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江贵地永无忧”是刘伯温说的吗?为什么这么说,他去过岭南阳江吗?

光时星星


承蒙邀请,不甚感谢。就本栏目提出“《刘伯温说过阳江贵地永无忧,那么他有没有来到过岭南阳江?》”之问题,谈谈我本人的陋闻。

刘伯温,名基,字伯温,谥曰文成。生于公元1311年7月1日,卒于1375年4月16日,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文成县)人,元未明初军事家,政治家,诗人,通经史,精兵法,他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力保国家的安定而驰名天下。

刘基于元顺帝元统元年即公元1333年赴元大都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参加会试,考中进士,被元朝政府任命为江西高安县丞。元至正八年即公元1348年,元朝政府为镇压浙东农民起义,任命刘伯温为元帅府都事,平定农民起义后,改任命刘伯温为总管府判。由于不满元朝的腐败,刘基弃官回青田老家,闭门读书,韬光养晦。直到元至正二十年即公元\b1360年被朱元璋请进建康也就是今天的江苏南京,直至辅佐朱元璋建立大明朝。

刘基自幼博通经史,于书无不窥,师承处州名士郑复初,尤精象纬之学,对天文地理颇有研究,史称刘伯温“虬髯,貌修伟,慷慷有大节”,辅佐朱元璋时,“遇急难,勇气奋发,计画立定,人莫能测”。朱元璋对他非常尊敬,常呼为老先生,而不喊他的名子,并常说“伯温,吾之子房也”。特别是在元至正二十三年即公元1363年向朱元璋提出“以金木相犯日决胜”的建议,朱元璋用火攻,大败陈友谅于鄱阳湖,致使朱元璋无限感慨地说“友谅亡,天下不足定也”。至正二十六年即公元1366年,朱元璋扩建应天城也就是今天的江苏省南京市,命刘基“卜地定作新宫于钟山之阳”。明朝建国后,刘基主张宽猛相济的治国理念,临终前,对次子刘璟说“夫为政,宽猛如循环。当今之务在修德省刑,祈天永命”。

刘基当时被称为“一代文宗”。其多才多艺,著作颇丰,收录于《诚意伯文集》,其中有《郁离子》、《覆瓿集》、《春秋明经》以及《百战奇略》等。

刘伯温在告老还乡之际,发现浙闽交界之处,一个叫谈洋的地方有盗贼出没,便致书中书省请求设巡检司加以防范。当时胡惟庸在中书省任左丞,他便暗中指使人上书谄告刘伯温,说刘伯温发现谈洋地有王气,想霸占该地建祖坟,朱元璋很不高兴,“遂夺基禄”。刘基进京谢罪,不敢回乡。不久,胡惟庸被朱元璋任命为丞相,刘基忧愤成疾,胡惟庸趁机在药中下毒,害死了刘伯温。刘伯温用谋略和术数帮助朱元璋打下了江山,到后来自己却被术数间接害死了。

因此,“阳江贵地永无忧”即便是刘伯温所说,也跟他去没去过阳江没太大的关系,可能只\b是根据当时的时政而言发的。时过境迁,再说了,人心昼夜转,天变一时辰,天气的变化具有完全的不确定性,风暴“山竹”打不打阳江过,也不是当年刘伯温一语成谶的,600多年后的今天科学技术速猛发展,台风暴“山竹”的去向已在卫星遥感监测之中,人们可以关注当地的天气预报,、注意防范。

当然,本作者还是祝福阳江人民平安幸福。




笛荡晚霞


首先“阳江贵地永无忧”是不是刘伯温写的还不知道呢,一传是冯峥所说。其实这只是一句美好的祝福语被传成迷信预言就有些过了。根据最新的台风路径预测图来看,“山竹”登陆阳江可能性还是有的,但可能性比较小。最后刘伯温生平活动轨迹在江西以北一带更多是在江南一带,来过阳江这一说无所考究。



杂文述事


阳江贵地永无忧也不是冯峥说的。此语流行已久,那时冯峥的太公也未出世。

语出阳江高僧朱在参(原字有牛字边),朱在参后到鼎湖当过第一把手。详见冯峥的《漠海钩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