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隆中到底在现在的哪里?

強锅


西晋陈寿之《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有南朝宋裴松之注引王隐《蜀记》曰:【晋永兴中,镇南将军刘弘至隆中,观亮故宅,立碣表闾,命太傅掾犍为李兴为文曰:“天子命我,于沔之阳,听鼓鼙而永思,庶先哲之遗光,登隆山以远望,轼诸葛之故乡……魂而有灵,岂其识诸!——从王隐叙述不难理解:①隆山所据区域称隆中,此处隆中是指地理方位;③隆中位于‘’沔之阳‘’,在汉水北岸,与做为地名的襄阳隆中(1893年改名古隆中)无关。

古隆中位于湖北襄阳西13.5公里的泥咀镇(2010年改名卧龙镇)山区。王隐《蜀记》成书之后二十多年,东晋襄阳人习凿齿在其所著民史《汉晋春秋》里以转述传言(号曰)的方式把‘’隆中‘’做为‘’亮家‘’所在地放在了‘’襄阳城西二十里‘’的‘’南阳之邓县‘’,这与正史及习凿齿本人所著《襄阳耆旧记》里记述的南南郡界(‘’自汉以北为南阳,自汉以南为南郡‘’)明显矛盾。但隆中变成‘’亮家‘’专属地名却肇始于习氏的这个‘’号曰‘’。

此后上千年间,典籍中出现数处‘’隆中‘’记述,位于汉水南北的不同地方,最著名的两处是南阳卧龙岗和襄阳古隆中。宋末元初大学者元好问写《丰山怀古》,有‘’炎精昔季兴,卧龙起隆中‘’之句,句中的隆中即指南阳卧龙岗(丰山位于南阳北郊白河畔,为南阳九架孤山之首、文化名山)。
(南阳卧龙岗武侯祠入口‘’
千古人龙‘’牌坊)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指的是东汉末年诸葛亮结草为庐躬耕于南阳宛城西卧龙岗(旧亦称隆山、隆中)上;著名的《草庐对》(《隆中对》)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汉
之南都,时势英雄》史学大家史念海、王子今、刘庆祝、王震中认为东汉南都宛城——今河南南阳,具备产生一代名相诸葛亮的政治土壤)

襄阳人说襄阳隆中是躬耕地,是因为后世襄阳说者把习凿齿‘’号曰‘’的亮家隆中秃噜(附会)成诸葛亮躬耕地,与南阳卧龙岗打起了嘴皮官司,无休无止,争扯数百年。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4年初审通过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语文课本的第23课和第24课分别是《隆中对》和《出师表》。所收《隆中对》选自《三国志·诸葛亮传》,课文对“隆中”的注释由“隆中,山名,在现在的湖北襄樊。”修改为:“地名,一说在现在湖北襄樊,一说在河南南阳”;而《出师表》对“南阳”的解释也由最初的“南阳,郡名,在现在的湖北襄樊一带”修改为“地名,诸葛亮隐居地隆中当时属南阳郡。‘’——换言之,这个“隆中”新注释也是两地说,并不特指今襄阳隆中。而北师大版语文课本对‘’南阳‘’的注释始终为‘’南阳,地名。今河南南阳。‘’

综合两家出版社中学课文对‘’南阳‘’、‘’隆中‘’的注释,今河南南阳权重已占到3/4。个别襄樊网友无视此明确事实,仍拿上世纪90年代某地上窜下跳运作‘’老鼠会‘’勾兑出的‘’专家结论意见‘’误导网友,其行猥琐、其心可诛。



(川大博导吕一飞应邀撰文力挺诸葛亮‘’躬耕‘’襄阳隆中,妄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出自《隆中对》,张冠李戴,堪称学界经典)

某地在躬耕地争议中吃相难看‘’捞过界‘’,被‘’做工作‘’已变成某些支襄阳说的学者挥之不去的负面标签。现在在网上为古隆中摇旗呐喊的只剩下被丁潘之流过度洗脑、抱残守缺的某地吃瓜群众。

(诸葛躬耕地,山水南阳城)


望峰鸢


南阳一些人惯用的谎言如下:

阿头山(今襄阳虎头山)是隆中山

南阳郡只管汉江北(阴县,山都县在汉江南岸)

襄阳是为了争诸葛亮而叫襄阳(襄阳有2800多年历史,比诸葛亮早一千多年)

说诸葛亮在襄阳西隐居的始于习凿齿

诸葛亮隐居于南阳郡邓县,今天襄阳城西二十多里地,《三国志》记录了诸葛亮随叔叔诸葛玄来襄阳,《魏略》(与诸葛亮同时代)最早确认在汉江南岸“刘备守樊城”与"诸葛亮北行见备”

比习凿齿早的晋王隐的《蜀记》都定点于襄阳

现附图片如下古邓县城遗址照片,三国初期南阳郡与襄阳城位置图,国务院关于隆中的定论文件,前国家主席提词







提醒辣语


史料那么多,我列举过很多,自己也可以购买正版历代关于三国史书,和在网上查看未被南阳删减的史书,你会明白一切。

南阳方面为抢走诸葛亮躬耕地,说了很多慌,一个不行就换另一个,可以没有一个成功的。一会说诸葛亮没去过襄阳隆中,就在今南阳躬耕;一会又说诸葛亮在襄阳住,在南阳躬耕,谎言太多,但不可能成真

南阳武侯祠本来是唐宋以后祭祀诸葛亮的地方,和很多地方的武侯祠都一样,但是南阳方面谎称诸葛亮躬耕地就是这个地方,最开始把南阳的八里岗改名卧龙岗,因为孔明号卧龙,想借此抢诸葛亮,但可惜的是,南阳县志写的很清楚,卧龙岗为假。

明万历乙丑年间四月刻立的《重修卧龙冈草庐碑》,碑文上写着:“草庐在襄阳者为真,在南阳者赝哉!玄德屯军新野三顾孔明者,实在隆中,非今所称在南阳西七里(卧龙冈)者,故曰赝也。”清代以前的其他一些版本的《南阳府志》、《南阳县志》中也有许多与上述南阳卧龙冈武侯祠碑文的相同记载。如明、清多部《南阳县志》中,均记载《李东阳重修诸葛武侯祠记》说:“汉史称侯躬耕南阳,又曰寓居襄阳隆中,盖秦南阳郡即今邓州,而襄阳实在其界故也。”


襄阳甜


可以理解南,襄两陽的争论。这说明中华民族爱憎分明的民族性格是何等光明磊落。诸葛丞相一身忠贞爱民,清廉敬业,智勇双全的形象深深扎根在中国人灵魂深处。其为国家兴盛,人民安危而严于励已的名言《鞠躬尽力,死而后已》已成许多囯人的座佑铭。正是两陽民众对诸葛老先生的尊重,景仰,崇拜之情,才引发了这场争论,都以自己的故乡出了充满了正能量的名相而骄傲自豪。

再看看那些奷臣国贼,国人是何等的憎恨鄙弃。秦桧夫妻在岳王庙前遭万人辱骂千年,就是实例。他的出生地也不为人知,避之唯恐不及那还有人来争呢!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岁月苍桑,仍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就是靠强大的中华文明文化传统。

我说这些的目的,不是说不该争论,那是历史学家讨论的问题,谁相信支持那种结论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历史上两陽曾同属一地管辖。说不定有一天又会成一家人,那还是大中华成员中的一员吧。为中华崛起共同奋斗吧!


不老松林589


南阳卧龙岗的沫黑文人们,在“南阳宛城卧龙岗”这一纪念性建筑,无法憾动、襄阳城西二十里的“古南阳邓县隆中”--是诸葛亮故居,这一国家层面认定,史学界共识,铁打的史实之后,又打起歪主意。要把“古隆中”从襄阳城西搬迁驾接南阳卧龙岗身上,说“南阳卧龙岗”就是襄阳的古隆中。见过脸厚的没见过这么厚,真是应了那句话,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

这些喷子们大概是忘记了,“隆中”是在汉水边。

这些喷子们大概是忘了,汉末战乱年代,年少的诸葛亮是随他叔父诸葛玄、千里迢迢、专程去襄阳城 投靠刘表这一史实!而并不是去宛城(南阳郡治)投靠张绣或曹操这一浅显、基本事实!《汉晋春秋》、《咨资通鉴》等众多史籍明确(记住!是明确记载)记载,诸葛亮到襄阳之后,其家在“南阳郡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叫做)隆中。”因辖地变迁,今“隆中”已不属于南阳而属于襄阳,喷子们就开始乱喷了?!

如果“隆中”在宛城,喷子们,是不是诸葛亮在荆州治所--襄阳城见完刘表之后,再北行三百里,跨过刘表、曹操的军事分界线,一个人无依无靠回到战乱频频的 曹操 的地盘--宛城(南阳郡治)来种一块地?诸葛亮即然到襄阳城后,却不住在襄阳城附近(南阳邓县、隆中)的家,却要去曹操的地盘宛城住?历史依据在哪?

到底是诸葛亮脑子有问题,还是喷子们为了争赢,已经不择手段在胡扯了?


飞翔2159424


首先要说的所谓襄阳隆中,在东汉末期归南阳郡邓县所辖,纯属扯蛋。

大家知道今天的襄阳为襄阳,樊城两城合并而成,襄阳在汉江南岸,当时属荆州郡管辖。

当时南阳郡的辖区最多也只能管到樊城,怎么可能管到襄阳呢?

诸葛亮属一伟大的智者,无论是襄阳还是南阳,去争这位智者的隐居地,均有它的道理,在史书上均出现襄阳(隆中对)与南阳(卧龙岗),但不能为了去争夺历史名人,而把历史改写了,这种做法合适吗?

.


鱼梁老翁



汚之阳,顾名思意就是河的南边。五行风水都讲北为阴,南为阳,故说南阳南阳也。太极阴阳五行八卦是中华魂宝,其中五行为金木水火土。五行的方位是,北水南火、东木西金,中间为土也。

沔之阳,就是指汉江以南,某些人为了抢夺诸葛亮的一亩三分地,竟然颠倒阴阳,此乃天下之大笑活。

河南的洛阳城池在黄河以南,故名洛阳。湖北襄阳城池在汉江以南,故名襄阳。看看河南信阳和湖南岳阳,那个不在江湖南边?晋代习大历史学家就说:亮家宅在南阳邓县,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

隆中地名一千多年来,一直没有更改过的,怎么说清代才有隆中一地名呢?


襄阳论语


古隆中到底在那里,要说清楚它的来龙去脉还是回到躬耕地上来,是先有躬耕地后有隆中,诸葛亮出师表叙述(躬耕南阳三顾茅庐)到晋朝才有隆中记载,在后来襄阳人习凿齿叙述(亮家在南阳邓县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此后才有争议,也就是隆中对,以后有人说(草庐对)也就是(隆中对)内容一样,但是(草庐对)是诸葛亮自己叙述,而(隆中对)是后人叙述的起码把诸葛亮叙述改了,后人不管怎么记载历史,只要是记载诸葛亮的应以诸葛亮叙述为主,不应另起炉灶把诸葛亮叙述更改。后人叙述在多也不如诸葛亮自己叙述。


wgq1212


二十二,在躬耕地的争论中,“襄阳说”经常拿“隆中”“隆中山”来证明自己。例如“躬耕南阳如果不在隆中,为什么叫《隆中对》啊?”。笑话,且不说《隆中对》的名称清代才出现,以前都是叫《草庐对》,就是“隆中”“隆山”的地名最早也不是襄阳的啊!史书最早出现“隆山”的记载是东晋李兴的《祭诸葛丞相碣文》里的“天子命我,于沔之阳,听鼓鼙而永思,庶先哲之遗光,登隆山以远望,轼诸葛之故乡”。这个隆山毫无疑问位于文中所言的“沔之阳”,《水经注》则具体记载为今河南唐河县湖阳镇的蓼山。该山坡道平缓,马车可直上山顶,几十公里外的卧龙岗历历在目,与李兴所述丝丝入扣。而“隆中”之名则是王隐的《蜀记》引用李兴碣文的加注,由隆山变为“至隆中”,这是“隆中”地名的第一次出现,但并未言明此“隆中”在何处,如果仍指碣文中的“隆山”,应该还在沔之阳的湖阳。而此时汉水南岸襄阳西则根本没有“隆中山”、“隆中”的任何记载。100余年的襄阳人习凿齿才“号曰”了一个“隆中”。何谓“号曰”?就是“给它安个名”的意思,今天襄阳不也把泥嘴镇“号曰”成了“卧龙镇”了吗?“号曰”毕竟是嘴说,实地考察一下湖阳隆山和襄阳隆中山大家就明白了。今隆中就在隆中山脚下,登隆中山必先至隆中村,刘弘费那么大劲爬隆中山去“远望”什么?“远望”哪里的“亮宅”?刘弘为什么非要先去登山“远望”才能回过头来到山下隆中亮家“立碣表闾”?有这么笨的人吗?现在的隆中山峰峦陡峭,荆棘密布,牛车、马车能上去吗?可见,此“隆中山”必定不是李兴所言之“隆山”。各位看官如果不信,可以让隆中风景区弄一辆马车试试登上隆中山远望一下,必定是一场闹剧啊! 二十三,对于“隆中”这个地名,“襄阳说”有近乎于疯狂的宠爱,这我们可以理解,因为习凿齿之后一提“隆中”多数指的都是襄阳。但是,襄阳对“隆中”不分青红皂白的宠爱就不对了,有时候就会闹笑话,丢人品。因为在历史上,卧龙岗因“地势四面稍下,惟中岗隆起,故曰隆中,盖南阳伟观也。”(明叶桂章《武侯记》)“登其顶可瞰南阳,因势隆然,蜿而起伏,其为隆起之中,故名隆中。”(明赵均《金石林时地考》)南阳武侯祠明代《敕赐忠武侯庙规祭文祭品檄文》碑文也记载:“此亦隆中地。”另明代徐学谟《游隆中记》也有:“跨汉江南北不三百里而近,盖有两隆中云。”这些记载说明,“隆中”地名南阳卧龙岗也曾经拥有。当然,明代以后,南阳人可能更喜欢“卧龙岗”这个名称,故而“隆中”逐步为襄阳所有。当然,襄阳人现在占有“隆中”地名我们不反对,但一股脑把历史上的“隆中”都收入自己名下就有点“卑鄙”了。例如:《隆中志》第125页所收录的《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卷四百六十一,亦见《诸葛忠武侯集》卷一五的明代杨士奇《武侯祠记》有:“当汉之际,诸葛武侯隐于隆中,躬耕陇亩,讴歌梁浦,去南阳城七里,有冈焉,曰卧龙。”在诗词方面,《隆中志》第194页收录有明代薛瑄《望诸葛草庐》:“晓出南阳门,马渡消河急。举目眺西冈,林木半苍碧。及来隆中耕,日以老所益,贤哉刘豫州,三顾何汲汲。”另《隆中志》第214页收录还有清代樊王俊《谒武侯祠》:“千秋王业想英风,此日登临一拜公。数里平岗横野出,半椽茅屋坐隆中。乾坤鼎足胸先立,鱼水君臣志竟同。一去南阳耕钓少,白云流尽淯河东。”另外,清代戴上遴《谒武侯祠》诗:“隆中莘野皆三顾,淯水磻溪第一师。从容细看平沙处,可有先主旧马蹄?”(见于襄生《隆中志》第216页)“襄阳说”编者将这些古文、诗词收入《隆中志》就是认定此文写的是襄阳隆中,但稍有文字功底的人都能很明白的看出来这写的都是“南阳隆中”,“襄阳说”张冠李戴的收入《隆中志》,不是自讨没趣吗?这就是襄阳“文化名人”理解史料的水平?真不知道该怎么寒碜这些“主编”了。当然,看不出来只是水平问题,而偷梁换柱,肆意篡改就是道德问题了。有个襄阳丁先生曾经在《隆中志》中收录了唐代诗人胡曾的两首诗,冠名《隆中山》,其一:“乱世英雄百战余,孔明方此乐耕锄。蜀主不自垂三顾,安得先生出草庐。”其二:“岸草青青渭水流,子牙曾此独垂钓。当时未入非熊兆,几向斜阳叹白头。”(见《隆中志》第101页)咋一看,这两首诗应该是在隆中所作,但第一首诗南阳《卧龙岗志》也有,名称为《咏史诗•南阳》。这就针尖对麦芒了,同一首诗,同一个人,两个名称,两个地点,肯定是一个真,一个假,孰是孰非?查查这首诗的来源《全唐诗》一切就都清楚了。《全唐诗》卷六百七十四第二十八首为《咏史诗•南阳》,第三十首为《咏史诗•渭滨》,正是《隆中志》所收入的两首胡曾的诗,但名称不是“隆中山”。显然,《隆中志》在胡曾诗的收录上采用了“移花接木”、“指鹿为马”的错误手法,误导了读者。这些行径除了笑话就是人品了。在2002年的汉中诸葛亮研究会上,北师大博士生导师、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会长王子今先生把“卧龙岗亦为隆中”的论据一经提出,襄阳方面便“拍案而起,怒而无言”。而王子今教授幽默地说:“怎么,只许南阳在隆中,而不许隆中在南阳吗?”一席话说得会场中一片哄笑!


奔流到海不停留


诸葛亮在哪里躬耕,谁说了都不如他自己说了算!诸葛亮说“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诸葛亮又说“操...困于南阳”,难道诸葛亮眼里有两个南阳吗?毫无疑问,襄阳隆中根本就不是诸葛亮躬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