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广东的“广”字指哪里?

云行雨见闻


看了这些回答,把老马急死。

没办法,忍不住回答一下。

很多人知道湖北湖南过去叫湖广,却没有人知道,100万年以前,这里叫汉广,都城叫广汉。



象形文字汉是天上的银河,也指天上流下水,流进山川和大地的样子。有时用土字加在繁体汉字下面,表示江河冲击出来的土地。繁体的广呢,意思接近汉,表示一望无际广阔的田野。特别指那些人类用堤坝挡住江河构成的大片平原。

那么,古代巨大的江汉平原就叫汉广,后来云梦泽改名叫洞庭湖,这里就叫湖广。作为行政单位,湖广就指湖南湖北这环绕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平原的广大地区。

湖广(汉广)地势图:



广南就是汉广和湖广以南,广西是广南西路的缩写,广东是广南东路的缩写。

明白了? 明白了就点赞转发,以示天下。


幻想的野草


很多时候我们会疑惑,中国的省份很有意思,河南河北的“河”指黄河,湖南湖北的“湖”指洞庭湖,山东山西的“山”指太行山,那么广东广西的“广”指什么呢?

几经查找,小编终于得出答案,原来这个“广”指的是梧州市。可是以梧州区分东西两省,为什么会得名广东广西呢?这个故事就要从西汉武帝平定南越开始说起了。

大秦统一六国之后,派出大将南征百越,当时设立桂林郡、象郡,并没有广东或者广西这样的地理概念。秦灭之后,大将赵佗派兵据守各路隘口,独霸岭南,自此建立南越国与中原朝廷分庭抗礼。

西汉建立后,这种汉越对立的局面一直持续到武帝时期。而武帝何许人也?北击匈奴、拓土千里,怎么可能容忍一个南越朝廷雄踞帝国南陲?于是在元鼎五年派出大军往征南越,汉军一路势如破竹,南越很快被西汉并入版图。

与前朝不同的是,这次汉武帝一下子设立了9个郡,辖地囊括今天的两广,而管理这九郡的治所就设立在今天的梧州市万秀区。

当然那个时候还不叫梧州,为了贯彻皇帝“初开粤地,宜广布恩信”的旨意,当地官员便将治所命名为“广信县”。此后这个名字便在两广行政范围的划分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广信县地处古南越国的中心位置,漓水和西江在此交汇,地理优势十分明显。在那个陆上交通不甚发达的年代,广信作为岭南首府,在治理南中国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西汉的交趾部、东汉的交州均设治所于此,今天的广州市也好,南宁市也罢,尽管如今是千万人口级的大城市,但在广信为南国要冲的年代连个小村落也算不上。两汉以后,岭南的行政格局大体没有太大变化,直到宋朝时两广分治。

严格来说,广东广西的称谓是从宋代开始的,宋代的省级行政单位称为“路”,如今的两广在当时统称为广南路。但是广南路地域辽阔,辖区内文化差异很大,为了更为有效地管理,宋朝皇帝决心把它一分为二,选择的分界点就是赫赫有名的广信县。

从此,广信县以东称为“广南东路”,以西称为“广南西路”,简称“广东”、“广西”,在后来的演变中逐渐形成今天的“广东省”和“广西省”。


地图帝


广东、广西的名称始于宋代,“广”指的是两者的分界线广信县。

广信,是汉武帝平定南越王国后到三国孙权时期的岭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从公元前106年起历经300多年,被誉为“岭南古都”。广信字面意义来源于“初开粤地,宜广布恩信”这句话。

如此闻名的古地名,那它到底位于什么地方呢?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广信县治应在今天的封开县境内;一种说法认为广信县治设在今天的梧州市内。

认为广信治所在今封开境内的说法由来已久,宋代《太平寰宇记》就认为是今天的封开县,从1947年开始,陆续有广东学者通过考证、辨析,认定广信治所在今天的封开县,并提出“封开是岭南文化的发祥地,岭南文化古都”。

但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大多数学者认定古广信城在明清时期的苍梧县城附近-,也就是今天广西梧州市万秀区范围内。


云行雨见闻


这个以前很多人回答过的,以前广西广东合并作为一个行政区域,汉朝时叫广信府,后来宋朝改叫广南府,广东广西大名字叫广南,政府驻地在现在的广西梧州市,而在东边的广东被叫广南东路,在西边的地区被叫广南西路,简称广东和广西,这个最早的叫法,一直沿用到现在,广东广西人也称为广府人,而广字,据考察,乃是皇帝所赐,意思就是,梧州在三江合拢之地,平原辽阔,意为广,广字就这样沿用下来了。事实上,真正最早的粤语也是从梧州过来的,广西叫白话,广东人叫粤语,都是一种语言的不同称呼。有关广东广西的划分,后来又有了些新说法,比如有人认为,是以广东广西边界的十万大山为界,东边叫广东,西边叫广西,而十万在壮族中,是一个口译音,意思是高大,可以顶到天,十万不是数字,而是一个口译音,而当时的广西包括现在的湛江和海南岛,最后一种说法,就是当时宋朝,湖南省不叫湖南,叫湖广,现在很多粤北人民还用湖广称呼现在的湖南,而湖广东面就是广东地区,后来外省中原人过来时称我们是广东,湖广东边,西边的叫湖广西边,简称广西,这些都是不无道理。多谢关注。



欧阳老师广州


“广”指广信。即是现今的广西梧州市。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取得岭南地区设立“桂林、象、南海”3个郡。

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朝对岭南进一步细分行政区域,置8县,四会县隶属南海郡;广信、谢沐、高要(今广东肇庆)、封阳、端溪5县隶属苍梧郡;高凉县、临允县隶合浦郡;统属交州。其中广信建县于汉武帝元鼎六年为苍梧郡治所以。时刚平南粤,取“初开粤地,宜广布恩信”之意。即是用今天的话可以这样理解,当时汉朝重新将岭南地区划分,多设立了几个郡,郡相当于一个省的意思,其中广信就是苍梧这个郡的行政中心,郡治所在,那些行政机军权政府机构都在郡治那里。而在南海啊苍梧啊还有合浦啊这三个省又独立划分为一个行政区域,叫做交州,这三个省都受交州管理。

到汉武帝时,平定了岭南之乱,又再次进行划分, 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儋耳、珠崖九郡其中设在苍梧郡广信(今梧州市)的交趾部,统管岭南九郡。东汉末,交趾部改为交州,除监察权外,还拥有军政大权,成为郡上一级政府,地方行政制度也就从郡县二级变为州、郡、县三级。元封五年(前106年),武帝将交趾刺史部移治苍梧郡广信县,统辖岭南的苍梧等9郡,广信成为“岭南要地”,岭南首府。然后又经过多朝变更,一直将岭南的地盘划来划去,但广信作为岭南中心一直没变过。

这种情况一直到南北朝时期,264年(吴景帝永安七年),东吴把南海、苍梧、郁林、高梁4个郡(今两广大部)从交州划出,另设广州,州治番禺,广州由此得名,862年(唐懿宗咸通三年),中央又将岭南道以广信为界划分为东、西道,广信之东为之广信东道,广信之西为之广信西道。这就是广东广西的名称的来历。

《续汉书·郡国志》:‘苍梧郡广信。刘昭注:汉官曰:刺史治’。县名广信者,谓初开粤地宜广布恩信也,是可以知交州刺史治广信县矣。至孙吴黄武七年,割南海、苍梧、郁林、高凉四郡立广州;交趾、日南、九真、合浦四郡为交州。俄复旧。永安七年又立交广二州,广州之名始于此。所以名广州者,因刺史治在广信,乃取县名之一字以为州名耳。迨及宋时分广东路、广西路,于是有广东广西之名矣。元明本朝因之。汉之广信,今之梧州市。交州刺史治广信,统领三郡,今分三郡之地为二省,广信以西,广西也;广信以东,广东也。吴以广名州,本于广信;宋以广名路,亦本于广信也。若湖广之名始于元明时,元以前乌有湖广之名哉?”注:公元228年分设广州,比《三国志·吴书》所记略晚,但广州之名始于吴,264年正式分定,是一致的。古代广信是岭南最早的首府,是粤语发源地,是在秦汉时期就是沟通岭北岭南的交通要道,是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最早的交汇点,是汉代海陆丝绸之路最重要的对接点。直到清代的两广总督府府治还选择在梧州,统领两广。(说到这里可能有很多广东的朋友听多的旅游宣传来喷我,非要说两广总督府在封开县属肇庆了。我的建议是多看史料少看宣传,现在的为了争个名人和古迹搞旅游真是什么都编得出来。就象梧州市那边旅游宣传也咬着一句”舜崩于苍梧“硬说舜帝死在那埋在那一样,但当地人根本不信。太扯了。)

现代的广西梧州市可能连个三线城市都算不上,比广州更是远远没办法比,好为什么在唐宋时还是这么,重要,甚至是南宋时期的国家造币厂所在地呢?其实拿起地图就很好理解。

两广的地形从东到西是东边平缓从现在的粤西部开始越往西,越是山区延绵,广西从东到西是丘陵地带到溶岩石山地带然后到高山大岭,越往西就越山,以前没有那么多高速公路和二级公路,最快捷方便的道路就是水路,而广西的水系,大家从地图上可以看到呈倒树枝状分布,95%以上的水都会最后交汇于现今的广西梧州市形成西江一路直入广州市,而西江与东江交汇于入海口不远处,形成了珠江水系。换句话来讲梧州市的地理位置刚好卡在两广之间,而且卡在广西省的出水口上,当时山路难行,猛兽什么的也多,这个出水口就成了咽喉要道,从水上无论是往下往上,去哪里都很快捷方便,而且灵渠沟通了湘江,无论是从广西去中央或是从梧州直落广州转东江上中央都很快捷方便,行兵,还是信息沟都比任何陆路要快要稳要好。

就连当时国民政府的北伐也是坐运兵船从广州经梧州转的北方。所以为古时什么会挑广信作为岭南行政中心,就很好理解了。

也正是因此,虽然史书所载无多,但其实但凡在岭南在战况,梧州一定会受到波及,就是太平天国在梧州也围打了一个多月,据地方志记,江水尽红,死者无数。梧州市博物馆里有十九世纪的所有火炮类型实物,比中央军事博物馆的还全。但是却全部捡垃圾是从江里捞出来的。捞出来的炮弹无数,更奇怪的是捞出来炮弹却没有一个能放进捞出来的炮筒。为什么会在江里有那么多的火炮,历史学家也不知道是为什么,因为地方志也没有记载是为什么。


用户101550121599


指的是广信的“广”,就是现在的梧州市。古时水路发达,北方进入广东都是从湘江经秦始皇开凿的灵渠进入桂江经桂林到珠江的西江的,而广信就在两江交汇的丁字路口,向东就是广东,向西就是广西,解放后修了国道后才慢慢废弃了这条走了两千年的水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