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曾和上海齐名的武汉为什么现在落后那么远?

浩然之士


武汉之所以在现在的城市地位远逊于上海,主要是交通方式的转变——


从古代到现在,中国的运输经历了一个漕运——江运——海运的变迁。

唐朝的时候,大诗人李白讲“烟花三月下扬州”,当时有“扬一益二”的说法,扬州是可以媲美首都长安的大城市。可是现在的扬州就仅仅只是一个地级市了,连江苏省里都排不上号,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迁?

因为漕运完蛋了,京杭大运河在中国运输中的地位已经低到了忽略不计。唐朝的时候,扬州是大运河的起点,可以从扬州一直行船到洛阳,可是现在跟海运相比,每年运河那点运力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运河自然就不行了。

而武汉,其实就是近代的扬州而已。

坦率来讲,武汉现在也依然是中国最大的几个城市之一,华中第一城是妥妥的。但是武汉在民国时期是仅次于上海的全国第二大城市,现在为什么只是二线城市呢?

民国时期,中国的经济呈现出了南重北轻的局面。帝国主义国家的洋货要向中国倾销,却只能向南方倾销。为什么呢?因为中国交通太落后,铁路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大宗货物运输只能依靠船运。所以这个时候,长江就显得尤其重要。武汉扼守长江中游,辐射华中数个省份,从上海来的洋货可以在武汉登陆,从陆路分发到内地各省,武汉是外国势力向内地发展的极限。再向西走,由于河道开始狭窄湍急,则河运少了许多。所以重庆在民国时期比武汉落后很多。



不过在民国时期,武汉就是不如上海的,因为上海能实现江海联运。从海外来的船以上海为第一站,改为江船运到武汉。

那么上海现在为什么超过武汉这么多?

还是因为交通方式的改变。

武汉的确是外界向内延伸的窗口,但却无法向外链接——它毕竟是个内陆城市。

现代贸易,货运量急剧增大,几千吨吃水量的江船已经无法满足现代贸易,必须要万吨的海船才能直接做外贸交易。而铁路运输的发展,也让武汉的陆地分发窗口的角色大大弱化,因为从上海抵达的海船,可以直接通过铁路运输到全国各地,而不用再运输到武汉分发。

但是,武汉的区位优势依然明显。它地处华中枢纽,是铁路河运的交汇处。湖北省的发展政策依然非常偏重武汉,武汉的发展方式也比较健康。相信只要武汉现在的发现势头不变,将来也会列入中国的一线城市之列的。


小约翰


武汉也不见得比上海落后多少,今天,京武沪仍然是中国前三的城市。至于武汉和上海相比,也是各有千秋,各有特色,也是各有优劣。

当然,上海作为国家的门户,作为国家重点打造的金融中心,发展水平确实国内最领先,经济实力也是全国最强。这个我毫不质疑。

但是武汉也有武汉的优势。

一是,武汉的城市规模至今仍然比上海大得多,虽说大上海大武汉,但是大武汉更大!美国的间谍卫星遥测,武汉的城市规模至少有上海的2.5倍之多,单论城市规模武汉是全球第一大城市。庞大的城市规模,能容纳更多的人口,以及布局更多的产业。这说明,武汉的潜力也远远大于上海。

二是,武汉的区位优势远远好于上海。其实,武汉和上海是整个世界区位最后的城市,上海处于中国海岸线中心和长江出海口的交汇点,在海权时代有着无以伦比的优势。但是随着产业的继续升级,服务业所占比重越来越高,而重化工业所占比例越来越低,特别地,随着物流的精细化,还有B2C的兴起,大宗海运的优势不像过去的那么明显。陆权在大局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这样来看,武汉的区位优势全球首屈一指,正好处于中国的核心位置,华夏民族的龙脉长江和中国的国家脊梁京广线在武汉完美交汇!使得武汉四通八达,十二省通衢,全国都是武汉的腹地,包括上海!

三是,武汉的产业规模和结构远远比上海有优势。武汉是全球最大的汽车,钢铁,光学,半导体,建筑,通信产业中心。而上海,因为面积有限,退二进三,现在上海的工业大规模外迁,上海已经出现了产业空心化的现象,逆城市化也已经在上海出现,这对上海来说,不是一个好现象。

三是,特别重要的是,武汉的交通优势物流优势商品流通也远远好于上海。因为武汉是中国最中心的位置,全国几乎所有的骨干运输路线都在武汉交汇,海运空运铁路运输公路运输都在全国处于领先的位置,武汉有武汉铁路局,民航中南局,长江航运集团,内陆海陆空的交通规划都围绕武汉进行规划建设。在流通上,汉正街,是天下第一街,这里熙熙攘攘,天下客商汇聚于此。而没有听说上海在商品流通上有什么优势,还不如周边的小县城义乌。

其它的,武汉和上海都是势均力敌,彼此彼此。

政治地位,上海和武汉差不多,武汉历来也是统帅整个中南几省区的一线城市,从来也是大区机构的驻地,历来也是总督、将军、政治局委员的驻地城市。

科教实力是,甚至说武汉比上海略有优势。武汉有两所985高校,7所211高校。上海有三所985高校,9所211高校,上海确实略多。可是武汉还有中科院武汉分院,还有邮科院,还有光谷,还有中国科学院大学,还有铁四院,大桥局,中建三局,电气化局,隧道局,铁四院,二航局,武船核潜艇等等,无不都是国之重器。

所以,今天比较大武汉和大上海,应该是彼此彼此,仍然同样都是京武沪三大一线城市成员,同样引领着整个国家的发展。当前上海略强,但是武汉的潜力更大一些。


武大东湖


利益相关:我是武汉人。


这篇文章有很多干货,篇幅比较长(1200字),建议有兴趣的再看。


我并不认为,曾经和上海齐名的武汉,就真是曾经拥有和上海一样的地位了。30年代-40年代的上海,其实在全国属于独一无二的超一流地位,而就城市经济实力来说,武汉,天津,广州,北京,这些城市都只能说各有千秋。


有句话听了几十年:在中国被称为”大“的,除了大上海外,只有大武汉。


实际上”保卫大武汉“这句话是在1937年底抗战时期提出的口号,意思并不是是说当时武汉的经济实力可以和上海匹敌。而更多的是在说在抗日战争中武汉地理上的战略价值。

在1937年12月,全国的超过100万的大城市只有广州和武汉还在中国手里,而北京天津上海南京......已经全部沦陷,当时日本的进攻方向是从东向西沿长江逆流直上,所以当时最危险的是武汉。


武汉这个城市是哪一年出生的?在1927年汉口汉阳武昌这三兄弟首次被行政上划归成一个城市。但在连陆路交通都没有的时代,你硬要说非说它们是一个城市实际上很勉强,于是在1929年汉阳武昌又和汉口分了家。


所以在1937年12年喊“保卫大武汉”时,其实并没有武汉市。当时的武汉其实更多只是个宽泛的地理概念。



现在公认上世纪30年代中期是武汉的鼎盛时期。我们看看,当时武汉的差距和上海有多大。

第一,人口数量


从这张民国5000人以上城市的统计中,1935年的上海市人口有348万人,而同期的武汉三镇人口合计135万,只有同期上海的38%。而2017年的武汉常住人口占到了上海的45%。

1935年同期其他国内大城市的数据是:南京101万,广州115万,北平156万,天津106万。

所以从城市人口数量上来说,1935年的武汉三镇人口规模排名在上海北京之下。人口数量上和上海的差距其实比今天更大。


第二,工业实力


上面是汉口的数据,在工厂数量,工人数,资本,生产总值上武汉并不算是出类拔萃。


当时的汉口工业占到全武汉的80%,而即使加上汉阳武昌,从工业实力上30年代的武汉也不能和上海相比,当时的武汉在全国工业城市排名中,排名上海、天津、无锡之后的第四位 , 资产和年总产值居于第五位。(武汉近代工业发展与城市形态变迁研究:1861-1937)


一个让人震惊的事实:1933年武汉的工业总产值只有上海的4%-5%,排在全国第五位。即使是当时全国第二工业城市天津也只有上海的10%左右。

三,进出口贸易


接下来说到武汉的强项了,其实从晚清到民国时期,武汉真正的强项在于出口贸易。

当时的中国是个农业国,主要的出口品是茶叶,桐油,棉花,牛皮,猪鬃。


汉口是当时中国内地最大的农副产品出口贸易中心,到1930年的统计,从汉口出口的农副产品占到了全国出口的17.5%。这一点上武汉确实不比上海落后多少。


但我们也要看到,汉口当时的这种地位,是由于当时全国陆路交通不发达的状况造成的。对于内陆各省来说,当时通过长江水运几乎是唯一可行的货运通道。所以汉口的出口量才会这么大。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武汉在历史上的领先,其实更多的是由于地理条件,战略地位,政治重视而加了分,至于实际的工业和经济实力,虽然也可以谈得上是一流。(排除掉上海这个超一流城市后)并不是什么“和上海并驾齐驱”。


至于今天,在失去了过去的交通和战略地位后,武汉不过是回到了他真实的硬实力水平上而已。


武汉的未来,还看我们今天能不能把握住新的机遇。


闭家锁的红枫


这个问题本人简单的聊一聊,要聊深了估计又过不了关,所以尽量不说敏感地方。

有人一听说武汉叫大武汉就不以为然,说武汉人会吹牛,那么小编给你看看张之洞在武汉的时候,武汉的经济实力和1937年武汉大会战的时候武汉地位,这都是大武汉的来历,最后在来分析一下武汉为什么在1984年--2005年的20年的武汉萎靡不振徘徊不定,暨05年以后又重新开始复兴之路。

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对武汉建设与发展提出了宏伟的规划与要求,“为武汉将来立计划,必须定一规模,略如纽约、伦敦之大”

小编从来都是数据,新闻报道说话,不相信的可以去找出处,自己体会。

1张之洞时期武汉的经济工业实力

“由于张之洞的开创之功,武汉成为清末仅次于上海的近代大都市,张之洞可以说是武汉第一功臣。



上图为2018/3/28,“张之洞与武汉博物馆”终于在中国最早的钢铁联合企业――汉冶萍公司成立110周年之际,向中外游客免费开放。

从52岁来汉,到71岁离汉,在他之前,武汉地区没有一家官办或民营的近代工厂。

张之洞督鄂18年,创办亚洲最早的钢铁企业——汉阳铁厂;创办湖北枪炮厂,使“汉阳造”闻名全国;设立纱、布、丝、麻等轻工企业,打破了国外企业的垄断格局;广开学堂,奠定武汉一个多世纪的科教优势;修筑平汉(北平至汉口)铁路等交通体系,奠定武汉“九省通衢”格局。


20世纪初叶,武汉成为中国第二大对外通商口岸,是中国钢铁工业的发祥地,以“东方芝加哥”驰声于海内外。

1890年诞生的汉阳铁厂,是当时中国第一家,也是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从此,中国钢铁工业蹒跚起步,被西方视为中国觉醒的标志。

1894年6月30日,汉阳铁厂的第四个年头,以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炼出了中国第一炉钢水,震动世界。到1910年,钢铁产量为17万吨,而全长1214公里的京汉铁路,它所用的铁轨有1000公里都是汉阳铁厂的产品。



1890年建成的湖北枪炮厂,从1896年开始,“汉阳造”武装了无数中国武装力量,可以说,“汉阳造”是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元老。

洋务运动后,武汉开了21家工厂,其中17家是张之洞办的。当时全国17%的官办工业都在武汉,冶炼、造纸全国居首,纺织仅次于上海。1911年世界博览会上,10项产品代表“武汉造”获奖。

毛伟人曾多次强调:“讲到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湖北的工业基础,如汉阳铁厂、纺织厂、兵工厂、京汉铁路,都是张之洞带头办的。”


2民,国时期,武汉是第一个直辖市

1927年1月1日,国民政 ,府在汉口开始办公。国民政,府将武昌、汉口、汉阳三镇合为京兆区,定名“武汉”,作为中华民国临时首都。


抗日战争,全国保卫大武汉,武汉是中国的仅次于上海的工商城市,南京陷落后,武汉更成为抗战的政治、军事和经济中心。日军进兵武汉,意在围歼中国主力,打击中国民心士气,尽快迫使中国政府屈服。日寇攻占武汉,目的之一摧毁中国最后的重工制造中心;之二打通南北日军交通线;之三迫使中国投降 ,日军虽然攻占了武汉,但其速战速决,迫国民政府屈服以结束战争的战略企图并未达到,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虽然武汉最终失守,但“武汉会战”却有着重大的意义。会战中,中国军队歼灭日军十多万人,同时大量消耗了日本财力,争取到时间把工业迁入西南和西 北地区,为相持阶段作了重要的物资准备。自此以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日军再也没有能力调动 40 多万大军作战略进攻性的大会战了。

武汉所有可以搬动的东西都转移到重庆四川湖南等等,武汉的家底一滴不剩,搬不走的一把火,一烧了之,也不能留给小鬼子。




新中国成立后,武汉仍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城市。“一五”时期,武汉新建、扩建工厂达160多个,代表企业有武钢、武重、武锅、武船、国棉一厂等。


真到80年代武汉GDP还是前面前四,北京上海天津武汉,85年左右广州超过武汉,武汉开始了徘徊不定,经济地位输于许多沿海地级市,这个原因小编不细说了,说几个要点,不一一具体说

1主要开发沿海,扶持沿海,内地不怎么管了

2为了支持沿海发展,武汉税收比例太高,放血太狠,

3整个中部塌陷,后来搞西部大开发,有税收政策优惠,厂家越过中部直接去了西部

4部分领导不力也是主要原因



近10年武汉醒了,复兴之路越来越好,GDP从最差的时候第17名次,又重新回到前8.9名,在给武汉十年时间,一定不会叫你失望,


武汉木兰家家度假民居


一个城市的兴起和衰落跟国家政策密切相关,上个世纪80年代,是沿海经济和西部大开发,所以,上海,重庆和成都顺势兴起。现在中国的政策转为内需,城市群,长江经济,属于武汉的时代已经来临。武汉将会赶超上海,挺起中国的脊梁!


一路有你总有你


一是上海比武汉早开放20年。一步领先步步领先;二是国家对上海的政策倾斜。这是其它城市无法比拟的,上海有大汽车、大飞机、大船舶、大石化、大钢铁等。三是上海国家定点有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黄金交易所、外汇交易所等金融市场机构,还有浦发银行,交通银行等金融总部等。


金融老兵新生


怎么说呢我湖北人嫁到武汉的,我觉得武汉挺不错的来武汉十年了变化超级大,武汉不如上海,地理位置周围浙江江苏,上海有海,城市人性格,上海那边好多浙江人爱拼博心气高,好强,武汉人性格比较爱玩随性一些,武汉湖北省独大周围资源帮衬远不如江浙沪啊,武汉会越来越好的,最重要一点一定要留住人才,那么多大学生不要毕业了都跑了


小克165621200


武汉人的真实感觉是政策,近代大上海,大武汉是因为都是通商口岸民国更是一度成为首都。明白了吧如果当年在开放上海时就第一批开放武汉。差距就不大了。上海集全国之力建设。武汉只能集全省之力自我奋斗。这就是原因


辛凡2


这个问题本身就有挑拨的意味,估计又会一帮骂战,但还是来答下。

清朝初中期不注重海权闭关锁国片板不得入海,所以陆地是重中之重,上海在清朝时是属于苏松道下的上海县,那时江浙一带还是苏杭主力,而武汉还没诞生,那时是武昌县,汉口县(含汉阳县城),但九省通衢(当然那时也没九省这词)的便利一直是交通要通,清末民国初,鸦片战争打开国门,沿海的作用就越来越占优势,上海被半殖民后,就成了苏杭的出海口和长江沿路的出海口,同时也是南北和日本朝鲜水运交通的补给站(那时的船只续航能力跟装载的煤多少相关),还成为了当时期货金融的集中地,而武汉清末洋务运动中张之洞在汉阳建立汉阳兵工厂,汉阳铁厂等等大型的工厂,从而使武汉成为了工业重镇,1927年武昌县和汉口含汉阳县合并成武汉市,民国末年,武汉工业重镇,上海金融重镇的格局成就了大武汉大上海的称呼,但改革开放前金融无法说起,工业因冷战备战原因分散,同时向四川和山西等等易守区发展。

改革开放后沿海的作用再次被激活,同时金融也被激活,上海这颗东方明珠的作用愈发凸显,而且上海从1927年至今一直是中央直辖市,这才有了上海的再次腾飞,而武汉工业一直得不到太大的发展,而南京长江大桥的建成大型海船再也无法在丰水期到达武汉,九省通衢的作用减半,陆路交通的发展又使的武汉得跟同为中部重要枢纽的郑州进行贴面竞争,发展不如上海理所当然,但随着外贸市场的逐渐减缓,中国内需市场的逐渐扩大,武汉又再一次的回到了大众的眼前,于是就有了现在的武汉跟南京比较,跟郑州比较,跟长沙比较,跟杭州比较,跟上海比较,其实这也侧面的证明了武汉作用的凸显和地位的提升。


观其徼


一个国边,一个国腹,外国人再有胆也不敢在强占了你国家的时候深入腹地啊,但要交流要生活要赚钱啊,肯定就选个离海近的,随时可以撤,一开始国家穷没钱又想创汇就只能那里发展的好就节约成本的往那靠,现在有钱了,武汉国之中心的宝地,国家现在政武皆强,肯定就会以中心为辐射的向外发展政治经济了,只需要十年武汉赶超上海只是顺时而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