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儿女》上映首日豆瓣8.0分,这部电影的看点在哪里?

蜜桔娱乐


贾樟柯的电影很少可以公开上映,这次的《江湖儿女》前几天点映的时候,还因为“技术故障”被下线了,后来才知道,把冯小刚客串的医生角色全部删完之后,才得以上映。在首映礼上,有记者采访贾樟柯,他避而不答,只说以后有机会了写传记的时候,可以把中国电影圈的很多故事都可以写进去,大概也是一种中国特色。

《江湖儿女》与贾樟柯之前的电影有继承,但是也有区别。区别最大的地方大概就是贾樟柯打算用一种“武侠”的情怀讲述一个现实故事。贾樟柯,或者说像他一样从小镇走出来的人,基本都是看着香港电影长大的,我们对香港电影中传递的侠义、枪战、黑社会是有一种迷恋情怀的,这种情怀就是“江湖”。《江湖儿女》中第一次提到江湖是借用了徐克的电影中的说法“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这也是一种致敬。但是徐克电影中的江湖,吴宇森电影中的义气,说白了还是一个架空的,介于庙堂和市井之间的空无所在,是法律触及不到的所在,行走江湖的法则是义气和侠义的法则,是人的自律的法则,是武力和枪的法则。

我们这一代人,包括贾樟柯那一代人,基本都是看着这样的江湖电影长大的,但是贾樟柯对江湖的情节与他生长在小县城的黑帮故事融合在了一起,于是就把江湖嫁接到了现实之中。而且贾樟柯的江湖故事很明显是以女性视角为主线的。这大概就是最大的区别。在江湖日渐日远的时候,在所有人都背弃江湖道义的时候,甚至连廖凡饰演的斌哥都把江湖的情义抛在脑后的时候,是巧巧这个女人延续了仅存的江湖情怀。

女性视角让这部电影不同于以往大多数的黑帮片,现实意义,中国历史十几年的变迁,都融进了这部讲江湖的电影里,让这部电影呈现出了一副很繁复多义的景观。尤其是那个结尾,斌哥消失了。这种消失与其说是从江湖隐退,倒不如说是贾樟柯的一种想象。在一个遍地摄像头的社会中,一个人怎么会凭空消失呢。这大概就是对江湖的一种解构。你不可能从江湖上消失,因为现实,或者庙堂之上一直都在盯着所谓的“江湖人士”。所以,江湖大概再也不会存在了吧。


说书人思郁


看《江湖儿女》,听到到摩托车司机对巧巧说:“我老婆去广东打工了。”我就知道他想干什么了。我不爱电影前半段做老大女人的巧巧,我爱雨里寻斌斌的巧巧,完全是因为老大女人的巧巧没有此刻巧巧脸上出现的那股微醺般的温润——于牢狱之灾的淬炼后显现出来——非常打动我。四下无人还淋着雨的巧巧没有慌神,她没有塌,毕竟能成老大女人心里的稳和狠还是在的,虽然还没见到斌斌,那冰山一角还是见到了。斌斌真的是冰冰了。巧巧成功躲过,摩托车司机直叫着我的摩托车——这摩托车是他的一笔财产了,可不顾妇女意志的猥琐是另一个世界的愚昧悲哀了,心情复杂。

巧巧和斌斌终于见着了(巧巧真聪明,利用这事件约到斌斌。),作为氛围控的我不在乎故事情节的新鲜度的和曲折感。巧巧和斌斌的走向很容易预料到。单单窗外下着雨,一男一女要在这简陋但够他们走动的宽敞的房间里分手,可怎么分手,两人会说什么话就够让人紧张了……巧巧会如何反应,他们如何走动,脸上是什么表情,表情里是什么表情……这斌斌说一句敞亮话会死啊,这情节其实够寻常,很多男人在女人面前都不喜欢说敞亮话,他们拐弯抹角不愿意直说我爱你但我想要别的你不能给我带来好处。可也不寻常,还没察觉斌斌就哭了(我相信他爱巧巧,但爱和名利比起来斌斌更在乎后者,风光时才有巧巧),斌斌拿来脸盆,在里面烧了纸,迟来的洗尘去去晦气。也只能这样了。巧巧须得到仪式方能清自己的心,不然,就像巧巧遇到的异景——飞船划过天空——一种可能性,也可能是纯粹学院派的快感吧。这部电影讲的是真实,导演不愿意完全放弃非真实的可能性,安排了异景。是,非是。义与情飞速流逝,时代的碰撞显山露水,希望与否是虚无的,不可阻挡。

风光时斌斌也对巧巧不置可否,巧巧问:“难道你不想成为我家属啊。”斌斌没有正面回答。在山岗上斌斌说自己是江湖中人,江湖人的命说没就没,似乎在暗示巧巧说我们在一起可能有一搭没一搭的,不要太在乎了。巧巧说自己不是江湖人。江湖在追忆中,江湖可以乾坤扭转,阴阳相消,摩擦每个人的身与心。巧巧成了最江湖的人,把落魄得不成样的斌斌接回来,安置在厨子的床上,情没了,对斌斌有义,斌斌拿巧巧的手拿不到了。斌斌再留下来,意义全无,失败的斗兽独自舔伤口。虽不喜欢做老大女人的巧巧,但是她的衣服有一件胸前一大蝴蝶,配上巧巧的步伐和声调,飒得很。这是侠义之女的风情,往上拔高,眉眼的精神满满的。

时代变迁对人的碾压是致命的,成为陈芝麻烂谷子,沉到底,好不容易翻上来,也枯瘪了。我们看到过去的流行文化是嘲笑土嗨还是感慨。山河故人——江湖故人——我们现在是信息时代了,看到那么多的监视器了。我们的脑子信息化了。

斌斌还有话语权时第一次见到林家燕,一口说人家漂亮,那一口要给人改名字,话语权在,豪情在,家燕不好,林间燕才自在。家燕在人家底子下活,间燕空间大,海阔任鱼跃,天高任鸟飞。可他改的名字还是被一个林字框住了。我们都是囚徒。我们往回看看吧。贾导的电影还是前面的更好看。


负小蜗


贾导的点抓得很好——情义,剧情和十几年的恋情一样,长长的,长长的。他自己说写剧本时用了“一言难尽”和“五味杂陈”两个词。两多小时迈出影院时,心情正可用此来形容。

所谓江湖“大哥”吸引人的地方,大概是那无拘无束的情感表达——有情有义。而从电影情节发展看,有情有义的是女主,但最后看来她也变成了有义无情。

贾导拍的是“江湖”里儿女的情感如何发展,反映的却是普通饮食男女的情感流动路径,也即人们常说的由爱情变为亲情。谁能保鲜爱情?如果没有符合社会普遍规则的“义”作为底线,男女之情的生命期也许都非常有限。

影片领着大伙重回2000年那会儿,帮助重温近十几年社会变化的历程。剧烈变化的大时代,谁人能刻舟求剑般地原地不动,情感变化再所难免!

演员都把握住角色,很好地传达了贾科长想说的。但在黑黑的影院里还是难免昏昏然,也许这就是文艺片与商业片的不同!


爱跑步的伍铱铱


贾科长的电影,我最喜欢的地方就是电影中的年代感和小人物色彩,从《小武》到今天的《江湖儿女》。无论是场景,还是人物身份都带着那个年代独有的社会气息和鲜明标志。处于90年代末21世纪初这个时代,有许多斌斌们,他们没有文化,在那个体制尚不健全的时代,他们可以通过“混社会”过得人模人样,每天混迹在歌舞厅、麻将馆,模仿香港电影中的“古惑仔”,嘴边时常挂在“义气”、“兄弟”,但他们仍然害怕死亡,包里的枪只是为了壮胆,壮胆后的斌斌们依然是小人物,老板卖房,学国标,而他们只能充当打手,甚至买不起房。而用暴力解决问题的老板最终也死在暴力之下。电影的前半段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进行,(说一句题外话,那个时代距今不到20年,却已经早已淹没在时代大发展中)。后半段也是因“枪”转换,为爱人开枪的巧巧进了监狱,而当她出狱后,这个时代已经大变,却不过几年光景。“混社会”的大哥已经赚不到钱,做生意搞投资才是王道,为爱进监狱的巧巧,最终被爱情抛弃,而斌斌们却注定是被时代抛弃的人,当他因醺酒瘫痪,发财梦便只是黄粱一梦,贫穷困顿的他只能回来找被他抛弃的巧巧、曾经的大哥,被小弟羞辱还要靠女人出气。爱情、面子,引以为傲的地位都被生活冲洗得干干净净,他们哪里是江湖儿女,分明是受尽生活戏弄的市井之徒。如果熟悉贾科长电影的影迷会发现,在这部电影中,有不少前作中的元素,《站台》中的歌舞团,《任逍遥》中巧巧的衣服。《山峡好人》中的奉节老城。电影结束后会觉得怅然,不是为角色,而是为那个时代。


爱学小灵通


《江湖儿》女上映三天票房3500万,目前已破导演个人票房纪录。有网友预估最终票房能破7000万,对导演科长来说无疑是叫好又卖座的电影了。

小珺君说说自己很个人的观影体验,中午从影厅朋友问怎么样?当时有点丧丧地不想说话,就跟朋友说了一句:心里不是滋味。


是的,这不是一部爽片,一点儿都不爽。别看片名是江湖儿女,但没有江湖驰骋快意恩仇,也没有主角逆袭扬眉吐气,有的只是时代洪流中跌跌撞撞的狼狈,只是现实疾病面前的灰头土脸。


连背景都是雾霾霾灰蒙蒙的,但这不正是我们绝大多数人生活的真实写照。嗯嗯,原来有那么多人跟我们一样在生活中挣扎,转过身去搬起砖来是不是更有力气了呢?


TANGIN瑞士天珺表


1.

《江湖儿女》前半段,讲的是执念。

你看斌斌,皇冠美人,黑白通吃,谈笑间化解恩怨,醉生梦死之余还不忘记藏好一把手枪。

在他眼里,是这金钱地位,是这把手枪,维持着他的灯红酒绿,给他想要的一切。

只要这枪还在腰里,他就有自信说出“拆迁工程全是我的”这种豪言。

可惜,前脚刚说完,他就被打了一棍子。

再看巧巧,她要的不是纸醉金迷,不是江湖大嫂,不是百万工程。她只要斌斌这个男人。

斌斌打麻将,她就坐在一边看。

斌斌混社会,她便做个贤内助。

斌斌教她开枪,她就认定了今后自己也是跑江湖的儿女。

风光时,她要斌斌烽火戏诸侯博她一笑,

危难时,她劝斌斌金盆洗手跟她去新疆。

从头到尾,她要的都是爱情的滋味。

可惜,这男人不想做她的家属。

表面上两个人很幸福,但从一开始他们想要的东西就不一样。而执念的种子,早就种在彼此的心里。

电影有一个原则,如果开头出现一把枪,那么这枪肯定会响。

跳舞时,斌斌的枪啪嗒一声掉在地上,打断了二人的灯红酒绿,打断了他们的舞蹈。这就是二人矛盾的暗示。

后来,果然又是这枪声,终结了二人的时代。灯红酒绿的色彩,变成了弥漫着死寂让人发狂的苍白。

五年牢狱,各自抱着各自的执念,前缘再难续。

可巧巧一定要试一试。她的执念,就像是火山灰,高温,炙热,不容杂念。

可她的执念和追寻,也像奉节破旧的楼房一样苍白无力。

她不知道,越是绚烂的东西,越是短暂。

2.

《江湖儿女》后半段,讲的是释怀。

越是求而不得,越是渴求。过分的渴求,就会让人顾不上生活里的方方面面,就会状态百出,总是陷入窘境。越是陷入窘境,越是边缘,就会有越多的经历。循环往复,极度空虚孤独。

陷在爱里,不理朝夕,痴迷烛火,自和自唱,不肯散去。

不光是电影如此,之前给大家讲的书里,着魔入迷的角色里,包括我自己的经历,也都是如此。

所以今天也不是第一次写这句话,以后自然也还会再写。

巧巧遇到那个要和她“耍一耍”的司机,遇到小偷,遇到一首歌扎进她的心窝,最终遇到飞碟,这些经历表面上看,很另类,略奇谭。

但其实每一个求而不得,只为一念便奔走千里,每一个颠沛流离苦苦追寻的人,都会有过这种“边缘”化的体验和经历。

甚至不用去陌生的地方,你只消在黑夜里,沿着自个儿城市的街道走一个通宵,就能看见在路边痛哭到让人看着就心碎的姑娘,喝醉后真情流露于表的中年汉,流离失所的乞丐盯着路灯发呆,茫然的老人凌晨三点牵着没睡醒的狗,吵架的情侣相互威胁叫骂,衣冠整洁的母亲带着儿子向你讨一口饭。。。

以上这些不是编出来的,而是我一个人整夜整夜压马路时,遇到的几个典型的印象。

所以如果你要是半夜出来,说不定也会遇到我。

巧巧一直想去新疆,过普通又充实着爱情的日子。在告别了火车上的吹牛客徐峥的时候,她终于意识到,新疆只是她的一个想象。是她理想中的生活,是美化的爱情,是不存在的乌托邦,是她的执念。

下了火车,看到飞碟和星空,她终于释然了。

那一刻,她终于明白,自己不过是自己执念和妄想的囚徒。

巧巧放下了。回到了大同,过上了以前的生活。除了爱情,她全都有了。

释怀,接受了现实,让往昔成为回忆。

3.

世上的年轻人,大多都隐隐有个执念,觉得只要得到了某样东西,单一样,生命就有了支撑和勇气,一切都会幸福起来。

这样东西,对一部分人来说,是钱,一部分人是家庭,还有一部分是爱情。

越是执念,就越着魔。越是患得患失,越是焦虑或者逃避。

越是边缘化的人,越不容易得到。

着魔到一定的程度,即便得到了,也很可能不会幸福。因为得到时才发现,无论是金钱还是爱情,都不能帮你解决所有烦恼。

大部分暴发户的报复心理,炫富烧包心理,也正是来源于此。

追求,渴望,理想中的美化,反而会让你不懂得珍惜。

一个渴求爱情的人,在得到那种互相尊重,徐徐而进的爱情时,是不会满足的。

出于补偿心理,ta会加倍的压榨爱情的甜蜜和浪漫,激情和幸福感。最终入不熬出。

情深不寿,强极则辱。

其实幸福是多元的满足,是一种矛盾的状态。也是一种不急不躁,不忮不求的稳妥。是在时间的变化里,去感受细腻恒常的温润和美满。

可大多求而不得的年轻人永远不知进退,也学不会妥协和放下。没办法控制管理自己的情绪。

这种失控,若是没有开窍的契机,就会伴随终身。

多年后,斌斌中风了,落魄了,他抛弃巧巧时,追寻的金钱地位,再也没力去追了。

他甚至连滚都滚不了。

巧巧接回他,告诉他,江湖儿女,情没了,义还在。

可他还是没有释怀,骨子里还是渴望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还是怀念自己当大哥的日子,呼风唤雨。他说一生执念所求,皆成空。

陷在那段隔世经年的梦里,陈年老曲,和衣睡去。看不穿,心不甘,只能继续做囚徒。

所以,短暂的相聚后,斌斌还是离开了巧巧。他选择继续逃避,继续边缘,继续贪嗔痴傻,颠沛流离。

而镜头中,再一次丢了斌斌的巧巧,形象也变得模糊起来。

4.

太偏执情义的人,对爱情的渴望太浓烈,便注定孤独。

可经过高温,炙热考验的真心,却是最洁白最干净的。

巧巧嘴上说不爱了,可谁敢说她又不怀念那个灯红酒绿之下,洁白无暇的爱情呢?

谁敢说她不和斌斌一样,依然是执念的囚徒,只不过假装学会妥协而已。

谁又敢说所有那些为爱着魔的人,不是痛苦又快乐的呢?

万千传奇经历,诸般色相皆空。

也许只有经历过,或是正在追求的人,那些心里始终都有着极强的执念的人,才最能感同身受吧。

人生到底应该是温润的妥协,还是痴狂的追求,到底如何才能不留遗憾,没人能给答案。

林夕为《天龙八部》填过一首词,叫《难念的经》,用来诠释这部《江湖儿女》想表达的主题,我觉得更贴切。

吞风吻雨欺山赶海也未曾彷徨

拈花把酒偏折煞世人轻狂

悲欢哀怨妒偏教儿女情长埋葬

这部电影里,我没有看到愤懑,不平,遗憾,迷茫或是绝望,而只看到了悲怜。

悲怜世人,枉花心机,人生不完美,眼前困难重重,细数悲伤满满,却又必须砥砺前行。

也只能祝愿各位一生追求,一生被爱,想要的都拥有,得不到的都释怀吧。


喜欢读书看电影,可以关注我


谈电影的先生


《江湖儿女》所描绘的市井江湖,是可以一分为二来看的,割裂的点是巧巧拿起枪的那一刻,毕竟,早在前头,廖凡饰演的斌哥曾经说过: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拿上枪才是真正做成了江湖人。



前半段的江湖,身段已经有了,做事情图的就是个体面,所以得端着。斌哥和巧巧都是乐在其中,出来混的兄弟之间讲究的是个义气,所以遇到事儿还得搬出关二爷,各类贵的贱的酒水搀和在脸盆里,大家都能干一口,才显得够哥们。小弟开车送人,做大嫂的也不能让小弟亏着,一百块的大钞得给着,大哥被小毛头打了腿,该教训的还是得教训,但心胸气度得彰显着,最后还得得空给放了,放之前还不忘夸他两句,展现大气。


这个阶段,斌哥和巧巧的悲哀之处在什么地方呢,他们有预感这种市井江湖的规矩会被淘汰,但他们无法预见会是什么时候被淘汰。当日后的潮州会长拿出一箱子钱的时候,斌哥嘴上说着请一顿饭就可以了,心里大概还在得意着自己会的那句唐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只是他忘记了那句诗的含义:没有长开不败的花,也没有永久的富贵年华。


有些东西,陈旧了就必将会淘汰,当从香港回来的林家燕给斌哥送雪茄的时候,一众手下掏出了小刀的时候,其实导演就已经暗示着下一段江湖的出现。



而有关这一点,女人的直觉比男人更准些,所以在一群小混混还没有骑着摩托车出场时,巧巧就说过:她想去呼和浩特,也就是离开这个是非地,只不过她想了想以后,又笑了笑说她想减肥,因为她也懂,眼前的这个男人,不甘心不会和她一起走。


他们一起迎来了那个端着的江湖的终结,下一个江湖显然要坎坷得多,从配乐就可以听出来,上海滩、黄飞鸿的主题曲变成了“有多少爱可以重来”。



这是个梦破灭的江湖,身段没了才会明白关二爷的背后,依旧是个势利的世界。脸盆可以用来装酒喝,也可以用来当火盆来去晦气。


身段没了的斌哥,用巧巧的话来说,已经不再是个江湖人了,因为他再也不能端着了。


女人替他做五年牢,他躲起来避而不见,其实已经沦为了一个逃兵,但连巧巧替他出头的手是左手还是右手都忘了,就未免显得太过薄情寡义。尤其是像个愣头青一样撒泼打翻饭菜,和别人拿牌赌大小争意气的举动,更是丢了当初放别人一马的风度。


和斌哥不一样,巧巧哪怕在落魄的时候,依旧端着,耍张译,蹭酒席,手段虽然不怎么光明正大,但至少不卑劣。当一无所有的她找斌哥的时候,斌哥是避而不见,一毛不拔。而当残废了的斌哥找她的时候,她是亲自来接伸以援手的,哪怕没有了感情也不恨了,但依旧讲究个义气,这就是她和斌哥的区别,也是一个普通混混和江湖人的区别。


整部电影还是比较有意思的,尤其是这种端着的状态,廖凡和赵涛诠释得很好,这是一个独属于中国文化氛围下的江湖。



我是星夜行


《江湖儿女》拿起刀的那一刻,就注定是一条无法回头的江湖路。


贾樟柯导演的电影有一种说不出的时代感,如果说艺术来源生活,那么他的电影就是生活的艺术,没有华丽的镜头,浮夸的特效,但每一秒都能让你感受到扑面而来的真实。生活就是这样,它是那样的真实,真实的就像刚刚亲身经历过一般,写实的镜头,超强的地域特征,丝毫没有让你脱离故事本身,反而有种愈加强烈的代入感。

电影是什么,是流水线般生产出的摇头丸吗?还是说他就是一针强心剂?娱乐至死的年代,又何尝不是全民皆乐,乐于表象。兄弟情、爱情,也许它一直都在那。曾经众人高呼的大哥,从监狱里走出来的那一刻,他就明白,当你一无所有的时候,又有几人还会去追随于你,有的也只是表面的嘘寒问暖。但人生不过百年,哪来的时间让你从头来过,拿起刀的那一刻,就注定是一条无法回头的江湖路。

斌哥走出监狱大门时并没有看到曾经两内插刀的兄弟,巧巧为了那个男人蹲了5年的监狱,出来时有何曾见过男人的愧疚,也许他们都是那个时代的牺牲品,又有谁说的清是非对错。

《笑傲江湖》里任我行对令狐冲说的,“什么是江湖,人就是江湖,有人的地方就是江湖,你怎么退出”。江湖就如同一潭浑水,不管你拿不拿刀,你已深陷其中。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恨不得年少轻狂,时光流逝。

巧巧在火车上遇到的那个男人,让他感受到了许久没有的一丝温暖,又或许是安全感。他说我没有野马和草原,有的只是沙漠里的那片归宿,巧巧开始以为这一切或许是她想要的,最终还是没能税负自己,她放走了那片安逸,以及那一列疾驰而过的列车。

斌哥活了大半辈子,好像也没活明白,他说我已经不做大哥好多年,但依旧没能忘记做大哥的样子,落叶归根也许就是他和巧巧最好的归宿。

贾导好像在说不要相信这些,不如留点念想,做回自己。

我明白:任何一种小布尔乔亚式的情感泛滥都会使我步入误区。 ----《贾想》贾樟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