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大队”消失的时间比存在的时间长的多,为什么有些农民还常常说“大队”这个词?

随风随意3068


首先说大队,大队是1958年出现的一个词。


那时候成立人民公社,公社下下设大队,大队有几个自然村组成。一个大队相当于现在的一个村委会。后来人民公社改成乡镇府或者镇政府,大队也随之改为村委会。但是由于“大队”这个词比较顺口常用,所以很多人到现在还在使用这个词。


农村30岁以上的人聊天,常常会问:“你是哪个大队的?”这里的大队指的就是“村委会”。

不过,如今30岁以下的农民就很少知道农村“大队”这个词具体是指居委会了。


现在的大队,一般说的都交警大队,税务稽查大队等等单位。


民工札记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我国的广大农村地区。为了提高粮食生产,解决温饱问题,成立了互助组。互助组不能适应当时的农业生产要求,又组成了初级合作社。

当时刚刚结束了战争,和平带给了人们希望,人们的干劲很足。初级合作社,也满足不了农业生产要求。与一九五六年,完成了高级合作社的改造。

农业生产离不开水里建设,五七年冬到五八年春,全国大搞水利建设。高级合作社,也满足不了水利建设的要求,出现了联队、联社。

后来,随着形势的发展,联队、联社,也不能适应当时的发展要求。当时,社会的发展需要一个,既有农业合作,又有工业合作的组织。

这个组织就是人民公社,人民公社下设,生产大队。生产大队下设,生产小队。生产小队,一般由自然村为单位。有几个自然村,就有几个生产小队。

五八年十月,全国完成了人民公社的改造。人民公社的出现,为我国当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最著名的例子当属大寨,靠着集体的力量,把荒山变成了梯田。水利建设当属红旗渠了,红旗渠到现在还在惠及当地的人们。

在当时的水利建设中,几乎所有的水利建设,水库、水渠、河道改造,都有公社社员的身影。比较大的水利建设,都是从各个单位,各个公社,抽调精干人员参加修建。

红旗渠的建设,参加人员,就是从全县范围内的公社,抽调的人员,公社又从各个大队,大队又从各个小队抽调人员。还有全县的其他单位抽调的人员。组成了浩浩荡荡的建设大军。

像这样的例子很多很多,多的不胜枚举。知一斑而窥全豹,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火热的建设场面。这些火热的建设场面,给当时参与建设的人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一九七八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我国进入了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人民公社的组织,已经不能适应改革的发展。人们公社,改为乡镇。生产大队,改为村。生产小队,改为村民小组。

一九五八年,成立人民公社,到一九七八年截止。人民公社在我国存在了二十年。从一九七八年改革开放,到现在已经四十年。

冉兄认为,到现在,还有一些农民,称呼村委会为大队。还常常使用,消失了近四十年的词汇。说明他曾经参与过,当时的农业建设。

那些战天斗地的精神,那些声势浩大的场面,那些团结奋战,并肩战斗的情景。已经深深的印在了脑海里,挥之不去。是他人生重要的经历,比较怀念过去。

所以,大队已经消失了近四十年,还是会有人,常常的在使用。


冉兄说事


幸福生活的地方,虽说苦点,但活的有颜面。有当家作主的感觉!出去打工,有点当伪軍的感觉,虽说钱多一点,但是没人拿你当人看,好像丧家犬一样!


榆木疙瘩老康


有公社那会儿,公社下辖几个生产大队,大队有党支部和革委会,民兵连,大队两位主要领导分别被称为支书(即党支部书记),主任(即革委会主任)。大队革委会是最基层的一级政权组织,往上依次是公社党委、公社革委,县委、县革委,地委、地区行署,省委、省革委。生产大队下辖几个生产小队,那时的农民叫社员。


仕林外传


人民公社是一级管理组织。公社实现三级核祘,生产队为基础。生产,收入,分配,都以生产队进行,队与队之间的经济收入不可平调,充分调动生产队全体社员的积极性,效果很好!有些经济发达的大队实现了以大队统一核算,这是极少部分有工业,建筑收入的富裕大队,生产队也愿意归大队核祘,像江苏的华西大队,那时他们的全大队社员收入都很高。大队负责生产计划的按排,对生产队的分配,财务监督管理,对全村的水利,电力,道路实行统一组织实施管理。1983年撤社建乡后大队改为村。村的职能就弱化了,江苏虽然土地经营权承包到户了,但大队,生产队体制还存在,仅仅改了个名称。农业要想现代化就必须实现水利化,机械化,电气化,科技化。要实现这四化不实现土地规模化组织生产就根本不可能实现。中国搞了几千年的农业以家庭为单位的小生产导致贫穷落后足以说明问题。


东方剑50


国民党时期,就叫村,什么村长,保长等,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由资本主义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只真正的新时代,把原来的村改成了大队,走集体主义道路,老百姓心情非常舒畅。好日子没过多久,胡汉三回来了,大队就没有了,又恢复了村的叫法,直到现在已,很多人还不习惯,所以还经常叫大队。


桃花溪452


我们1963年上小学四年级语文课文:‘单干好比独木桥,走一步来摇三摇、互助组好比石板桥,风吹雨打不坚牢、合作化铁桥虽然好,人多车稠挤不了、人民公社是金桥,通向共产主义光明道。’还是集体力量大。


杨武88255948112


回答悟空:上世纪农村里被称一级政府的"大队"下属几个生产小队,是集中耕种农田,按小队为单位按劳分配。那时农村设有支部书,大队长生产主任,小队长每小队插一个支部委员当指导员。一个村里养了几十个当官吃闲饭的,大喇叭就是指挥棒,公社村里天天开会,抓生产可产量总在四五百斤左右。直到上世纪末才取消了那些称乎!


民农歌者


谢谢悟空先生提问:

解放后的农村,逐步走向集体化,最早是‘’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社‘’——‘’高级农业社‘’——‘’人民公社‘’,至文革结束,‘’人民公社‘’在农业政策的改变,而消声匿迹。当年的‘’大队‘’,只是人民公社的下一级基层机构,虽然人民公社已经不存在,但是农民依然习惯用于‘’旧称呼‘’,只是沿用,并不真实存在,直到行政机关县以下,改为‘’乡、镇‘——‘’街办‘’,人们才真正从‘’旧称呼‘’逐步得以纠正。


百姓老叟


我们知青也是啊 !

到公社去,去某某大队,或者是某某小队。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生产小队。大队书记,生产队长,民兵连长,基干民兵等等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