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为什么非要占领克里米亚,如果普京卸任,他的继任者会不会归还克里米亚给乌克兰?

韩在俊


国内有些人认为俄罗斯当初夺取克里米亚是一个错误,这个观点的主要理由是俄罗斯因为夺取克里米亚而失去了乌克兰,并且遭到西方的孤立和制裁,得不偿失。

实际上要看到,至少从亚努科维奇被颠覆开始,乌克兰的脱俄倾向就已经非常明显了,2014年3月,克里米亚举行公投宣布独立,之后并入俄罗斯。对于俄罗斯来说,这是在乌克兰已经倒向西方后的止损策略,俄罗斯已经失去了乌克兰,如果不收回克里米亚,克里米亚也就会随乌克兰一并失去。这不是在失去乌克兰还是失去克里米亚当中选择,而是在失去乌克兰或者失去乌克兰以及克里米亚当中作出选择。而这个选择,对于俄罗斯来说并不难作出决定。

至于说俄罗斯因为克里米亚而得罪西方,被西方孤立,这是事实,但问题在于,即使没有克里米亚问题,西方也没有放过俄罗斯,而且有了克里米亚,西方也没有真和俄罗斯兵戎相见。连此次美俄元首会晤,克里米亚都没有像欧洲一些国家特别是乌克兰所希望的那样成为焦点,虽然西方不承认克里米亚的归属变更,但不承认就不承认呗,又阻止不了俄罗斯在克里米亚行使主权。

最后,关于乌克兰和俄罗斯的关系,会不会因为克里米亚,俄罗斯和乌克兰就从此成为不共戴天的敌人还真难说,乌克兰政局多变,什么都有可能发生。有的时候,想得太多,并不是有智慧的象征,只是没勇气的表现而已。


叶海林


这是一个五千多字的长回答,我们将会回顾俄国历史上两次克里米亚战争的经过。并以此来说明,克里米亚对俄罗斯民族的重要性,对克里米亚战争不熟悉的朋友可以看一下。

所有认为俄国会放弃克里米亚的人,大概都不知道克里米亚和塞瓦斯托波尔对俄国意味着什么,它是俄国的伤心地,也是英雄城,是强者才配拥有的土地,也是俄国能够保持强势与西方抗衡,甚至威胁欧洲的柱石。

今天借这个问题,我们来说说俄国历史上两次克里米亚战争,以及克里米亚的战略意义。

克里米亚半岛就像一只伸展开全部触角的巨型章鱼,长年不动地悬浮在黑海北部海面上。向北与欧洲大陆一条仅数公里宽的地峡相连,向东与大陆隔刻赤海峡相望,围合起来的海域称为亚速海。

克里米亚半岛的曲折的海岸线形成了数个天然港口,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塞瓦斯托波尔。

因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克里米亚成了连接欧洲和中近东的重要海上通道,它的南部海岸与土耳其遥遥相对,西部面对的则是东欧的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

第一次克里米亚战争,爆发于1853年,从表面上看战争的引爆点是宗教问题。

但说句难听点的话,宗教问题永远都是盖在利益纠葛上的一块破布,需要时就盖一下,不需要时就赤裸相见。

1853年7月初,俄国为了争夺巴尔干半岛的控制权,出兵8万人占领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两个属国。10月,土耳其政府向俄国宣战。至此,第一次克里米亚战争(也称“第九次俄土战争”)在遥远的多瑙河岸边爆发。

公允的说,以当时沙俄的势力,吊锤老迈的奥斯曼还是有点胜算的,但问题是不愿意沙俄势力扩张的英、法都在站在了奥斯曼背后。

11月30日,俄国黑海舰队从塞瓦斯托波尔赶来,与土耳其舰队爆发锡诺普海战。俄舰队大获全胜,俘虏土耳其指挥官奥斯曼—帕夏,土耳其7艘护卫舰和2艘轻巡洋舰被击沉,土军死伤3000人。

锡诺普海战作为木制风帆战舰最后一次大规模的交战而载入史册,但这也是俄罗斯黑海舰队最后的辉煌。

英法两国发现土耳其人实在难堪大任,马上撕下遮羞布赤膊上阵。1854年1月4日,英法舰队进入黑海,为土耳其运输船队护航。

这只通过博斯普鲁斯海峡进入黑海的英法联合舰队,拥有25艘主力战舰,其中超过100门舷炮的军舰便有8艘(法国5艘,英国3艘)。更为重要的是英法两国的军舰已经普遍采用了风帆和蒸汽混合驱动,拥有非常明显机动性优势。

反观黑海舰队依旧采用原始的风帆动力,战前向英法订购的蒸汽动力战舰也被英法扣留,军事技术上的代差,让曾经拥有4艘120门炮战列舰,12艘84门炮战列舰和4艘60门炮巡洋舰以及大量辅助舰的俄国黑海舰队不久就消失了。

获得后勤补给的土军士气大振,迅速在西塔特击败俄军的进攻。1854年3月英法两国的陆军也赶赴土耳其前线。

随即,英法对俄罗斯宣战,三大列强悉数登场一齐登场。战争不仅在黑海、巴尔干和高加索进行,而且扩大到波罗的海、白海和远东地区。

本来,俄国沙皇尼古拉一世寄希望于普鲁士、奥地利两国的帮助,他对英国特使讲:“你们不要以战争威胁我,而我可以依仗柏林和维也纳。”

但不成想,普、奥两国自己也有小算盘。奥地利同土耳其签订条约,土耳其同意赶走俄国后,由奥地利接管俄国占领的两个公国。

为此,奥地利在边境陈兵8万,向俄国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俄国立即从两公国撤军。

朋友加兄弟的奥皇弗兰茨·约瑟夫一世的背叛,沙皇感觉到非常愤慨,他感觉自己掉入了一个可怕的陷阱。而这时候,奥地利皇帝却春风得意,忙着大操大办迎娶来自巴伐利亚的茜茜公主。被奥地利刷了一把的俄奥关系,从此后就再也没有好过。

严重孤立之中的俄国,不得不迫以70万兵力同约100万军队的同盟国进行战争,面临优势敌人从各个方面发动进攻的窘境。

1854年,取得了黑海制海权的英法联军在克里木半岛强攻登陆,开始围攻塞瓦斯托波尔要塞。

塞瓦斯托波尔是一个天然深水亮港,可以驻泊大量海军舰只,俄军黑海舰队就以这里为母港。城外是连绵的高地,要塞临海一面有海岸炮台13座,火炮611门,易守难攻。

1854年的塞瓦斯托波尔城还没有完全要塞化,因为之前俄军并没有预料过,要在此地打一场防御战。

面对实力强大的联军舰队,黑海舰队被迫将5艘战列舰和2艘巡航舰自沉于港口入海处,其余的帆力船和所有汽船及蒸汽巡航舰参加要塞保卫战,大约有1000门舰炮先后被搬至陆地,海军官兵也上岸充实守城部队。

为了抵御联军的进攻,塞守备部队在居民的参与下,构筑了一道长7公里长,由8座棱堡和大量中间工事组成的防线。

1854年9月,联军从三面包围了塞瓦斯波托尔,法军在西南方,英军在东南方和东方,联军舰队在海上游弋,血腥的塞瓦斯托波尔攻防战就此展开。

为了保证进攻火力的密度,联军陆军要求战舰上的舰炮也参与对要塞的轰击。1854年10月17日,联军海军列队与塞瓦斯托波尔的要塞炮展开炮战,但结果是英法海军受损严重,但收效甚微。

这成了此后海军操典上的一条铁律,“永远不要和要塞炮对轰”。

随后,战役演变成了比拼炮火的大赛,但相比于联军能够源源不断获得补充,俄军的火力越来越弱。尤其是俄军解围计划失败,白白伤亡了一万有生力量。到这时,瞎子都能看出,塞瓦斯托波尔的陷落只是时间问题。

穷途末路中,绝望的俄国沙皇尼古拉一世选择了服毒自杀,儿子亚历山大二世继位。

老沙皇时候,塞瓦斯托波尔的攻防战并没有平息,1855年9月,联军在围攻了11个月后,已成为废墟的塞瓦斯托波尔终于陷落。

1856年3月,沙俄被迫在《巴黎和约》上签字,第一次克里米亚战争结束。战争期间,俄军损失52.2万余人,土军损失近40万人,法军损失9.5万人、英军损失2.2万人。

战场上的失利,让俄罗斯被迫在谈判桌上接受苛刻的条件。《巴黎和约》规定,俄罗斯不得在黑海拥有舰队和海军基地、不得在波罗的海阿兰群岛上设防、将比萨拉比亚南部割让给土耳其,摩尔达维亚、瓦拉几亚和塞尔维亚三公国由列强集体保护。

作为联军的主力,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俨然获得了欧洲盟主的地位,他为了纪念这场战功,将巴黎一条街道命名为塞瓦斯托波尔大街。

克里米亚战争是世界史中的第一次现代化战争,对世界产生诸多意义深远的影响。

在这次大战中,新式线膛步枪、蒸汽动力战舰、铁路、有线电报等科技发明在战争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同时,南丁格尔的战地救护医院,也第一次出现在克里米亚战争中。

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让俄国充分认识到了农奴制腐败和无能。由农奴组成的俄军与英国、法国自由民组成的军队,在战斗意志上的巨大差异,导致俄皇亚历山大二世在1861年下诏废除了农奴制,将俄罗斯君主制改造为君主立宪制,为俄罗斯19世纪后半期的中兴奠定了基础。

还因为这场战争,俄罗斯担心自己在北美的属地阿拉斯加,可能会遭到英国的报复而被抢走,因此迫不及待的贱卖给了美国。美国最终以720万美元的微薄代价,买到了阿拉斯加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折合1美元两百多亩。

另外,被堵住西进欧洲之路的沙俄,将目光转向了东方的老大帝国。1858至1864年之间,沙俄与清朝签订《瑷珲条约》 、《中俄北京条约》 及《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使中国失去了15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亚历山大二世还在海参崴(符拉迪沃斯托克)设立了远东总督府,使中国完全丧失了日本海的出海口。

时光匆匆流逝,87年后,克里米亚重燃战火。这次对决的双方变成了,希特勒驾驭的第三帝国钢铁马车和斯大林统治的苏俄。

1941年6月22日,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出动190个师550万人、4900架飞机、3700辆坦克、47000门大炮、190艘军舰,从北方、中央、南方三个方向以闪击战的方式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这场代号“巴巴罗萨”进攻计划的实施,标志着苏德战争的全面爆发。

在希特勒:“列宁格勒第一、顿涅茨克平原第二、莫斯科第三”的命令指导下,德军大范围穿插钢铁洪流狂飙突进,仅半个月时间里,苏军就有89个步兵师、20个坦克师被歼。至11月,德军已经深入苏联腹地850~1200公里,使苏军损失了约700万人,其中被俘者高达300余万人。

苏德战争爆发后不久,希特勒便指示南方集团军群尽快攻占克里米亚,并通过刻赤海峡进入高加索。

这一行动,既可以解除以克里米亚为基地的苏联空军,对罗马尼亚油田普罗耶什蒂油田(德军重要燃料来源)构成威胁,又能够促使土耳其在政治上靠近德国。

德国第11集团军的曼施坦因上将(当时还不是元帅),在克里米亚的运动战中展现出了极高的军事素养,德军在没有坦克、没有制空权的情况下,迅速击溃了苏军的抵抗,缴获816门火炮和221辆坦克,俘虏苏军达10万之众。

到1941年11月16日,除了半岛南端的塞瓦斯托波尔要塞外,整个克里米亚都落入了德军之手。但在塞瓦斯托波尔面前,曼施坦因将面临一场惨烈的攻坚战。

塞瓦斯托波尔经过第一次克里米亚战役后,整个城市都堡垒化了。在绵延360公里的矩形地带中,配置了12个永久要塞群,所有要塞周围都被混凝土装甲板覆盖,并用地下通道和小型铁路连接,在山地部分设置大量暗堡和火力点,所有要塞炮塔都是下沉式安装且具有优良射界,要塞的弹药大多存放在深入地下30米的“库拉贝”主弹药库中,可谓易守难攻。

1942年6月6日,203个德军炮兵连云集要塞北部,发起二战中德军最疯狂的一次炮击作战。为了击破要塞壁垒,德军动用包括3门超级巨炮(420毫米口径的固定式臼炮“刚玛”、610毫米口径的自行臼炮“卡尔”、800毫米口径的列车加农炮“古斯塔夫”)在内的1275门火炮和300余架飞机。

列车加农炮“古斯塔夫”连续发射重达7.1吨的穿甲弹,击穿8米厚的防护层,引起震撼全岛的地下弹药库大爆炸,断绝了苏军北部要塞群的弹药供给。 

随后,有“雷神之锤”之称的“卡尔”登场了。“卡尔”的射速较快,重达2.2吨的610毫米口径高爆弹被倾泻在要塞周围,4米厚的水泥装甲板被打成碎片,要塞内部逐渐暴露。

紧接着,德军第8航空军倾巢出动,展开每天1000架次的波状俯冲轰炸,迫使苏军向要塞内部退却。

不仅如此,为断绝苏军的突围和增援,420毫米口径的“刚玛”对要塞周边进行了地毯式轰击,1吨重的炮弹将要塞周围的所有道路和铁路全部化为粉末。

随着超级巨炮的不断轰鸣,一天之内,就向塞瓦斯托波尔市区倾泻了6.4万吨炮弹,整个城市在浓烟和烈火中崩塌。

7月4日,被压缩到要塞边缘的9万多苏军残部已难以为继,不得不放弃抵抗,苦苦支撑了250天塞瓦斯托波尔陷落。

此战,德军死亡约2.4万人,罗马尼亚军队损失1800余人,俘虏苏军9万余人,缴获火炮460门。曼施泰因凭借战功,被希特勒晋升为元帅。

塞瓦斯托波尔陷落后,苏军一直想要将其收复。

1944年4月8日,苏军乌克兰第4方面军和独立滨海集团军47万人,在黑海舰队和亚速海区舰队配合下,实施了登陆作战,拉开了收复克里米亚的战役。

1944年的德军已是强弩之末,但为了掩护德军的巴尔干战略翼侧和海上交通线,依旧驻扎着19.5万人。

虽然,德军为了固守克里米亚构筑了多条防线,但苏军的战争投入已呈现压倒性优势。苏军人员比德军多1.4倍,火炮和迫击炮多70%,坦克和自行火炮多1.6倍,飞机多7倍以上。

在苏军强大火力倾泻下,德国第17集团军迅速崩溃,退入塞瓦斯托波尔市内死守。5月5日,苏军近卫第2集团军突入市内与德军展开巷战,并于5月9日解放全市。

至此,这座浸透着无数英雄鲜血的城市再次回到了俄国手中。

从两次克里米亚战争的案例足以看出,一个强大的俄罗斯必须要掌控这个地区。

有了克里米亚至少能够凭借塞瓦斯托波尔和黑海舰队威慑欧洲和土耳其,1856年,沙俄战败,在签署《巴黎和约》时,拼着放弃欧洲领土,也要咬着牙把克里米亚要回来。更不用说,苏联时期对克里米亚的反攻了。

现在北约东扩已经堵在俄国大门口了,波罗的海三国加入北约后,自己的空军不能满足空中巡视,北约的战机进驻负责战斗巡航。

这种态势下,如果再失去了克里米亚和塞瓦斯托波尔,整个黑海的战略纵深都将不复存在,这是俄国无论如何不能忍受的。

另外,塞瓦斯托波尔惨烈的攻防战,已经深深刻入了俄罗斯民族的灵魂,成了他们强悍作风的象征。因此,别说本就强硬的普京,就是换任何一个领导人上台,也不可能将克里米亚拱手相让,这会导致他顿时沦为千夫所指。

正因为此,即便顶着西方的制裁,普京也要收回克里米亚。甚至,为了固守这片领土,俄国还斥重金修建了跨越刻赤海峡的跨海大桥。大桥建成后,普京亲自驾驶着一辆卡车从桥上通过。

这足以说明,俄罗斯已经为长期控制克里米亚做好了准备。

写得好累呀!感觉还能凑合看,您赏个关注吧!


藏地读行


一、俄罗斯是收复克里米亚,而非占领克里米亚

1.克里米亚曾经是俄罗斯领土。1783年,俄罗斯吞并了克里米亚。从此,克里米亚就归属了俄罗斯。1853年-1864年,沙皇俄国与英国、法国、奥斯曼土耳其之间爆发了克里米亚战争。今天,法国首都巴黎还有很多街道以克里米亚命名。1954年,为了纪念俄罗斯和乌克兰合并300周年,苏联最高领导人赫鲁晓夫将克里米亚划给了乌克兰。既然是为了俄罗斯和乌克兰合并而将克里米亚作为礼物划给乌克兰,两国分开了,站在俄罗斯的角度,自然有理由将克里米亚收回来。

2.克里米亚地理位置重要,俄罗斯人占主流。克里米亚约有250万人,其中俄罗斯人占62.6%,乌克兰人只占15.2%。克里米亚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前苏联以及俄罗斯时期,黑海舰队一直驻扎在克里米亚。克里米亚还是疗养圣地以及拥有大量的优良海港,卡尔基尼海湾、塞瓦斯托波尔、贝拉克拉瓦等良港、费奥多西亚海湾港。

3.俄罗斯与乌克兰关系恶化,是俄罗斯收回克里米亚的直接原因。克里米亚危机爆发于2014年,当时,亲俄派乌克兰总统亚努科维奇被赶下台,亲美派尤先科上台,俄乌关系极具恶化。也正是在两国关系破裂的情况下,普京果断的收复了克里米亚。

克里米亚俄罗斯族美女检察官

二、普京卸任,也没有任何一位总统会将克里米亚再次送给乌克兰

首先,俄罗斯民族对土地的重视。从小小的莫斯科公国,在短短300多年发展成2200多万平方公里的俄罗斯帝国,俄罗斯民族对土地的占有欲极强。俄罗斯总统普京曾经说过,俄罗斯的领土虽大,但没有一寸是多余的!这充分体现了整个俄罗斯民族对土地的态度!俄罗斯一直都没有将北方四岛还给日本,怎么可能会将克里米亚还给乌克兰?

其次,克里米亚作为俄罗斯联邦的主体已经写入了《俄罗斯宪法》。2014年4月11日,俄罗斯修订了宪法,将克里米亚作为俄罗斯联邦主体的身份写入了《俄罗斯宪法》。也就是说,哪怕是俄罗斯现任总统普京想要将克里米亚还给乌克兰,也要修改宪法以后才能实现。请问,哪怕以普京的威望和权力,修改宪法是为了将克里米亚还给乌克兰,这有可能实现吗?

况且,克里米亚事关俄罗斯核心利益,即使是戈尔巴乔夫第二与叶利钦第二般的败家子,也不会将克里米亚还给乌克兰!


美国观察室


指望俄罗斯吐出它抢占的领土,无疑是与虎谋皮。除非普京下台之后,俄罗斯出现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导致大规模的分裂,俄罗斯退出世界一流强国的行列,否则俄罗斯是不可能归还克里米亚的。

克里米亚对于俄罗斯黑海战略至关重要

黑海和波罗的海,两个半封闭式的海域是俄罗斯欧洲部分最重要的出海口。克里米亚位于黑海的突出位置,是前苏联以来黑海舰队的总部所在地。即使在苏联解体克里米亚划归乌克兰的那段时间,俄罗斯也通过租借的形式一直在使用克里米亚半岛上的海军基地。

2014年以前,乌克兰和俄罗斯的关系虽然起起伏伏,但是乌克兰中央政府始终""不敢再涉及俄罗斯安全利益的克里米亚问题上挑衅。2014年,乌克兰爆发了反对亲俄总统亚努科维奇的大规模内乱,迅速演变成为全国范围的反俄浪潮,乌克兰内部俄罗斯族和乌克兰族的矛盾极端尖锐,已经严重影响了克里米亚半岛黑海舰队基地的安全和稳定运转。普京总统决定鼓动克里米亚俄罗斯族独立,已经需要有很大的政治勇气。普京之所以更进一步决定冒天下之大不韪吞并克里米亚,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彻底解决黑海舰队基地的归属问题。

现在普京强忍4年国际制裁,好不容易解决了克里米亚归属问题,已经付出了不小的代价,今后任何一任俄罗斯总统都不可能再主动把克里米亚拱手让人。

克里米亚是钳制乌克兰的杀手锏

2014年乌克兰危机之后,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关系已经彻底恶化,今后很长一个时期都不可能有根本性的好转,即使今后的俄罗斯总统放弃克里米亚,乌克兰国内的反俄势力也不会领情;但是如果俄罗斯仍然控制着克里米亚,就还保有钳制乌克兰的杀手锏。

就像普京永远不可能放弃克里米亚一样,乌克兰永远也不可能放弃对克里米亚的追索。乌克兰想要收回克里米亚就只有与俄罗斯谈判一条路可走,虽然谈判的结果大家都非常清楚,但是谈判的过程也是乌克兰与俄罗斯妥协、沟通甚至和解的过程。同时,现在乌克兰东部顿巴斯等亲俄地区也想模仿克里米亚一样并入俄罗斯,克里米亚的榜样大旗不倒,乌克兰的亲俄势力信心就不会消失,俄罗斯在乌克兰内部就有无数的题目可做。乌克兰要避免进一步的分裂,也必须与俄罗斯妥协。

克里米亚就像是钓鱼人的鱼饵一般,没有任何一个钓鱼人会无原则的放弃手中的鱼饵,而当钓鱼人放手的时候,鱼儿可能也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冲击时评


谁归还克里米亚,谁就是俄罗斯的罪人。

对于克里米亚事件,外界普遍两种看法。一种是拿国际法说事的。克里米亚归属乌克兰有其法理依据,一是1994年由俄、乌、美、英四国联合签署的《布达佩斯安全保障备忘录》,二是1997年俄乌两国联合修订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条约》。有了这两个国际协定,俄罗斯自然就应该尊重乌克兰主权。更应该遵守《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原则宣言》的相关规定。

持有着种观点的人,看似冠冕堂皇,其实是看热闹不嫌事大。只注重国际法的“合理”外表,而不去从克里米亚的特殊情况去研究问题。所谓书生误国,说的就是他们。为什么呢?

克里米亚原本就是俄罗斯的领土。

1953年,作为乌克兰人的赫鲁晓夫将克里米亚这个如此重要的据点送给乌克兰,本身就是个有失公允的决定。可以说私心是大大的有。1994年签订的《布达佩斯安全保障备忘录》,是叶利钦为了向西方献媚而做出的决定,大大的糊涂。1997年签订的《俄乌友好伙伴关系协定》也是叶利钦为了继续笼络住乌克兰,使其不倒向北约而做出的决定,可谓用心良苦。克里米亚这个地方是作为一个“质子”一样的东西作用于俄乌关系、俄美关系之间的。2014年,亲西方的波罗申科赶走了亲俄的亚努科维奇,标志着乌克兰决定了彻底倒向西方,那么此时克里米亚这个“质子”就失去了原来的协调作用。就如同古代两国互派质子一样,战争即将发生,如果可以把自己的“质子”救回来,谁还顾得上之前签订的GP协议?即使祖国无力挽救,这个“质子”也会千方百计回到祖国身边,而克里米亚身上所发生的一切,就如同一个“质子”回归母亲怀抱的举动。克里米亚半岛上生活着半数以上的俄罗斯族人,乌克兰族人只占了四分之一不到,乌克兰的执政者们没有给克里米亚人良好的发展前景,事实上乌克兰当局对半岛上的俄罗斯族人充满了戒备和歧视,宛如后妈。那人家要回到亲妈身边,你却好意思拿什么过继、领养之类的概念来横加批评,感情被后妈虐待的不是自己吧。这不仅是看热闹不嫌事大了,这也是舍本逐末的。试想一下——

比如我们,按照沙俄和大清之间1860年签订的《中俄B*J条约》,H-S_W现在变成了符拉迪沃斯托克。如果它要回来,我们有什么不要的道理?虽然是个不平等条约,我们可以不承认,但是按照国际惯例,一个地方被别国占领了100年之后,这个地方就成为了别国的领土了。然后问题就来了——如果它要回来,难道谁他么好意思用《B*J条约》和国际惯例来指责自己国家的行动吗?如果克里米亚事件是发生在我们这里,估计也只有汉奸才敢拿“条约”和惯例说事吧。

这里就引出了对克里米亚事件有第二种看法的人,就是俄罗斯拿回克里米亚是出于国家利益和民族情感的一次势在必行的行动。国际法要遵守,国际协议要遵守,没错。但是国家利益和民族情感比什么国际法、国际协议更加重要。

所以说,如果哪个俄罗斯总统要把克里米亚还回去,就等于出卖国家利益,践踏民族感情。实打实的罪人。


湖南怀化信访


绝对不会!俄罗斯民族是出了名的“土地控”,对土地的强烈欲望助推其建成了世界上领土最大的国家。可以毫不怀疑地确信,至少未来几十年里——无论是普京本人、还是他的继任者——都不会在克里米亚归属问题上让步,更不会重蹈苏联覆辙,将克里米亚拱手交给乌克兰。宣传牌上写着:“克里米亚永远属于俄罗斯!”

1. 关于克里米亚的归属问题,可能很长时间内都不会有一个公认的定论。目前来看,这就是一个“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问题。

联合国大会已不止一次讨论克里米亚问题,2017年年底甚至通过将俄定义为“占领国”的相关决议,但70票支持、26票反对、76票弃权的结果,说明国际社会的意见并不统一。

此外,这一投票结果也与一年前(2016年底)联大上次表决70票赞成、26票反对、77票弃权的结果基本一致。

2. 从国际法律角度来看,克里米亚确实“应该”属于乌克兰。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所谓的“主流”国际社会一贯做法证明,世界秩序的维持遵循的仍然是弱肉强食的 “丛林法则”。

乌克兰在克里米亚问题上面对的就是这种状况。基辅当局也好,为其站台的美欧政府也罢,除了强烈抗议、严厉制裁之外,暂时还没有办法改变俄占有克里米亚的现状。

美国加强与乌克兰和格鲁吉亚的军事合作

3. 美国以“民主”、“投票”为武器,通过“街头运动+武装干涉”模式,肢解了俄罗斯的兄弟国家南斯拉夫,颠覆格鲁吉亚、乌克兰原有政权、扶植了向西方一边倒的新政权。

俄“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以绝对多数当地居民全民公决赞成为基础,接收克里米亚的回归请求。这也让美欧 “哑巴吃黄莲有苦说不出”。

考虑到克里米亚在“苏联大家庭”条件下从俄划归乌的,加之近年乌亲西方政治势力和极端民族主义分子的压迫,俄族人选择重新加入俄联邦也在情理之中。

4. 历史上,任何一个大国、强国的发展道路和终极目标,都是要尽其所能占领更多的土地。

也正因为如此,英国当初才能成为“日不落帝国”,哥伦布才发现了新大陆、西班牙建起了“无敌舰队”;

以“自由卫士”自居的美国,当初也是靠武力打下的天下;美国目前虽然没有公开占领或者抢夺别国领土,但其或“被邀请”或不请自来的海外驻军或军事行动,无异于“武装占领”,只是美国人的借口看上去很美、同时又拥有绝对话语权罢了。

5. 无论一个国家实力如何,都不会轻易把已经占有的土地让出去,这一方面事关领导者、甚至整个民族的“面子”、“威信”,另一方面也事关国家的战略大局。否则,英国也不会为了马尔维纳斯群岛远征阿根廷。

普京视察海军

普京曾经明确表示:俄罗斯领土虽多,但没有一寸土地是多余的;二战期间,面对法西斯德国的疯狂进攻,处境艰难的苏联人民喊出了:寸步不能后退,我们身后就是莫斯科!

6. 克里米亚回归之后,俄遭到西方严厉制裁,其领域甚至扩大到体育界。俄罗斯外交上被孤立,经济上更是损失惨重。付出如此惨痛代价之后,俄罗斯如果再将克里米亚拱手交出去,岂不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况且,西方打压俄罗斯,并不是因为克里米亚,削弱、甚至促使俄罗斯像苏联那样解体,是美国不变的终极目标!无论有没有克里米亚问题,俄罗斯的处境都不会改变。

7. 2017年11月18日,俄罗斯在克里米亚名城雅尔塔为“19世纪最强沙皇”亚历山大三世树像。

亚历山大三世被视俄罗斯帝国的“中兴之主”,他1881-1894年在位13年期间,俄国实力强大到不用武力、只靠外交就能实现政治意图。于是也就有了亚历山大三世那句流传至今的豪言壮语:“沙皇在钓鱼,欧洲可以等。”

普京在雕像揭幕典礼上盛赞亚历山大三世的历史功绩,强调俄罗斯民族世世代代“都会像伟大先辈一样,为了祖国繁荣昌盛而竭尽所能”。

同样喜爱钓鱼的普京,无疑也想借此警告西方:“想让俄罗斯交出克里米亚,那你们好好等着吧!”


Andrei青山碧水共云天


克里米亚对于俄罗斯来说,是得到手就绝不会放手的一块宝地。俄罗斯需要克里米亚,即便普京卸任,任何一位俄罗斯总统都不会将克里米亚再次交给乌克兰。

克里米亚位于黑海的突出部,它通过刻赤海峡与俄罗斯伏尔加河下游——高加索地区相望,在整个黑海,再也没有比克里米亚更好的突出部了。在克里米亚半岛上,有着黑海最好的港口塞瓦斯托波尔。一旦丢失此地,俄罗斯黑海舰队的作战能力,辐射能力将大大削弱。因为,不论是敖德萨,巴统还是苏呼米,没有一个比得上塞瓦斯托波尔。

失去克里米亚的俄罗斯,将不再拥有黑海。而得到克里米亚,俄罗斯将成为该地区无可争议的霸主,哪怕西方国家的军舰来十艘百艘,在克里米亚这座不沉的“航母”面前都不能全然当心。
俄罗斯对于克里米亚拥有正当的主权。在18世纪以前,这里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附庸克里木鞑靼汗国。随后,沙皇叶卡捷琳娜二世击败土耳其,将克里木(克里米亚)收入了俄罗斯的囊中。此后,这里一直归属于俄罗斯管辖,而不是乌克兰。那个时候,世界上还没有乌克兰这个国家。

乌克兰的国土,乌克兰的概念,乃至于乌克兰这个民族本身,都是俄罗斯族赋予的。从17世纪到20世纪的三百年中,乌克兰民族实际上依附与俄罗斯族而生存。乌克兰人,乌克兰语言可以看做俄罗斯民族,俄语的支系。而乌克兰的国土,完全是俄罗斯士兵用刺刀从奥斯曼帝国和波兰手中夺取的。没有俄罗斯,就没有乌克兰。从这层意义上说,克里米亚完全属于俄罗斯。

而赫鲁晓夫当时酒后划地,是在一个主权国家的内部进行划分。苏联解体后,这种划分也就应该结束。俄罗斯在2014年推动克里米亚入俄,不过顺水推舟。

此外,克里米亚的居民,绝大多数都是俄罗斯族,乌克兰人仅占少数。当地居民从来都是心向莫斯科,而不是基辅。尤其是在2014年广场革命爆发后,克里米亚的俄族遭到了乌克兰民族主义者的报复,遭到威胁。它们的自治地位面临取消的危险,乌克兰糟糕的局势让他们意识到,不能依靠一个无能,腐败的基辅去贡献克里米亚。

而此后上台的乌克兰亲西方势力甚至主张把克里米亚变成对抗俄罗斯的前沿基地,允许西方军舰在此驻扎,主张在此地部署反导系统。这,是克里米亚人和俄罗斯人都不愿意看到的。

所以,俄罗斯行动了。在他们的行动过程中,受到了克里米亚人的欢迎。

一切都在说明,克里米亚人拥戴俄罗斯,而非乌克兰。克里米亚已经是俄罗斯的一个联邦主体,在俄罗斯人的观念中,这里是他们曾经浴血奋战的地方,充满了自己的痕迹。普京总统收复克里米亚,是顺应潮流。

在关于克里米亚的问题上,俄罗斯政府的态度很明确,一切免谈。坊间经常流传的特朗普和普京交换克里米亚意见之类是子虚乌有。俄罗斯绝对不会放弃该地,哪怕发生军事冲突,俄罗斯也愿意战斗到底,去保护克里米亚。为此,俄罗斯可以修刻赤跨海大桥,可以忍受西方制裁。

即便普京卸任,任何一个俄罗斯领导人都不会把克里米亚交出去。

绝大多数俄罗斯人认为克里米亚不可分割,一旦某个人大脑一片空白,做了那样的决定,那么,那个政府就会面临垮台的危险。

即便是所谓的俄罗斯民主人士,西方派上台,只要他们往俄罗斯总统的位子上一座,就会自觉的从俄罗斯的国家利益出发,交出克里米亚?完全不可能。


朱兴子


在绝大多数俄罗斯人眼里,早已把克里米亚当成了国家领土的一部分。在历史上,俄罗斯为了争夺克里米亚这片土地,和意欲侵占这里的国家包括乌克兰浴血奋战,付出了很多代价,作出了很多牺牲,他们已经把克里米亚当作不可割舍的一部分,是绝对不会放弃这片土地的。因此,不管普京卸任与否,下一任总统也绝不会放弃克里米亚,相反,俄罗斯会一如既往地与想要争夺克里米亚的国家战斗到底。

克里米亚对俄罗斯来说十分重要。首先,克里米亚的地理位置极其重要。俄罗斯虽然横跨亚欧大陆,国土面积十分庞大,但海洋却一直是“短板”:北方北冰洋被海冰包围,可以用的港口极少;太平洋方向有价值的只有位于东南的海参崴;在俄罗斯领土范围内,唯一面向“温暖”海洋的港口,只有黑海,而黑海是一个封闭海域,出口是土耳其海峡,克里米亚半岛处于黑海北面中央。可以说,谁掌握了克里米亚,谁就最大程度掌握了黑海的控制权。

其次,克里米亚战略意义重大。从地理位置来看,黑海可以说是俄罗斯的海洋之“窗”,俄罗斯要通往印度洋、大西洋等水域最快捷的路线就是经过黑海通往,这对十分缺少可用海洋港口的俄罗斯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从冷战时期起,高加索的石油就通过黑海、克里米亚运到苏联,成为苏联的重要经济支柱,到了今天,在俄罗斯的经济并不景气的情况下,这个支柱变得尤为重要,一旦失去克里米亚,这个经济支柱就会失去保护,随时可能被占有、被切断,而一旦失去了这个经济支柱,俄罗斯想要振兴将更加困难,因此,俄罗斯的战斗民族会像守卫自己的疆土一样守卫克里米亚,因为这关乎着俄罗斯的前途和命运。


阿尔法军事


俄罗斯于2014年占领克里米亚跟乌克兰政府的转向有很大关系,也说明了克里米亚对于俄罗斯非常重要。克里米亚的塞瓦斯托波尔港从18世纪以来一直是俄罗斯黑海舰队的基地,虽然1954年赫鲁晓夫(乌克兰出生)将克里米亚赠予了乌克兰,但是当时双方都处于苏联管理不存在问题。到了苏联解体后,双方经过长时间谈判于90年代末签订了20年的租借协议,允许俄黑海海军继续使用该港口,但是克里米亚是乌克兰的领土毋庸置疑,因此不存在俄罗斯此次占领是收复故土的说法。

2004年乌克兰橙色革命后,政局不稳,而且没有很好处理与俄罗斯的关系,过度投向欧盟,尤其是北约。因此俄罗斯的确存在顾虑是否能继续使用该港口,而且当时的乌克兰政府对此态度的确是不大情愿续约,而这块地盘对于俄罗斯来说军事意义非常重要,这时候俄罗斯的想法就很好理解了:每年给你重金租借,你不给脸,我就直接占领免费使用还不用看你脸色同意不同意租借。因此就算是克里米亚连年需要中央政府补贴的经济孱弱境况下,普京依然占领了该地盘,而且为此承受了西方国家制裁的代价。说起美俄矛盾,其实不仅仅是俄罗斯的问题,更多的是目前北约无止境的东扩,如果乌克兰入北约,那俄罗斯将情何以堪,普京要是无作为那才是不正常。事后,俄罗斯的民意也证明了这点,吞并克里米亚在俄罗斯是很受支持的。

至于普京继任者归还问题,我觉得不存在,没见过被老毛子占领的土地还能要回来的,日本的北方四岛叫唤了几十年最后也是一块地盘也没要回来。


陈皮果子



只有两个盟友——陆军和海军的俄罗斯特别尴尬的是尽管拥有全球最辽阔的国土,却没有特别理想的军事港口,拱卫俄罗斯南大门的不冻港塞瓦斯托波尔(黑海舰队驻地)却是渐行渐远的乌克兰的领土,随时都有被亲西方的乌克兰政府扫地出门,无家可归,使俄罗斯丧失对黑海的控制、南部地区的防卫与前出地中海争霸中东的支点,为了得到塞瓦斯托波尔军港,以及南部的战略支点,俄罗斯一不做二不休,趁乌克兰内乱,派兵占领了乌克兰的塞瓦斯托波尔与克里米亚,并入俄罗斯辽阔的版图,加剧了俄罗斯与西方的冲突与对抗。按照俄罗斯八百年历史的秉性来考量,凡是吞下的领土绝无可能倒吐出来的,除非战败,或绝境中有求于人。

1、俄罗斯占领克里米亚与塞瓦斯托波尔,彻底与乌克兰反目成仇,并把对方逼到西方的怀抱,无怨无悔地成为西方遏制俄罗斯的棋子,使乌克兰问题成为西方悬挂在俄罗斯头顶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属于拣了克里米亚与塞瓦斯托波尔这两粒芝麻,丢了乌克兰这个西瓜,绝对是战略短视之举!是俄罗斯人把自己推向新型冷战的困境的根源之一。

俄罗斯占领了克里米亚与塞瓦斯托波尔,不仅是黑海舰队不用再寄人篱下,有了永久的家,不仅能更好地防卫俄罗斯南部,还能加强俄罗斯对黑海的控制,前出土耳其海峡,冲向地中海,争霸中东。然而,俄罗斯人过分拔高了克里米亚与塞瓦斯托波尔的重要性,一叶障目,忽视了整个乌克兰对于俄罗斯的致命性作用,舍本逐末,给自己埋下了自己无法摆平的祸根。

布热津斯基说过一句名言:“没有乌克兰,俄罗斯就不再是一个欧亚帝国。”失去了乌克兰的俄罗斯,其主导的欧亚联盟更像亚洲联盟,然而,俄罗斯人死活也不承认自己是亚洲国家,永远都在标榜自己是欧洲国家。从中可以看出普京是全球顶尖的博弈战术大师,却不是顶级的战略家。

2、普京的接班人不管是谁,对于占领的克里米亚与塞瓦斯托波尔,立场必然跟普京一模一样,吞到肚子里的领土绝对不可能倒吐出来!这是为什么?

首先,普京公开表态俄罗斯绝对不会将克里米亚与塞瓦斯托波尔归还给乌克兰。今年3月份,俄罗斯播放了一部名为《普京》的纪录片,在纪录片中,普京被问到克里米亚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归还乌克兰时,普京反问道:“你说什么?你们疯了还是怎么的?在任何情况下,永远都不会。”

普京对克里米亚与塞瓦斯托波尔的立场清晰、强硬,誓言不会归还给乌克兰,反正乌克兰也没有能力在战争中击败俄罗斯。普京的继任者在克里米亚与塞瓦斯托波尔问题上一定会延续普京的立场,否则就是背叛普京,背叛俄罗斯,很快就会被轰下台。

其次,俄罗斯八百年的历史就是一部领土的占领史,对领土的贪婪是俄罗斯最正宗的基因,是无法剔除的,俄罗斯从来就没有将吞下去的领土倒吐出来归还给原主人的传统,除非俄罗斯战败了,或者在绝境中有求于人,才有可能吐一部分出来,归还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