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人類還在計算圓周率,到底能不能算盡呢?

從古代到現在,即使在不同的地區和國家,很多人都在計算這個非常有的東西——圓周率。早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古巴比倫人就用文字記載了π,他們認為π=3.125。古埃及人使用的π=3.1605。我們中國古書上有“圓徑一而週三”,也就是說π=3。《聖經》舊約中也記載了π的值,和我們國家一樣。古印度也有記載,可以得到的數字π=3.1605。


這麼多的不約而同,大家對這個圓周長與直徑的比值都這麼在意,那這個π到底有什麼用?在古代的時候,都是通過粗略的計算周長,然後測出直徑,其中的誤差也比較大。不過大約都估測為三點多。我們小時候也曾經被要求背出小數點後多少位,而且老師還說這個π是一個不可能算盡的數。現在我們科技迅速在發展,計算機的算力也在提升,那麼人類的超級計算機會不會有可能把π算盡呢?


根據歷史記載,阿基米德用圓內接或外切正多邊形的方法計算出了圓周率的上界和下界最終得出圓周率在3.140845和3.142857之間。在中國三國時期,有位叫劉徽的數學家,也是通過圓內接正多邊形的面積來逼近圓的面積計算圓周率。到了南北朝時期,祖沖之用割圓術算出了π在3.1415956到3.1415927之間,可以說已經精確到了7位小數,創造了圓周率計算的世界記錄。


到了17世紀計算圓周率都基本上用的是幾何方法(也就是割圓術)來計算,到了1610年,π可以精確到小數點後35位。之後有了微積分π的精確值也越來越高,而且也研究了很多的公式,最後達到了人類的最高記錄528位。


隨著計算機的橫空出現,π的值還一直在被計算著,而且增速驚人。1949年時,可以算至小數點後2037位。到了1973年可以算到100萬位,1987算至1億位,到了2002年1萬億位。到了2011年,已經超過了10萬億位。及時這樣,超級計算機還在每天夜以繼日的計算著。很多人都不理解了,為什麼要算那麼精確,到底有什麼用呢?其實一方面是一種對數學的熱愛,還有一個因素是可以測試超級計算機的算力。


在我們的生活中,確實不需要那麼的精確,只要知道圓周率是3.14即可滿足生活中所有的計算。但是如果計算銀河系的周長,那誤差就很大了。還可以這樣說,現在我們設計的儀器還是不夠精密,也和π有這很大的關係,也有網友說:“等將π算完的那一天,可能世界將會發生鉅變甚至消失”。不知道大家對此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