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龍!西充祥龍板凳龍:文化里的奇葩

■ 南充晚報記者 何建斌

“彩龍奪珠”、“獨龍騰空”,16人跟隨音樂的節奏,不斷變換方位,一條長凳龍,在“龍寶”的引領下,龍頭高昂,龍身變幻,龍尾搖擺,首尾相連,一氣呵成;兩條獨凳龍伴隨長龍左右, 上下翻騰,讓人眼花繚亂。

9月14日上午,綿綿細雨,在西充縣祥龍鄉張家溝村文化廣場,身穿雨衣的16人組成的龍隊,在教練的高聲指揮下,手持農家普通四腳板凳當道具,男子舞得奔放,女子舞得豪邁,額頭臉龐汗珠擁抱水珠, 腳下濺起水花。這種獨特的表演形式和表演技藝, 就是南充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祥龍板凳龍。“9月21日,祥龍板凳龍將參加南充市慶祝首屆‘中國農民豐收節’ 開幕式,我們正在抓緊排練。”祥龍鄉黨委書記龐朝文對記者說。

“雞鳴三縣”之鄉盛開文化花朵

距西充縣城31公里的祥龍鄉是個“雞鳴三縣”之地,與遂寧市蓬溪縣新星鄉、文井鎮和射洪縣曹碑鎮相連,地處嘉陵江、涪江的分水嶺,十年九旱,用水困難。數百年來,生活在這裡的百姓對文化情有獨鍾,板凳龍、嫁歌和石工號子被稱為“祥龍三絕”。2004年,祥龍鄉成功榮獲省上授予的“民間藝術(特色文化)之鄉”稱號。目前,祥龍嫁歌已成為省級非遺項目, 板凳龍已成為市級非遺項目。

“祥龍三絕”能夠傳承並發展,與一個人的關注分不開,他就是68歲的原祥龍鄉文化站站長李平。 李平是祥龍板凳龍第14代傳人,也是該縣1984年招聘的第一批24名文化專幹之一。走上工作崗位後,李平除組織開展文化活動,還潛心研究“祥龍三絕”。

板凳龍源於漢代,由“舞龍求雨”的活動演變而來。相傳很久以前,遇上大旱,東海的一條龍不顧一切躍出水面, 下了一場大雨,由於違反天條,這條龍被剁成一段一“龍的傳人”發揚光大板凳龍段,撒向人間。人們把龍體放在板凳上,並把它連接起來,稱之為“板凳龍”。大家端起板凳龍不分晝夜地奔走相告,希望它能活下來,舞板凳龍的習俗由此產生。

據《西充縣誌》和祥龍村民的《族譜》記載,板凳龍在明末清初時,隨湖北麻城孝感移民入川來到祥龍,祥龍十年九旱的地理位置,使得“舞龍求雨”的板凳龍在當地流傳開來。李平介紹說,其先祖李金毓於1668年前後,由孝感李家灣隨眾多移民入川,定居在祥龍鄉張家溝村,世代繁衍生息,迄今已歷17代。

“大約到了第5代李澤高祖的5個兒子,玩板凳龍就十分嫻熟,並將技藝傳教全鄉。但當時玩耍板凳龍,是三人合耍的一條板凳的獨龍,技巧不多,比較單一。不分老少男女,不分任何場地,提條板凳就是道具,就是一條龍。”李平說,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隨著不少老藝人的去世,板凳龍一度面臨失傳。

“龍的傳人”發揚光大板凳龍

李平擔任祥龍鄉文化站站長後, 熱心於發掘和拯救瀕臨失傳的板凳龍, 被鄉民稱為“龍的傳人”。他多方訪問舞龍老藝人,將板凳龍的表演技法和要領逐漸還原和清晰起來;他還到有著“中國第一龍故鄉”之稱的重慶銅梁取經, 使板凳龍表演技藝大大提高。

李平對祥龍板凳龍進行了大量改進,把過去每條板凳龍都有的龍頭和龍尾去掉,用鐵鏈連接起來,原來的每條板凳龍都作為一節龍身,然後再安上一個龍頭和龍尾,這樣一條多節龍身、多人玩耍的長板凳龍就製成了。 他還在每節龍身鐵鏈的兩端處安裝上軸承, 從而大大提高了板凳龍的靈敏度, 解決了高難度的滾、穿、騰、快舞等技巧問題;再配上鑼鼓打擊樂、嗩吶、笛子等民樂,使板凳龍由院壩表演延伸到舞臺表演。2009年9月27日,祥龍板凳龍參加“南充市慶祝新中國成立六十週年文藝匯演”,榮獲民俗類歌舞一等獎。

“今天我們排練的板凳龍,是一套完整的表演套路,包括拜龍、龍出宮、慢遊、快遊、穿龍、滾龍、跳龍、頭尾同穿、睡舞龍、側舞龍、盤龍、大立圓等18個套路。”作為教練,李平對板凳龍參加南充市慶祝首屆“中國農民豐收節”表演信心滿滿。

成立專班抓板凳龍傳承

記者在板凳龍訓練現場看到,16人的舞龍隊伍有10男6女。其中,年齡最大的是祥龍鄉民政所所長賈萬俊,54歲; 其次是祥龍鄉林業站站長王曉翠,53歲; 年齡最小的是祥龍鄉安辦幹部何萌,24歲。

“耍板凳龍能培養人的團結協作精神,也能增強人的鬥志。”出生於西充縣仁和鎮的賈萬俊,到祥龍鄉工作之前,對板凳龍一竅不通。他說,喜歡上板凳龍首先是因為這個傳統文化很獨特,需要龍隊每個人的合作,步調一致,才能完成整套耍龍動作,如果其中一個人掉鏈子,就有可能傷及自己或他人。

來自西充縣復安鄉、去年才參加工作的何萌是龍隊的靈魂———“龍寶”,來到祥龍就愛上了板凳龍。他手持龍珠,引導調動整場龍的運轉, 無論獨龍還是長龍,動作都要聽從“龍寶”指揮,所有的龍都要飛起來搶龍珠,“所謂龍飛鳳舞, 龍要飛起來,關鍵就在於‘龍寶\’的引導和龍頭的舞動。”雖然耍龍時間不長,但何萌已掌握了板凳龍的精髓。

52歲的張家溝村會計李海東是龍隊的龍頭,他說,龍要耍得好,全靠龍頭帶。龍頭怎麼走,後面怎麼跟,體力消耗很大,要求有很好的臂力、腰力。目前,該村能夠耍龍頭的除了他之外,只有73歲的李斌和45歲的李海春。

“總的看來,龍隊的年齡偏大,如何解決好板凳龍傳承問題?” 記者問。“板凳龍耍的是體力活,年齡大了是個問題。目前我們已經物色了兩名板凳龍第15代傳承人候選人。我的信念就是:老祖宗的文化在我這代絕不能斷送,有生之年想盡千方百計也要把板凳龍傳承下去。”李平說。

千方百計把板凳龍傳承下去,也是龐朝文等鄉黨委、政府一班人思考並解決的問題。“鄉上成立傳承板凳龍、嫁歌、石工號子專班,由分管領導和社會事業中心負責,積極進行板凳龍省級非遺、石工號子市級非遺的申報。 現在的木質板凳龍很重,耍起來很費力,我們還要改進板凳龍的材質; 進一步改進板凳龍的玩耍套路,讓板凳龍更好看。”龐朝文表示,祥龍鄉的特色就是文化,一定要打好“特色文化之鄉”這張牌。現在,全鄉16個村都有一支板凳龍隊伍,祥龍鄉小學也有許多老師會耍板凳龍。 為解決耍板凳龍後繼乏人的問題,他們還將在學校每個年級組建一支板凳龍隊,編寫板凳龍教材,使之成為祥龍鄉小學的校本課程,讓孩子們從小就接受板凳龍鼓舞鬥志、 協同上進精神的薰陶,讓這項古老的技藝和文化煥發新春,讓祥龍板凳龍走向全國、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