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之变为什么没有救驾军队来保护太子李建成?


首先玄武门之变太子的军队的确有来救驾,而且勤王部队也全部赶来保护李渊,只不过这一切都被李世民巧妙的化解。首先大家要清楚电视剧和历史的区别,在电视剧中,编剧可以根据需要随意写,可历史并不是这样。玄武门之变并不是李世民精心策划的一场政变,严格的说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临时起意。

玄武门之变的前一天,李渊想要将李世民的权利全部收回,因为李世民这个时候想要争夺太子之位的意思很明显,李渊不想看到他们兄弟二人争斗。李渊其实从起兵的时候就已经想好了自己的一切以后谁来继承,他的人选便是李建成。当时满朝文武都支持李建成,并且李建成并不是大家所想的一无是处。

真实的李建成是很有才华的,也很得人心,并不是一些电视剧中所表现出的形象。李渊将李世民叫到跟前,刚刚表现出自己的想法便被李世民看出,李世民知道自己不拼一下的话,将永远与皇位无关,于是他告诉李渊,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都与他的妃子有染,李渊并不相信,可是也很愤怒,于是让他明天和李建成一起来宫中对峙。

这样一来就给了李世民喘息的机会,他决定第二天就立马发动政变,这一切都来的太突然,谁也没想到李世民突然发难。第二天在玄武门,李世民发动袭击,他和太子打成一团,其实双方进入玄武门的人数差不多,就看谁能打赢,李世民也没有把握能打赢。

刚开始打的时候,勤王部队首先来到现场,李世民的人告诉他们,这是帝王家事,这些部队自然不会妄动,毕竟这种事不能参与,而且他们也想不到里面在玩真的。太子的部队得知后,也是立马赶来,他们可不听李世民手下的说辞,直接开始攻城,李世民的人将玄武门锁了起来。

幸运的是太子的人还没把城攻下,李世民就拿着太子的头站在了城墙之上,太子府的人一看这种情况自然是停手,之后一切都是按照李世民的意思在发展,玄武门之变是有军队来救驾的,并不是大家在影视剧中看到的那样。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喜欢历史的读者们不妨关注历史杂货铺,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出,请多包涵。


历史杂货铺


李世民用了“斩首行动”,以最快的速度除去了对方阵营中的统帅并控制了皇帝!

大唐的建立,李世民四处征战,军功无数。自己手下也积聚了大量人才。只因为排行老二,太子之位早已属于大哥李建成。哥俩一个挣,一个保太子之位明争暗斗了很久。老爸李渊在中间也没起啥好作用,左右摇摆,更加剧了兄弟之间互相的算计和激化双方的矛盾。

在政变的前一天李渊召见李世民,责问天象之事。天象说秦王将有天下。这个罪名相当于谋反。李世民已经下了武装行动的决心和准备。所以,趁机反告太子和齐王“秽乱后宫”,给老爸带了顶大绿帽。李渊,看着这俩斗得跟乌鸡眼似的的俩宝贝儿子,也一定是一个头两个大。按下葫芦起来瓢。天象之事放一遍边,先解决桃色事件吧!叫“原告”和“被告”明天都进宫对质。哪里知道,这是李世民的计策,把自己老爸都算计进去了。让他老爸“引诱”太子和元吉进入伏击圈。

皇帝召见,太子和齐王第二天奉召进宫。因为是皇帝召见,这兄弟二人自然不会带太多的人。可李世民却带领秦王府的精兵强将早已埋伏在玄武门。李世民对哥哥建成是一箭封喉;元吉跑,并与李世民还有过交手,但被赶过来的尉迟恭所杀。

接下来,尉迟恭全副武装来到皇帝面前,奏:太子齐王谋反,被秦王所杀!武装囚禁了皇帝。李渊还能咋样?一大早突然死了两个儿子,而凶手也是儿子!

为了自身安全,为了大唐江山,只能认帐。让李世民折腾去。

东宫的军队是有反抗的,这时候太子的首级以及皇帝停战的命令都到了。原太子的军队没了战斗的目标和理由,也就不再反抗 。

皇帝的命令传到全国,支持太子的势力也就放弃了。主君已死,皇帝认帐,别人还能做什么。

所以,李世民以高效的“斩首”行动除去老太子,控制老爸,得到了太子之位,不久就做了皇帝。


工科老女的留言菲语


其实是有的,只是来晚了,也就是救驾来迟。

我们先来看看发动玄武门政变的背景。

随着唐朝建立和统一天下的逐步推进,太子党和秦王党的争斗越发激烈,两党争斗的核心就是李建成和李世民究竟谁能夺得那个位置。

众所周知李世民很厉害,但李建成也不差。在李渊夺取天下的过程中,李建成和李世民兄弟俩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否则的话,他又怎么能够跟李世民争斗多年,一个长子身份可没有这种影响力。

在政变前夕,李建成已经略占上风,他联合李元吉一起对李世民发难,不断逼迫打压李世民。

随着形势越来越凶险,李世民在部将属官的劝谏下,决定发动政变夺取皇权。

当时,突厥进犯唐朝边境,唐高祖李渊下令让李世民率领唐军前往边关痛击来犯之敌。这个时刻将李世民调走,他觉察到了不同的味道,为防止离京有变,他干脆就发动了政变。

李世民文韬武略,在政变前做足了准备,李建成和李元吉可能出现的援军自然也在他的考虑范围以内。

以有心算无心下,当政变发生时,李建成和李元吉当时身边根本没人。而且政变发生的地点是玄武门,李建成和李元吉前往皇宫不可能带着很多人,也不可能全副武装,毕竟李渊还在,他们可没想造反。

李世民这边,他买通了宫门守卫,把自己的人安排进了宫门,但是显然不可能把大军带进去,毕竟李渊也不是吃素的,大军调进宫城他不可能没有察觉。

事实上,李世民总共带了不超过十个人,而李建成和李元吉一个人都没带。以多欺少,再加上打埋伏,所以当李建成和李元吉走到临湖殿的时候,李世民一箭射中李建成,折腾一番后李元吉也被尉迟恭枭首。

就是这段折腾的时间,东宫和齐王府的府兵已经知道了主人有难,立刻猛攻玄武门,李世民一边派尉迟恭向李渊报告情况并控制住李渊,一边派人去向秦王府兵报信。

很快,李世民借着李渊的谕旨掌控住了宫门卫士,抵挡住了攻打玄武门的东宫和齐王府兵的进攻。

府兵的首领薛万彻转而想去攻打秦王府,拿李世民的亲眷威胁李世民,就在此时,李世民的手下拿着李建成和李元吉两人的首级宣示玄武门,并出示李渊的谕旨,士卒们一哄而散。薛万彻感到大势已去,不得已逃走。

连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府兵都没能救援,更不用说远在军营的军队了(李建成手里有直属军队),等他们收到消息,政变早已结束。


平沙趣说历史


答案是:有。而且很多,可以随时干掉李世民一党。

李建成势力,在长安比李世民占有太多的优势了。用现在的话来说,李建成若想杀李世民,就像捏死一只蚂蚁那样容易。就是因为李建成太占优势、李世民太劣势,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才能成功。

李建成正是因为长安是自己的地盘,所以才会带着少数的随从入宫;李世民正是因为自己太劣势,才不得不在玄武门伏击。若是李世民和李建成在长安城势均力敌,或者差不多,李世民绝对没有机会伏击李建成,更别说成功。

玄武门之变和关羽大意失荆州,在本质上是一样,死于自己占有优势下的自信。

李建成在长安城的私家兵(《资治通鉴卷191》):

“建成擅募长安及四方骁勇二千馀人为东宫卫士,分屯左、右长林,号长林兵。又密使右虞侯率可达志从燕王李艺发幽州突骑三百,置宫东诸坊,欲以补东宫长上,为人所告。”

从上可知,在太子府,李建成私家兵就有2300人。

与之相比,李世民的天策府却被李元吉抽空:

“元吉请尉迟敬德、程知节、段志玄及秦府右三统军秦叔宝等与之偕行,简阅秦王帐下精锐之士以益元吉军。”

天策府被抽空后,李世民的弱势到什么地步,连李世民请房玄龄等人入府,房玄龄等都拒绝:

“玄龄等报曰:"有敕不许更事王,今若私谒,必至诛灭,不敢奉命。"太宗大怒,谓敬德曰:"玄龄、如晦岂背我耶?"”

当时李世民天策府的私家兵数量:

“"敬德曰:"王今处事有疑,非智也;临难不决,非勇也。且大王素所畜养勇士八百馀人,在外者今已入宫,擐甲执兵,事势已成,大王安得已乎!"”

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仅有800私家兵,而且大部分还被李元吉以征讨突厥名义调走。基本上李世民手上没有什么兵。

玄武门之变时双方兵力的对比

李建成被杀时,李建成的护卫仅有9人:

“迟明,乘马至玄武门,秦王先至,以勇士九人自卫”

李世民玄武门伏击时的兵力:

“六月四日,建成既死,敬德领七十骑蹑踵继至,元吉走马东奔,左右射之坠马。”

“王左右数百骑至,合击之。”

从李建成、李元吉加上9个护卫,合计11人的情况来看,李世民的伏击人数最多不超过30人。尉迟敬德后援的兵力是70骑兵。李世民在玄武门伏击李建成、李元吉的兵力约在100人左右。最后加上来援的数百骑兵,李世民一方在玄武门之变的兵力估计在700、800人左右。

李建成的援兵数量:

“俄而东宫、齐府兵三千攻玄武门,闭不得入。”

“翊卫车骑将军冯翊冯立闻建成死,叹曰:"岂有生受其恩,而死逃其难乎!"乃与副护军薛万彻、屈咥直府左车骑万年谢叔方帅东宫、齐府精兵二千驰趣玄武门。”

关于李建成的援兵,《新唐书》记录是3000人,《资治通鉴》记录是2000人。但从上文的长林军2000人和幽州骑兵300人,3000才应该是事实。即太子府兵力是2300人,李元吉齐王府是700人。

综合上述资料,玄武门李建成被杀时,是有援军的冯翊冯立、薛万彻、屈咥、谢叔方等人如援助。

李世民能够取得玄武门之变的成功在于

1、李建成和李世民的优劣过于悬殊,导致李建成和李元吉只带9个随身护卫入宫,给了李世民伏击的机会;

2、李建成和李元吉没有能够坚持到援军的到来,造成了援军群龙无首,在得知李建成二人已死消息后直到无力扳回大局而作罢;

3、李世民买通玄武门的守兵,玄武门守兵的背叛,是李世民等人能够存活的关键。否则李世民这800人会被李建成3000援兵屠杀精光。玄武门之变的结果将会是李建成被杀、李世民被杀或逃走到洛阳,李渊继续即位最后传位给自己年轻的儿子,或者让李建成的儿子即位。


历史哨声


有一句话叫救驾来迟,还有一句话叫先下手为强。

前者说的是李建成,后者说的是李世民。

玄武门事变并非一日之功所酿造,而是由来已久,兄弟俩为首的两个集团明争暗斗,李世民手握军权,南征北战,屡立战功,麾下将士十分拥护。

李建成也不是善类,很多人都以为他毫无作为,其实大错特错,当年李渊攻占长安城,李建成位居首功,此后灭稽湖,又被调派去镇守蒲州,备战突厥,后擒斩刘黑闼,平定山东,居功至伟,同时他擅理朝政,由此深得其父李渊信任。

《新唐书高祖本纪》有载:七月壬戌,秦王李世民讨王世充,甲戌,皇太子屯于蒲州以备突厥。

总而言之,李建成这个太子,前期攻克河西与长安等地时,首拿军功,同时又表现出了足够服众的行政能力,使天下动荡时没有受到外族突厥的侵扰,并非史书中所说的窝囊废,近几年也有很多为他平反的声音,至于淫乱后宫,基本等同于莫须有的罪名。


天下群雄混战的时期,突厥曾试图派兵帮助梁师都,刘武周等诸侯,目的就在于将中原的混乱扩大,实力强大的突厥以便从中谋利,进一步割据中原。

后来李世民宣战王世充,突厥第一时间派遣兵力去帮助兵力微弱的王世充,并且调派军使与王世充暗中沟通谋密,可以说当时天下间最为关键紧急的任务,并非征战王世充,反而是阻挠突厥的暗中侵入,一旦与王世充成功结盟,混乱中尚不完整的李唐,很难分出大精力去对抗来犯的突厥,所以临危受命,备战蒲州的李建成,就担负起了至关重要的责任。

于是乎我们得知,李世民率领军队去征讨王世充,而李建成在此刻却等同于封疆大吏,他的责任在于坚守边境,将突厥阻隔在外,让其无法与中原建立联系,时刻牵制住突厥,以求为李世民争取更多的时间,助其成功击败王世充,彻底瓦解突厥意图趁天下大乱入侵中原的阴谋。

之后李渊又命李建成征讨稽湖,李建成仅耗时两月便拿下稽湖部落,武德四年四月,李建成撤离蒲州,班师回朝,因而得知,李建成顺利解除了突厥趁机来犯的危险。

《旧唐书》卷六十四《隐太子建成传》另有载:建成至(太原),高祖大喜,拜左将军大都督,封陇西郡公,引兵略西河都,从平长安。

由此可见,李建成并非无功无德,相反他在军事上的才能更让李渊非常欣喜,李世民之所以能一往无前的征伐各地,仰仗的绝非只有诸君,相反李建成的多次掩护功不可没,可以说,没有李建成坐镇蒲州,阻断突厥进军中原的路线,切断突厥与王世充的密谋,接近统一的李唐将会被分裂,从而陷入连年混战不休的局面。

李渊贵为一国之主,又是唐朝的开国皇帝,立太子这种事非同小可,他当然不会选一个没用的儿子,包括朝中部分亲王及大臣也都很支持李建成,这也是为什么他能跟李世民对抗持久的原因。

试想以李世民征战天下,封无可封的军功,要想逼迫李渊废除李建成的太子,大可不必在意反对的声音,单凭军权强行压制也可夺权,为什么能分庭抗礼这么长时间,这其中必然有太多复杂因素。

值得一提的是,李世民曾和自己的哥哥李建成并肩作战过,《唐鉴》卷一记载:高祖使建成、世民将兵击河西郡,攻拔之,执郡承高德儒。

但这是司马光经过考证后得出的结论,李世民命史官撰写的《通鉴》里却说:“命太宗徇河西”,太宗即是指唐太宗李世民,由此可见,历史是被李世民篡改了,他在让史官撰写史书时,刻意隐瞒了李建成的军功,营造出李建成毫无作为的假象,以此抬高自己,或者说让自己的弑兄行为变得名正言顺,但其实李建成这人并非一无是处,相反正因为自己的才干军功,以及亲王重臣的拥护,外加李渊的暗中袒护,才当上了太子之位。

所以我们能得出一个结论,两个人一直进行着势均力敌的争斗,那么玄武门之变就不再是简单的夺嫡之争,反而可以琢磨出更多的细节。

首先,李世民在李唐即将完成天下一统时的地位毋庸置疑,他贵为秦王,却拥有足以撼动李渊帝位的权力,他南征北战,在诸军中呼声极高,功盖满朝,但彼时的李建成身为太子,受群官与其麾下将士拥护,坐稳了东宫之位。

由此不难看出,李渊早已感受到李世民的野心,他的皇权受到儿子李世民挑战,所以才袒护李建成与李元吉二人,借二人之势力共同削弱李世民的秦王党势力,由此李世民搬离皇宫,退居到位于皇城外的弘义宫,因此彻底导致了李世民于李渊及李建成之间关系的恶化,父子三人分为两党,就此面临即将决裂的边缘。

而李渊作为一个父亲,十分疼爱自己的三个儿子,他从始至终也没想到,骨肉相残的事情会发生在自己的儿子身上,封李建成为太子,封李世民为秦王,已经是他所能想到的权宜之策,按照李渊最初的设想,平定天下后,帝位传给李建成,李世民驻守重地,李唐皇室坐稳江山大业,但梦想却终是破碎于玄武门事变。

玄武门之变前夜,李建成与李元吉的密谋大计,二人计划向李渊进谏,要求调派李世民麾下的将士给李元吉前往边境对抗突厥,以此削弱李世民麾下的精兵悍将,同时李元吉出征,当兄弟的李世民必须要践行,虽然兄弟三人水火不容,但这些礼数仍然得遵守,此时建成二人联合李渊对李世民进行打压,东宫及李渊为首的皇权势力已经对李世民秦王党势力占据了压倒性优势,换句话说,时间拖的越久,李世民的地位就越岌岌可危,他已经在这场政治较量中处于下风,因此在这个重重压力的时间节点上,迫使他必须要做出选择,或者说应对之计。

然而应对之计并非李世民一言,却是其麾下党羽劝告,或干脆说是“逼迫”,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人长久以来的劝告进谏,导致李世民最终下定决心先发制人。

《资治通鉴》曾对此事有确凿记载:

秦府僚属皆忧惧不知所出。

房玄龄谓长孙无忌曰:“今嫌隙已成(暗指李世民与唐皇李渊,太子李建成之间的矛盾),莫若劝王行周公之事以安家国。”

无忌曰:“吾怀此久矣,谨当白之。”乃入言世民。

世民召玄龄谋之,玄龄曰:“大王功盖天地,当承大业;今日忧危,乃天赞也,愿大王勿疑!”

乃与府属杜如晦共劝世民诛建成、元吉。


整个过程简单而直接,房玄龄与长孙无忌等臣子的劝告,一方面让心知大势不利的李世民下定决心,另一方面揭开了父子三人面前的最后一道面纱,如若不先发制人,李世民势必沦为政治相争后的惨败,如若再拖久时日,双方之间更有可能会因为夺权而引发战争,届时将影响整个国家的安稳。

于是李世民提早计划玄武门事变,因为玄武门前不得领兵而入内,然而守城将士对诸位皇子携带兵器入内则司空见惯,换句话说,玄武门前有律,凡入皇城者,皆不可佩戴兵器,然而三位皇子地位极其尊崇,携带兵器或各种物件入宫早已如常,李世民对此心知肚明,借机佩戴兵器入内,果然未受到门前禁军阻拦,更因他随从人数只有八人,更无人会联想到堂堂秦王敢带八人谋反,因此便顺利放行,李世民因此得到了埋伏在临湖殿的天赐良机。

当夜,李建成与李元吉欲面见李渊,提议李元吉出征调借李世民麾下将士,二人路过临湖殿时,未遇到本应尽责的禁军询问,二人遂认定这是削弱李世民势力计划的成功前兆,在此喜悦之余,大为放松警惕,未带一兵一卒,甚至连一个随从都没有的情况下,二人路经临湖殿,被事先埋伏在内的李世民之众一举射杀。

然事变发生后,禁军已听到喊杀声,至于为何没有亲兵救驾,原因却颇具戏剧性,刚才所说玄武门前有守城将士,严禁个人携带兵器入内,当宫中守卫得知建成与元吉被杀后,随即前去报信,宫府兵立即集结大队人马,欲冲进皇城救驾,然而守城将士之前见李世民九人未予阻拦,一是因为人少,二是因为李世民的皇子身份,皇子带着八个人夜游皇城,说通俗点儿,就跟大半夜喝多了酒回家睡觉一样,然而宫府兵成千上万,守城禁军一看这阵仗,当即如临大敌,严加阻挡。

与此同时,太子及齐王李元吉被杀的消息传遍皇城,守城将士自然也已得知,然而李世民另差人火速与守城将士许下承诺,暗中配合李世民,拼死阻挡住宫府军入内,另一边早已准备好的秦王亲军也前来护驾李世民,这才里应外合,成功发动了玄武门之变。

《旧唐书·尉迟敬德传》对过程有详实记载:

六月四日,建成既死,敬德领七十骑蹑踵继至,元吉走马东奔,左右射之坠马。太宗所乘马又逸于林下,横被所繣,坠不能兴。元吉遽来夺弓,垂欲相扼,敬德跃马叱之,于是步走,欲归武德殿,敬德奔逐射杀之。


不久,李渊被迫宣布,立秦王李世民为太子。

李世民继帝位,称唐太宗,年号贞观。


————————


钱品聚


玄武门之变时,太子李建成在军队中还是有一定势力的,虽然远没有秦王李世民的强大。


事变之时为什么没有太子的军队来保护,主要原因有两个:


1,出其不意

李建成没有想到李世民会对自己下手,更没想到李世民竟然敢在自己的地盘玄武门对自己下毒手,玄武门的守将云麾将军敬君弘和中郎将吕世衡都是李建成集团的人,所以,李建成始终坚信,玄武门是自己的地盘,不存在任何安全问题,事变当天,还像平常一样,只带了一队卫士,没有增强护卫力量。

2,玄武门守将背叛

玄武门守将云麾将军敬君弘和中郎将吕世衡早已经在背地里倒向了李世民,李建成对此一无所知,这也为后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李建成和李元吉都被杀死之后,太子府和齐王府的府兵约2000人,赶到玄武门为太子和齐王报酬。


事变发生时,李建成的卫士中有人趁乱跑回东宫,将玄武门发生的事情,向翊卫车骑将军冯立、副护军薛万彻报告。

冯立和薛万彻立即召集东宫所有卫士,说道:“我们受太子恩典多年,怎么能在太子死后就逃避灾难呢!”于是,带领东宫所有卫士,杀向玄武门为太子报仇。(岂有生受其恩而死逃其难)


同时,派人通知齐王府直府左车骑谢叔方一同前去。


谢叔方得到消息,也集合起齐王府所有卫士杀奔玄武门,两府卫士在路上会合,共两千余人,扑向玄武门。


李世民的部下正在清理战场,忽听得杀声震天,当李世民看到冯立和谢叔方时,知道情况不妙,急忙下令关门,张公瑾膂力过人,迅速关闭城门并闩住,将敌人阻挡在门外。

冯立指挥士卒攻城,李世民的部下只有大约一百余人(也有资料记载为八十余人),且没有援军,根本不可能长时间固守,城门被攻破是早晚的事。

敬君弘和吕世衡看到秦王情况危急,便率领玄武门守军杀出,攻击太子和齐王府兵。


一通混战,敬君弘被冯立砍死,而吕世衡则死于乱军之中。敬、吕二人虽然没有扭转局势,但却为李世民赢得了宝贵的时间——秦王府的援军赶到了!


李世民及部下都被围困在玄武门内,没人能杀出去求援,援军是怎么来的呢?


原来,秦王妃长孙氏知道今天铲除太子的行动,在夫君出发之前,还曾亲自慰问随行将士。(后亲慰勉之,左右莫不感激)

李世民出发后,长孙氏心中一直挂念,就不断派人到玄武门打探情况。


得知太子府和齐王府人马来报仇后,长孙氏立即找来舅舅高士廉和族叔长孙顺德,让二人率领秦王府卫士火速驰援,同时,高士廉建议打开长安城的监狱,给囚犯发放武器,让他们也一起去。


高士廉和长孙顺德带领这支混搭的生力军赶到后,东宫和齐王府人马的就失去了数量优势,战局陷于胶着。


东宫副护军薛万彻看到秦王府卫士后,知道今日已经不可能干掉李世民了,而秦王府则防御空虚,就大喊一声:“兄弟们,跟我去血洗秦王府,给太子报仇!”

东宫卫士闻令而动,危急时刻,尉迟恭在城头上出示太子和齐王首级,东宫和齐王府卫士看到后,军心大乱,很多人扔下武器一哄而散,冯立、薛万彻、谢叔方等人只好逃出长安城,贞观年间,三人先后被招降,出任朝廷官员。


玄武门之变,至此大局已定,李世民立即命尉迟恭入宫“保护”唐高祖……后面的事情大家就很清楚了,李渊改立李世民为太子,并且在两个月后,将皇位传给李世民。


长孙氏在危急时刻当机立断,迅速派出秦王府援军,拯救了李世民的性命,不然,历史恐怕就要改写了!


指缝间的历史


唐朝建立,李渊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常驻首都处理事务,成为文官集团代表,李世民为秦王后为天策上将,率领武将集团带兵南征北讨,并开文学馆延揽人才。


其时李世民手下文的有房玄龄、杜如晦等,号称十八学士;武有尉迟敬德、秦叔宝、程咬金等勇将,人才济济,享誉海内。(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李建成知道自己威信比不上李世民,为巩固权位,和弟弟齐王元吉联合,谋害李世民,利用后宫进谗,送野马下毒药等,无所不用其极。

626年,突厥犯境,李建成向李渊建议让元吉带兵出征,得到同意外,元吉请求把尉迟敬德、秦叔宝、程咬金三员大将和秦王府的精兵都划给元吉指挥,还计划在出征饯行时杀害李世民,得到消息后,李世民集团先发制人,在六月初四布置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建成元吉。太子亲军来不及反应,大事已定。(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在玄武门截杀建成元吉能够如此顺利,得益于玄武门守将领常何的帮助,六月初三夜,李世民即拜访常何,得到他的支持拥护,兵变展开杀戮时,常何关闭玄武门,“东宫,齐府精兵二千不得入”,得知建成死亡消息,太子手下冯立薛万彻还想带兵冲进玄武门复仇,被张公谨锁住大门,当尉迟恭带着建成元吉首级示众,又拿出李渊谕旨时,众皆溃散。而事发突然,在外军队根本无法有效反应。


南方鹏


玄武门之变的时候李世民已经提前控制了皇宫里面的军队,太子的部队和齐王的部队远在宫外,等他们知道的时候,李建成和李元吉已经被杀了。

六月四日的时候,张婕妤知道了李世民要诛杀李建成的消息,并迅速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李建成。李建成在和李元吉认真商量之后,决定进宫去找李渊。等李建成走到临湖殿的时候,他们发现事情不太对,于是掉头就跑。在逃跑的期间,李元吉还曾张弓射杀李世民,不过并未成功。最终,李世民带着尉迟敬德等人成功杀掉了李建成和李元吉两兄弟。

当李建成和李元吉被杀的消息传出去了以后,翊卫车骑将军冯翊冯立闻说了这样一句话:

“岂有生受其恩而死逃其难乎!”

意思就是说人怎么能活着的时候受人家的恩惠,等别人遇到危难的时候而自己偷偷逃亡呢?于是, 他们带着东宫的军队和齐王府的两千精兵赶到玄武门,他们和玄武门的守将打了很久。甚至,一些人还带着部队去围攻秦王府。不过等尉迟敬德拿出建成、元吉的头颅之后,一些都完了,这些人带领的士兵纷纷散去了。

按道理来说李建成自己是知道消息的,但还是决定进宫,那就说明他自己觉得自己是安全的。那么,为什么没有救驾的军队来保护太子李建成?原因主要如下:

玄武门是在皇宫里面的,是由禁军守卫的。正常情况下这里的守将必然是非常受李渊信任的。不过,玄武门的守将是常何和敬君弘二人虽然非常受李渊信任,但是据史书记载这两个人背地里却被李世民所收买,成为了李世民的内应。因为如果没有内应,李世民是很难成功的。

更重要的一点,李世民其实已经提前除掉了李渊身边的侍卫。因为按照唐朝的礼仪,皇帝身边随行的三卫五仗有180人,千牛卫等人共48人,也就是在平常的时候皇帝身边也有两三百人,而且这些人各个武艺高强。加上李渊当天召集李建成、李元吉和李世民三兄弟对质,李渊身边必然会带更多的人。


当李世民在皇宫里面谋杀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时候,必然会惊动李渊。因为李建成和李元吉身边必然会带一些武艺高强的侍卫,双方肯定会有激烈的战斗。李渊得知这个消息以后,肯定会派军队去救李建成。所以李世民必然在李建成和李元吉进宫之前已经解决了李渊身边的侍卫。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顺手点个赞哦~

更多精彩请关注历史是什么!


历史是什么


玄武门之变的时候,为什么没有人来保护李建成,这个还得从玄武门之变说起,总的来说,玄武门之变过于突然,让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没来得及反应。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六月初三,金星出现在正南的午位,傅奕向李渊密奏:金星出现在秦地分野,这是秦王要拥有天下的征兆,李渊就将傅奕的奏章给李世民看。李世民趁机告诉李渊,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与后宫的嫔妃有私通。

李世民还说:我没有对不起太子与齐王,但他们现在却想杀害我,他们这是为王世充和窦建德报仇呀。我就要永远的离开父皇了,如果我看到王世充他们,会感到十分的羞愧呀。

李渊很惊讶的看着李世民,他回答说:明天我就来审问这个事情,到时候你早点来。李渊的后妃张婕妤听到了李世民跟李渊说的话,就急忙去告诉李建成,李建成找来李元吉商议此事。

李元吉说:我们只要管好东宫与齐王宫的士兵,到时候托病不去,先看一下形势再说。李建成说:宫中卫队没事的,我和你应该入宫进去打探消息。李建成没想到玄武门禁卫总领常何以前是听自己的,可现在已经投奔了李世民。

第二天,李世民率领长孙无忌、尉迟恭、秦叔宝、程咬金等人入朝,并在玄武门设下埋伏。李建成和李元吉也一起入朝,骑马奔向玄武门,他们走到临湖殿的时候,就感觉到不对劲,就掉转马头,准备返回东宫与齐王府。

李世民就在后面喊他们,李元吉搭弓射向李世民,但是比较紧张,射了几箭都没有射中,李世民也搭弓射死了李建成。尉迟恭带着七十多人赶到,有人射中了李元吉,李元吉落下马。

而李世民的马也受到了惊吓,就往树林里面跑,李世民被树枝给挂住了,也掉下马来,李元吉从后面赶了过来,夺走了李世民手里的弓,想要用弓将李世民勒死,尉迟恭跃马大声喝住。

李元吉赶紧放开李世民,跑向武德殿想找李渊,不料被尉迟恭一箭射死。太子的部下冯立听到李建成已死,就与薛万彻、谢叔方带着东宫与齐王府的精锐两千人赶向玄武门,准备给太子和齐王报仇。

张公谨力气大,一个人把玄武门关了,冯立他们进不去。尉迟恭带着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首级来了,给冯立等人看,东宫和齐王府的人一看,都跑光了。


历史简单说


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肯定有自己的军队,而且在玄武门之变时也出现过,只不过那时候李建成和李元吉已经被杀,等太子的军队赶到玄武门时已经为时已晚,最后只能溃散。那么问题就来了,李世民已经在玄武门埋伏好士兵准备诛杀二人,为什么他二人一点消息和准备都没有呢?这就要从玄武门之变的起因说起了。

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从大唐立国以来,太子党和秦王党之间的权力斗争就从未停过,斗争甚至愈演愈烈,本来太子是国家储君,只要不出大的差错,早晚会成为大唐未来的皇帝,可是李世民多年来屡立战功,威望甚高,以至于李渊最后都对他封无可封,只能突发奇想封他天策上将一职,准许他开天策府,权力在诸王之上,仅次于李渊和太子李建成,一时间秦王府地位显赫,一时无两。如此一来李建成就不得不疑心李渊这么做的目的了(甚至有人认为李渊就是要准备废掉李建成另立李世民),加之秦王府内人才济济,像杜如晦,房玄龄,尉迟恭等人又都积极撺掇李世民发动政变,夺取太子之位。李建成觉得自己的地位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如果不除掉李世民,早晚会失去太子之位,于是李建成以“当上皇帝后立李元吉为皇太弟”为条件,将李元吉拉到自己的阵营中共同对抗李世民。

武德九年六月初一,突厥南下侵犯大唐,李建成和李元吉认为诛杀李世民的时机已到,于是李建成趁机向李渊举荐李元吉代替李世民统帅各路军马出征,李渊听从了李建成的建议,而李元吉也要求调拨秦王帐下的尉迟恭,程知节,秦琼,段志玄及秦王帐下的精锐士兵以此来增强军队实力,并请求出征那天太子和秦王一起出席部队的检阅,如此李建成和李元便准备在那天趁秦王为李元吉践行之机,杀掉李世民,逼迫李渊交权。但计划被李世民安排在东宫的眼线获知,最后李世民在不得已之下,征求了秦王府幕僚们的意见之后,决定先发制人。六月初三,李世民秘密上奏李渊,告发李建成和李元吉淫乱后宫,并声称二人要谋害他。李渊听后,惊讶之余回复李世民第二天便召兄弟三人入宫审问此事。后来李建成和李元吉得知这件事,二人认为宫中军队防备严密,况且玄武门守将常何是太子亲信(此时的他们不知道常何早已经被李世民策反),于是商量后决定第二天入朝向李渊澄清自己的清白。第二天也就是六月初四,李世民提前率领部下入宫并埋伏在玄武门,李建成,李元吉二人随后赶到,最后被杀死。

当李建成的部下冯立,薛万彻,谢叔方得知太子被杀后,率领东宫和齐王府精锐兵马两千人赶到玄武门,准备为太子和齐王报仇,奈何李世民手下张公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膂力过人,他独自关闭玄武门将冯立等人挡在门外,而敬君弘和吕世衡则率秦王帐下兵士与冯立的部队展开交战,最后二人战死,直到尉迟恭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首级传给所有人看,冯立,薛万彻等人万念俱灰,顿失战心,最后溃散而逃,交战才结束,至此玄武门之变以秦王党大获全胜而结束。

所以从玄武门之变的整个起因,发生经过来看,李建成和李元吉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们的疏忽大意造成的,但细究起来这疏忽大意却反映出了二人与李世民在政治谋略上的巨大差异。不管是东宫还是皇宫都有被李世民收买,策反的人,可以说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任何谋划都是在李世民的眼皮底下进行的,完全是暴露无遗,失败自然是在所难免。

当然了,事实的真相到底如何,李建成真的像史书中所描述的那么才能平庸,不堪大任吗?他真的无时无刻不在想方设法的除掉李世民吗?而李世民真的是被逼无奈之下才发动的玄武门之变吗?他本人真的就从未对皇位产生过觊觎之心吗?其实就我个人而言,总觉得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是经过长期谋划准备的,如果不是的话,为何太子身边和皇宫内都有他的眼线,如果他是被迫反抗李建成迫害的话,为何当初李渊册封他为天策上将时,他不懂得辞让,急流勇退呢?一山难容二虎的道理难道他不懂吗?如果他只是一个普通的亲王的话,本就是一母同胞的兄弟,对李建成的地位也构不成任何威胁,我相信李建成是不会去加害李世民的,也或许李世民一开始确实对皇位没有觊觎之心,只是随着战功的不断累积,地位的不断上升,他的野心也越来越大,再加上部下们渴望拥立他为皇帝,从而建立不世之勋,积极的撺掇李世民发动政变。而这一系列的因素便引发了后面的兄弟相残。

最后再插一句,权力和欲望从来都是并存的,无限制的权力必然会伴随着无限的欲望,在取得权力,满足欲望的这条路上,如果不懂得节制,即便是至亲至爱最后也会反目成仇,甚至如李家三兄弟这般斗到你死我活,至死方才罢休,人间悲剧大概也不过如此吧。

我是咸鱼,欢迎大家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