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小学阶段的成绩具有很大的欺骗性和虚假性?

范范范范范范范er


我是一名高中历史老师,今天是开学第一课,为了让学生了解初高中历史学习的不同,我特意找了两道中考选择题和两道高考选择题让同学们做,这些全市排名前5000名的学生,竟然差不多都全军覆没,让他们非常震惊。



我想说,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特点,一个阶段优秀,不能保证以后都优秀,从这一点上,如果单纯盯着成绩来说,每一个阶段的成绩,都具有很大的欺骗性。

我曾经带过一个女生,每天只知道低着头做题,甚至都很少抬头听课,从不起来回答问题,很少与别人交流,成绩自然也不好,并且一直下滑,后来我听她的小学同学说,这位女生,是被小学老师认定为唯一一个有机会考上北大清华的学生。我不知道当她老师知道她在高中考个本科都困难时,会怎么看。

我现在也是一名小学生的家长,在我看来,小学生的成绩欺骗性确实更大。比如有以下现象:班级英语考100的有一半,孩子考了99分,就已经排名中等了;成绩优秀的学生,抗挫折能力差,老师不能批评,一批评就受不了了;上学屋,提前搞到老师的考试题;考前把各地试卷做一做,无论平时表现如何的孩子都能考到90分以上等等。这些结果,让很多家长忽略了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而自认为孩子学习很好,但是到了一个更高阶段,孩子可能就会迅速落后,而家长也会变得不知所措。



在我看来,小学阶段学习特点,决定了考一个好成绩并不难,被迫的、低效的、突击的学习,最后都不会有太明显的差距,而实际上,孩子之间的能力,已经有了很大区别。


其实,相比成绩,孩子最应该具备的,是适应能力,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自主学习的能力。而这一切,在小学阶段,很容易被成绩所掩盖,也许,这就是小学阶段成绩最具有欺骗性的原因吧。

我是“赢在高三”,致力于高中教学和高考研究,欢迎关注!


赢在高三


很多孩子在上小学的几年里,学习成绩都很好,每次考试分数都不低,家长一直认为孩子的学习是没有问题的。但当升入初中后,家长心中的好学生,学习成绩竟然下降了。这让很多家长,都不理解,搞不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孩子依然是认真学习的,小学学习成绩也挺不错的,为什么上了初中以后,就开始下降了呢?

小学时期的成绩有可能是虚假的,这里的虚假并不是指孩子小学成绩不好或者作假。

平时家长太过于强调分数,认为只要高分数,就代表孩子成绩好,所以一味的要求孩子学习课本知识,减少业余知识的培养,使孩子每天除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还要不断的进行课本知识反复复习,补习。孩子一点没有时间看一些课外书,学习的知识面只限于课本知识。

课本知识当然需要学习好,但不是代表孩子学好课本知识,考出高分数就是真的成绩好。孩子的教育是多方面,所需吸收的知识应该是丰富多彩的,而课本的知识太过单一,不能满足孩子大脑的需求量。

孩子小学除了学到课本知识,脑海里没有大量的阅读量,没有丰富的知识,大脑得不到更好的全面的开发。

学习的好坏是不能仅仅用分数来评判的,家长只注重强调孩子的成绩,而忽略能力的培养和习惯的养成才是最重要的。

小学课本内容简单,一般孩子在学习上都不会存在太大困难,只要认真学习,成绩就会比较理想。但由于缺乏平时课外知识的积累,往往升入初中后,学习成绩开始下降。小学期间哪些把全部经历用来考高分的学生,和平时成绩不是太突出但课余生活丰富,博览群书的学生,在升入初中后,会发现,原来学习成绩不突出的学生,到了初中学习成绩有的反而比小学考高分的还要好。

孩子的学习不应该是片面的,更不该是以分数来决定好坏的

全方面的发展,才能真正培养孩子更多的知识,综合性的能力才是考评孩子成绩的关键。就好比一个每天被规定呆在家里学习的孩子,对外界的接触和新知识的积累及思维上,远远不如经常外出可以每天接触新事物的孩子。

平时接触的事物越多,学习的范围越广,积累的知识才更全面

大脑需求越得到满足,孩子的聪明天赋才能得到更好的发挥。所以说只注重课本知识,考高分的成绩是存在虚假性的。

这种成绩是片面的,不全面的,会造成孩子因为知识面的缺失,时间越长,成绩越明显出现不理想,而平时大量积累业余知识的孩子,往往会在以后的时间里成绩上升,后来者居上。


决胜网


家里有小学生,亲戚也开着小学托管班。我对这个问题的观察和思考如下:

第一、小学知识的着重点问题。如果说初中、高中的考试更注重考核学生的灵活运用能力,那么,小学考核更着重于学生对知识“亦步亦趋”的掌握和模仿能力。也就是,后者相对于前者而言,是“死”的知识。小学生只需要听话,认真,细心,紧跟老师的思维,考试成绩基本问题就不大。

第二、小学考试方式的问题。通过对周围小学生的观察,小学生4年级之前,期末考试前很多老师会提前让孩子们做一次试卷,这样,到正式期末考试的时候孩子们基本都是“95-100”分,老师们和家长们都皆大欢喜。到了5、6年级,这种方式被置换为80%原题,20%活题形式。即试卷上的80%的试题是平时反复练习过,甚至连答案都能倒背如流的原题,包括语文作文也是这样,提前会有范围,孩子们只需要在给定范围之内背诵范文然后考试的时候灵活“挪移”即可。而额外的20%则是真正的“能力考核”,即对课本知识点的综合运用考核,考题的灵活度和难度系数都比较高,有的难题甚至60-80%的学生都做不出来。比如上学期我家孩子所在学校的数学考题,最后一道题全年级将近200人,做出来的可能不到10个学生。

小学生这样的知识考核重点和方式就导致小学成绩往往呈现如下特点:分数密集度高。孩子们语数外分数分布在85-95之间的是常态,一分之间,全区可能会有成百上千个学生。因为难题大部分同学都很难做出来,所以,同学与同学之间的分差,不过就是一个细心与否造成的落差。基于此,小学成绩的欺骗性和虚假性自然也就不难理解了。

虽然小学成绩具有欺骗性和虚假性,但我的观察,高分者,也就是说能把范围之外“20%”的分拿到的学生依旧凤毛麟角,这些学生的脱颖而出,与其在学习上时间和精力付出,良好的学习习惯,勤于思考和认真细心高度相关。这些都是学霸的潜质,这些潜质将会以一种良性影响延伸至他们未来的学业中,照亮他们的学业前景。

以上,供参考。


孙卫华


小学的时候语数外三百、双百都是常有的事儿,一上初中,成绩只能考个80多分,这个只要家有上初中的孩子,都会发现这个问题。

那是不是因为孩子不专心、不够努力呢?并不是的,而是因为小学阶段有几个“迷惑性”:

1、小学阶段学科少,主要就语数外三门学科,学习精力较为集中;

2、总体来说小学知识难度是比较低的,上课稍微专心点,平时家长再辅导督促一方,考个高分并不难。

3、小学的期中、期末考试大多是学校自主命题,考试基本都以书本知识为主,少有超纲的考题,也考不出能力上的区别。

4、小学多以鼓励教育为主,不打击学生的学习热情、积极性。

一旦上了初中,学科变多,政治、地理、化学、物理等等,大大小小加起来将近10个学科,学科开始构建整体的知识体系,难度、深度都在增加,家长有时也帮不上忙。

能坚持保持好成绩的学生,还真比较少,好些学生都要恢复一两个学期,才能跟上节奏。

所以,不能单看成绩来衡量一个孩子是否优秀,小学阶段多在学习习惯和学习思维上下功夫。

学的时候专心学,玩的时候认真玩,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也不会脱离小学以后,压力过大,小孩大人都崩了。

而且,别看有些孩子平时不显山不显水的,咋一看每科就80多分,但一到高中分科以后,厚积薄发,往往能发挥得很好!


甜甜圈伐木累


尽管,在现实中,我们很容易找到“从小到大,一路开挂”的学霸,也容易找到“红灯满堂,一路相随”的学渣,然而,我们更容易找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实例,还容易找到“小时平平,后发制人”的对象,所以,说小学阶段的成绩具有很大欺骗性和虚假性,还是很有道理的。

从现实的角度看,小学成绩确实并不能决定后面在初中和高中阶段如何,尽管读书学习在某种意义上说,具有某种连贯性和连续性。

以我本人为例。本人在小学阶段,成绩一直属于中下水平,直到六年级才开始发力,在一年的时间里成为班里前三。而后在初高中阶段继续发力,在重点中学我所在的年级里名列前茅。

探究本人这种类型的学生形成的原因,我个人总结出三点:

一、年龄和心智。小学阶段心智稚嫩,对于读书并不很上心,但到了六年级时,紧迫感来了,就把心思真正用在了学习上,就得到较大提升。从这种意义上说,小学前五年的成绩还真是具有欺骗性和虚假性,小学成绩不好很可能只是还没到自发努力的年龄。

二、有厚积薄发的因素。小学二三年级开始,我的兴趣在于看各种课外书籍,虽然那时学习能力有限,但有兴趣,借助字典和其他辅助工具,在小学前五年看了一些课外书籍。这个过程,逐渐提升了自学能力,并在六年级开始,运用到了课堂学习中。从这种意义上说,之前五年的成绩具有一定的欺骗性和虚假性,小学成绩不佳只是还没发力。

三、小学课程,总体而言,以记忆为主。对于一个并没将全部心思放在课堂学习的小学生而言,成绩不佳实属正常。而到了六年级之后乃至初高中,理解然后记忆的成分明显增加,这对在小学阶段培养的一定学习能力的学生而言,就容易有如鱼得水的感觉;反之,对于那种只擅长记忆(或者叫只会死记硬背)的小学优秀学生来说,就未必适应。从这种意义上说,小学的成绩确实具有一定欺骗性和虚假性。小学优秀后面则未必,而小学成绩不佳后面则未必也不佳。

所以,在我看来,学校和家长不必把小学阶段的成绩看得太重,因为年龄的关系(往往还没到自发努力学习的年龄),因为小学阶段学习的特点(几乎都是靠记忆),小学阶段的成绩,特别是小学中低年级的成绩,很多时候,说明不了问题。重要的是,在小学开始的阶段,就在兴趣的基础上,注意培养孩子的自我学习能力,这种能力,需要较长的时间,也是一种内在的能力,或许不会在小学阶段体现出来,但终究,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习阶段的走高而体现出来,并发挥出稳定而巨大的作用,使孩子在初中、高中乃至大学阶段获得稳定而优秀的学业。


风雨燕园之百二十载


不赞同题目的措辞。小学阶段的学习成绩不能预测中学阶段的学习成绩,这不宜用“欺骗性”和“虚假性”来描述。“欺骗”和“虚假”隐含的两个潜台词,一是把成绩优劣视为人品优劣的衡量;二是把小学中学成绩的不一致视为人为主观的故意,这样的措辞是极其错误的。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小学阶段成绩不能很好地预测中学阶段的成绩,原因很简单,因为小学阶段的儿童与中学阶段的青少年是两个不同的成长发展阶段。不同的成长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关键词,教育也应该因势利导根据学生成长发展的规律而有所侧重。

小学阶段学生通常6~12岁,身心发展的儿童期;中学阶段,初中12~15岁,高中15~18岁,身心发展的青春期。从儿童期发展到青春期,不同的学生有着显著甚至悬殊的发展路径。

就以与学习成绩高度相关的认知和智力发展为例。根据美国心理学家洛文格(Loevinger)所划分的不同个体心理发展的四种典型模式,学生的智力发展符合模式Ⅱ的特点,不同学生发展速度不同,最终呈现的发展结果也不同。如图中所示,在儿童期,不同学生存在明显的智力差异,但差异没有青春期那么大。换言之,不同学生智力从小学阶段的儿童期到中学阶段的青春期,个体差异是加大了的。那么,不同学生与智力高度相关的学习成绩也相应地差距加大,这是十分正常也自然的现象。

不仅如此,随着学生的认知智力发展,学习内容也随之而由浅入深,课程科目也开始增多,这个因素叠加在智力发展个体差异加大的基础上,当然就很容易呈现出小学阶段成绩普遍优秀的学生到中学阶段就开始参差不齐,呈现出差距越拉越大的趋势。

此其一。另一方面,从教育规律来说,小学阶段,特别是小学低段,学校教育的重点不应该是知识的灌输,而应该是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习惯的养成,以及通过学习积累勤奋感,获得成就感。这么说吧,小学一二年级所学的内容,对于智力正常的儿童来说,他直接跳过从三年级开始学,通常只需一年就能基本弥补上,在高年级完全追上其他同学进度。

同时,小学阶段到初中阶段是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阶段,小升初原则上不选拔,根据划定学区电脑分配。因此,小学阶段为了更好地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塑造他们的勤奋感和成就感,小学阶段的成绩考核正常情况下难度都很有限,分数大都分布在高分段,绝大多数儿童的成绩都在85~95的分数区间(百分制),这与中学阶段有着天壤之别。初中有中考压力,高中更是有高考压力,成绩考核通常都加大难度,提高区分度,学生成立责因此呈现出两极分化的趋势。

此其二。

再有,学生从小学的儿童期发展到中学的青春期,受到学习以外的干扰因素急剧增加,并且具有特异性,也就是每个学生都不一样,没有一概而论。例如,一些低自尊的学生可能反映出各种各样的行为问题,像过早的性行为等等,进而严重影响学习成绩。

并且,随着学习内容的加深,考核难度的增加,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也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绩。例如压力带来的情绪问题,像考试焦虑、学习倦怠等等,都会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绩。

此其三。

有经验的一线教师往往不会根据学生的小学成绩就对升入中学的学生未来可能的成绩作线性预测。更容易犯糊涂的其实是一些家长,因为缺乏教育学和发展心理学的基础知识--而这些是一线教师必备的条件性知识--他们很容易陷入疑惑:为什么我的孩子小学成绩那么好,到中学就不行了?

为什么?不懂必要的心理学与教育学常识,其实是很难胜任现代社会父母角色的。


唐映红


我是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对于这个问题,我的看法是这样的。

小学阶段的语文成绩,重在识记。比如字词的记忆和课文内容还有每一个单元"语文园地"里的文学常识和名言警句古诗词名句都需要孩子们一字不差地背诵默写。

我们都知道语文是慢工夫,字词句上没有功夫,何谈对段落和文章的理解?所以,下功夫夯实孩子们的基本功,是很有必要的!不写错字,不乱用词语,积累并会用名言警句,这样的厚积才有初中的薄发!

所以,说小学语文阶段的成绩具有虚假性是不合适的!




二、小学阶段的语文在理解分析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上,不能和初中相比。

小作阶段的课文,最常用的结构有三种:总分,总分总,分总,按时间顺序或者空间顺序等表述的较多。倒叙插叙的也不多,老师不过细地分析课文,在学习之处,只是激发孩子们对语文的兴趣,对文字的热爱,所以分析综合能力孩子们较弱。

初中之后,这方面的能力要求高了,孩子们小学阶段没有作常规训练,所以这时候就显得手足无措。能力跟不上了,好像小学的语文成绩是虚假的。实际情况是孩子们每一阶段的学习目标不一样,能力要求也不一样,小学有小学的目标,初中的目标相对于小学阶段肯定是有难度的。但不能说小学阶段的成绩具有虚假性和欺骗性。



第三、初中语文更需要有一定的鉴赏性自己的独到的见解,并能用准确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所以说,小学阶段的语文知识此时明显不太有用。如果没有阅读能力的孩子,这时候真是举步维艰,没有鉴赏是因为读的少,没有独到的见解是因为没有自己的思考,不能用准确的语言来表述自己的观点是因为综合能力不够。所以小学阶段的语文只是基础而已,简单的分析和综合能力孩子们应该具备,在要求高了是不可能达到的水平,毕竟有心理和年龄特征影响认知深度。



第四、最主要的一点作文这块,小学阶段只要语句通顺没有跑题,作文分数一般扣分很少,重在培养孩子们敢于书写乐于表达的习惯,所以在思想内容和遣词造句上,谋篇构局上要求不高,而初中则不一样,孩子们的思想,语言,结构,行文的深度广度都会影响作文的分数,故而孩子们的语文成绩不会高,感觉小学语文啥也没学到,实际是基础扎实了,文采是每个人的天赋,对文字的敏感度每个人不同,对同样的事物每个人的感觉是不同的。语文的感觉,语感,都与孩子们的阅读分不开。小学有时间多多书,初中也许就没有那么大的距离了!


漫语慢文


如果说在过去这话还有一定的适用性,那么现如今还有人相信这话的话我就不太能理解了。

这话“靠谱”的前提无外乎如下几个因素:

1小学知识简单;

2、小学学习方法比较单一——死记硬背都可以高分;

3、减负环境之下考试题目大都容易,高分太多。

4、初中知识的特点注定了“学习能力”的重要性。

……

过去

再过去,由于很多家长文化程度、对教育的关注度、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等与现在相比相差太大;社会上的教育资源甚至也包括父母自身的能力过去与现在也是没法比。

别的就不去说了,在过去有几个会上辅导班的?有几个孩子的父母是所谓的“知识分子”?

所以正如其他答友分析的一样,有部分小学成绩并不是很优秀的,反而在初中阶段能够逆袭。而有些在小学阶段成绩还不错的孩子,到了初中反而会出现一些问题,当然了这个问题也会比较复杂,很多时候未必是学习能力上的问题。

因此诸位的分析,在“过去”来看是有道理的。

现在

说真的,就像那句寒门难出贵子一样,我认为成绩差的小学生也越来越难“逆袭”了!

我们先看看什么样的孩子会逆袭:

1、爱看书的。

2、脑子活跃、思维敏锐的。

3、天赋好的。

至于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什么的,这些东西在过去其实谈的并不是很多,多数时候还是老师怎么要求,学生就怎么做罢了。

但是现在真的不同了!

就说那个年代有多少孩子会上英语班,有多少孩子会上奥数班有多少孩子会上阅读写作班?另外那个年代的兴趣班也远远少于现在。所以说现在很多孩子的智力开发能力提升,尤其是在学习能力上的提升,是非常非常巨大的,也就是说我们把过去年代和现在年代的同龄孩子放在一起,他们已经不是一样的人了。

所以说过去的经验已经不好用了。

不过我还是认为小学生去真的有“欺骗性”。但是这个欺骗性主要体现在,因为题目太难,范围太窄,不足以展示出孩子们的综合实力!

以英语为例:可能小学英语考试内容非常之简单,可以这么说,你只要跟老师认真学,然后认真完成作业,定期复习,那么你的英语考试成绩就一定不会低的。但是你要知道,另外一些考高分的孩子,他们可能连新概念一甚至新概念二都学完了——这在过去根本不太可能发生。

再以语文为例:多数小学的语文考试还是集中在基础知识的考核上。那么显而易见,对于那些老实听话的孩子,其实你没有什么阅读好习惯,你也能够把成绩考得高高的,因为它非常依赖于记忆和重复。但是同样考高分,有些孩子,他们却进行了大量的阅读积累,甚至是国学积累,那么等到他们上了初高中之后,这种优势就非常明显了。同样的道理在过去,这种人非常少,但是现在这样的学生真的是太多了。

最后以数学为例:在过去等你知道奥数这个名字的时候,可能都是高中了。可是现如今“奥数”几乎已经成了很多,可能成绩还不错孩子们的“必学”内容了(当然也有一小部分凑热闹的)。可是多数城市小学数学课内考试的难度非常低,那么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同样是高分,但真的暂时不出来,孩子们的真正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在过去属于凤毛麟角,但是在现在却是很多孩子都具备的。那么也正是因为这一天,所以出现滑坡的概率也就会大大降低。

只能欺骗那些“自甘被骗”的人

其实我是想说,只能欺骗那些不愿意承认现实差距的人。但是考虑如果这么说,可能会刺激部分人,所以我就换成了“自甘被骗”。

那些付出很多的人,他们内心非常清楚,孩子的诚信只是他能力的一小部分展示。而那些付出并不是很多的人,除非孩子是天才,否则他们必须应该认识到,这个成绩,可能是孩子的全部能力体现。比较只想着两个孩子在初中出现两极分化也是必然结果不是吗?

所以你可以说小学成绩有“欺骗性”,但是你绝对不能往:“小学学习好,到了初中学习就会变的不好”或者“小学成绩一般,到了初中可以逆袭”等这些方向去思考。好好想想为什么说“可能难再出贵子”,想明白这个问题,也就想明白题主的问题了。


随便看看微笑不语


几点事实:

1.在中学,包括初中和高中阶段学习成绩好的孩子,他们在小学阶段的成绩也不差,最起码在中游以上。而大部分都属于在班级或者年级成绩拔尖的那一部分人。

2.在小学阶段有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成绩好,是在家长强制性要求下学习,是一次次的刷题重复性学习,是靠死记硬背把老师要求的知识点不断重复学习而获得的高分,但是这部分孩子不管是什么情况,如果没有建立起自我学习和管理的能力,知识储备不够,思维活跃性不够 ,在进入初中时特别是没有人再像小学阶段那样严格的监管他们时,自我的放松、学习方法的不健全、学习态度的不端正就会让他们的成绩直线下滑。

3.欺骗性和虚假性这两个词主要针对的是父母,很多父母不看孩子能力的积累,只看孩子的考试分数,分数虽然能反馈出很多问题,但是分数往往具有一定的“随机性”,而且很多家长在看孩子的分数时,不看试卷的难易程度,不看孩子班级同学的分数状态,觉得自己的孩子能考九十多分就很了不起,这种情况下家长就容易被骗,在“我孩子成绩还不错”的良好的自我感觉中放松对孩子综合能力提升的要求,对学习习惯、学习态度的监管,导致孩子能力建设不到位,知识点掌握浮于表面。

进入初中,考察孩子综合学习能力的阶段才算真正的开始,孩子在小学阶段没有阅读、没有思维结构,只是根据家长的要求,像算盘珠一样的学习,最先“露出马脚”的肯定是他们。

所以,不管在哪个阶段,要看分数,但更要看孩子的综合状态。看班级的平均分,看试卷的难度,听老师的意见和建议,否则才是真的吃大亏。


九斗学生心理


记得有一年,我统计了初一级部的学生,小学升初中后,原来的班级前十名,各班平均只有三四名仍在,后来居上的情况很普遍。



很多小学很优秀的孩子,上初中开始滑落,原因是两个学段的课程安排和教学方式发生了变化,有些孩子不适应这种变化。

那么,什么样的孩子,升初中仍能保持优势呢?

第一,看效率。初中增加了历史地理生物等科目,与小学相比较,科目增多,学习内容增多。这是孩子升初中面临的最大挑战。规定时间内能否顺利完成学习任务,能否快速书写、快速背诵、快速反应等,决定着孩子能否顺利度过适应期。有些小学慢慢腾腾,靠时间取胜的孩子明显跟不上。



第二,看积累。初中的学习,灵活性增强,能否快速理解、正确做题,学生掌握的背景知识起了很大程度的影响。于是,小学爱看书的孩子的优势逐渐显现。

第三,看习惯。会边听边记、边听边思吗?能每天复习吗?能按时高质量完成作业吗?孩子养成良好习惯,学习很轻松。否则即使家长天天陪读,也未必能看管出一个好孩子。



第四,看能力。听说读写,观察、想象、记忆、思维,创新与实践能力等等。小学注重培养孩子的能力,才能让他更好地适应初中以学为主的教学方式。

第五,看品质。这个品质,主要是指学习品质,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持之以恒的毅力等等。能够从学习中发现快乐的孩子,发展肯定越来越好。



所以,小学的成绩好,未必初中的发展好。同理,初中的成绩好,未必高中的发展好。小学的家长们,对照检查一下,您的孩子做好升初中的准备了吗?

当然,说到这里,最希望家长们了解的是,不要把眼睛紧紧盯在孩子的成绩上,也不要仅仅关心孩子的学习,还是要着眼孩子的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