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将领陈诚的嫡系为什么被称为土木系?

天翼用户58944


陈诚经营在大陆经营的土木系达20多年,逃到台湾后土木系的核心18军也带过去了,所以土木系是陈诚的根本,重中之重,陈诚在国民党长久不败,土木系也起了很大的重用。

陈诚老婆叫谭祥,是国民党元老谭延闿的女儿,媒人是蒋介石夫妇。

保定军校毕业的陈诚参加北伐战争后一路高歌猛进,1927年6月终于担任21师师长,但因党内斗争10月份被东路总指挥何应钦免职,此事对陈诚打击很大,如果没有一支属于自己的部队,只能处处受制,1928年蒋介石重新上台后令陈诚接手新编的11师,这给了陈诚大展手脚经营的机会。

罗卓英与陈诚是保定军校同学,后来结为兄弟,终身追随陈诚,是土木系灵魂人物。

陈诚在部队里和将士们同吃同住,实行军事内务公开,凡事做到公平公正,逐渐在部队拥有很高的威望,在军阀混战期间立下很多战功,受到蒋介石器重,1930年中原大战后11师扩编为第18军,陈诚任军长,大写的十一为“土”,十八为“木”,所以陈诚的土木系由此而来。

陈诚在台湾混得很开,但因肝癌1965年就去世了。

在以后的数次围剿中,18军大肆扩军,抗战以前陈诚土木系已达数十万人的重兵集团,其间何应钦多次找机会缩编土木系未果。陈诚后来进入中枢后,第18集团军仍由亲信罗卓英、周至柔、李树正等掌握,并参加淞沪会战、武汉保卫战等,解放战争时由胡琏任兵团司令,后折戟于淮海战役,1949年以后再次整编,参加金门战役后溃退到台湾。


图文绘历史


众所周知国民党内部派系林立,中央军算是蒋介石的嫡系,很受老蒋的信任,但就是中央军,也不是铁板一块,其中仍然有不少派系,最受老蒋信任的就是“陈胡汤”三大军事集团。

这三派在抗日战争中顺利接过保定系的班,其骨干纷纷当上了师长、军长、集团军司令乃至战区司令长宫,兵力超过百万,陈诚、胡宗南、汤恩伯三人更是权势滔天。

三排主要军队的空间分布有很大不同,因此胡宗南被称为西北王,汤恩伯被称为中原王,但陈诚却没有被冠以区域,而是冠以字形。其派系被称为“土木系”,这源于陈诚的起家部队是原来的第十一师和第十八军。民国通用书写方式是从右往左竖着写,“十一”就是“土”,“十八”就是“木”,因此就叫“土木系”。

陈诚,字辞修,号石叟。1919年,他以备取生名义进了保定军校第八期炮科。1922年毕业后,被分配至浙江第2师第6团任少尉排长。

这时候的陈诚,跟蒋介石没有半点关系,他的上司是邓演达。

1923年3月,陈诚随邓演达去广东参加革命,在建国粤军第1师第3团(邓演达为团长)任上尉副官,随后成为连长。

同年5月,陈诚随军出征沈鸿英叛军,在作战中胸部负伤,被邓演达率部救回。后来他在肇庆医院养伤,蒋介石来院慰问伤员。这是陈诚第一次与蒋介石接触,匆匆而过。

伤愈归队后,陈诚任炮兵连连长,并于1924年9月参加东征。因为炮轰惠州城,完全压制对方火力,升任炮二营少校营长,同时也因表现突出获得了老蒋和何应钦的赏识。

黄埔军校建立后,陈诚担任教育副官之职,次年改任炮兵科教官,兼炮兵队区队长。

北伐开始后,陈诚由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中校参谋做起,因为老蒋的赏识和他自己的战功,步步高升到了六二十一师师长。

然而数月之后,老蒋第一次下野,何应钦借故将这个跟老蒋走得太近的新秀免职。

1928年初,蒋介石复出,陈诚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警卫司令。陈诚就任后,大力扩充实力,甚至超过杂牌军的一个军。

1929年春,老蒋任命陈诚为十一师师长,中原大战后十一师扩充为十八军军长,陈诚因功升任军长。土木系正式发家,陈诚在蒋军中的地位也正式确立。

成为蒋介石嫡系部队的王牌军后,陈诚很快就被蒋介石用到了刀刃上,即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重点——江西。

从第三次“围剿”开始,陈诚的部队就作为进攻的主力,但相应的,围剿失败后,陈诚也遭到同僚各方面的攻讦。不过在老蒋的庇佑下,陈诚不仅安然无恙,损失的部队也获得了补充,实力越来越大。

全面抗战爆发后,陈诚的土木系跟其他两系一样,在战争中迅速扩张,掌控巨量军队,麾下的将领也屡建战功,权势愈发壮大。

在解放战争初期,陈诚的信心非常充足,扬言"三个月至五个月内解决共产党解放区问题"。然而,全面进攻却没有进展。

1947年8月,陈诚被委任为东北行辕主任,派往危机四伏的东北战场,指挥国民党军先后向山东、东北解放区进攻,但均被击溃。

解放战争后期,陈诚起家的第18军及其隶属的第11师被编入黄维的第12兵团,结果在淮海战争中被解放军全歼于双堆集,这个地名特别有意思,拆分出来就是“十一难、十八难”,跟土木系犯冲。

战事连遭败绩,起家军队被打光,但陈诚并没有倒下,因为他还有老蒋的信任,在老蒋的支持下,陈诚于1948年10月出任“台湾省主席”和警备总司令,开始为国民党撤离大陆预做准备。

土木系重要将领大多随陈诚前往台湾,虽然第18军1949年在江西重建,但此时这个起家部队跟土木系的关系已然不大。

陈诚是土木系的首领,这个派系也是他一手拉拢起来的,除了他以外,还有罗卓英、林蔚、郭忏、周至柔为“四大金刚”,以及下面更多将领。

这些人大部分都到了台湾,有的如周至柔、胡琏等人继续受到重用,有的赋闲在家,但土木系依旧是国民党的军事支柱,一直到陈诚因病辞职并去世后,土木系才渐渐势微。


平沙趣说历史


1928年,国民革命军第17军(军长曹万顺)缩编为第11师,曹万顺并非老蒋嫡系,老蒋原意让心腹陈诚出任第11师长,因陈诚资历尚浅,遭到何应钦的反对。蒋无奈只得任命原17军军长曹万顺出任第11师师长,陈诚出任副师长,暗中监控曹万顺,参谋长为罗卓英。



次年,师长曹万顺委派私人任职62团,遭到62团黄埔系抵制,蒋介石趁机将曹万顺调到新编第1师任师长,陈诚正式接任第11师师长一职,陈诚的军旅生涯从此开始发迹。

陈诚出任师长后,着手对第11师进行了整治。裁撤了大量原师长曹万顺提拨的军官,换之以黄埔系军人;将原曹万顺派系的四团缩为一团,经过一番整治,第11师的军官多为黄埔出身,成为嫡系中的嫡系。

中原大战中,陈诚率领第11师为老蒋立下汗马功劳:

收复马牧集、生擒丁殿尊;

劝降冯玉祥部刘恩茂、夺取宁陵;

急行军驰援兖州,解困曲潭;

重创阎锡山李生达、傅作义部。

1930年8月,蒋介石以第11师为基础,扩编成立18军,陈诚出任第18军上将军长,兼第11师师长。此时陈诚年仅33岁,可谓少年得志,春风得意。陈诚因第十八军第十一师而发迹,“十一”组合成“土”,“十八”组合成“木”,因此陈诚的嫡系又被称为“土木系”。

18军是国军的劲旅,是蒋的王牌主力,军中不乏罗卓英、胡琏等名将。在北伐、军阀混战、抗战时期都曾有不俗战绩。

淞沪会战中,该军在罗店镇与日军血战,战况惨烈,被称作“血肉磨坊”;

石牌之战中,第11师在师长胡琏的指挥下固守石牌,扼守重庆门户。

1946年,18军整编为11师,胡琏任师长。1948年恢复18军番号。在淮海战役双堆集战役中,该军基本上全军覆灭。


岁月是一条河流


在国民党将领中,有太多黄埔系或者是浙江人,他们几乎都成为了老蒋的嫡系心腹,而这陈诚呢,可以说是老蒋心腹中的心腹,当然他也培养起了自己的势力,所以陈诚在国民党中又有“小委员长”之称。



而陈诚的发家部队便是国民党第十一师,后来扩编成了第十八军,陈诚便是十一师的师长,后来国民党十八军的军长。这第十一师合起来是个“土”字,而十八军合起来是个“木”字,这两字合起来便是土木,所以被人们称为“土木系”,后来陈诚便依靠这土木系培养出了大批国民党将领,像罗卓英、方天、胡琏、黄维等等抗日名将,他们都成为了陈诚土木系的骨干,而陈诚的土木系也成为了国民党的一大势力。



因为陈诚的原因,所以以十一师为骨干的十八军可以说是国民党中的一大劲旅,在淞沪会战中,十八军血战罗店,使得日寇在淞沪会战损失惨重,大大消灭了日军的气焰。但此战也异常惨烈,被日本方面称为“血肉磨坊”,而十八军全体官兵英勇善战的行为,也让十八军成为了抗日战争的主力军。



后又在石牌保卫战中,陈诚土木系的骨干胡琏以十一师师长的身份坚守石牌要塞,其被称为“东方之斯大林格勒”。而此战的完美胜利击碎了日寇的阴谋,胡琏也因此战荣获“青天白日勋章”,但十八军伤亡也达15000人,可以说抗日战争的胜利十八军功不可没。

后在解放战争中,国民党以十八军为主力组建了第十二兵团,也就是黄维兵团,后在淮海战役中被陈粟大军围歼于双堆集。而十八军的灭亡,也宣告了陈诚土木系时代的结束。


历史之绝唱


土木系的名字,来源于国军第十一师和后来第十一师扩编成的国军第十八军。十一加起来就是“土”,十八加起来就是“木”。

1926年,蒋介石将闽军李凤翔部和陈炯明,林虎的残部组成国军第17军,何应钦任军长(曹万顺代)。

蒋介石于1928年,将原来的第17军缩编为国军第11师,陈诚出任副师长,师长是原17军军长曹万顺。其实,蒋介石想让自己的陈诚任师长(陈诚之前是“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警卫司令”)。但是,何应钦反对蒋介石的意见,支持曹万顺任师长。1929年,陈诚如愿出任该师师长。

1930年,十一师扩编为第十八军,陈诚任军长(仍兼第十一师师长,因为此时十八军就十一师一个师),成为蒋介石嫡系部队的王牌军。

1931年初,陈诚将教导第三师改编为第十四师,自己出任师长,副师长是周至柔。原来的11师,由罗卓英任师长。此时,陈诚的土木系军事集团形成。

土木系作为陈诚的起家部队,其骨干皆为黄埔军校毕业生,军队纪律较严明,战斗力相当强悍。

它是国军五大主力中,建军最早,实力最大,名将最多的老牌劲旅。其在发展于军阀混战;参加过围剿红军,和抗日战争,在抗日战争中立下大功。

1937年,陈诚率部参加淞沪会战。当年,黄维接任第十八军第六十七师师长,率部在罗店阻击日军。罗店之战有“血肉磨坊”之称,黄维一战成名。

1938年,18军在军长黄维率领下,在马回岭与日军第九师团展开激战,使日军迂回德安的企图彻底破产。

1943年,胡琏以十一师师长的身份坚守石牌要塞,此战关乎陪都安危,被称为“东方之斯大林格勒”。

抗日战争以后,土木系和胡宗南系、汤恩伯系被称为国军中央军三大军事集团。

1948年,土木系主力部队被我党消灭在淮海战役战场(国民党称"徐蚌会战")。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土木系说法的最早来源目前未见有直接考证,但大致源于抗战后期到1946年军事整编会议期间。国民党内部派系纵横交错,投射之下,国民党军队的情形同样如此。

国军中兵为将有和地盘意识依旧很浓烈,1945年日本投降后,国军内部因抗战兵力的空间分布和政见利益分化为三大军事集团:

土木系(陈诚系)、胡宗南系、汤恩伯系(被称为“陈胡汤”)。彼此之间,各有利益,而以陈诚势力最广。

土木系这个称呼的来源,一般认为是来自于拆字法。土字拆为十一,木字拆为十八,合起来就是十八军十一师。十八军大部将领毕业于黄埔军校或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战斗力不容小觑,为陈诚的起家嫡系部队。

陈诚浙江人,蒋介石同乡,曾是十八军首脑,军中根基很深,且部下多有战功。而且,陈诚在国民党内深受蒋介石信任,一度担任要职,军政要务两手抓。名将关麟征就曾经与陈诚不对付,说他气度不像是接班人,侧面说明其党内地位。由于蒋介石的信赖与荣宠,18军力量迅速膨胀。

陈诚本人相对清廉,潇洒俊朗,原则性强,具有一定革命理想,往往对部下甚严,自己也做表率,约束其行为。在1930年代,麾下十八军就号称不吃空缺加上适度接受下属意见,树立中央军形象,故而精英化特征非常明显,战后被称为五大主力之一。

不过,陈诚与何应钦系关系非常紧张,常常暗流涌动,明争暗斗,湘西会战18军就和王耀武部不对付,合作协调无能,导致战场上屡屡失利。抗战期间,来自陈诚系的王甲本、吴继光、彭士量、邹洪、陈烈等将领为国捐躯。大家熟知的土木系名将有黄维、罗卓英、周至柔、胡琏、林蔚等人,都曾是国军中的悍将猛将。土木系将领,不少纵横军政界,成为颇具影响的实力派。解放战争期间,土木系被瓦解消灭,胡琏指责:土木不如一粟。不过说起来,陈诚本人的军事指挥能力其实真的很一般,不如政务处理玩的顺。


秦右史


土木系就是指国军种子部队十八军出身的诸多军政大员形成一个自有的系统。

土是指十一,即十八军的起家部队,十一师;

木是指十八,即十八军,国军战史最长的主力部队。

1、国军种子部队

国军最大的种子部队就是黄埔学生军,后来化为党军、第一军。

次之是警卫师,慢慢到警卫军,德械师,培养了诸多优秀军政人才。

再者就是汤恩伯的13军,杜聿明的第五军,陈诚的十八军。相对而言,十八军是从杂牌到陈诚一手带出来的。

(小委员长)

2、事在人为

第十一师最初是闽军周荫人的部队,陈诚在接管后,和黄埔学生排挤师长,最终掌握该师。在中原大战中一举成名。

之后在“围剿”战争、处理“闽变”中,立下赫赫战功。

在抗战中,罗店、石牌更

(石牌)是血染征袍,为守卫国土流血牺牲。

(血染石牌)

而随着陈诚军政地位的提高,十八军的将校自然水涨船高。

罗卓英、林蔚、郭忏、周至柔。方天、黄维,夏楚中,霍揆彰,宋瑞珂,胡琏,罗广文。先后崛起。

3、无可奈儿花落去

土木系势力庞大,覆盖军政各个领域,先后出了4个参谋总长、两任海军总司令、1个空军总司令、1个勤联总司令、20多个军长。

(终究化为双堆集)

在内战战场上,也为之血战。南麻、鄂豫皖等地,但双堆集的命运是不可避免的。随着到了台湾,一切烟消云散。

总结:

陈诚的能力确实非同一般,用人、识人、组织、作战都是其强项,愣是把一个边缘部队培养成国军核心种子部队,一批将校位列高层,成为国府的军政支柱。

可惜历史大潮浩浩荡荡,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终究土木不过沧海一粟。

参考文献:

王志刚.关于一九四九年国共总体战略决策的地缘政治解读[J].中共党史研究,2018(04):77-95.

张蓓蓓.浅析陈诚治军思想与实践:以1919年至1949年为限[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04):57-58.

赵海军. 中国国民党五大至六大期间内外政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7.

陈向林. 西南联大学生从军运动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

王志鹏.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派系斗争研究[D].郑州大学,2011.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能称得上“系”的,说明这个组织很厉害,也说明能组织里能撑起场面的人很多。

陈诚的土木系,是蒋介石三大嫡系部队之一,从中原大战到抗战,再从抗战到内战,蒋介石一直很喜欢这支队伍。

为什么会叫土木系呢?

因为陈诚曾经是十一师师长,后来扩展为十八军,陈诚任十八军军长兼十一师师长。

过去人写字是竖着写的,所以十一就是一个“土”了,而十八凑一凑就是“木”了,因此陈诚的人马就被外人称为“土木系”了。



但事实上,当军长、当师长的人多了去了,为什么不见别人有各种“系”的称呼?

原因是陈诚率领的军队打了不少胜仗,陈诚培养出来的知名将领特别多,因此有了这样的称呼。



陈诚早期是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在黄埔军校成立时,成了炮兵教官,并成了炮兵营的第一连连长。

其后的北伐、东征过程中陈诚表现出色,1928年三月,陈诚被蒋介石任命为警卫司令,从来黄埔算起,四年时间成为了警卫司令官,不得不说是个奇迹。

等到中原大战前,陈诚成为了十一师师长;中原大战发生后,陈诚又升为了十八军军长,表现依然出色。



抗战时期,陈诚官高位重,成了第三战区前敌总指挥,并指挥了著名的淞沪战役。虽然失败了,但是在陈诚指挥下,中国军队大大拖慢了日军侵略的进度,让日军“三个月拿下中国的计划”成为泡影。

其后的武汉会战、石牌保卫战等抗战中,陈诚所率集团军表现非常出色。



能打仗,能打胜仗,说明陈诚手下的出色将领多,这些出色的将领都有谁呢?

陈诚手下有四大金刚、十三太保。

四大金刚:罗卓英、林蔚、郭忏、周至柔

十三太保:方天、刘云瀚、罗泽闿、杨业孔、石祖黄、吕文贞、赵桂森、郭汝瑰、刘劲恃、车蕃如、洪懋祥、李仲辛、吴仲直。

其他将领还有:

黄维,夏楚中,李树正等名将,还有胡琏这样的“防守悍将”。

张鼎铭,萧乾,李及兰,霍揆彰,李树森,陈烈,彭善,牟廷芳等人也是非常不一般。

陈诚和他的土木系大多对蒋介石非常忠诚,因此成为了蒋介石的嫡系部队。

到了台湾后,陈诚成为了“一人之下”的副总统,随陈诚到了台湾的土木系将领也是受到重用。



1965年3月5号,陈诚去世,享年67岁。

虽然人已远去,但土木系在历史的长河中一直闪闪发着光,特别是抗战那段岁月更是熠熠生辉。


蓝风破晓




因为蒋介石的有意纵容,国民党内部产生了许多势力集团,如以陈果夫、陈立夫兄弟为首的CC系,黄埔将领抱团形成的黄埔系,陈诚、汤恩伯、胡宗南这几个在蒋介石面前红得发紫的将领也是自成派系,但是论到经营,汤、胡显然不如陈诚。

蒋介石喜欢玩弄权术,让你们相互争斗,让你们结党成派,我只管负责掌握“平衡”,反正谁也别想对我构成威胁。



陈诚的派系为何被称为土木系?

陈诚生于1898年1月4日,字辞修,浙江青田人,“浙江”这个户籍信息显然在以后为他增加了政治资本。1918年陈诚考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1922年从保定军校毕业后入浙军任职。1923年入邓演达部粤军任上尉连长,当年4月随孙中山讨伐桂系沈鸿英,在战斗中因胸部中弹负伤,被送往医院救治,后蒋介石到医院慰问伤员,陈诚自此与蒋介石结缘。

1924年蒋介石奉命创办黄埔军校,陈诚受邓演达引荐入黄埔军校教育副官,在军校期间因被蒋介石看到他在读《三民主义》而获得蒋的青睐。

陈诚因在东征中表现优秀获得蒋介石的赞赏,1927年随部北伐,21师师长严重辞职后,陈诚因功被升为21师师长。1928年蒋介石复出后,陈诚任国民革命军司令部警卫司令,后经过整编,警卫司令部2个团与曹万顺部合编为11师,曹万顺为师长,陈诚为副师长。后来,陈诚授意罗卓英、李默庵等人挤走曹万顺,陈诚还因此被关麟征骂“陈矮子”,曹万顺走后,陈诚顺利当上了11师师长。

第11师成了陈诚的第一支直属部队,也成了陈诚发家的原始资本。第11师用汉字写是“第十一师”,竖写的“十一”合起来便是“土”。



1929年陈诚以副师长职率领11师参加蒋桂战争,在此役中树立威望,最后凭借自己的威望成功挤走曹万顺。1930年陈诚率领11师参加讨伐唐生智,战后所部得到扩编,随后再次率师参加中原大战。

在中原大战中,陈诚11师属刘峙节制,后因陈庄失守枪毙刘峙的侄子刘天铎。1930年7月,陈诚率11师开赴津浦线,与晋军展开作战,解曲阜之围,随后沿津浦线向济南推进,与60师、61师攻入济南。在蒋系军队攻克济南后,陈诚因功被蒋介石提拔为第18军军长,辖11师与14师,总兵力达到40000余人。陈诚将18军打造成了国民党中央军中的王牌军,他也开始得到蒋介石的培养,逐渐成为蒋介石的嫡系心腹。

从第十八军开始,陈诚开始形成自己的派系。竖写的“十八”合起来便是“木”。

陈诚先后统帅11师和18军,凭借11师发家,崛起成为18军军长,然后又凭借18军打造自己的体系,11师和18军可谓是陈诚嫡系部队中的嫡系,陈诚派系中的骨干也多数是从11师和18军中成长起来的,所以被称为“土木系”。



陈诚土木系“王牌军”18军的覆灭。

解放战争是陈诚土木系“王牌军”18军的噩梦。

1946年18军整编成11师,因为11师是18军的主力,所以整编后的18军沿用了11师的番号,正如74军整编成74师,胡琏任整编11师师长。1948年蒋介石卸下“挂羊头卖狗肉”的伪装,将整编11师恢复18军的番号,任由胡琏任军长。胡琏升任第十二兵团副司令后,由杨伯涛接任18军军长职。

1948年11月6日,淮海战役打响,18军也开始走向毁灭。因为第十二兵团司令黄维的指挥失当和贪功冒进,18军葬送在了淮海战场。

陈诚土木系没有了18军,如同鸟被折断了翅膀。


吾与吾国


国民党黄埔系中央军有“陈胡汤”三大军事集团,到抗日战争时期上述三大集团掌握的兵力超过百万,成为蒋介石的主要军事支柱,其中历史最久、兵力最多、宠信最深的就是陈诚集团,因其起家部队为“第十一师”和以此扩编的“第十八军”,被国民党内其他派系将番号各取一字戏称为“土木系”。



出身或投靠该系统的大批高级将领在陈诚的支持下,分头把持着国民党军队的许多重要岗位,是势力最庞大的中央军派系,甚至连蒋介石本人也要顾忌三分,这从1943年委员长同志给陈诚的一封亲笔信中便可以解读出来。

好在陈诚虽然恃宠而骄,但对蒋介石仍然是绝对忠诚,基本相安无事。

土木系以陈诚为首领,以罗卓英、林蔚、郭忏、周至柔为“四大金刚”,下面还有“十三太保”和一批耳熟能详的国军将领,先后产生了5个一级上将、4个参谋总长、2个侍从室主任(林蔚、周至柔)、1个海军总司令、1个空军总司令(周至柔)、1个联勤总司令(郭忏)以及20多个主力军军长,几乎是国民党嫡系军队的半壁江山。1948年以后由于陈诚奉命先往台湾进行经营,在国民党兵败大陆后,土木系实际控制了逃台军队的主流,陈诚据此官至“副总统”。



(四大金刚之罗卓英)

陈诚保定八期毕业,在黄埔军校任教官时成为蒋介石的“八大金刚”之一,但排名最末。1927年底何应钦与李宗仁联手逼迫蒋介石下野,黄埔系第一、第二两号人物的关系出现裂痕,何应钦顺势将已经升任北伐军第21师师长的陈诚找借口免职。1928年初蒋介石复出后,开始扶植陈诚制衡何应钦,立即任命陈诚为总司令部中将警卫司令,节制三个警卫团、二个炮兵团和二个宪兵团,为掌握军权和吞并杂牌,不久又任命陈诚出任第11师师长,一并带去两个警卫团编为该师第31旅。

何应钦再次捣乱,以陈诚资历不足为由改任副师长,陈辞修气个半死拒不赴任,最后在蒋介石的劝说下勉强到任。第11师是由北伐军第17军缩编而来,前身是福建“闽军”李风翔部的两个旅曹万顺部和杜起云部,1926年在广东蕉岭宣布效忠国民政府,缩编后仍以曹万顺为师长,副师长陈诚、参谋长罗卓英。在蒋介石的默许和罗卓英的串联下,第11师的黄埔系军官集体“倒曹”成功,1929年6月,陈诚如愿以偿,终于成为第11师师长,土木系的起家部队成型。



(四大金刚之林蔚)

陈诚大兵团指挥能力一般,带兵还是很有一套的,入主第11师后提倡“经济公开、人事公开”,大量任用黄埔毕业生,加之背后有蒋介石为靠山,粮饷、装备和弹药供应充足,使该师很快成为中央军骨干部队。1930年参加中原大战时率先攻入济南,蒋介石当即手令陈诚升任第十八军军长,不过,彼时的十八军仅有第11师一个师,是个空有番号的军级建制。

陈诚吞并杂牌军的能力首屈一指,西安事变时东北军差点把陈继承当成陈诚枪决,可见杂牌军对他的憎恨。第十八军成立后,陈诚连续收编唐生智余部的第14师,以及后来的第52师、第43师、第59师等部队,到高峰时第十八军编成内已经下辖8个师,“土木系”逐渐成为中央军势力较大的军事集团,抗日战争爆发后,陈诚在淞沪会战期间出任第三战区前敌总指挥兼第15集团军总司令,同时指挥罗卓英的第19集团军所部,土木系军事实力迅速膨胀。

(四大金刚之郭忏)

1938年武汉会战,陈诚出任“武汉卫戍总司令部”总司令,这是中日双方最大规模的一次会战,国民党军队投入了百万之众,从陈诚的职务可以看出,他已经取代何应钦成为黄埔系真正的二号实权人物;武汉沦陷后转任第九战区司令长官驻节长沙,不久调回重庆,将第九战区交给早已投靠的薛岳、以罗卓英副之,日军攻陷宜昌后陈诚又兼任第六战区司令长官。

此时四大金刚之罗卓英任九战区副长官兼第19集团军总司令、林蔚任侍从室第一处主任、郭忏任“江防军”总司令、周至柔任空军前敌总指挥,“土木系”掌控了华中地区大部分国军精锐,第十八军驻防重庆周边为“御林卫”,风头一时无二。



(四大金刚之周至柔)

黄维血染罗店,薛岳四战长沙,胡琏死守石牌,罗卓英上高奏凯,“土木系”军队确实是抗日战场的中坚,不可抹杀。

解放战争后期,第十八军及其隶属的第11师被编入黄维第12兵团,在淮海战场全军覆灭。而陈诚在东北损兵折将后蛰伏不过半年,1948年10月即出任“台湾省主席”和警备总司令,开始为国民党撤离大陆预做准备,土木系重要将领大多随往,周至柔、胡琏等人继续受到重用,成为国民党逃台初期的军事支柱,一直到1963年陈诚因病辞去一切职务,土木系才渐渐势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