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叫韩国人为棒子?

长挺140


皇帝不称朕,专注史评与时评

“棒子”是中国民间对所有朝鲜(韩国)人的戏谑性称谓,并非只“叫韩国人为棒子”。

这个词是怎么跟朝鲜人挂钩的,说法不一,如有人说,因朝鲜人喜食玉米,常在收获后将玉米挂满房前屋后,玉米在中国北方称棒子,于是“高丽棒子”就成了朝鲜人的代称;还有人说,“伪满”时期,日本往东北迁入大量朝鲜人,这些朝鲜人倚仗日人势力,欺压中国百姓,动辄挥舞朝鲜妇女使用的洗衣棒殴打中国人,中国人便把他们形象地称之为“高丽棒子”。

然而这都不是正确的解释,玉米并非朝鲜特有的作物(东北人管它叫苞米),在房前屋后挂满棒子,在中国农村也很普遍。

实际上,“高丽棒子”是老词儿,早在清代就已经出现了。

康熙时人王一元在所撰《辽左见闻录》中记道:

朝鲜贡使从者之外,其奔走服役者,谓之“棒子”。其国妇女有淫行,即没入为官妓,所生之子曰“棒子”,不齿于齐民。鬓发蓬松,不得裹网巾;徒行万里,不得乘骑;藉草卧地,不得寝处火炕——盖国中之贱而劳者。

这是“棒子”一词最早见于史料。

根据王一元的记载,“棒子”就是古代朝鲜王国遣华使团中的贱奴。后世流行的“高丽棒子”一说,应该与此有关。

(清代朝鲜来华使团/皇帝不称朕)

韩国学者黄普基对“高丽棒子”一词做过专题研究(参见《历史记忆的集体构建:“高丽棒子”释意》,《南京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2年第5期),指出“棒子”可能源自朝鲜时代的奴称“帮子”。

通过查阅朝鲜使臣所著《燕行录》等书,可知清人将跟随朝鲜贡使的随从,称为“bangzi”(帮子)。如洪大容某日出游,遇到几个满洲猎户,双方用手谈交流,洪大容不愿对方知道自己的真实身份,写道:“我是白身人,没有官职,特来游玩,敢问列位,住在何处?来此何干?”猎户不信,就指他随从说:“此人身边跟着两帮子,必有官品。”这与《辽左见闻录》的记载是一致的。

刘琳《“棒子”由来的历史考察》(《韩国研究论丛》2014年第2辑)进一步研究认为,“帮子”源自“房子”。

据北宋《宣和奉使高丽图经》记载,在高丽王朝(朝鲜之前的王朝)的首都开城,有座由王宫改建的专门招待中国使臣的馆舍,名为顺天馆。这里“制度革侈,有逾王居”,其中服侍宋使的仆人,就被称作“房子”。“房子”作为奴称,一直沿用到李朝中期(尚见于十七世纪的史料)。

(古代朝鲜等级森严/皇帝不称朕)

无论是朝鲜还是韩国的词典,都将“房子”和“帮子”视为同义词,归入同一词条,并释为“朝鲜时代在地方官衙中当差的下人”。刘琳认为,“帮子”一词是清国接待朝鲜使臣的“通官”(翻译官)对“房子”的转用。

“房子”和“帮子”在韩语发音里是一样的,都是“bangjia”,但“房子”在汉语里特指房屋,通官很可能自行将其换成了有协助意义的“帮”字,用来指朝鲜奴仆正好。

乾隆年间的《皇清职贡图》记道:

“朝鲜国民人,俗呼为高丽棒子。”

可见在乾隆时,“高丽棒子”已成为清人对朝鲜人的俗称了。

事实上,大部分清人所能见到的“朝鲜国民人”,无外乎是跟随燕行使来华的朝鲜奴仆。他们为何称呼这群奴仆为“棒子”呢?黄普基解释说,在贡使来华的旅途中,经常用棒子痛责奴仆,场面残酷,容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遂以讹传讹,将“帮子”误称为“棒子”。

洪大容《乙丙燕行录》记载,使团所住馆舍看守的儿子,年纪小,十分轻妄,经常与使团人员谖骂戏弄,“还拿着棒子学我国军奴被打的模样,好笑”!清朝人学朝鲜军奴挨打惨样,说明朝鲜杖刑确实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棒子已成为朝鲜人的特殊“标志”。

可是,清朝也有杖刑,为什么偏偏是朝鲜的杖刑给清人留下深刻印象呢?

刘琳说,在朝鲜王朝中后期,出现了一种特别的刑具,名为“棍杖”,又称“军门棍”。法律虽然规定选用弹力好且相对较轻的韩国柳制造,但棍杖往往用檀木或橡木制成。使团用来责打犯错奴仆的,正是这种军门棍。

清朝的笞、杖具都用竹制,分大、小竹板两种,长度均为5尺5寸,又大竹板大头宽2寸,小头宽1寸5分,小竹板大头宽1寸5分,小头宽1寸。朝鲜的棍杖,有行用小棍、行用中棍、行用大棍、重棍和治盗棍五种,大头宽分别为4寸、4寸1分、4寸4分、5寸、5寸3分,除长度与清朝竹板相近外,宽度和厚度都明显大过竹板。

(清代的“杖刑”/皇帝不称朕)

朝鲜的棍杖与清朝的竹板,在外观上差异明显,尤其是棍杖宽度是大竹板的两到三倍,使用起来,血肉横飞,确实骇人。再加上通官们又常称朝鲜奴仆为“帮子”,久之成俗,就连朝鲜人到清国后,也会自称为“帮子”。一般老百姓不知其字,但久习其音,渐渐就将“帮子”移称为“棒子”了。

我觉得,关于“高丽棒子”来历,以上解释较有说服力!(皇帝不称朕答题)


皇帝不称朕


说起来就有意思了,中国人很喜欢给人起外号,梁山一百零八将人人都有外号,中国的邻国都有外号,什么美国鹰,印度阿三,老毛子,中国还自称兔子。

这些外号,有的新出炉,有的却有悠久的历史啦。比如老毛子起码有两三百年的历史了。

而阿三呢,跟上海租界时期有关,当时的英租界里有很多来自印度的临时工。他们帮助英国人维持秩序,因为制服上有三道杠,平时也欺负人,上海人就称他们为阿三。

那么,棒子这个外号有多久的历史呢?这个历史就悠久了,而且这个棒子的外号不是我们中国人先叫起来的,是他们自己叫起来的。

曾经有一本书叫《枫窗脞语》,作者在里面提到了另一本描写朝鲜的书《辽左见闻录》。这里面就讲,朝鲜使者到清朝朝贡,他的随从就被官员喝为棒子。

为什么呢?

据说,这些奴仆地位很低下,是朝鲜官妓或者官奴生下的儿子,没有人身自由,比奴隶好不了多少。这些人在使者团中当杂役,当然没马骑,就穿个草鞋从朝鲜走到北京,大多拿根大棒子挑点东西之类的。

所以,棒子就代表着身份,这有点像挑夫有时候被称为棒棒一样。

那中国人是怎么流行起来叫朝鲜人为棒棒的呢?这要说到日本人了,且说日本征服朝鲜之后,把朝鲜变成了自己的殖民地,然后又占了我们东三省。这时候,有大量的朝鲜人跟着日本来到了东三省,这就跟印度阿三跟着英国人来到了上海。

对于这些跟屁虫,中国人一律奉送外号。

那为什么是棒子呢?因为给日本人跑腿时,日本人也不给他们发枪,让他们管治安,只给一根棒子。

那这些二鬼子凶起来,可比真鬼子还狠,东北老百姓老恨他了,一来他们拿着棒子,二来棒子对朝鲜人来说,代表着一种贬称。那就叫他们棒子不是最好?

这一叫就叫开来啦,顺便说一句,咱们叫人家棒子,人家也给我们起了外号,叫掌柜国掌柜国。

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清朝时,在韩国有很多清国人做生意,都是掌柜的。所以,韩国人就把中国叫成掌柜国了。


脑洞历史观


就跟印度人在中国被称为“阿三”一样,韩国人也有一个很别致的名字——“棒子”。仅从字面上理解,也能够感觉到,“棒子”,似乎不是什么好词儿。的确如此,我们一般称韩国人为棒子,带有蔑视或贬意。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为什么叫韩国人为棒子呢。

韩国人或者说朝鲜人被称为“棒子”的历史由来已久,也有多种说法。

第一种,“棒子”诞生于伪满洲国时期,是东北人民对于日本人的帮凶——朝鲜警察的称呼。由于早在甲午战争后,朝鲜半岛就已被日本占领。因此,虽然是二等公民,但日本人对朝鲜人的信任远大于中国人。

所以,为了便于统治东北地区,日本从朝鲜半岛征招了大批朝鲜人作为警察维持治安。这些朝鲜警察,也被称为“二鬼子”,是典型的狐假虎威,虽然没有枪,人手一颗棒子,却对中国人十分凶残,动不动就喜欢拿棒子打中国人。因此,当时的中国人称这些朝鲜警察为“棒子”,以表达对这些二鬼子的痛恨。

第二种说法的历史更为悠久。据说还是清朝乾隆皇帝所赐。“棒子”在北京的方言中也有棒槌的意思,代表愚昧无知,缺心眼儿。据说有一次,朝鲜国王来北京觐见乾隆皇帝。乾隆皇帝因此在紫禁城宴请。

在席间,侍者端来了一盆净手水,作为皇家用水,也为了消毒和增加香味儿,净手水中添加了花瓣和盐。但是朝鲜国王不知道,也没有见识,他以为是汤,端起来就喝了几口,还大赞好喝。此举逗得乾隆哈哈大笑,说朝鲜国王“就是个棒槌”,在封建社会,皇帝自然一言九鼎,从此,“棒子”也成为了朝鲜人的代称。



除此之外,其它说法就更多了。例如,朝鲜半岛盛产人参,也就是著名的高丽参,人参在中国也被称作棒子,所以用高丽棒子来代称朝鲜人。还有就是朝鲜人称自己的仆役、家奴或私生子为棒子,久而久之,他们也就都被称为棒子了。


鸢飞九天2018


看到各个悟空答友回答“为什么叫韩国人为棒子”时,不知从哪里复制、粘贴来的答案,堂而皇之地放进来,以诈传诈,把意淫的本领发挥到了极致,从他们回答问题的口气里,可以明显感到是抱着幸灾乐祸的态度。这样真的有意思吗?

难道这就是我们当代人的素质?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才能证明你比别人高人一等吗?社会上总有一些这样的人,常常以自己知道些小道知识为能事,在国内,相互给兄弟省份起侮辱性外号,引起两地网民之间的争端,他却在背地里像做了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一样,幸灾乐祸,唯恐天下不乱。

在国家层面,同样给很多国家起侮辱性外号。把印度叫“阿三”,把英国叫“腐国”,把俄罗斯人叫“老毛子”,把韩国人叫“棒子”,等等。你这样称呼人家时,有没有想过人家怎么称呼你、调侃你?

要知道,在我们很弱势时,我们也被外人侮辱过,他们叫过我们“东亚病夫”、“支那”,这些称呼像利刃和尖刺一样,插进了每个人的心中,很多年后,在我们心里才不那么难堪。根本原因是我们现在强大了,用自身实力甩掉了这些侮辱性外号。

但现在,我们有的人却沾沾自喜,把这种恶习强加到别人身上,这样过一下嘴瘾,满足一下虚荣心有意思吗?根本没有必要。

人要有自知之明,要知耻而后勇,永远不要小瞧韩国,韩国虽然还没有我们一个省大,但他们的发达程度我们目前根本比不上。他们的电子产品,高等教育,互联网产业,网络游戏,整容技术,等等,都是全球领先,甩出我们好多条街,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调侃、侮辱人家?

就拿韩国足球来说,跟我们同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发展职业联赛,20多年过去了,我们是什么水平,韩国又是什么水平?韩国队一个孙兴慜的影响力和实力,要超出我们好几个足球队,我们不觉得汗颜吗?

尊重别人也是在尊重自己,给他人起带有侮辱性质的外号,实质上是在丢弃自己的尊严。当你把时间浪费在过嘴瘾,浪费在看别人出丑的时候,人家很可能对你置若罔闻,把你当一个精神病在看待,人家在闷着头抓紧时间学习和发展,你说谁吃亏了?


鸿鹄迎罡


棒子无非是对韩国的一种蔑称,但是为什么要叫韩国人为棒子呢?这一称呼也是有历史渊源的。

古代朝鲜是中国的属国,它必须要定期派使团向中国的皇帝朝拜、进贡的。

在清康熙年间,王一元所著的《辽左见闻录》中就有过记载。

在这本书里记载说,朝鲜来中国的使团里有一种贱民,这种人在朝鲜被称为“棒子”。

朝鲜王国是一个身份等级十分严格的国家,官府中的不同职务要由身份地位不同的人士来担当。

在康熙五十一年的朝鲜朝贡使团中,有地位高的人,也有这么一批地位低下的马夫,抬轿子的,引路的人。

他们徒步行走万里来到中国,途中不能骑马。

休息时也不能住在屋里,只能在庭院里,过着露宿的生活。

这些仆役出身低微,他们在使团中是处于最底层的,待遇极为低下。

这些仆役有时候会被叫做“Bangza ”,这在当时朝鲜汉籍文献中写作“帮子”、“榜子”或“房子”。而在韩语里,Bangza是古代在地方衙门干活的男性仆人。

例如韩国家喻户晓的《春香传》里的Bangza,就是在衙门里服役的男仆。

由此可见,不管是帮子,榜子还是房子,最后都演变为了棒子。

而这个词语一开始并不是中国给起的,而是当时的朝鲜自己对仆役这类人的称呼。

但是“棒子”一词又是怎么从一个特定的,专指朝鲜地位低微的服役者这个称谓,转变为中国对全部朝鲜人的蔑称呢?

当时在朝鲜使团中,这些地位低下的服役人,素质也是极为的低下。

他们走私中国境内的违禁物品,同时也盗取使团里的贡品,他们还在中国的市镇抢夺物品。

他们在中国境内不断地干些偷鸡摸狗,违法乱纪的事,给中国政府和百姓都带来了很大的麻烦,这无疑令中国人感到很厌恶。

而且当时明清时期,中国对周边藩属国采取的是怀柔政策。

也就是当藩属国来进贡的时候,朝廷就会要求地方政府还有驿站衙署得为来访的使团提供各种的便利。

这样呢,是为了达到“怀柔远人”的目的。

但是这些政策具体实施起来,不可避免地就会引发朝鲜使团与沿途的百姓之间的矛盾。

在明时,朝廷要求辽东驿站在朝鲜使团经过的时候,当地要提供车辆协助使团的出行。

但当时的辽东,因连年水患,百姓的生活也是勉强地糊口,哪还有钱来出车辆呢?

为了贯彻朝廷的政策,那些官兵就会逼着当地人出具车辆,不出就会动酷刑。当地的百姓被逼无奈,有的只能卖儿女,还有的被逼自杀。

在乾隆年间,有朝鲜使团来朝贡。当时周流河水深且湍急,常有沉船的事故发生。

但是使团需要中国百姓来摆渡,当地人因为这凶险都不愿意。

后来皇帝介入了进来,斩杀了几人,引发了一场惨剧。

通过这些事例我们不难想象,沿途的中国百姓心里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来看待朝鲜使团的。他们的到来,加重了沿途百姓的经济负担。

使团中的“棒子”的盗窃、抢夺行为更是让中国百姓深恶痛绝。这样“棒子”这一词,逐渐在中国人心目中成为了令人厌恶的朝鲜人的形象。

所以最终就扩大为对所有朝鲜人的轻蔑的称法。

当然还有朝鲜人喜欢吃玉米,常在收获后将玉米挂满屋前屋后。而玉米在中国北方称为棒子,所以呢,当时中国人称朝鲜为高丽棒子。

还有就是,在日本占领中国东北的时候,低层的保安大多都是韩国人。日本人不给他们配枪,只发一根棒子。韩国人就用棒子去欺负中国人,于是人们就把这些韩国保安叫做棒子了。

不管是哪种说法,棒子一词延伸到现在,都是对韩国的蔑称。

正如,韩国总是爱吹捧自己,把自己的景福宫堪比北京故宫。

它还抢夺中国的传统文化来进行“申遗”。

就连昌平冬奥会开幕式上的人面兽像也是许多年前从中国偷走的山海经壁画形象。

所以中国现在有时仍称韩国为棒子,真真的是对他们的行为表示不满。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就像北边的俄罗斯我们叫他“老毛”,旁边的印度我们叫他“印度阿三”一样,韩国同样有着一个“不甚高雅”的外号,叫“棒子国”,韩国人则被称为“高丽棒子”。

关于“棒子”的起源,网上的说法其实很多,大抵都是以讹传讹,毫无根据的误传而已,笔者先简单罗列一二,然后给出“棒子”的真实出处。

第一种说法,主要是说日本占领东三省以后,韩国人充当了日本人的走狗。在东北帮着日本人,管理国人。

但是日本人对韩国人同样的不委以重任。日本没有给韩国人派发枪械,只是人手一个棒子。说起这韩国人,实在是很凶狠。经常的手里拿着棒子,对国人进行殴打。国人对这手拿棒子的韩国人,印象自然好不到哪里去。渐渐地“棒子”一词就被逐渐的叫开了。

第二种说法似乎更加不足为信。说是乾隆时期,朝鲜国王来北京面见清朝皇帝,乾隆在紫禁城设宴款待。用餐前太监们端来了一盆洗手水,朝鲜国王一看水里还有花瓣和盐,误以为是茶水。于是端起来喝了几口,还对着乾隆说好喝好喝。乾隆一看,捧腹大笑,笑着对朝鲜国王说道:你就是个棒槌。乾隆金开玉言,引得百姓争相效仿。从此以后,韩国棒子就逐渐的流传开了。

第三种说法,主要和唐朝时期打败高丽族一事有关系。说唐朝将领在远征高丽的时候,遇到了高丽族的顽强抵抗。当时百姓手里,都拿着一根大大的木棒,着实令唐军头疼。经此一役以后,唐朝人都称呼“高丽”为“棒子”。

以上三种说法,可以说在历史上是毫无根据的,也不是韩国棒子的真正起源。

要说这“韩国棒子”,其实最早的时侯叫“韩国帮子”。“帮子”在朝鲜制度中,指代朝鲜的贱民身份。在朝鲜的法律中规定,如果已婚妇女和人通奸,那她就会被罚为官妓。而官妓生下的孩子,就被称为“帮子”,指地位低下的人。

朝鲜的文学家洪大容的日记中就曾经记载了乾隆年间发生的一件小事,只见日记中写道:

乾隆时期,当时洪大容作为朝鲜的使臣来到了中国。在路上,看见了一个漂亮的姑娘乘坐着娇子。洪大容被姑娘的美色所迷倒,死死的盯住姑娘瞧。姑娘生气了,抬轿子的“帮子”也生气了。此后,一群中国的小孩围在一起,指着洪大容喊道:“高丽帮子,高丽帮子”,惹得洪大容落荒而逃。

日记中洪大容称呼抬轿子的奴仆“帮子”,中国人称呼他“高丽帮子”,同样指高丽国的奴仆。

因为当时,朝鲜是中国的附属国,来往比较频繁。中国人知道朝鲜称呼国内的贱民为“帮子”,索性生气的时候,也把所有的朝鲜人称为“帮子”。后来,为了更加形象,于是改为“高丽棒子”。

久而久之,“棒子”便成了“朝鲜人”的代称。在过去,“棒子”包括了朝鲜人和韩国人。到了现代,因为韩国人的装逼指数非常高,经常的吹一些牛皮,惹得中国人的不快。索性就把“棒子”这个词,送给了韩国人。


奇点历史


为什么称高丽为棒子,民间说法甚多,但基本不靠谱。

古代高丽被称为道士之国,人民性格尚和,处事达观,不喜争斗。

康熙时学者王一元在《辽左见闻录》中称:高丽贡使从者之外,其奔走服役者,谓之“棒子”。此说颇有道理,因为高丽语中确有“bang-za”一次,用来称呼低级奴仆。

明清两代,高丽享受特别待遇,每年可四贡,而明代建立的“东亚朝贡体制”其实是一个变形的地区国际贸易机制。初期以“贡给—赏赐”的方式进行。

清代《万国来朝图》中,着明代服装的高丽贡使站在所有朝贡国的最前面,体现了清朝对该国的特别优待。

因天朝上国出于礼仪,赏赐必须大于贡给,藩属国出于自利的需要,故意多贡,使中央王朝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只能强制减贡,要求藩属国进贡必须事先提供清单,清单外的项目一概不收,即使是清单内的项目也会以过奢的借口痛加裁剪。可许多藩属国却借口贡使已在路上,来不及追回,这样中央王朝不得不特许贡使沿途贩卖多余的贡品。

此口一开,许多封贡国的使团都会带上较多商人,沿途贩卖牟利,而商人自带仆役,这些仆役受贡使节制,但由于没有直接隶属关系,纪律较差,所以“bang-za”成为一种蔑称。当时“bang-za”的社会地位比较低,官员亦可随时处死。

高丽贡使绘图记录的当时北京前门外街景。

王一元说:其(指高丽国)国妇女有淫行,即没入围官妓,所生之子曰棒子,不耻于齐民,

鬓发蓬松,不得裹网巾;徒行万里,不得乘骑;藉草卧地,不得寝处火炕。盖国中之贱而劳者。

此说似有望文生义之嫌。

韩国访华学者黄普基倾向于赞同王一元的部分观点,他指出:“明清时代高丽朝贡使团基本由三个阶层构成,即两班士大夫、中人、仆役。”抬轿子、引路、马夫即所谓“bang-za”。

当时高丽社会阶层比中国更分明,所以称谁是“bang-za”,意为贱民。

贡使经过地区会给民间带来很大纷扰,此图描绘了贡使经过时的仪仗。

由于高丽贡使经常自东北入京,按清制,沿途百姓有迎接义务,中央政府并无补贴,高丽贡使频繁往来,扰民过甚,致民间对其不满,双方屡有摩擦,所以高丽贡使也称沿途中国居民为“bang-za”,写作棒碴、帮子等,中国居民也称高丽人为“bang-za”。,

然而,棒子之称真正流传开,还是在抗战期间,此前只在小范围内流行。抗战时,大量高丽人进入中国,替日军监督中国百姓,他们被称为“二鬼子”和“棒子”。在当时,中国人不得吃大米,否则就是“经济犯”,大米只能留给日本人和高丽人吃,很多高丽人将从中国居民手中征收的大米再高价卖给中国人,引起普遍不满。

随着时代推移,“棒子”的本意已经模糊,像倭人、支那一样,原本无歧视含义,后来均成歧视的代名词。再去纠缠其本意已无意义,关键在于当下该怎么做。一般来说,在和平时期,彼此善意还是很重要的。如果不希望别人使用歧视的称呼,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也不使用歧视的称呼对别人。


老虎他爹


先驳斥一个流毒无穷的百度百科式回答——韩国人之所以被称为棒子,是因为东三省沦为日本殖民地时,一些朝鲜人也跟着来到东北当警察,这些家伙在日本人眼里是二等公民,没资格持枪,全靠一根棒子狐假虎威,欺负中国老百姓,故此得名“高丽棒子”。

这个回答不符合史实,完全是出于想当然。

高丽棒子,本来叫“高丽帮子”,其中“帮子”是朝鲜与汉语的杂合体,本义是“私生子”,引申义是“奴仆”,这个词大概形成于三百多年前,不仅中国人这样说,连朝鲜人也这样说。

(来华朝贡的朝鲜使臣)

举例言之,乾隆年间,朝鲜使臣洪大容入京朝贡,在路上瞧见一个乘坐轿子的漂亮姑娘,洪大容色胆包天,死死地盯着人家。姑娘生气了,放下帘子,抬轿的“帮子”也生气了,用汉语大骂洪大容。随后一群中国小孩聚拢过来,指着洪大容喊道:“高丽帮子,高丽帮子!”洪大容翻身上马,落荒而逃。

这件事是洪大容在日记中自己写的,他将轿夫称为“帮子”,意思就是奴仆。中国小孩喊他“高丽帮子”,意思就是来自高丽国的奴仆。

(晚清时期为朝鲜贵妇抬轿的高丽“帮子”)

据康熙朝流放东北的文臣王一元在《辽左见闻录》一书中考证,“帮子”本为朝鲜贱民——按朝鲜制度,若有妇女与人通奸,则会被罚为官妓,她当官妓时生下的孩子,就被称为“帮子”。这些帮子没有任何政治地位,只能从事最低贱的工作。

当时朝鲜(包括现在的韩国)是大清附属国,紧邻我国东北,故此来往频繁。我国居民知道朝鲜人呼贱民为帮子,也在生气时将所有朝鲜人统统骂为高丽帮子。时日一久,高丽帮子就成了更具体更形象更容易被老百姓接受的“高丽棒子”。

过去的高丽棒子包括现在的朝鲜人和韩国人,但是现在我们所说的高丽棒子只包括韩国人,不包括朝鲜人,这是因为韩国人民族情绪过于高涨,民族自信心过于爆棚,吹牛逼吹得太过分,不仅将历史教科书上的高丽疆域扩展到我中原腹地,还将中华民族创造出来的许多文明成果都纳为己有,自吹是他们自己发明出来的,所以才惹火了我们中国人,才开始独享“高丽棒子”这一“美称”。

郭德纲说得好,孔子和屈原不一定是韩国人,但孙悟空一定是韩国人,因为“他手里拿着一根棒子”。

(左一是韩国版的孙悟空)

(右二也是韩国版的孙悟空)


开周说宋


叫韩国人为棒子,起初只是因为韩国人爱用“棒子”。

清朝时,朝鲜使臣来朝见满清皇帝,随行人员都是拿着棒子扛东西。这些使团中干苦活的杂役被称为“帮子”,之后慢慢流传成了“棒子”。而且,棒子确实是当时朝鲜人日常干活时离不开的工具。

等到清末民初时期,日本入侵朝鲜和中国东北。很多朝鲜人给日本人当走狗,拿着根棒子当“二狗子”警察。本来都是亡国之人,但是,人家朝鲜人跟在日本人屁股后面时间久了,自然更受宠。其实,日本人也不是完全信任他们,不给他们发枪。朝鲜的“二鬼子”们就拿根棒子上街。但是,韩国人自以为高中国人一等,天天拿着根棒子队中国人吆五喝六的辱骂。所以,棒子一词最初是用来形容那个年代的驻扎在东北的朝鲜人军警的。

不过,现在,棒子一词也成了对韩国人表示蔑视!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之前在知网上看过一篇论文,大致就是写的朝鲜半岛居民为什么会被称作“高丽棒子”,读到脚注发现,这论文竟然是一个有经费支持的,国家级课题的结题报告。看来,这个问题已经上升到了学术高度了。

这里从不那么学术的角度,略解释一二:

第一、第一种来源说法是“高丽棒子”一语来自明清时期朝鲜贡使团的杂役,古代朝鲜为中国的属国,必须定期派使团向中国皇帝朝拜、进贡,接收咱们中国皇帝的旨意。比如朝鲜发生什么政变,新任的君王最关心的除了国内局势以外,就是咱们的皇帝接受不接受,给不给册封了,这个关系到朝鲜君主统治的合法性。所以,来中国朝贡活动也特别受重视,贡使团规模庞大,少不了许多杂役,这些杂役都是贱民出身,很多是奴籍(朝鲜的身份从母制,母亲是奴籍,子女就是,不管父亲身份多高贵),“棒子”原为朝鲜人对私生子的称呼,后来被应用到了地位低下的贱民身上。

而且,这些人在中国境内偷摸扒窃、违法乱纪,给中国政府和百 姓带来很大困扰,因此造成了中国人对朝鲜人的恶劣印象,再加上明清朝廷以“柔远”之姿态大力优待使团,不计牺牲沿途官民利益,致使中国百姓将带来的不便归咎到朝鲜使团头上。

第二、朝鲜的李氏王朝和明朝交好(李氏王朝就是明朝扶植建立的,明亡后,一大批朝鲜人竟然选择自杀去殉大明。甚至还有个叫车丽亮的死士还对皇太极进行了刺杀行动,以向中华正统的大明皇室表达忠心;朝鲜崔姓大使拒绝向清朝统治者进行朝贺。当听到崇祯皇帝自缢而亡的消息后,他历经艰辛的来到崇祯皇帝的墓前,整整十天不吃不喝,活活的将自己饿死在了崇祯的坟头,为崇祯和明王朝殉葬。)

朝鲜对清朝表面臣服,但内心终有不甘。比如,暗地里还使用明崇祯年号200多年(除了对清廷的公文贺表使用满清皇帝年号外,其他一切内部公文,包括王陵、宗庙、文庙祭享祝文,仍用崇祯年号,地方官上的疏章、笺文也如此。而当有人使用满清年号时,便会引来口诛笔伐,甚至可能被“告御状”),直到1904年朝鲜亡国。大清国对这种小九九看的清楚,所以用这种侮辱性的称呼解解气。据史料记载,“高丽棒子”一语在明朝罕见,但是清朝开始流行.有清人随笔写道,康熙年间,北京城的朝鲜使团被群众围观,大家都笑话朝鲜人着装和发型怪异,指指点点,小孩子一边追着跑,一边叫喊“高丽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