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力波可以用来进行星系间通讯吗?

中国科研人


1916年,爱因斯坦基于广义相对论预言了引力波的存在。引力波是指时空弯曲中的涟漪,通过波的形式从辐射源向外传播,这种波以引力辐射的形式传输能量。

在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中,引力被认为是时空弯曲的一种效应。这种弯曲是因为质量的存在而导致。通常而言,在一个给定的体积内,包含的质量越大,那么在这个体积边界处所导致的时空曲率越大。当一个有质量的物体在时空当中运动的时候,曲率变化反应了这些物体的位置变化。在某些特定环境之下,加速物体能够对这个曲率产生变化,并且能够以波的形式向外以光速传播。这种传播现象被称之为引力波。

2016年6月16日凌晨,LIGO(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迈克耳孙干涉仪)合作组宣布:2015年12月26日,位于美国汉福德区和路易斯安那州的利文斯顿的两台引力波探测器同时探测到了一个引力波信号;这是继 LIGO 2015年9月14日探测到首个引力波信号之后,人类探测到的第二个引力波信号。

2017年10月16日,全球多国科学家同步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人类第一次直接探测到来自双中子星合并的引力波,并同时“看到”这一壮观宇宙事件发出的电磁信号。

但不过,这样的数据让人很吃惊!

“在4.22光年极大的尺度范围内,才引起了1个质子直径的千分之一的变化。”

这样的变化,LIGO能够测量出来吗?

现在,一个质子的大小,都是通过计算得出的数据,都不是直接测量出来的,何况是4.22光年如此大范围内,引起的一个质子直径的千分之一的变化。任何随机扰动都远不只这点变化,这数据有效吗?

从而我对引力波产生了疑问!

进而对2016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颁发的正确性产生了疑问!

进而对引力波的存在与否产生了疑问!

不仅如此,对广义相对论的等效原理有如下疑问——

考虑地球M地面上的物体m,物体受到地球的引力是F=GMm/r²,其大小是与距离r成平方反比律。惯性实则表现在牛顿第二定律上,因为,要知道一个物体的惯性大小,只有用一个力F去推动或阻止它,才能测试出来,那么F=ma,它是一个常量,与距离无关。广义相对论的等效原理将两者等效起来。

1、惯性(力)和万有引力,这能等效吗?

2、广义相对论的结果是,用时空弯曲来代替引力,那么,(引)力去哪里了?

3、三维空间+一维时间怎么能够“弯曲”?应该用引力密度分布更恰当,它表示宇宙空间中各点的合引力。这样才真正的描述了引力。

4、物体受到地球的引力,这个引力源是地球。而惯性,不包含地球,把这个物体拿到某个孤立的空间中研究它的惯性,此时它不受任何引力,但仍然有惯性,F=ma仍然成立。惯性(力)没有引力与之等效。

5、把这个物体当作是一个引力源,其质量m很小,其产生的引力效应忽略不计,与F=ma这么大的惯性效应无法比拟,更无法等效。

对广义相对论,值得质疑和研究。

广大科学家、科学工作者、科学爱好者,我想听听你们的观点!

(拒绝除问题本身之外的一切质疑和攻击!)





袁灿伦


参照于无线电波/电磁波用于地球内的通讯,引力波在宇宙间传递,似是可以用于星际间的通讯。不过得先解决几个问题再说。

一是对引力波的控制,怎么控制它为人类所用。

二是怎么产生它。

三是怎么发射它到指定的星球/星系,怎么接收对方的信息。

四是怎么把需要加载的信息融合在引力波中。

五是信息内容的破解。

毕竟各个星系星球之间,属于不同的智能生物,语言、文字、表达的规律都不一样。即便传递了、接收了,也不能保证就能弄懂其含义。

甲骨文至今三千多年,还有许多字没有破译。何况星系间的差异,只会更大,不会更小。

无线电波的运用,各种电磁波的运用,都是人类能够掌握它的规律之后的操作。引力波呢,人类对它的了解有多少?


踏雪无痕5141815


不现实,我们目前的科技还不能飞出太阳系,更不要说银河系,动辄就是几万光年,引力波中微子场也是光速传播,接受到也是需要几万年时间了,没有时间价值啊😄


云天32


信息需要载体,就像电波什么的,但是前提条件是人能够用设备发射出来引力波,对于目前的科技水平才刚刚发现引力波,人力产生引力波的难度可想而知,当做远距离传信只能想想了,至少几十年内是没一点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