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农村的红白喜事禁止使用唢呐锣鼓,你怎么看?

宗元


这个问题前几天我已经回答过了,也是一个标题为“禁止唢呐”类的提问。估计提问者给撤了吧,注意一个导向:是禁止还是引导。禁唢呐还是禁大操大办。

唢呐是民族乐器的一种,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是民族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种乐器,我想不管是谁也不会去禁唢呐的。这里的禁,应该是禁大操大办。农村传统上,办白事的时候,请上一桌唢呐班吹奏一下,以示对先人的一种怀念,这无可厚否的。但这一传统,在近几年中被部分地方的人给歪曲了,至使一些地方出现了不敢死,一死子孙穷几十年的情况,就是大操大办,一办一周甚至半个月。更是一个村子里相互攀比,有一家请三个唢呐班,另一家办白事时会请五个唢呐班,结果在这种攀比中,唢呐班是越来越多,吹奏的时间也从白天、晚上、白天的连轴转。这就彻底的把我国的历史传统文化给扭曲了,失去了民族乐器发展的最终目的。

所以,禁还是有必要的,但禁的是那种攀比之风,大操大办之风。唢呐不应禁,还应让唢呐吹起来,吹出民族的精神,吹出民族的风格。


奈何我在他乡


农村红白事(包括一些:大寿、上大学、开业、典礼、奠基等等),都会请上乐班,搞些活动,主要还是强化气氛,表达感情。


农村的红白事,一般从当事日的前一天中午开始,搭好戏台,调试设备,规划好场地,开始吹奏、唱歌🎤等,到了晚上,那是这场表演的高潮。

乡下人喜欢热闹,加上红白事这样的大事,亲戚、好友、人情往来等悉数到场,主家则散发香烟、糖果等以示感谢,乐班则是卖力的表演,或喜庆或悲哀,歌舞、吹奏、小品、魔术等轮番上演、极尽能事。

到了点播环节,有好事者,想方设法,点一些难度大的曲目,一方面表示下自己的见识广,二一个想为难一下乐班,假如乐班不能表演,那丢人丢到姥姥家去了。所以,平时的训练和积累就体现出来了,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表演完毕,自然是一片掌声,同时也为乐班自己积攒了声誉,以后也会有更多的事主请他们。


不知道禁止农村红白事使用唢呐,是哪里禁止的,我们这暂时没有这样的说法。难不成专家又发表意见了?

不说这些民间艺术是历史文化的传承,也是乡下红白事的主要活动之一,这个习俗得有几千年了吧,这不污染环境,也不铺张浪费,一个乐班七八个人,近两天的卖力表演,收费两三千块钱,那些点歌、点奏、点丧的钱,最后还是主家的,乐班并不多得!


↑电影:《百鸟朝凤》

正是这些不起眼的小小民间手艺人,使得华夏文明得以继承和发扬!

说实话,有的乐班为了利益,进行一些低俗、有碍观瞻的表演,应该加以规范。

不能让这极少部分的瑕疵,带坏了我们的下一代,毕竟这些表演,男女老少、拖家带口的在观看,确实不雅!

您家乡的红白事也有这样的表演吗?您认为这会被禁止吗?


大邳知了哥


惊闻有些地方专门出台政策,红白喜事禁止使用唢呐,我认为这是很荒唐的事,不知道是那个“砖家”蹲在茅坑想出来的馊主意。

农村红白事请上乐班,搞些活动,吹唢呐锣鼓是传统的民俗文化活动,主要还是强化气氛,表达感情,这并不存在什么违反风俗道德或者违章违纪的事,为什么要禁止呢?

唢呐锣鼓是一种民间艺术,这些乐器的发明,代表古代人的智慧,也是传统文化一部分。他们之所以能够传承到今天,就是因为有其优秀、积极的因素。我们应该继续传承和发扬下去。现在国家正在弘扬和传承一些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唢呐也应该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得到保护和传承,否则这门技艺将来会消失在人民的生活中。这是一件可悲的事,而提出禁止唢呐锣鼓的人也将会是历史的罪人。

当然,现在的唢呐锣鼓使用过程中,有的乐班为了一些小利益,在表演时进行一些低俗、有碍观瞻的媚俗表演,这应该被禁止,应该加以规范。有的人则利用红白喜事等活动,大肆的铺张浪费,过分炫耀,这也触犯了社会主义价值观,应当予以制止。

总之,本人认为,对于唢呐锣鼓这门民间技艺,我们应用包容的心态对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政府部门也要正确引导人们在发扬传统文化,弘扬正能量。同时,要坚决抵制低俗文化和有负面作用的文化在人们的生活中出现。

对于农村的红白事使用禁止唢呐锣鼓的讨论,本人就谈这么多,有说得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如果喜欢本人的,请点赞和关注。


愚人跳农门


说起来惭愧,我们这里不要说“禁止唢呐、锣鼓”,就是沒禁止,唢呐的吹奏也已经快绝迹了。唢呐还是在本人小时候听人家吹过,当然自己见过也吹过!

正儿八经告诉大家,在我们这里根本就没听说过“红白喜事禁止使用唢呐锣鼓”的消息。唢呐是民族乐器,传承还来不及呢,哪能说禁止就禁止?禁止的理由是啥?为啥要禁止?是谁拍脑袋决定的?

在我们这农村,一般是办喜事才请唢呐来助兴,每次两个人。我们把吹唢呐的叫做“吹鼓手”。迎亲、送客是吹鼓手的职责,迎亲——吹鼓手走在队伍的前面;送客——吹鼓手走在客人的后边。吹鼓手在以前属下九流,所以坐席是不能上客人桌子的,现在虽然已经大家平等,但是在招待的时候,还是延续了以前的做法,当迎亲结束,新人到家,主家会在屋檐下的一角摆一张小桌子,放上烟、泡上茶,还有瓜子、花生,他们坐一阵子,休息一会儿,就会给大家吹奏几曲,又休息,直到流水席全部完毕,送客后,吹鼓手的任务完成,这时和帮忙的左邻右舍一起吃饭,其实大家都彼此熟悉,有的还是亲戚关系,不存在歧视的问题!

往事如烟,儿时的记忆历历在目。大姑家的老二心灵手巧,喜欢做一些小东西,唢呐就是其中之一。先在门前竹林里找到合适的竹子,用篾刀把竹片破开,裁剪、修理成唢呐长短的竹条,再用木匠用的木胶粘和成喇叭状,等到干定之后,爬到漆树上,用刀把漆树皮割开,割成一道斜的裂口,等树皮里的漆树汁慢慢流出,就把白色的树浆(土漆)涂抹到竹唢呐上,一次两次(看自己的心情而定),漆黑乌亮的喇叭就完成了初步加工。下来就是打孔,直到现在本人也没有问过他,那几个孔是根据什么钻出来的?钻孔很简单,就是用手工钻在画好的地方钻通就是了,含在嘴里的“咪咪”(哨子),是从麦草垛里找麦秆子(秸秆),剪一小节,插进唢呐的小头里,就可以吹奏了。

我们把唢呐叫做(呯嚓)。上面的介绍还剩关键的一步,就是大家看到的唢呐最大的“喇叭口”,当然本人不知道这玩意儿的正确叫法,他是铁皮卷成的。那个时候,最合适的材料就是废“电壶”(暖水瓶)壳子,铁皮的电壶在农村很少,因为经济的关系,大家一般就用竹编的电壶,故此,能找到一个铁皮电壶难于上青天。找到铁皮,用剪刀把它剪出“梯形”,一卷就是大喇叭,现在已经忘了他是怎么成型固定的,将铁皮呐叭口往竹小喇叭上一套,唢呐就这样在无参照物无专业工具无主业老师指导的情况之下,凭着印象就制作完成了。

(图片来自网络)

吹唢呐不得技巧,就不会换气,而且费力,所以,要有大的肺活量才行。

我们这里几十年,农村办事已经请不到吹唢呐的人了,全是西洋乐器长号、大号、萨克斯管等等,所以听唢呐就是一种梦想。

禁止吹唢呐,估计十之八九是假消息!


见肿消世界


吹打唢呐演奏这是多来年来红白喜事留下的乡俗。在我这里婚事没有这套做法,而是用青一色的轿车排成长队迎亲的。吹打唢呐只是用在丧事上,人们为了给离逝亲人留下最后的留恋热闹气氛,都要请附近的吹打手热闹一番。其实这是免活人的意,有这钱还不如活着的时候好好孝顺一下呢!

谁也是这么说在嘴边,可轮到自己就不行,大多人活着的时候,舍不得吃穿,觉得这样挥霍浪费是一种罪孽,因为会招来儿女的嫌弃和众人的非议。看看某人张三活了一回,就是只为自己,不顾他儿孙们的后果,落个败家子的骂名。而现在的后代人呢,望上亲的并没有几个,特别是儿女多的家庭,龙多式靠,老人越活年纪大越遭罪,当躺在病榻上,儿女们最嫌弃干端屎端尿的事,个个推推脱脱的只顾自己的小家庭了。等老人去世后,就显示出孝心来了,我请最有名气的音乐班子,他请最好的厨师,这一来二去的攀比,弄得气势辉煌名声大振,引起不少街访邻居的赞赏,看看某人张三儿孙们都有出息的。毕竟这是少数,一般大多数人家老了人之后,都是以趁家有物的形式来出殡老人,有点钱的儿女多的用个好戏乐,花上千元多,家境不好的花六七百用个小班子的仪式一下就行了,至于禁止唢呐演奏这一说是不可能的事。


大叔147409271


我母亲四十年而亡故时,不请乐队,不请和尚道士,请人吃饭是三素三晕一个汤。很简便。现在蒲涨浪费实在太大了,单乐队和尚及道士,还用礼炮车,这些加在一起就超过壹万元,本人也建议政府采取措施取消,以减轻农民负担。


白骨精63


有些农村出台政策,红白喜事禁止使用唢呐,说一下自己的观点吧。



传统文化

首先这是一种传统,自古农村,尤其是白事,都是用唢呐演奏。唢呐这种乐器吹起来简单,声音洪亮,符合逝者哀悼的那种气氛,这是从很早以前就传承下来的。

既然我们提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像许多地方戏曲、歌舞都得到了保护,那么唢呐演奏这种音乐形式也应该得到保护,不应该以这种一刀切的方式中断它的传承,这对农村文化的多样性是一种削弱。

减少铺张浪费



禁止唢呐演奏,我想可能是为了避免农村红白喜事铺张浪费。说起来很可悲,农村风气居然也需要动用法律手段强制执行了,可能很多农村早就失去了那种朴实的韵味,才造成今天的局面。

这种做法未免显得“多管闲事”,但确实能降低农村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的作风。在这个提倡简办的背景下,这种做法也让不少农民拍手称快。

总而言之,我认为这种做法

不利的一面:降低了农村文化的多样性,切断了文化传承。

有利的一面:有效降低了农村红白喜事成本,发扬简办节俭风。

至于以上两点,孰轻孰重,在每个人心里自有公道可说。有人更重视文化,有人更重视经济成本!



我是红叔,三农领域创作者,欢迎关注!


红叔三农


吹唢呐我们家乡说吹喇叭,农村红白喜事都要请一班吹鼓手,吹拉弹唱擂鼓喧天真的很热闹,听说有些地区已经开始禁止婚殇嫁娶使用唢呐和鼓。

其实国家五六十年代破四旧立四新时,就禁止婚殇嫁娶使用唢呐鼓这东西,一直延续到改革开放后期,唢呐大鼓戏班子才逐渐恢复起来, 随着人们生活提高,红白戏事都要请吹鼓手,吹吹拉拉热闹一番。

唢呐鼓二胡等乐器代表古代人的智慧,也是传统文化一部分,旧社会有钱人家婚殇嫁娶都要请戏班子搭台唱戏,敲锣打鼓吹拉弹唱向人炫耀主人家大业大有本事。穷人家老人过世甭说请吹鼓手,连棺材都买不起,用一张席就把老人埋了。解放后期那时人也不富裕,就是当时社会不管也没有人能请的起人古乐班子。

随着社会发展,农村人也富起来了,婚殇嫁娶都要请鼓乐班热闹热闹,特别是白事必须要请请人吹唢呐敲锣打鼓唱几段戏曲,三声炮声过后,古乐喧天,村里人来奔丧,外村吊孝人进村就能听到唢呐鼓声,而且请吹鼓手也花不几个钱,这么好的东西不是说禁止就能禁止了的。


江湖80860202


本人认为,唢呐锣鼓是一个民间艺术,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但是唢呐锣鼓我觉得还是要传承下去,其实唢呐锣鼓还好,就是放炮,流水席太浪费,活着不孝死了乱叫的恶儿媳到处都是,如果真的要改革,我认为,孝顺应该作为一个务工,升学,入伍,提干或者作为出门乘坐高铁,飞机的一项标准,唢呐锣鼓都是为了心灵安慰自己对先人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