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皓晖的《大秦帝国》可信度究竟有多大?你怎么看?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孙皓晖的《大秦帝国》我看过三遍以上,我认为这本书的可信度在70%以上。《大秦帝国》这部书是一本历史小说,并非正史,因此必然有一些演义成份在里面。话又说回来了,正史就一定可靠吗?前朝历史后代修,后人修史春秋笔,就是有信史之称的《史记》记载的很多事也被出土文物推翻了。因此我认为看《大秦帝国》只需要接受书中宣扬的阳谋精神,法治精神,统一精神,奋斗精神即可,至于有些史料不必去深究。

秦国与韩、赵、魏、楚、中山五国接壤并非虚构,因为秦国本身就是一个巨无霸,许多西戎部族都是臣服于秦国的。秦国立国之初就有了关中之地,与晋国划河而治,后来还得到了晋国的河西之地(大部分属于魏国,少部分属于韩国)。晋国在战国初期分裂成韩、赵、魏三国,此三国的国土也是犬牙交错,彼此之间存在飞地,因此秦国与三国都相接。赵国的云中郡与秦国的九原郡相接,都是对抗匈奴的前沿阵地。中山国本来就是晋国的一个国中国,它的领土时大时小,缩盈不定,反反复地灭亡与复国三次;在战国时代又是赵国的一个国中国,因此与秦国相接也不足为奇。

春秋时期吴国攻破楚国国都,楚国大夫申包胥到秦国哭了七天七夜,最终感动了秦哀公,秦国发兵救楚,此战后楚国的商于之地归秦,以武关为界,因此秦楚是相接的。秦孝公之后,秦国向西南发展,攻灭巴蜀二国;楚国也向西北发展,攻占了黔滇之地。因此楚国与秦国接壤线是很长的。秦国在秦惠文王时,巴蜀二国就已经属于秦国了,义渠也是属于秦国的!

整体来说孙皓晖的《大秦帝国》是一部十分优秀的历史小说,对于人们正确理解战国的历史,特别是秦国的历史是很帮助的。另外对于塑造国人血性亦颇有帮助,对于正确理解诸子百家,特别是儒家与法家更是有帮助。我支持孙皓晖的《大秦帝国》,希望大家可以静下心来好好看看,对思想的升华作用是明显的。


大秦铁鹰剑士


基本可信,除了一些因为剧情“润色”的需要加入一些现代男女爱情理念外。作者以现有史料为基本素材如《史记》、《战国策》等撰写而成,没有“穿越”、没有事物逻辑混乱、也没有肆意夸大或矮化,“是什么”、“为什么”说得清楚明白且透彻。《大秦帝国》是对那个远去两千多年的古老帝国深度的解读,以最符合人性的角度去思考和解读那个两千多年前诞生于中华大地的秦帝国之所以能从一个西陲部族走向强大、在列强角逐中脱颖而出,最终完成一统的诸多必然因素,是一次深入浅出的讲述。



《大秦帝国》虽为小说,读过《史记》和《战国策》的人都清楚,它依正史的而述,不管是时间、还是人物及史事,都完全依正史而述。虽然小说可以因为主题的需要创造性的改变人物和事情,但是作者选择了尊重历史发展的时间轨迹,只是将按时间出现的事和人作叙述和解读,最大限度的“改变”在于创造性的地历史人物配上“浪漫爱情故事小节”,如商鞅之傍妻白雪、白起之妻“烈女”赵曼,这些小节的创造并无伤历史主线的“大雅”。

“事物的发展有它的必然因素",一个帝国之所以能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发展,必然有其最合理的内在因素存在。《大秦帝国》中的秦国崛起,并非像我们的以往想像的那样靠残暴起家的。作者通过对史料的分析得出自己的独到见解,那就是找到了秦帝国制度在那个战乱年代最人性化的一面。



秦国当时为什么穷为什么乱?为什么天下卑秦?就是因为旧有的制度不人性,才导致人心涣散,国弱民穷。由于秦国的种种困境出在仍然遵守旧有的春秋奴隶制上,贵族与奴隶、国人与野人、秦人与戎狄之间产生的阶级矛盾无法调和,阻碍秦国的社会和谐和经济发展致使中原不耻与秦人往来,现秦人为化外之族。秦孝公即位之时,秦国的穷弱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这个状况充分说明当时秦国为什么要启用商鞅推行变法的根本原因,变革或可生存,不变革则死路一条。正史《史记.秦本纪》秦孝公的《求贤令》内容中记载了当时秦国的基本国情。

那么商鞅变法主要解决了什么问题?商鞅变法的根本在于:树立起当时社会的诚信体系和打破阶级之间社会地位固化的僵局。



当时秦国穷弱的根本在于阶级矛盾的不可调和,而不可调和根本在于旧有制度太过着重于统治阶级的特权,而无视被统治阶级的权利,统治阶级惯于用各种欺诈手段盘剥被统治者,以至当时社会阶级之间长期处于对立状态。“徙木立信”的故事就是当时建立社会诚信体系的改革开始。

而另一个问题则是阶级社会地位固化的问题,源于旧有制度的“世卿世袭制”,贵族在这种制度下长期处于养尊处优的地位。在社会地位上贵族只有上升不会下降,在法律上有“刑不上大夫”的无限容错特权;平民、戎人则不会有成为贵族的可能,在法律上,各种刑罚都是为他们而特设的。商鞅变法通过新的律法将贵族与平民设在同一道法律底线上,目的就是化解秦国的阶级矛盾,打破阶级社会地位固化激发社会活力。



秦国变法二十年之后,秦国社会矛盾基本解决,主要矛盾则是外在的诸候国与诸候国之间相互并吞的矛盾。战国中期,七个变法强大起来的诸候国开始通过战争不断吞并周边弱小诸候国。秦国,作为那时众多诸候国中的一国,自然不能置身局外,要么被吞并,要么吞并别国。这是那时最残酷的生存法则,列国之间为了生存,有仇不报反为奴的现象屡见不鲜;列国之间为了生存,今日和解盟书墨迹未干,明天就翻脸的事也是常事。



秦惠文王时期,秦相张仪今天去忽悠这国,明天去忽悠那国,说破大天,其目的就是为了秦国的生存大计。可以说,在那个时代,存国才是硬道理,虽然办法为所谓的“正人君子”所诟病,但是在激烈的丛林法则面前,他保证了秦国没被列国所吞并却是事实。而在《大秦国帝国》中把这个道理讲得很透彻。

另外,秦国历经商鞅变法后,人口数量是列国之首。当时总人口数不过三千万,而秦国人口数量达到了六百万,除了老秦人、戎狄人,近三分之二的人是从各诸候国迁徙过来的。都说秦法残暴,那么为什么这么多人还来秦“受虐”?民众者,从善如流。古今一理。



限于编幅,浅说几点。《大秦帝国》虽为小说,建议连同《史记》、《战国策》一起看,这样很容易发现作者的严谨、高度和深度。


海马叔叔说史事儿


什么是历史,什么是历史小说都没搞明白就来点评孙浩晖先生的巨著,是不是有点不知天高地厚啊?想看这段历史,请移步《史记》,看秦本纪,始皇帝本纪,商君列传,苏秦列传,张仪列传,白起王翦列传等;或者直接翻看《资治通鉴》的开篇去。那个,是历史,虽然未必真实,但是是公认的历史。

历史小说是在历史的基础上,进行的文学再创作,基本保留历史事件和历史走向,但是是会有一定的偏重。所谓偏重也就是站在谁的角度上去看这个问题。孙浩晖先生作为老秦人的后代,自然是站在秦人的角度上去看待战国历史,这个无可厚非。三国演义不是样将曹魏政权贬低的吗,水浒传不是一样将一群土匪说的高大上吗;甚至像太平天国这样的邪教组织都会有人说他代表正义,为啥从秦人的角度看战国就不对了呢?

孙浩晖先生在开篇就说了,这个是为秦帝国正名,几千年的暴秦,孙浩晖先生用自己的小说去给暴秦平反不对吗?为啥只有暴秦才是对的?赳赳老秦就错呢?如果孙浩晖先生的大秦帝国有问题,那么我认为很多的历史小说都有问题,二月河给清狗歌功颂德就没问题吗?姚雪艮给闯王写小说就没问题吗?所以我认为,历史小说的创作,只要不偏离历史走向,将历史事件交代清楚,自然也就完成任务了,如果文笔上乘,那就是经典了。至于可信不可信,其实祖宗早就告诉大家了:尽信书不如无书!你千万别问我,尽信书是那本书,为啥无书比尽信书还好这样的问题,我没法回答你。

我是轮回的刻度,看刻度,有态度!


轮回的刻度


孙皓晖的《大秦帝国》,一共十一册,我是看到第八册,后来看不动了。看第一、二册的时候,正是商鞅变法,孙饱含着对商鞅和秦孝公的激赏,对这段历史朝廷了讴歌式的辅陈。当时感觉还是很不错的,对我产生很强的吸引力。

然后,基本上是以历代秦王为主线,以功臣行事为主要内容,线索清晰,事情描述也有作者的独到之处。

后来之所以看不动了,主要原因是,孙皓晖塑造的人物,千人一面。商鞅如是,苏秦如量,张仪如是,这些人,都是道德真君,他们所做的每件事,不管被后世如何诟病,都被老孙想方设法给他们平反,想出一个高尚的理由,比如,商鞅的刻薄,是为了大秦的事业,苏秦的多变,是为了大秦的事业,张仪满嘴谎话,还是为了大秦的事业。我至今没有查过孙皓晖的籍贯,但当时看书的时候,越看越觉得老孙是陕西人,带着无比的崇敬去撰写先祖的事迹,那种想把大秦美化到大同盛世,把每一代秦人,包括帮助秦国统一天下的牛人,全部塑造成英勇高尚的杰出人士。

因此,后来我就看不下去了。

当一个作家的出发点,完全是为了先祖歌功颂德和树碑立传时,可想而见,其真实性一定与史书大相径庭。虽然,史书也未必真,但没有根据地修改史书,只能是更加不真。所以,孙皓晖的大秦帝国,真实性实在是相当让人怀疑。


衣赐履和金大妞


大秦帝国小说

在讨论《大秦帝国》真实性之前,首先我想说的是,这是一本小说,它不是史书。所以,我们讨论它的真实性是建立在小说的基础之上的。

有人或许会说,难道史书就一定可信?是的,史书不是历史。历史一旦过去之后,就永远不可能再现了。但是,历史会留下很多的痕迹,所谓的史书就是这些痕迹的记录者。通过史书,我们认识到历史的痕迹,进而通过历史的痕迹在一定程度上接近历史的真实。

大地帝国小说剧照

小说则不然。小说当然也完全是信口雌黄,但是,小说不承担起记录历史、再现历史的责任。作为历史小说,他们所追求的往往是艺术真实,而不是历史真实。作家和史学界的不同是,作家有想象的空间,而史学界基本没有!

读者在阅读不同作品的时候,他的心理期待也是不同的。当读者在阅读史书的时候,他渴望的是知道历史的真实。当他阅读小说的时候,他想知道的是故事的情节,要知道小说都是要讲故事的,小说肯定是由情节的,而史书不一定会有。部分读者,会在阅读小说的时候,了解了情节之后进而思考作者通过讲故事所想传达的信息。

但是,很多读者,在读历史小说的时候,就往往分不清楚小说和历史了。他们往往会把小说和历史相混淆。具体我们来说《大秦帝国》这部小说吧。就细节来说,几乎都是虚构!当然,虚构也是要有依据的。不过,我这里要说的是,由于时代的久远,离我们越远的历史,人们的记载就越笼统。作为小说,它不是教科书的纲目,它必须是有血有肉的,必须是有细节的。所以,写历史小说的人在细节上,不得不进行一定程度的虚构。虚构的包括场景、对话、人物等等。这些东西并没有历史的依据,但对于小说情节的展开时非常必要的。

就大的历史框架来说,基本符合史实。比如说,秦国毕竟灭了六国,长平之战中秦国毕竟取得了胜利。就这些史实来说,它并没有如同一些穿越小说一样,让现代人带着枪炮穿越回去与秦军对决。就这一点来说,它还是比较严肃的。

就作者想通过讲述这个故事所要传达的信息来看,则是我所不能认同的。作者在讲述战国到秦朝统一这段历史故事的时候,他所透露出来的观念,完全是丛林法则,崇拜武力、迷信暴力,歌颂强权,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文明,而什么又是文化,更不要说人世间还有道义可言!就这一点来说,他作为小说他可以这么说,但他这么说丝毫没有历史的真实性。历史的推动力是什么?我们今天回看人类的历史,难道除了杀戮,还是杀戮吗?

秦朝的疆域

即便是说历史上真的充满了杀戮,作为史书,我们可以真实地揭露出这一幕幕杀戮的景象。把历史上的暴力、血腥、残忍、自私、狭隘等等诸多黑暗面,原原本本地展示出来。但是,作为小说则不然,你通过讲述这些故事,你要想读者传递的是什么信念呢?这一点非常重要,不是说读者从小说中认识到了该如何去消灭别人以维护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是能让读者在人性上有所升华。可惜,在这部小说之中,我没有看到这些!

秦始皇画像

有人或许会说,你这是学历史的职业病。可能会有吧,不过也不尽然。假如作者非常轻松地讲故事的时候,比如他真的写一部历史穿越剧,我完全可以非常轻松地看。但是,假如作者非常严肃地板起面孔来讲,我也会板起面孔来认真的看。一旦当我板起面孔来认真地看的时候,就会发现,真的优秀的历史小说,其实并不多!

最后要说的是,假如你想了解先秦时候秦国的历史,看看《史记》吧,它并不难读。


野叟杂谈


只是一部小说,较什么劲。


沉140769451


就像看三国演义一样看吧!三分真,七分演义。书中写到战国四君子,从苏秦合纵开始写,最后写到秦昭文的葬礼。如此算来,四君子多应在百岁以上。写吕不韦时,写到吕不韦封相时,为了秦异人,前后为此活动二十余年才封相,此时吕不韦四十几岁。明显的,很不严谨。


晖煌大地1


恰恰相反,暴秦不暴!而是依法治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第一个法治国家!说暴秦的人,恰恰是些不遵纪守法的人!六国均以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治国,而秦则人人必须遵纪守法!就是太子,太傳,也照样依法劓鼻,黥刑,废为庶人!从古至今,古今中外,你还能找到第二例?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案例吗?而这从六国看来,这就是暴秦,法在君王之上!


sl87143


问这个问题,说明没读懂这本小说的意义。首先这是一部小说,不是史书,何来可信度一说?第二,作者已经在自序中说明了创作初衷,此小说的目的是为了探究民族精神的源泉,发掘原始的精神面貌,以期找到春秋战国思想迸发的原因,为民族的发展提供一个方向参考。第三,作者是在现有史实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化创作,谈不上美化谁,褒贬谁,历史的真假谁能说清楚?难道我们所了解的历史全部是真的?所以你没办法判断其真实性。


冰剑65


我写不下那么多,一个普通读者。开篇的那段,读的热血沸腾,引人入胜,把那段尘封的岁月,隐藏的血性都激发了起来。女性的内容也多,芈八子,来来,给你们讲个故事,分分钟秒杀一切男人,女人😃

喜欢历史,喜欢文化,喜欢谋略,喜欢武力,等等,都能看的跌宕起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