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系列之十

禅宗列祖列宗之——

禅宗创造者慧能(2)

璞石

(四)

慧能佛学思想体系和传教方式上的特点,其教派具有强烈的平民宗教色彩,当然以劳苦大众为其授教对象(但也有少数官员和富商)。他认为人人具有佛性,众生都可成佛,打破了以往贵族、官僚的垄断。把人人想往的天堂从遥远的西方搬到每个人的心中。把修行的方式尽量简化,去掉了繁琐的仪式。并说“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自然受到各界人士的欢迎。

慧能的影响并不限于佛教内部,而是对整个中国思想文化都有很大影响。在唐代士大夫们都喜欢玩味禅趣,禅理渗透到许多文人的诗歌、绘画和处世哲学中。慧能虽没文化,但同样受到文人学士的爱戴和敬仰。如王维、柳宗元、刘禹锡都为其写碑铭。唐宪宗元和(公元815年),朝廷还特地追谥(适)慧能为“大鉴禅师”。唐代以后以至今天,禅宗思想仍继续深刻影响着中国思想文化界。

慧能没有文化,一位山村野夫,反而将心性之术,实相的般若智慧推向了极端。在他的偈子中根本否定了身、心作为存在的存在,那还有什么“惹尘埃”。非常轻松的一了百了地解决了佛家长期探讨的如何避免陷入有漏、污染、有为、轮回等一系列问题。

慧能临终时留给门徒的偈语是:

心地含诸种,普雨悉皆萌。

顿悟花情已,菩提果自成。

大师虽被称为六祖,但实际上在他以前,只能说有禅学,真正的禅宗尚未形成。应当说是慧能创立了禅宗,他是禅宗教主,他建立了一个崭新的宗派——中国大乘佛教禅宗。

六祖慧能以后,由于南方顿悟与北方渐悟之争,南方顿悟日趋鼎盛,慧能终于被南北方所共识。《壇经》当然也就成了禅宗传法的唯一指导思想。经中主要告诉我们:

1

“一物是何物?六祖升堂问大家:“我有一物,无头无尾,无名字,无背无面,诸人还识否?”神会抢答被训斥。(指什么?都知道,只是“不可说破而已”。)

2

知自心识自性。六祖说:“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实”。

3

弘忍为慧能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大悟,连说五个“何其”的排笔句,一句话:悟见万法不离自性。

4

见性成佛与自心是佛,自性又是如何模样呢?祖说:“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这便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思想。又说:“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这里所说的心,是真实明净的智慧,不是执著分别的妄想;这里所说的性,是与万物同体,本来清净的佛性,不是各类分别心的个性。

5

一行三昧。祖教人:“于一切处,而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败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沾泊,此名一相三昧。”又说一行三昧者,于一切处,行、住、坐卧,常行直心是也,不动道场,直成净土,此名一行三昧。”《净名经》云:“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

6

见性与禅定。六祖说:“唯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重视开悟见性,不谈论禅定解脱,这证明中国禅宗注重智慧的见地开发。

不注重修禅定来达成解脱生死苦恼的目的。六祖的修行方法,简单实际,若人能保持绝对的直心或不动心,当下便有见性的因缘来迎。例如:当要抢慧能衣钵的惠明,来势凶凶。但六祖却耐心的度化他说:“汝既为法而来,可屏息诸缘,勿生一念,吾为汝说”。等了一些时间,慧能云:“你当下应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言下大悟。

大师对坐禅的解释,也与传统的佛教不同,他说“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又说:“道由心悟,岂在坐焉。”

(未完待续)

璞石,实名陈秉钰,大型国有企业退休干部,今年85岁,现居马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