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是春秋一代霸主,卻逐弟囚母而被傳統道德觀所批評

導言:春秋時代,是周王室逐步走向衰亡的開始 ,各諸侯國不再將周王放在眼裡,而周王室也不得不依靠諸侯的力量,以保護自身免受夷狄的侵擾。而鄭國正是在這一時期成為中原一霸,拉開了各諸侯國爭霸的序幕。

這次要講的故事出自《左傳》,發生於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在《春秋》中記為“鄭伯克段於鄢”,也是《古文觀止》的第一篇。

鄭國的興起還要追溯到西周滅亡,周平王遷都洛邑,這才得以建立東周。而當時派兵一路保護平王東遷的鄭武公自是立了大功,被封為卿士,並得到了大片的土地,而在護送途中這鄭武公也趁機滅了東虢國等小的國家,而要知道鄭國與周、虢、晉等同為姬姓國家,這時已經開始相互征伐,可見宗法制已經被動搖了。

鄭武公雖然厲害,但也只是為鄭國後來的強盛奠定了基礎,對周王室還是非常敬畏的,而今天要講的主角是鄭武公的兒子鄭莊公。

鄭莊公是鄭武公與申國公主武姜所生的大兒子,因為出生的時候難產,腳先出來,所以取名叫寤生(為倒生之意)。因此,無論是處於所受之苦,還是認為此不吉利,抑或母親對小兒子天生的疼愛,都讓莊公的母親武姜對莊公極其厭惡,而更加疼愛自己的小兒子段。

不僅是不喜歡,姜氏還屢次三番的向鄭武公吹枕邊風,想要換掉寤生,而立段為太子,但鄭武公並未同意。到了鄭武公去世後,鄭莊公繼承了爵位,這時姜氏又來向莊公請求將小兒子段封到制這個地方。鄭莊公用委婉的言辭拒絕說:“制地地勢險要,土地貧瘠,而且不吉利,虢叔就死在那裡,別的城邑我都答應”。當然實際上制地是一塊軍事要地,鄭莊公自然不肯交予弟弟段掌管。姜氏心裡也明白,也就不再強求,為段另求封於京城,鄭莊公也就答應了。所以後來段也被稱為“京城太叔”。

大家都知道周代禮法規定嫡長子才有權繼承大宗之位,而姜氏的做法是違反這種規定的,雖然最後沒能實現,但也體現了周代禮崩樂壞的趨勢開始出現。

而段到了京城後也沒閒著,早早地就開始壘高城牆。鄭國的大夫祭仲聽說了這件事後,奏報鄭莊公說:“國都周圍城牆超過了三百丈就是國家的禍害,先王也曾定下制度:大的地方的城牆,不能超過國都城牆的三分之一;中等地方的不能超過五分之一;而小地方的不能超過九分之一。現在京城的城牆不符合制度,這會危害您的地位。”而鄭莊公做出一臉的愁容說道:“我的母親姜氏想那麼辦,我能怎麼樣呢?”祭仲回答道:“姜氏哪裡會有所滿足呢?不如早做打算,別讓她滋生事端,一旦事端蔓延就不好辦了!蔓延的草都難以除盡,別說是您寵愛的弟弟了。”鄭莊公擺了擺手,回答說:“不行道義就會自取滅亡,你就等著看看吧!”(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且待之。)

過了不久,段就讓鄭國西邊、北邊的城邑聽命鄭莊公的同時也聽命於自己,試圖擴充自己的勢力。這時候鄭莊公的叔叔公子呂坐不住了,對鄭莊公說:“國家怎麼能忍受這樣兩面聽命的情況呢?您要是想把位子讓與段,那我就去侍奉他,如果不是,那就請除掉他。別讓老百姓也跟著生出二心。”鄭莊公又自信滿滿的說道:“用不著我去打,他自己會自取滅亡的!”(無庸,將自及)。而段也沒停手,又收了兩屬的地方作為自己的城邑,把自己的地盤推到了廩延這個地方。這時候公子呂又坐不住了,對鄭莊公說:“快動手吧,他勢力一大,就要爭取民心了!”鄭莊公還是無動於衷,回答說:“不急,沒有正義做後盾,勢力大,崩潰的也快。”(不義不匿,厚將崩)。

鄭莊公屢次三番不對自己弟弟的叛亂做出正面反應,但並不代表他暗地裡沒有做準備。鄭莊公的一再忍讓也無法看出對其弟弟的疼愛,而是顯示出他並不滿足於對段輕微的處罰,充分表現了他忍、準、狠的性格,準備在他的弟弟犯下大錯時將其一舉殲滅。鄭莊公的做法受到了《左傳》評論的批評,說他的弟弟不符合悌道,而他也同樣沒有盡到管束弟弟責任,當然這都是儒家的看法,他的做法完全符合古代一般君主應有的氣質。

書歸正傳,等過了一段時間,段感覺自己翅膀夠硬了,就開始加固城池,儲備糧草,補充武器裝備和擴充兵源了,並和母親姜氏定下日期,等大軍攻到鄭國國都,姜氏就會為他們打開城門。而鄭莊公也通過耳目得知了弟弟段出兵的日期,說:“可以發兵討伐了!”就令自己的叔叔公子呂率領二百輛戰車去攻打段了。京城的人背叛了段,段只能逃到鄢地,鄭莊公又追到了鄢,所以段只能再跑到共地。所以後世又稱段為共叔段。

值得指出的是,春秋的時候,兵員還是隻有貴族才能當的,平民是沒有資格的。直到了戰國時,才是真正的全民戰爭,戰爭也不再像春秋一樣,由雙方擺好陣勢,誰的陣腳先亂,誰就輸了,戰國時的戰爭顯得殘酷的多,當然也為平民升入上層打通了一條通道。

回到正文,鄭莊公打敗弟弟共叔段後,就把自己偏心至極的母親囚禁在了城穎這個地方。併發下毒誓,不到黃泉就不再與母親相見。但過了不久就後悔了。

這時有個在潁谷邊疆做護衛長官的人潁考叔聽說了這件事,就拿了點東西去獻給鄭莊公,當然獻東西是個幌子。獻完了東西,鄭莊公就留下他吃飯,吃的菜裡有肉,這是平民很少能吃到的東西,貴族也不能常吃到,所以有“肉食者謀之”一說。但潁考叔沒有吃肉,而是把肉揀了出來不吃,這鄭莊公就問他緣故,他回答說:“我的母親,我孝敬他的東西她都吃過,就是沒吃過您送的肉呀!”鄭莊公黯然道:“你們都有母親孝敬,只有我沒有!”潁考叔裝出無知的樣子,問到:“您說的是怎麼一回事?”鄭莊公就把前事告知了潁考叔。這個潁考叔一拍腦袋,想出了一個法子,說道:“這有何難,陛下你派人向著城潁挖一條隧道,挖到黃色泉水,與您母親相見,也不為違反誓言,別人也就無話可說了”。這鄭莊公一聽有道理,也就採取了潁考叔的建議,與母親在隧道內放聲歌唱,重歸於好了。

後來的人們評價說,潁考叔是個大孝子,不但能夠孝敬自己的母親,還把孝道傳遞給了君主。從實際方面來看,要挖一條那樣的隧道在當時的情況下實屬不易,潁考叔也從這件事後受到鄭莊公的重視,成為鄭國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