆除,同时还拆除了很多其他的可用材料,用于建造普陀山法雨禅寺。

三,太平天国攻打南京期间,南京军民组织了大规模抵抗,战争结束后,南京故宫已经是断壁残垣。后来天平天国又将南京定位首都,洪秀全为了建造自己的天王府和其他诸王的王府,将南京故宫再次进行了大规模的拆除。

四,抗日战争时期,南京军民与日本人进行了艰苦的战斗,战火几乎摧毁了整个南京城。再加上后来南京国民政府的建造,对南京故宫进行了大规模占地和拆除,南京故宫几乎毁坏殆尽。另外据说,为了迎接孙中山先生的灵柩,由于南京故宫阻碍迎接的道路,南京故宫部分建筑因此遭到破坏。

南京故宫使用的时间太短,再加上其饱受战火的摧残,最终留给世人的,只剩下现在我们能看到的很小一部分了。并且有很多建筑是经过过修复之后重建的,真正的南京故宫已经永远的成为了历史。


围炉煮酒话春秋


南京明故宫为什么没有保存下来呢?我个人认为这主要有以下四个原因:

第一,明故宫的政治象征意义降低,各方不够重视,且保护不力。

众所周知,朱棣迁都北京,直接导致南京明故宫的荒废。虽然当时南京是明朝首都,但由于皇帝在北京,再加上政治意义的削减,很少有人维护,再加上后来明中期遇到大火等,加上地基下沉等,导致明故宫遭到荒废。

第二,清军的大肆破坏。

明末清初,清军铁骑疾风般地南下,他们不仅军事上占领了明朝的陪都南京,对南京故宫进行大规模的改动,一些大殿之类的改成了将军和都统衙门,还有部分大殿被拆毁,改建成一栋栋居民的住房,用来供给旗人居住。

第三,太平天国运动的破坏。

到了太平天国时期,又拆宫墙砖石、木构填充天王府工程,太平天国失败后清军再次焚烧了南京城,对明故宫的破坏就更彻底了。

第四,建筑材料单一,易毁损。

这个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通病,一般都是采用砖木结构建造宫殿,不易维护和保养,经常在战乱中损毁殆尽。


穷游君


我个人认为有两个主要原因,其一是政治因素,其二是因为建筑材料。

政治因素是明成祖北迁以后,南京皇宫基本失去了作为皇帝居所的根本性作用,这就导致明朝不会再花费巨额资金进行维护,年久失修再加上历经数百年风雨,就会产生不可抑制的损坏。

(明朝南京都城全景建模)

其实最初建造皇宫时,选址是选到了一片湖水上,为了修筑地基,朱元璋调派了大量的人力,用泥石填湖,虽然起初修建完好,朱元璋龙颜大悦,但随着日复一日,皇宫竟然出现下沉的情况,原因是泥石的地基受潮严重,时间一长发生自然沉降,所以朱元璋到了晚年,就一直想要迁离南京都城,奈何精力不多,就此耽搁下去。

直到明成祖时期的“永乐迁都”,将皇城迁往北平后,南京皇城也就此失去了昔日的热闹。

(北京皇宫示意图)

第二个原因,当时修建南京都城时,大量采用砖木结构,虽然气势宏伟,但维护费用异常高昂,使用寿命又相当短暂,因此在迁都北平后,明朝皇室不再拨款维护,这才导致皇城的逐渐破败,历经数百年风雨后,自然无法得以完好的保存。

另外补充一点,明清皇权更替后,南京明皇宫作为前朝的建筑,被老百姓私下里拆除了不少,所得木料等建材,也都当做了建造房屋的材料,所以这种人为的破坏也属于原因之一。

说到底,一座宫殿的长久保存,维护必不可少,虽然在风雨飘摇的历史长河中,一些宏伟建筑的没落实为憾事,但只要我们现代人严加保护,不去人为破坏,相信更多的古代建筑能够延续昔日的辉煌,以文化财富的形式,传承给一代又一代的后人。


————————


钱品聚


被破坏的,主要有两次破坏,一次是迁都北京,南京不适宜留那么大的宫殿群,且北京建设也缺材料,所以一些昂贵的宫殿材料都被搬至北京。一次是太平天国战争,太平天国守南京两年,被曾国藩围城两年多,为了守城拆的也差不多了,到清政府更不可能重建了,重建会方便汉人造反的!

再后来建国了,解放军入城之后,要找地方驻扎啊,明故宫周围有大片的城区空地,所以,南京军区就在明故宫周围圈了好大块的地,所以你现在去明故宫遗址,在其左右两边和侧后方都是军事用地,后来发展经济,南京的714厂(也就是后来的熊猫电视)陆续又占了军区外的围的土地,因为当时714厂有军工生产的任务。

到80年代后想重建明故宫的时候就瞎了,一看,军队和714厂都动不了,南京被逼无奈的情况下拆了一部分核心区域,围起来算作明故宫景区,在缺乏规模和复建工程的情况下这个景区就是个假大空,自然没有旅游卖点了,只留下些牛逼炸天的砖石和名号而已,比如午门,五龙桥,玉带河,御道街,明故宫遗址,西华门,东华门,武英殿等等!


眼看过去未来


明故宫留下午门非常大,遗址有不少石构件,地上整块大石铺的地砖,车轮印压出足有十公分深,还有非常大的石基础,看的很震撼,确实规模很大,西安门边上有块属于明故宫的地,希望不要卖给开发商,做个明故宫博物馆,让后人更加了解它的历史,一个大明王朝雄伟的建筑群


博卡希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