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4名河南考生答题卡疑似被调包一事?

流水泠凉


这也太匪夷所思了。我认为这件事完全是无良媒体的炒作,而且每年都会有考砸了或者平时欺骗家人的熊孩子觉得自己的试卷被掉包了之类,没想到这次被无良媒体弄得有点大,自己也不好意思承认了。

问题是大部分人是没上过大学的,更大部分人的脑子就是用来装饰的,所以这事一出,大家义愤填膺,仿佛已经证据确凿,马上就要拉人出来枪毙了。愚民何其蠢!

以高考的保密级别,运作了几十年的精密系统,如果有人能做到新闻里所说的事情,他们的孩子何必通过高考来上大学呢?简直是侮辱他们。

这就像农夫想象皇帝下地用金锄头一样,一群笨蛋底层是不会理解的,,说了也白说,让笨蛋们狂欢去吧!

这事调查完一定是查无此事,观众们一定会大呼黑幕,公知们也会跟着发些奇谈怪论,可怜,可笑!


提着脑袋干盾构


高考黑幕,这四个字足以让大多数人动容,包括我。但就像许多公共事件一样,大多数人只有义愤,却未必带上了脑子。

没错,高考舞弊、冒名就读的事情,我们这些年都见过。但这次的掉包一事,我从一开始就有不小的疑惑,因为它不符合常理。

什么是常理?在高考作假这件事上,常理就是用尽量简单的方式,去实现最大的利益。之所以要简单,是因为中间环节越多、参与的人越多,就越容易暴露。干坏事的人都不会太蠢,更不想暴露。但按照掉包一事的“受害人”描述,则恰恰相反,造假者简直通了天,但获取的利益却相当可怜。

试想,一个人若是背景和能量大到把其他人几门考试的试卷全部更改,他想读一所好大学完全有一万种办法。甚至可以说,他有很大几率根本不需要参加高考,比如花几十万去英国美国镀金就是个不错的选择。好吧,你肯定会说他执意要高考,不想去国外野鸡学校,那么,以他掉包的大能耐,直接把自己的试卷改成满意的分数不好吗?非要在茫茫人海、浩瀚试卷中选一个平时成绩也一般般、距离名校还有不小距离的学生,拿她的试卷掉包?

这种高射炮打蚊子的事情,就算他自己愿意,他爸妈也不会同意的,直接一句“孩子,咱家势力大,直接把你试卷改改就行”,便大局已定。

当然,也有人会说,什么都可能发生,魔幻现实主义嘛。好,就算结果真如他们所说,掉包存在,但面对一件有如此之多疑点的事情,先用脑子思考好好分析一下,再搬出自己的义愤,很难吗?

即使最初的义愤不可遏制,那么前天看到“受害者”的作文时,你难道就没有一点点疑惑吗?那平庸的作文,压根就没有被掉包的“潜质”,更不用说那明显相同的字迹。

其实我并不很关心这件事,何况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它很可能是一场闹剧,每年都有这种发挥失常然后找一条开脱之路的学生,只不过今年又加上了无比相信自家孩子能力的父母。

我更关心的是,为什么每次有这类终将反转的事情时,人们都会如此轻易掉入坑中。原因很简单:逻辑是个好东西,但大多数人并没有。


叶克飞


高考是改变个人一生命运的机会,孩子在成长期受到的不公正待遇会影响其踏入社会的心智发展。波动财经了解到,河南考生家长苏洪等人因向河南省教育厅申请信息公开过程中,发现数名河南考生家长也怀疑河南省招生办涉嫌舞弊。这些孩子无一例外都是平时成绩稳定,高考估分高于平时平均成绩,考试结果却分数差距较大。面对漫长的求真过程,孩子家长只能痛苦:拿什么拯救你,我18岁的孩子……


近日,河南四名考生家长实名举报河南省教育厅高招滥用职权高考作弊、高考试卷偷梁换柱。考生家长分别来自郑州市、洛阳市、周口市、商丘市、信阳市等地。多人互不相识,波动财经电话考生家长之一苏洪了解到,其孩子在重点高中就学,学习严谨,平时600分+估分627分+高考335分,答题卡字迹明显为第二人所为。

据苏先生介绍,举报信息已有河南省纪委督办并交办河南省纪委驻河南省教育厅纪检组,成立了专案组开展调查。

该实名举报中洛阳考生家长杨国强也是一名检察官,四名考生家长联名向河南省纪检委和监察委实名举报河南省招生办个别人严重滥用职权、组织考试作弊,偷梁换柱掉包高考试卷,致使河南考生录取无望、大学梦碎。

具体情况如下:

周口市苏洪女儿苏小妹(成长中的学生真名和考生号隐去),2000年6月8日生,是郑州市第一中学学生,2018年6月7、8日参加河南省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考生号18410102******。该生平时学习成绩在郑州一中全校排名300名以内,并且一直在进步,临近高考的四月五月,苏小妹成绩进入郑州一中排名100名以内,平时考试成绩600分左右,在班级名列前茅。今年高考发挥正常,预估最低分在627分以上,高考成绩下来后却是335分。苏小妹从从目前看到的复制试卷上认定四科 高考试卷信息和答题卡答题内容全部不是自己作答的高考试卷答题卡,而是别人模仿自己的笔记作答的高考试卷。平时600分+估分627分+高考335分,苏小妹的高考试卷被换高考分数被换,高考底线被彻底洞穿。

洛阳市检察院杨国强儿子杨梦之(成长中的学生真名和考生号隐去),就读于孟津第一高级中学学生,考生号18410312******,2018年6月7、8日参加全国统一高考,高考估分500分以上,高考分数却是230分。高考成绩与平时成绩存在极度异常,杨梦之从目前看到的复制试卷答题卡上认定四科高考试卷信息和答题卡答题内容全部不是自己作答的高考试卷,系别人模仿自己的笔记作答的高考试卷。

商丘市永城市家长卢晓梅的女儿余小芳(为了孩子成长用了化名,考生号隐去),2018年参加高考,考生号18412301******,遭遇同样。今年一模至三模考试成绩546分以上,高考成绩估分在500分以上,高考成绩下来243分。经多次查询,看到的在考生余小芳名下的高考四科答题卡卡头上姓名、准考证号、座号多处严重涂改,根本就不是孩子本人的笔迹,而且余小芳高考4科4个不同的考号,简直涂改错到离谱,多处涂改的考生试卷答题卡和考生条码,根据高考制度会被当场作废的,怎么会出现在查询成绩的电脑上!

信阳市息县考生家长邹安云儿子李闻天(为了孩子未来的成长用了化名,考生号隐去)考生号为1841161*******,平时学习成绩在500分以上,并且一直在进步,今年高考发挥正常,预估分在520分以上,高考成绩下来后却是261分,每科每门都不及格,这怎么可能,显而易见孩子的试卷答题卡明显被掉包。

商丘家长卢晓梅多次到省招办反应情况,并递交了书面资料。得到的结果是高考流程严密,对高考结果无异议,家长如有异议可以笔迹鉴定。该家长通过永城市长热线,报案后商丘永城市公安机关立案调取了四科高考试卷。家长和考生提出质疑:做笔迹鉴定却不对考生公开试卷,不让考生本人辨认完整试卷答题卡是否考生本人笔迹,不让确认鉴材,怎能确保鉴定的公正性!

从2018年6月26日开始,这些考生家长分别多次到河南省招生办公室申诉,河南省招生办公室并未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对考生公开高考试卷信息。有关人员只是拿着学生和家长申诉的苏小妹335分、杨梦之230分和余小芳243分的高考分数做出考生苏小妹、杨梦之和余小芳四科均不及格的分析。

河南省招生办公室答复洛阳考生杨梦之申诉结果:“经再次核实,答题卡原件与扫描件对应一致,评卷系统对该生信息的读取与识别准确无误”

考生家长和考生交流后认为,数学试卷第21题明明放弃作答,实际上作答内容却有10行,10行字从何而来?答题卡原件与扫描件矛盾重重,如何一致?。选择第17、19、23题作答并正确却没有得分,有内容而不得分,明明有漏不评、不回答、不改正。理综部分:第23题、27题、29题、32题按照标准答案错误不应当得分而得分的;依据标准答题正确应当给分却不给分的有:22、24、28、30、31、33、37题,这些已经超出老师判题常规,显而易见孩子的试卷答题卡明显被掉包。

河南省招生办公室答复考生苏小妹申诉结果:各科目答题卡姓名、考生号、考场座号信息填写清晰且和条码一致。1.语文科目成绩88,选择题18分,选择题填涂规范清晰;非选择题70分,主观题各小题都有评卷轨迹,无漏合漏评;2.英语科目成绩84,选择题42,选择题填涂规范清晰;非选择题25分,主观题各小题都有评卷轨迹,无漏合漏评;3.理数科目成绩68,选择题35,选择题填涂规范清晰;非选择题33分,主观题各小题都有用评卷轨迹,无漏合漏评;主观题部分20小题第一问简单写了2行,第二问简单写了一行,21小题简单写了两行;4.理综科目成绩95,选择题48,选择题填涂规范清晰;非选择题47分,主观题各小题都有用评卷轨迹,无漏合漏评;主观题部分25小题第一问简单写了两行第二三问空白,第29小题第一问写了4个字二三问空白。

苏先生认为省招办给出的荒唐申诉结果上的答题卡简单几行和空白情况均不是苏小妹的高考试卷答题内容,苏小妹考生均作了认真完整的答案。河南省招生办公室用手机拍来的高考语文试卷答题卡签名和明显处理过的作文题目及开头第一段,苏小妹认定不是自己的语文考卷;高考语文答题卡上的名字及考生号等信息不是苏小妹的笔迹;高考作文内容不是苏小妹写的。苏小妹从来没有写过也没有见过放在苏小妹高考试卷名下的这段作文。河南省招生办公室用手机拍来的明显处理过的作文题目“富强中国,不负年少”及开头第一段,比对苏小妹按照河南省招生办公室要求默写了自己的高考作文题目“不负时光,不负年少 --致2035的你们”和第一段,大相径庭,完全不一样。苏先生认为,高考作文不能雷同,难道说河南省招生办公室就电脑检索不出苏小妹的真实高考作文吗?

因反应问题而认识的四名考生家长认为苏小妹、杨梦之、余小芳的四套卷子对应计算机内的答题卡竟然不是考生苏小妹、杨梦之、余小芳本人的高考试卷答题卡!显而易见,是有些人胆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滥用职权、组织考试作弊所犯下的惊天大案。四名考生家长一怒联名向纪检监察部门举报河南省教育厅招生办涉嫌舞弊。

据了解,除此四名实名举报外,一些考生家长也在实名质疑高考试卷偷梁换柱。

商丘市永城市家长夏某丽的女儿梁*高考试卷被掉包,考生梁*平时成绩550分,今年高考最低估分在560分以上,高考成绩出来却是299分;

商丘市家长王**的儿子王*平时成绩600分,今年高考最低估分在600分以上,高考成绩出来却是300分,王*高考试卷被掉包(因为学生王*已经复读,学生和家长姓名隐去);

信阳市家长邹安云的儿子李闻天高考试卷被掉包;

郑州市考生肖某等三位考生因高分被掉包而不得不复读。

参与举报的两名检察官认为,高考结束后申诉查分解疑释惑很简单,高考试卷对考生本人公开,一切申诉疑问及时得到解决,及时真相大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九条规定:“政府机关对符合下列基本要求之一的政府信息应当主动公开:(一)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高考结束后高考试卷属于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切身利益应当公开的政府信息,高考试卷应当公开。判例有刘中锋诉河南省招生办公室要求公开试卷信息一案,2009年2月23日河南省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行政判决书终审判决责令河南省招生办公室在十日内对刘中锋公开其2008年高考试卷。

实际生活中,两名检察官多次向河南省招生办公室申请考生的全部高考试卷(包括试卷答卷及答题卡)对考生公开,但是河南省招生办公室直接却书面告知可通过司法途径提起诉讼。

两名检察官认为,因有判例在先,河南省招生办公室所谓的提起诉讼告知就是让一个刚满18岁的学生和焦急如焚以泪洗面的家长拖进漫长的一审二审的行政诉讼,才由法院判决责令它(河南省招生办公室)10日内对考生公开,这是严重的对教育事业和青年一代不负责任的做法。也是行政部门不作为、浪费国家行政资源的一种行为。

2018年的高考录取接近尾声,焦急的考生家长也只能通告司法途径解决问题了。

目前,商丘市永城市家长卢晓梅和女儿余小芳向永城市公安局报案,永城市公安局已立案调查;杨国强带着孩子向洛阳市公安机关报案。苏洪带着女儿到郑州市公安局须水分局报案。须水分局以涉嫌组织考试作弊罪受理了此案。须水分局案件侦办大队带着家长苏洪和学生苏小妹到河南省招生办公室和登封招生地调取考生苏小妹高考试卷证据时,接待人于文明确回绝须水分局不予配合公安机关初查案件,于文当着公安干警的面说河南省招办不与考生和家长说话。

苏洪等考生家长认为,高考试卷偷梁换柱,高考分数篡改掉包,致使河南高考考生大学梦碎,这类不法行为是河南省招生办少数人员滥用职权、组织考试作弊内外勾结造成的。国家的高考制度作为防止阶层固化,选拔优秀人才的最佳渠道,却被河南个别人操纵。作为学生和家长,只是要求高考答题卡试卷对考生公开,做个司法鉴定,抱着对于教育部门和考生双方认真负责的态度和敢于担当的意思。给十年寒窗苦读的孩子一个交代,还事实一个真相!

人生总有希望之光,一丝光就能照亮黑暗。


波动财经


对任何事情,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假设有「内部领导」对答题卡做了手脚,从高考阅卷程序上来说,哪个环节能做手脚,完成调包呢?

高考阅卷程序:考试→监考封卷→押运→拆箱入库→扫描→批改卷→录入成绩→成绩查询

1、考试。考试环节当然可以做手脚,比如河南省2012年就发生过大规模替考的故事;但是这与本次答题卡调包事件无关;2、监考封卷环节肯定无法修改,因为考试结束后,两名监考老师会按座位号先收选择题答题卡,然后再收考试答题纸,全部收集齐后,装袋密封。想在众目睽睽之下替换其他考场的试卷,还要交换条形码、涂改准考证号和姓名,绝对不可能。3、押运环节。都密封装箱武警押运了,没法在这个环节更换。

4、拆箱。拆箱阶段如果想做手脚,需要在一堆人眼皮底下,先开箱,再开袋,找到八个人(4个调包双方)的试卷,然后修改答题纸的信息,涂改准考证号,在这个环节,条形码揭下来就损坏了,所以调包者还要能够制作正确的条形码。5、扫描。据黑龙江省报道共有11台扫描仪,用一周的时间扫描19万份考卷;江苏省也是用一周时间完成所有考卷的扫描。拆箱后,卷子是以30份为一组进高速扫描仪扫描并切割的成块答案,就算答题纸上的准考证号有错,但答题纸也是属于这个考场的,没法换到其他考场。

但是最有可能动手脚的,还只能在这个环节,因为后面的批改试卷、录入成绩的环节,全部依靠系统,考生信息也加密了,每道题想做手脚就更难了。

6、阅卷。每个老师只批一道题,也完全看不到考生信息,同一个考生的答案会被两个老师批改,如果分数之差在2分以上,会发给第三个老师批改。这个环节是不可能调包的。7、录入成绩。由系统汇总阅卷老师的评分,然后录入考生的考试成绩。这环节没啥可作假的。

所以唯一有可能做手脚的,还是在扫描环节。对于这件事,想在扫描环节做手脚,也有很多逻辑不合理的地方。1、如果要调包,肯定要知道哪个学生成绩较好,知道准考证号和考场座位。然后调包双方的准考证号应该相似,比如只有1位或者2位有区别;这一条的确在新闻中体现了

这位(X淇,卢女士的女儿)的考生号就是:18412301153230。那么,这4个号码就是:18412301158236 理综18412301458230 英语18412382153436 数学18412301153230 语文 (正确√)可以发现涂改的数字都是「容易修改」的数字。0->8; 2->4; 1->2; 1->4; 0->6; 修改后的数字并没有意义,而只是容易修改而已。

也正因为这样,我才一直保持着对河南省考试院的怀疑


可是扫描员扫描的是条形码,而不是手写的考生号;如果条码也被污损了,考生信息也填错了,那这部分自然就没有成绩了,而考生却是有成绩的。

能否交换答题纸呢?其实也非常难。交换答题纸需要做8个条形码,然后从堆积成山的答题纸中找到分散在不同扫描员处的答题纸,然后涂改姓名,贴上新的条形码,彼此归位后,由扫描员再扫一次——

Mission Impossible


如果考试院的内鬼有这种实力,那为什么不能直接在阅卷评分系统中开后门?总之,我一直保持着对河南省考试院有限程度的怀疑,毕竟河南开封府从大宋朝至今,可是出过多次舞弊案件的。


但这次事件中,只有四个分处不同城市的考生家长站出来反对,其中还只有一个能考到600分以上的好学生;其他学生也不过500分上下,在河南这种高考大省,勉强能上个二本——一个内鬼做了这么复杂的操作,就为了帮另一个考生上二本?内鬼要承担多少风险?买通内鬼需要多少钱?够不够送考生出国念书呢?


我大胆假设了,但小心求证却失败了。现在我一直在等着四位考生家长提供的新证据、新照片;对于这种双方各执一词的情况,只有书面材料才是唯一的证据,然而我不明白为什么家长不拿出更有说服力的证据,而只是反复强调孩子平时600分,高考337分这种事呢?所有来自家长的口述,未经质证的话,我一概不信,只相信逻辑、证据和流程。


任易


这是一起骇人听闻的离奇事件,离奇就离奇在,如果家长的指控为真,这将是恢复高考40多年来性质最为恶劣的作弊事件,甚至可以将多年来鼓吹的高考公平的遮羞布彻底撕破。

为什么下这么严重的判断?因为事件一旦查实所反映的高考问题实在太大!

下面分析基于河南多地家长的指控被查实为真的假设。迄今为止,纪委介入,在披露最终调查结论之前,“一切皆有可能”。

首先,考生考试结束之后,试卷会被现场密封,并有严密的安保管理措施,如果存在擅自篡改考生试卷,并调包的可能性,那就意味着这个漏洞绝不可能是第一次被人利用作弊,至少河南省考区的试卷安保存在的问题可能由来已久,并多次篡改试卷并调包,几乎不可能这是偶然的事件。

如果河南省的高考试卷安保可能存在巨大的漏洞,那么其它省的高考试卷安保也不大可能就清白。40多年来全国高考,到底这样的试卷安保漏洞还有多少?多久?多大范围、程度被人利用作弊?这可算得上是高考恢复以来迄今最大的丑闻,接下来的咎责处罚势必是一场风暴,而被掀开的查实案例又会引来社会对高考信任的崩盘。这么多年,高考尽管有种种不堪,但它毕竟是一个“公平”的选拔考试,这是深入民心的社会信念,一旦这个信念动摇,被颠覆,对民众社会心理的冲击将是毁灭性的。高考犹不“公平”,哪里还能找到“公平”?


其次,从作弊的人来说,精心策划的任何作弊行为必然是基于理性的行为,那么,通过瞒过或收买高考试卷安保系统进行篡改作弊,而且还要狸猫换太子,将高分卷与低分卷调包,从技术上是极难,风险极大,与可能的收益极不相称。

这么说吧,把300多分的考生调包为600多分的试卷,对于付费作弊的买方来说,他们要付出多大大代价?有这笔钱,把孩子送出国去读大学绰绰有余,冒这个险而且孩子高概率还读不走(300分的水准去读600分的高校),败露风险还极大,败露的后果是身败名裂,锒铛入狱,敢这样作弊的买主岂止丧心病狂,根本就是脑子进水,肩膀上扛满缸金鱼。

而且,对具体操作作弊的人来说,得多大诱惑才敢如此操作,才收买得动?哪怕是替考,相比于篡改试卷调包,风险也要小很多,可行性也要大很多。要知道,篡改试卷那可是白纸黑字,留下的证据实锤,比罗永浩老师的产品还结实。

即使是买通篡改试卷调包,凭什么就能迅速确定哪一份试卷比300多分更高?那可是4科试卷悉数篡改才有可能把600多分卷与300多分卷一对一准确定位篡改并调包,这难度,堪比徒手研制出龙芯一号。

否则,即使篡改掉包其中一科悬殊分数的两份试卷,130分的换给30分的试卷(总分150),对总分的影响也就100分左右,要达到悬殊近300分,技术难度实在是太高。

如果说,因为考号录错,张冠李戴,倒有可能出现300多分的试卷与600多分的试卷弄错考生。问题是媒体采访披露的试卷答题卷确实有人为篡改的痕迹,因此大体上可以排除因为差错而不是作弊造成的可能性。

所以,这是一起骇人听闻的离奇事件。等调查结果公布自然也就真相大白。

最后,再说另一种可能性。2013年也曾曝出过类似指控高考试卷被调包的事件。当时惠安考生杨婷婷指控试卷被调包,福建省教育考试院及时向媒体公开杨婷婷的四科考试卷,虽然语文科答卷存在考号被涂改,但四科考试卷确认笔迹一致,杨婷婷指控不实。

福建省教育考试院新闻发言人对当时去采访的记者谈到:

至于这次河南曝出的四个地方的考生家长指控高考试卷策划篡改调包的事情到底是真是假,河南省教育考试院不妨及时公布这几名考生的四科考试卷,那么是离奇的惊天丑闻,还是个别考生编造谎言,不就水落石出了么?!


唐映红


答题卡是否被调包,现在分析很多,有人觉得这匪夷所思,从调包的操作和动机看,进行这样的调包操作难度很大,风险也很大,有“能量”进行调包的人,完全可以采取其它方式;也有人觉得一切都有可能,说不定有人胆大妄为加以操控,而且,举报者是实名举报,还有两人是检察官。对此,需要进行严肃的调查。由于河南省教育考试院是被举报方,因此,调查不应该由本省教育部门主导,而应该成立独立的调查组进行调查,国家教育部门和司法部门应介入调查。


如果“调包”属实,这将是惊天丑闻,表明高考严密的阅卷管理体系被攻破。但不能因丑闻就回避,只有直面这一问题,才能加强高考的安全管理,树立高考考试评价的公信力。有人担心此次丑闻太大,因此有关方面会加以掩盖,难以得到事实真相,这种担心不能说没有道理,但掩盖丑闻会制造更大的丑闻,这是基本的常识。在引起全国舆论关注,以及四名家长追问真相的情况下,彻查才是唯一的选择。


确认答题卡是否是考生本人的,至关重要,由于调包涉及到条形码、考生姓名、座位号、考生号、答题内容等内容,因此,调查组针对考生的答题卡进行鉴定,并根据鉴定结果进一步追查。从目前爆料提供的信息看,座位号、考生号都有被涂改,作文题也被指不是考生自己所写,但也存在疑点,诸如,如果要调包,应该条形码、考生姓名、座位号、考生号等,都被涂写后改为新的信息,因为这张答题卡是由其他考生答好调包而来,而模仿笔迹写作文的难度也是具有很大难度的。真相究竟是什么,需要公正的调查回应公众的关切,给考生负责任的交代。


而针对答题卡被调包的质疑,也有很多网友建议,应该公开试卷,允许考生查阅本身的试卷。就这起事件来说,要调查事件真相,肯定需要在司法部门介入情况下,由考生本人查阅自己的试卷是否属于自己。但是,从制度设计说,允许对考试成绩有怀疑的考生查阅本人的试卷,则不可行,因为试卷保密(对考生信息进行密封)原则,是保证阅卷公平公正的基础——包括这起调包事件,如果确被调包,也是由于有关人员违背保密原则,对试卷进行启封、调包——在知道考生本人的信息情况下,查阅甚至进一步重新评阅试卷,会带来一系列其他问题,包括有权有势者借查阅试卷的机会,重新阅卷,改高成绩。提高阅卷的安全性和质量,必须进一步强化保密原则,对整个阅卷过程严加监控,再就是提高阅卷人员的素质和责任心。


熊丙奇看教育


  高考答题卡被掉包?相信每个人对这个新闻都会感到震惊。

  4名来自郑州、洛阳、周口等城市的家长表示,4家孩子今年的高考分数与以往成绩、高考后估分严重不符;他们怀疑孩子的答题卡被人调了包,并向纪检监察部门实名举报河南省高考招生办公室相关负责人“滥用职权、组织考试作弊、内外勾结”。

  虽然有包括一名检察官在内的4名家长的实名举报,但事件从逻辑上还有很多疑点值得推敲。笔者也是一名招生考试系统的工作人员,在事情调查结果出炉之前我不下定论。但是从考试组织制度设计层面,捋一捋其中的逻辑:

 一、高考的制度设计存在考生答题卡被掉包的漏洞吗?

  高考试卷在流通、保管环节,全程在公安(武警)的守护之下,任何人均没有单独接触试卷袋的机会,要将两个考生答题卡掉包就更不可能了。

  考点监考员、试卷验收员是除考生外唯一有机会接触试卷的基层人员。由于每个考场的监考员均是每科开考前才抽签确定的,考生要完成4个科目的掉包,至少要买通8名监考员。实际上监考员在考场内没有作案的机会,首先考场内不会多余的答题卡、即使有缺考的答题卡开考15分钟后也已被流动监考员盖章作废;另一方面考场监考员的一举一动全程在视频监控之下,要完成掉包答题卡这样高难度动作几乎不可能。就河南这个事情,4名考生来自不同地区、不同考点,更说明了事情不可能发生在基层。

  还有哪些环节有人能接触到答题卡呢?扫描环节,而且这个环节相对考场内操作容易一些,但是其难度仍然很高。首先是全省数十万考生的答题卡集中扫描,作案者如何从全省考生中精准找到这要掉包、被掉包的8人四个科目的答题卡就是个大难题,且扫描地也是全程监控、有公安(或武警)监督的场所,要在层层监控之下完成8个考生全部科目的答题卡掉包,不知要烂掉多少人才能这样操作,难度有多大可想而知。

 二、如此高风险,收益有多大?

  今年河南一本线是文科547、理科499。而实名举报的4名考生中,仅有1人估分600多分,另外3人估分才500多分,说实话这分在河南真不算高。要知道高考试卷、答题卡此类均为国家绝密级材料,敢掉包答题卡一旦暴露必然重罪,而作案者冒如此大的风险、花如此大的代价(不知要买通多少人)竟然只选择几个500多分的考生下手,这样做的风险与收益,从逻辑上说值得吗?

  另一方面,作案者既然有掉包答题卡的本领,则为何不选择作弊而选择掉包?如用一份新的答题卡为自己的孩子重新作答,不需掉包他人答题卡,这种没有直接受害人的操作方式东窗事发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何必选择这种模仿他人笔迹作答、掉包的高难度途径?

  实际上,有钱或有权势的父母,需要通过这种高难度、高风险、低收益的途径为子女找出路吗?特长加分、自主招生、出国留学哪一条路不比掉包答题卡更容易风险更小?况且有钱有权势的人,相信其子女的道路早已铺好,什么大学毕业、什么层次的学历对他们来说根本就不是障碍。

  三、事件还有其它的可能性吗?

  这个问题在知乎上早就开始讨论,有人认为是这几个考生平时作弊或向家长虚报成绩,高考才展现真实水平。我说这种可能性并无恶意,但它确实也是一种可能性。

  笔者在广西的地方招考部门工作,2016年某考生的家长前来申诉,孩子参加了高考,但各科成绩均为0分,要求核实评卷是否有错或被掉包。当时家长走了正常成绩复核的途径,上级回复是成绩无误。家长不服,我们随后翻查了高考的缺考记录表,发现考生四个科目确实全部参加考试,于是再次申请区考试院核实情况,第二次申请回复仍为成绩无误。

  至此,我们发觉了考生的异常,全程均只有家长着急、孩子只一直陪同却从未发声。不得已我们从保密室内调取考生的试卷、草稿纸,发现考生的试卷上只有姓名,没有任何作答痕迹;再翻查监控录像,考生高考四科全程没有作答。考生此时才不得不承认,自己平时成绩很差,父母逼他参考高考,他就是要故意考0分给父母看的。这个例子很显然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缺乏信任和沟通,父母们无法获孩子的真实信息所致。

  关于此事,河南省教育厅已公开回应,纪委也已介入调查,希望事件调查结果早日公布,给4名考生、家长及全国关心高考公平的人民一个交待,也希望高考在一次次的质疑中经受住考验,越来越走向公平!

  一家之言,不喜勿喷,欢迎理性评论、交流。


高考与教育


我提出一种判断依据:判断是不是孩子说谎的最最有效办法就是用她的中考成绩来判断高考成绩的真实性。如果这个女孩中考成绩非常好,确实是凭自己本事考上郑州一中普通班的,那么可以肯定绝对属于有人掉包。如果女孩是以分配生的成绩进入郑州一中,那么掉包是有可能的。如果女孩是以交钱或开后门的方式进入郑州一中,那么掉包的可能性就为零。

看大家众说纷纭争论补休,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特别是文中郑州一中的考生分数估分与最终分数差别之大,令人乍舌。也与考生所说的平时考试600多分的差距也太大了。以我当过多年的监考老师(不是高考,但监考过程相似)的经验来看,我认为掉包的可能性几乎为零。特别是在郑州这样的省会城市,高考的监考之严与做这样手脚的概率几乎不存在。

那么现在只剩一个可能:学生平时考试成绩是作弊而来,她的平时成绩没有那么好,但平时成绩排名严重失实。这点从考生后来写的作文中看出来考生语文成绩应该很差,绝对不是630分成绩的水平。那么唯一的解释就是高考成绩出来后,孩子无法对家长交待此事,只好用更多的谎言去掩盖平时考试作弊这一行径。看到上面大家说了那么多,但没有一个人提出一个切实可行的评价办法。其实我认为在真相没有出来以前,判断是不是孩子说谎的最最有效办法就是用她的中考成绩来判断高考成绩的真实性。因为中考还是相对公平的一种考试,而且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中考成绩与高考成绩是成正比的关联关系。如果这个女孩中考成绩非常好,确实是凭自己本事考上郑州一中普通班的,也就是说,女孩如果以郑州一中录取分数线之内的成绩考入郑州一中,那么可以肯定高考成绩肯定没有反映出她的真实水平,绝对属于有人掉包。如果女孩是以分配生的成绩进入郑州一中,那么掉包是有可能的。如果女孩是以交钱或开后门的方式进入郑州一中,那么掉包的可能性就为零。

还有一种情况需要提醒大家,还要判断女孩当初是在河南何处参加的中考来判断中考成绩是否真实。如果在郑州考试,那么中考成绩应该真实可靠。如果在某些县里考试,那么中考成绩与高考成绩的正关联应该打个折扣了。

从目前展出的作文看,我认为女孩当初中考成绩绝对不高。那么剩下的推论就是女孩说谎了,平时成绩为假。


高教及考研领航专家


最新结果:成绩没有问题,笔迹相同,答题卡姓名与条形码信息一致。

近两年,不时冒出顶替别人身份上大学的新闻,不过那都是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的事情了,难道现在社会进步了,为了上大学,手段也与时俱进,更加高明了,直接把别人答题卡拿过来为我所用,这可真是把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活学活用、发挥的淋漓尽致,只是先生假如地下有知,估计也要被气得“横眉冷对”,直骂这些不肖子孙!

高考,对每个家庭都很重要,只要能够上大学,我想再贫困的家庭,砸锅卖铁也会供孩子读书的,因为这是当下改变命运的最直接的途径了!在巨大的诱惑下,如果有人铤而走险,那也不是不可能的,毕竟过去也确实存在考场舞弊的事情,但是这种“狸猫换太子”的事情,除了电视剧《包青天》里出现这种桥段,如果此事为真,那确实是多年来的头一回了!

难懂人性真的这么自私,可以为了一己之私,就断送其他孩子的求学之路吗?也许失去了这次机会,有的人可能就一辈子与大学失之交臂了,谁不是寒窗苦读,谁不想改变命运?这样的行为跟长春长生的高俊芳们有什么区别,都是违法犯罪!

当然,目前四名家长也仅是怀疑,出示的证据也需要去证伪,我相信在目前这种环境下,调查肯定是严肃认真的,一定会给社会公众一个交代,具体情况还是以调查结论为准!


打虎拍蝇


如果这件事经过查实,确实存在掉包行为,那将会引起一连串的连锁反应,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发挥失常”、高考分数和平时差距很大的考生申请政府信息公开,去查卷,去质疑,去维权.....

我想在这件事发生之前,大家从没想到过高考还可能存在这种操作手段

高考的重要性,我相信对大家来说都不言而喻,网上比较流行的一句话就是“穷人家的孩子想要出头,高考是唯一的出路”,且不论这句话是否正确,但是也反应了高考在大家心目中的重要性和权威性,但是,在如今一切都讲究公平、公正、公开的年代,又有谁曾想过高考的答题卡也存在被“调包”的可能呢?我相信脑洞再大的人也不会去想,也不敢去想,因为这种事情的性质实在是太恶劣了,一旦查实,这耽误的真的是孩子的一生。

还记得90年代发生的轰动全国的齐玉苓案件

陈晓琪冒充齐玉苓的名字,进入济宁商校学习,导致齐玉苓以为自己没被录取,从而失去了受教育的机会,这过程中滕州八中、滕州教委和济宁商校协助陈晓琪造假,使得陈晓琪能够顺利毕业,此后陈晓琪还冒充齐玉苓的名字参加工作,这个事件不可谓不恶劣,最终东窗事发,齐玉苓起诉陈晓琪和协助造假的单位,获得了胜诉。

时光轮转,回到了如今,偷用别人名字可能变成了偷换别人的答题卡,不得不说,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最终的调查结果还没出来,只希望这次能给大家一个公开、透明的答复,让我们了解事情的真相究竟是什么,还给孩子们多年努力一个公正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