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耳洞指在沟壕、土坡的侧壁掏一个可以栖身的洞

猫耳洞指在沟壕、土坡的侧壁掏一个可以栖身的洞。洞口应开设在土质好的阳坡、背风处,尽量避开阴坡、风口。猫耳洞的防寒效果很好,通常洞内温度可比洞外高12~20℃左右。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解放军曾大量挖掘猫耳洞。

中文名

猫耳洞

外文名

Cat ears

属 性

军事工事

来 源

对越反击战

定义

在军事字典中的定义是:猫耳洞是指一种与猫耳朵形状相似的防炮洞、防空洞,是一种军事上供单兵或少量士兵作战用的防护工事。

猫耳洞的由来

猫耳洞的使用

猫耳洞的叫法是中国人自己创造的。中国使用猫耳洞的历史也很长,在抗战中广西湖南的山地战中,由于日军炮火猛烈,我们也大量使用过。桂军和中央军利用这些工事都重创过日军部队。

在敌后的平原战上,地方八路军也大量使用。所谓地道战主要是1943年以后的事情,在之前,八路军和民兵主要用的还是这类小型的猫耳洞,深不过几米到几十米。他们除了防备日军火炮以外,还有藏身,藏弹药,藏粮食的作用。后期感觉猫耳洞作用有限,不具备什么进攻能力,一些村庄逐步将猫耳洞发展,修筑了四通八达的地道工事。

猫耳洞的故事

猫耳洞的名字,据称还是内战时期粟裕他们创造的。

猫耳洞

在内战中,粟裕大将曾经有过一段极为艰难的转战时期,当时苏中苏北都被国军反攻夺取,虽然在山东孟良崮歼灭了74师等几个国军主力师,但是自身也消耗过大。在国军反攻下,很快又丢了山东几个主要解放区。1948年,华野在粟裕领导下转战国军力量比较薄弱的河南,发动了著名的豫东战役。

由于当时山东解放区是国军重点进攻最主要的战场,大量国军美械一流部队都参战,火炮非常厉害。解放军在阵地战中,大量使用猫耳洞防炮和防空。在豫东战役开始前,粟裕视察阻击胡琏兵团的十纵部队。当时十纵虽然歼灭了大量的国军部队,但是在国军打击下伤亡也极为惨重。几个主力师兵员都不足5000人。粟裕看到众多伤兵很伤心,对十纵29师师长萧锋说:你们伤亡这么重,真不容易,我们指挥员有一定的责任。我们考虑把你们师先撤下来。

但是萧锋是一个斗士。他说:粟司令放心,我虽然还剩5000多人,但是面对新五军,也能打个十天半个月。粟裕说:第五军是国民党的五大主力,火炮飞机坦克都很多,不能轻敌。我看你们没有什么重武器,兵员又不足,恐怕坚持不住的。

萧锋回答:您放心,我们战士已经发明了猫耳洞,抗击炮击,坦克,飞机都很管用。

粟裕问:什么是猫耳洞?

萧锋说:就是这些小型的防炮洞,战士们自己挖的!不需要什么材料,几根木头就能挖成,比战壕的防炮能力强的多。您看这些洞又小又窄,像不像一个猫耳朵,这是战士们给起的名字。

粟裕有兴趣地爬到洞里面看了半天,然后笑着说:这个猫耳洞发明的很好,很及时。我们准备在全野战军推广。我们已到了战略大反攻阶段,我们的战术技术,要不断适应攻城战,阵地战的特点,指挥员要多动脑子,多出点子,多搞一些发明创造啊!猫耳洞还要不断完善。

由此,猫耳洞的名字就在解放军传开,并且在后面的三大战役的激烈阵地战中大量使用!

它一般是在沟壕,土坡的侧壁挖一个洞。洞口应开设在土质好的阳坡,背风处,尽量避开阴坡,风口。

这就是猫耳洞名字的由来!

解密猫耳洞

以下转自《中华网论坛》

猫耳洞的神秘

猫耳洞,对许多人来说之所以是陌生的,是因为它名不见经传。笔者曾经耐心地查阅了《辞海》、《辞源》、《现代汉语词典》之类的工具书,却未曾发现相关的词条或编目;现实中,除了当年那些战斗在老山前线的将士们,也很少有人与它近距离接触。尽管“猫耳洞”是个曾经风光一时、点击率相当高的“关键词”,而在今天的生活中,也早已淡出人们的视野。

猫耳洞,之所以具有几多神秘的色彩,是因为很多人对它只是耳闻,很少目睹,更谈不上亲身的感受和体验。最多也只是在大众媒介上得到关于它的某些零碎描述,而始终未识其“庐山”的真实面目。

猫耳洞的具体构造

对那些亲自参加过滇南边界作战的人来说,“猫耳洞”既不陌生也不神秘。它其实就是一种最普通的战地掩蔽工事,通常情况下,构筑在堑壕或者交通壕的两侧,拱形的半圆门,高约一米余,宽则几十公分,纵深长度不等,小则仅供一人容身,大则可纳三五人,其功能主要用来防炮、藏身、储存弹药等,为坚守阵地的战士提供生存的空间。由于老山地区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喀斯特地貌,山体上分布着许多大小深浅不一的溶洞,常被战士们当作天然的掩体,很大程度上弥补了难以构筑工事的不足。久而久之,有人便把小型的天然溶洞与人工挖掘的猫耳洞混为一谈,不分彼此。至于这种战地掩蔽工事,为何叫做“猫耳洞”这样一个有点儿古怪的名称,笔者也有些吃不准,最初的命名和变化沿革无从查考,大概是因为它的入口形似而体积又格外狭窄而得名吧!

猫耳洞的精神意义

在那个血与火的燃情岁月,“猫耳洞”之所以成为当时点击率很高的关键词,一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并不是因为它的形式,而关键在于它独特的内涵。如此小小猫耳洞,却与前线将士的生存条件,战斗的胜败,乃至国威军威、人格精神等等密切相关,牵动着前后方亿万人的心。

在一次次激烈的战斗中,凶狠的炮弹将猫耳洞炸塌了,勇士们不得不血溅洞壁,顽强奋战,誓死坚守,做到人在阵地在,是与阵地共存亡!当战士们饮弹牺牲,或者身负重伤之后,而又一时无法撤下阵地时,也只能在逼仄的猫耳洞里流尽最后一滴血......如此暗无日光的半席之地,便成为烈士们最终告别世界,告别战友的“太平间”。

猫耳洞的隐秘

说到猫耳洞鲜为人知的深度信息,不能不涉及它的日常“隐秘”。猫耳洞作为戍边战士的终日栖身之地,其狭小逼仄首当其冲,进出必低头,站立必弯腰,即便是躺下了也要屈胳膊蜷腿,如同受刑一般,那种憋闷的滋味,不是一般人都能够体会到的。洞内的阴暗潮湿更是难以尽述。典型的亚热带气候,温度高,湿度大,衣物霉烂,食品变质,被褥几可拧出水滴。战士们只能穿背心裤衩,甚至像原始人那样赤身裸体。尤其进入雨季后,阴雨连绵不断,金贵的太阳难得露出笑脸,加之猫耳洞地势低洼,入口狭窄,少得可怜的阳光也未曾照进一丝半缕,雨水倒是往里流得欢畅。猫耳洞内积水满地,有时水深竟然漫过膝盖,无法蹲坐,躺下休息片刻更是奢望。战士们只好把用过的弹药箱垒成平台,用来支撑极度疲乏的身体,轮流坐在上面稍作休息,权作困苦煎熬中的享受。如果单独的潮湿闷热倒也能咬牙忍受的话,那么洞内污浊不堪的空气,霉菌味汗酸味,夹杂着说不出名堂的腥臭味,简直是污浊不堪,几乎置人于窒息;更为可怕的是各种热带昆虫的疯狂侵袭,蝎子、蜈蚣等狼狈为奸,恶毒的蚊蠓专门袭击虚脱发黄的皮肤,被叮咬处眨眼间肿胀起包,遇水发炎,溃疡腐烂,不时地流出脓液,疼痛钻心......在如此恶劣的生存环境中,坚守前沿阵地的战士们,也只能喝着老天爷恩赐的雨水,啃食坚硬无味的压缩干粮,每天还要抗击敌人几次十几次的进攻。

猫耳洞环境的恶劣

有的猫耳洞说起来令人毛骨悚然,除了阴暗潮湿、气味难当、毒虫叮咬之外,还有山老鼠肆虐,骇人的蟒蛇(有时为毒蛇)、蜥蜴也时常光顾。这里的老鼠个头之大如同小松鼠,瞪着一双贼溜溜的眼睛,肆无忌惮地如入无人之境,竟敢在人身上窜来跳去。笔者在那拉山口前沿阵地的猫耳洞里,曾被洞中猖獗横行的老鼠咬伤脚踝。亚热带的蜥蜴像极了缩小的恐龙,一副穷凶极恶的面孔,还不时发出“嘎嘎”的怪叫,令人头皮发紧。蟒蛇之类更是可恶至极,被蛇侵害的事件时有发生。有一次,笔者去最前沿的398高地了解战况,敌人突然打来一发冷炮,我慌忙钻进近旁的猫耳洞,却被战士一把拽住。他说,你不要命啦,看那儿有条大蛇,我顺着他手指的地方瞧去,果然是一条又粗又长的红花蛇盘在那儿。它高昂着三棱头,咝咝地吐着血红的信子,正向我们逞凶示威......在坚守老山阵地的日日夜夜,将士们既要抗击明火执仗的敌人,又要对付这些暗中蛰伏的“帮凶”,在极端危险和困苦的环境里愈挫愈坚,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总结

在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笔者之所以详细披露当年猫耳洞的真实状况,并非无聊的偏执和猎奇,也不想换取更多的怜悯与同情,而是为了帮助热爱和平的人们准确解读一个生疏而模糊的名词,记住那些不容重演的岁月,更好地体味已经拥有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