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门罕战役中, 日军为何多次自相残杀?

Mrs-Micky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又是黑化日本鬼子,故意抬高俄国鬼子的段子。

事实上,诺门罕战役中,日军除了使用细菌武器被殃及以外,没有自相残杀。

诺门罕战役,胜利者是苏军,但完全是惨胜。

此战根本不是日本关东军的计划,而是以第23师团为主的一些中高级军官,擅自的行为。

他们的目的很简单,希望推动日本北进。

当时日本陆军在长达30年内,把俄国作为假想敌,要求击败俄国获得远东和西伯利亚的广大领土。

日本陆军的训练、装备甚至宣传,全部都是将俄国作为敌人。

诺门罕战役爆发是1939年,当时侵华战争陷入持久战,两军还是在个别省份厮杀。

而关东军一些军官认为,这是好机会,正好可以北上攻打苏联。

当时日军正在争论究竟要北上还是南下,最终南下一派占了上风。因为日本缺乏石油资源,必须抢占印尼的大油田,不然海陆军都会瘫痪。

但日本陆军一派对南下极为不满。

因为南下尤其是太平洋地区作战,基本都是海军显威风,陆军只是配合而已。

如果海军战败,陆军困兽孤岛,也一定要玩完。

在这种指导思想下,作为侵略苏联急先锋的关东军部分军官,试图仿效918一样和苏联开战,然后尽量扩大,最终形成全面大战。

所以,在得知外蒙古傀儡军进入伪满洲国境内以后,第23师团不顾关东军的命令,擅自调动大部队痛击苏蒙军。

但斯大林可不是好惹的。


当时德国已经和苏联密探,希望一同夹击波兰。这也就意味着,世界大战开始了。

斯大林很清楚,苏德必然一战。这种情况下,斯大林最怕两线作战,也就是德军在西线打,日军在东线打。

斯大林明白,日军在诺门罕开战只是试探性质。

必须全力给予重击,打消被他们试图大战的意图。

诺门罕战役中,日军主力就是第23师团。在关东军中,第23师团压根就是垃圾,属于三流部队,和甲种师团无法相比,兵力也只有1万多人。

日军后期虽然增兵,但也不过2万多人,坦克和火炮都不多,飞机相对较多,但也有限。

而苏军为了对付这2万日军,使用了超大部队。

苏军总兵力高达6万。对23师团最后一次总攻,苏军使用了坦克524辆,装甲车385辆,压制火炮542门,飞机500架。

苏军有超过7比1的坦克装甲车数量优势,6比1的火炮数量优势,3比1的兵力优势。

即便如此,苏军伤亡2万多人,日军伤亡接近2万。

可见,此战几乎是苏德战争翻版。苏军仍然是依靠数量和火力优势,碾压日军而已。

如果是一对一,苏军并不见得会胜利。

需要说明的是,日本军部根本不愿意战争,始终没有大规模增兵,而是同苏联反复谈判,最终达成协议而已。

以往出于吹捧苏军的需要,对诺门罕战役胡扯一通,什么苏军伤亡几千就歼灭日军6万。

其实此战,苏军打得非常艰苦。

如果日军是甲种师团或者不断增兵,战争胜负真是未定。

说白了,至少1939年的苏军没什么了不起。


萨沙




1939年5月4日,蒙古国第24国境警备队到哈拉哈河东岸放牧,遭到伪满警备骑兵连的袭击追赶,因此引发了“诺门罕战役”。1939年9月15日苏日签订停战协定,9月16日双方正式停战,诺门罕战役结束。

诺门罕战役虽然名声不显,但是实际上很精彩很有趣。

在诺门罕战役中,苏日双方经历了四个多月的胶着作战,最终苏联方面以付出25655人伤亡的代价惨胜,日本方面在此战役中则造成了19000人的伤亡。苏军虽然打得很艰难,日军的表现也还不错,但是日军在作战过程中也有过让人忍俊不禁的行为,也就是问题中所说的“自相残杀”,如果不是这样的话,苏联所付出的代价估计会更惨重。

诺门罕战役后来被日本史学家称为日本陆军史上最大的一次败仗。因为这场战役,日本陆军当时估计没少被日本海军嘲讽,日本陆军在诺门罕战败后,日本海军成功制造了珍珠港事件,打造了海军神话,但是陆军神话?海军表示呵呵。



日军在诺门罕战役中“自相残杀”到底是怎么回事?

苏联当时看到日军的“自相残杀”也很疑惑,总不能日军里有很多人是苏联请来的间谍吧?当然,要说“自相残杀”倒也谈不上,只是日军的指挥官在战略战术的实施方面确实很逗。

日本关东军有个神秘的机关,在中国可谓是臭名昭著,即731部队,专门研究所谓的生物战细菌战以及惨绝人寰的人体实验。在诺门罕战役中,日本也实施了细菌战,但是结果却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1939年7月13日,日军向哈拉哈河中投入了22.5公斤伤寒、霍乱、鼠疫等各种细菌病毒,目标当然河对岸的苏军和蒙军。但是,日军将领可能是为了保密,没将这事告诉给普通士兵,结果他们也用了哈拉哈河的河水,然后将病毒也带回来了,日军方面有1340人感染上病毒。

这时候河对岸的苏军和蒙军见到日军的惨状简直懵了,难道是日军被我们伟大的苏维埃精神给吓死了?难道是日军被我们无所不能的活佛给收服了?这还没开始打战,苏蒙已经小胜,估计得笑得腿抽筋。关东军高层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怎么也得尴尬到脸绿吧?当然,这样的“闹剧”可不止这次,有兴趣的可以自己查阅资料。



日本在诺门罕战役战败,或者说造成“自相残杀”闹剧的原因是什么?

这场战苏联确实打得很艰难,在伤亡方面上面已经说过,苏联伤亡25655人,日军伤亡19000人,苏军伤亡人数比日军多6000多人。在战略物资方面,苏联更是损失惨重,在诺门罕战役中,苏军即使是在苏联名将朱可夫的指挥下,消耗的战略物资仍然高达80000吨,炮弹炸弹便占了31000吨,那么日军消耗了多少战略物资呢?将近2000吨,这意味着什么?此外,参加诺门罕战役的苏军算得上是精锐,可是参加这场战役的日军只能算是杂牌中的王牌,这又意味着什么?事实上,朱可夫也是在利用诺门罕战役验证自己的战略思想。



日本方面存在着很严重的问题,战略粗糙,战术迟钝。

日本既想将战线防线向北推进到西伯利亚地区,即所谓的“北进”计划,为此常常制造摩擦试探苏联的底线和军事力量,可是当苏联不断增兵、不断增运物资的时候,日本关东军偏偏又不肯给予诺门罕战役足够的重视,虽然成立了第6军,但是在23师团陷入重围的时候,也只有第8国境守备队1个大队在战役即将结束时才慢吞吞奔赴战场。日本在战略制定方面确实很粗糙,虽然有心“北进”,可是却没有详细的战略计划,因此在诺门罕战役时采取了相对消极的态度。

在战术方面更有意思,比如上面已经说到的细菌战,既赔了夫人又折了兵便算了,关键是没对苏军造成伤害;再比如在日本步兵正与苏军打得难分难解的时候,日本重炮兵突然对苏军发起了进攻,结果自己的步兵也被轰成肉泥。你完全想不明白指挥官的脑袋里在想什么,连最基本的协同作战能力也没有糅合好,这指挥水平还是赶紧回家老婆孩子热炕头去吧!不对,这样的智障指挥官日本越多越好。

曾经参加过诺门罕战役的日本士兵在日记中写到:

“7月3日,几十辆坦克突然向我们冲来。我们当时惊慌失措,战马嘶鸣,拖着火炮前车四处乱跑,汽车也四处乱窜。空中我军两架飞机被击落,官兵上下都胆颤心惊。我们嘴里越来越常说的字眼是,可怕,可悲,心惊胆颤,惊心动魄。”



日本陆军还海军向来存在很深的龌龊,你骂我,我骂你,你给我下绊子,我给你穿小鞋。当然海军并不是诺门罕战役的最大阻力,让陆军最无奈的还是政客的掣肘,这应该也是自古以来所有政客惯有的无耻吧。这边的陆军还在诺门罕拼命,那边的政客已经开始为了政治利益表示反对了,而且已经派人去找苏联人谈判了。所以后来日本陆军为了应付这他们,只好捏着鼻子认了。这时候海军也落井下石了,你们陆军不行,看我们海军的!

甚至在诺门罕战役结束后,日本陆军还要拿参加诺门罕战役的军官开刀,因为他们必须要给国内一个交待,因此必须得有人背锅,那么诺门罕战役中“擅自挑起战争”的军官们自然是最适合顶包的对象。

我只想说两个字,活该。苏也活该,日也活该。


吾与吾国


1939年的诺门罕战役,也叫诺门坎事件,用一句话说就是日本步子迈的太大,扯到蛋了,也可以说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这是侵华日军和外蒙军为诺门罕以西,直至哈拉哈河这块呈三角形地区的归属问题,诺门罕战役以日军的惨败结束,为什么说是惨败?因为这场战役过程中发生过的事让人笑掉大牙,拍成电影绝对是喜剧电影。



其实也不能说日军是自相残杀,都是因为自身的失误导致,主要有三次事件,都是自己人打自己人。

一:偷鸡不成蚀把米

日军分析形势,认为自己武器不如苏联,所以决定“智取”,通过731部队所实验的毒品,他们想借此来击垮苏军,所以将细菌病毒投入苏联军队经过的河中,按道理这是件妙招,兵不厌诈嘛!但是这个事情只有日本少数的几位领导级别的知道,日本士兵是不知情的,结果日军经过此地的时候就有人去河里喝水,看到别人喝水自己也免不了喝几口,结果大部分都喝了河里带有病毒的水而死亡了,苏联军队也是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打都没打就躺赢了,这是日军第一次“自相残杀”。



二:作战计划欠缺

日军意识到,不拿出点实力还真动不了苏军,于是重炮部队出场了,一般重炮部队出击,肯定是在战争开始时先来一番轰炸,再上步兵,可是重炮部队不给力,战争打响后,竟然还没有准备就绪,步兵只能上前了,当步兵和苏军干起来时,炮兵准备好了,结果一轮轰炸下来之后,自己队友也被炸得一塌糊涂了,这是日军的第二次“自相残杀”。



三:兵马已动,粮草没有

诺门罕战役后期,日军粮食已经不够了,准备原地等待粮食,毕竟不是古代运粮,他们用的是飞机,很快日军运粮的飞机就到了,日军士兵看着这粮食马上就到了,兴奋的向飞机摇手,结果看见飞机上一颗颗炸弹就朝自己丢了下来,还不断的扫射,很快整个部队的运输车、装备、人员都损失惨重,这是日军第三次“自相残杀”。



据统计整个战役下来,日军伤亡人数高达五万人,而苏军只有六千人(数据可能有水分),可想而知日本是败的有多惨。


羽评郡主


与其说是自相残杀,不如说是战场乌龙更加准确。

诺门罕战役,又叫诺门坎事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日本和苏联这对儿老冤家以“满洲国”和“蒙古国”的名义,在远东地区发生的一场战役,目的是争夺诺门罕以西到哈拉哈河这块三角形地区。诺门罕战役以日军的惨败告终,自此终结了日本侵略者“北进政策”的妄想。

诺门罕战役中日军有三次乌龙事件,常为人们津津乐道。这三次战场乌龙给日军自己造成了不小的打击,直接影响了日军在诺门罕战役中的表现。究其原因,总结为八个大字:“多行不义,急功近利”。

第一次乌龙。日军在空军对刚的战斗中失利,正面硬磕被蹂躏了,微微一笑,掏出阴招:使用臭名昭著的七三一部队,秘密向哈拉哈河投放了鼠疫、鼻疽等烈性传染病菌。多行不义的日本侵略者为了确保计划成功,对自己的部队也采取了严格的保密政策,仅仅是告诉自己的士兵,蒙古水脏别乱喝。不曾想苏军引用的都是后方运来的国产水,倒是大量日军难耐干渴,扎到哈拉哈 河里面撒欢儿,直接折了上千战斗力。

第二次乌龙。日军发现跟苏军拳头对拳头、肌肉对肌肉太吃亏,又动了歪心眼子,集结重炮,想在步兵之前搂它几桶子,消耗一下苏军,再让陆军冲上去打扫战场。按理说这个招儿没毛病,但是因为日军装备操作不当以及指挥失误等诸多原因,步兵没听见炮响就冲上了阵地,和苏军抱团成了自己炮兵的炮灰。归根结底,是日军太急于取得局部战斗的胜利,自己乱了阵脚。

第三次乌龙。日本陆军深入内陆,为了保持日军的北进节奏,后勤给养靠空投补给。奈何一次前来补给的航空兵眼神儿不太好使,心比手狠,手比眼快,错把地面上翘首盼望着他的自己人当成了苏联军队,没投补给投炸弹,没打招呼光打脸,一顿扫射痛击,地面上的日军死了都不知道为什么。

日本侵略者急功近利,贪图北进速度,有不具备德国的硬件条件和作战能力,根本撑不起自己西吞北进的狼子野心,谨慎狠毒的日本侵略者在诺门罕战役中如此高频率地触发战场乌龙,想必也是情理之中。


国家人文历史


邀请我就答。

诺门罕战役,发生在1939年5月,历时4个月。

是一场地缘政治战。和1904年,日俄战争性质差不多,是两个流氓国家的一场戏码战。

1904年,日本与俄交恶偷袭旅顺,全面占了东北和朝鲜,将俄赶回西伯利亚。

而诺门罕战役同样又是日本先发起战争,是二战第一场立体式战争,双方出动坦克、飞机、大炮、步兵,打的一炮煌城。后苏联胜。

战后苏联与日本签订缔结协议,承认各自在中国的利益伪满国和伪蒙国,并达成互不侵犯协议。

苏联和日本各怀鬼胎,都不想硬碰硬两线作战,直到美国投了两颗原子弹到日本,苏联才打破这个协议。

抗战暴发,日本人本想3个月占领中国,松泸、台儿庄战役后,便进入持久战。日寇发动诺门罕战役,也是想切断苏联对中国的援助。

日俄两个强盗本来就有血仇,打起仗也是飞机大炮不含糊。诺门罕战役终究以日寇失败告终,但其战略目标基本达成。

战役有几个乌龙,回顾一下。

1.计划炮轰苏联坦克,然后在坦克必经处设伏一支1.7万人的奇兵,将瘫痪的苏军吃掉。结果,苏军坦克到了伏击点没出现炮打沙滩万点坑的阵仗,于是武士道精神让日本步兵拿上枪冲向坦克辟。此刻,炮弹声响,60%的奇兵在战阵中灰飞烟灭。也不知,这些奇兵是不是开始就当炮灰用的。算是自残吧!

2.臭名昭著731部队作为奇兵,在战场河流水域里下了毒。由于手段太下做,怕国际声讨,只是提醒了自己人水不干净。结果,很多士兵认为长官的话其实连屁都不如。最后,没听领导的话死掉了很多人。

3.互相开飞机轰炸对方的辎重部队。某次,日本飞行员看到地面有一辎重车队,就投弹了。轰炸很成功,回去后几天没饱饭吃,才知道空军把自家的灶台给端了。

4.又组了一支充当炮灰的伪军去冲阵,结果到了战场,伪军鸟兽散。

总之,二战期间这场战役就是典型的狗咬狗之战。



冷眼旁观酱油客甲


二战中的日本陆海军一直是对立作战,陆军的建立效仿于德法,奉行“北进”作战,全面占领中国北方,与德国夹击苏联,占领陆地,获得庞大的陆地面积。而海军效仿于英国,认为赢海赢天下,积极策划“南进”政策,占领东南亚,成为太平洋的霸主。而诺门罕是位于内蒙呼伦贝尔盟与外蒙之间的一片半草原半沙漠的荒原,旧译“诺门坎”。其实也是陆军受“北上”政策的影响蓄谋已久的战争计划!

日军多次自相残杀,其实也是因为日本指挥官盲目自大,指挥失败造成的。

第一次是日军动用了石井部队,(即臭名昭著的七三一细菌部队)秘密向哈拉哈河投放了鼠疫、鼻疽等烈性传染病菌,企图在细菌战上获得意想不到的战果,谁知道苏蒙联军的饮用水用的是后方铺设的管道,所以没有受到什么影响。反而日军自己根本没有通知士兵水源已经被投毒了,只是三令五申不能饮用河里的水,投毒的事情只有少数的几个高级将领知道,但是不少日军士兵干渴难耐,偷偷去喝,导致上千人因病因不明死亡!

第二次是因为日军知道自己在武器装备上的不足,决定动用自己珍藏的远程重炮部队,7月15日,关东军驻满洲各地的炮兵联队纷纷忙碌起来(包括驻旅顺的守备炮兵),用重型牵引车将重炮拉出来。战场上,由于日军根本没有远程重炮射击经验,步炮协同作战不熟练,结果本来支援补兵作战的炮兵部队在日军和苏蒙联军扭打在一起的时候开炮,结果双方都被炸死很多人。

第三次是日军的陆军航空兵在支援陆军作战的时候出现差错,当时陆军部队正在等待空投补给的时候,谁知航空兵部队误认为是苏联部队,伴随护航的战斗机部队就很愉快的解决了这群不速之客,炸毁了很多运输车。

这场战役日本吃了大亏,伤亡五万多名士兵。关东军司令官植田谦吉辞职,前线总指挥小松原切腹自杀,日本陆军省被迫承认“诺门罕之战是日本陆军自成军以来首次惨败”。


兵器大观


诺门罕战役就是我们所熟知的诺门坎事件,这是一场发生在中蒙边境的战争,是一场影响了日苏双方的战役。其最大的影响就是使得日本放弃了北上的企图,为苏联远东地区缓解了战略压力,从而使得苏联在二战时期敢于从远东调兵回防莫斯科。这场战役也被称为是机械化集团军对阵传统战壕战的第一例战役,证明了坦克大装甲时代的来临。

当时苏军朱可夫将军集中了4个坦克旅、300多架飞机和超过500多门的大口径火炮,按照苏军的预想,要用诺门坎把日本北进的野心埋葬在蒙古大戈壁。而日军则还是一支一战水平的部队,几乎没有装甲力量,火炮也是一些小口径的山炮。所以这是一场以钢铁、大工业生产和意志、血肉之躯的较量,日本陆军在这场战役中留下了五万多具尸体。

战役一开始日军的所谓意志便崩溃了,日本陆军终于知道了什么叫做差距,天空上有遮天蔽日的机群、地上有火炮的怒吼,在航空炸弹和大口径炮弹的掩护之下,上千辆苏军坦克铺天盖地而来。日本陆军几乎被眼前的景象吓呆了,第一回合日本陆军几乎是溃败,没有组织起任何有效抵抗。最后面对苏军坦克,日军只能用肉弹冲锋的攻击方式,但是日军最后的精神还是崩溃了,有不少士兵从前线逃了下来。



而日军的后续部队又不认为苏军真的很强大,认为是这群前线士兵贪生怕死,便以军法处置了他们,包括不少军官被勒令切腹自尽。但是等到日军指挥部见识到苏军之后,这群人跑的更快。这一场战役之后,日本陆军患上了恐苏症,没有那个军官敢提北攻苏联。所以对于苏军来说,诺门坎战役确实是打的值。


小司马迁论史


诺门罕战役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参战双方是日本和苏联,地点在伪满州国和和蒙古的边境诺门罕,双方爆发战争的目的是为了争夺诺门罕以西,直至哈拉哈河这块呈三角形地区的归属。结果是日本战败,从此丧失了向北扩张的能力。

(诺门罕战役经过图)

在这场战役中,日军出现了多次的自相残杀事件,让人啼笑皆非。

我们都知道日军臭名昭著的731部队,他们生产的细菌病毒武器不知害了多少人。为了打赢这场战争的胜利,他们将细菌病毒投入了苏联军队必经过的河流,为了保密,他们连自己的军队都没有告知。结果日军士兵因为口渴纷纷喝了河流里的水,造成了大量的死亡。



(日军俘虏)

后来日军和苏联军队在一次战斗中碰面了,日军的指挥部原本是想让炮兵先打一套炮火压制的,结果步兵没有收到这个消息,纷纷冲上了阵地和苏联军队打了起来。这个消息也没有传到炮军营,所以炮兵纷纷向阵地发射炮弹,结果自然不言而喻。

日军的步兵和炮兵都这么惨了,空军也没有幸免。因为战争压力大,空军的后勤跟不上,就由飞机来运送物资。空军部队等啊等,终于看到了自家的飞机,还来不及打招呼呢,自家飞机就向他们一顿扫射,让空军部队一脸懵逼。至于原因是因为飞机上的人把他们当成了苏联军队。



(日军运输车)

日军的一系列自相残杀行为,其实是信息在那个时代的传递不方便和一系列偶然原因造成的。最后我想说一句,多行不义必自毙。


史之旅


诺门罕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之后,与苏联交战,日本实力与野心不配,妄想用最小代价取得最大战果,结果都是误杀自己的部队。

第一次是日本的731部队释放在交战区河流里的生化病毒,因为没有大规模的通报全军,结果被日军不知情的部队生火做饭时候饮用,导致大部队大量的非战损死亡。

苏联方面也很奇怪,为什么日本兵还没有跟己方接触交战,就溃败的一塌糊涂。

经过情报探查,才知道是臭名昭著的731部队好心办了坏事。

第二次重炮兵与步兵之间的协同没有做好,步兵正在跟苏联方面混战,战场处于胶着状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重炮部队在没有判明战场情况的前提下,就冒然开炮。

导致大量的日本兵被自己的重炮部队轰杀,死亡人数远远超过少量投放战场的苏联步兵。

第三次是空军轰炸部队的眼睛花了,在地面上的日本部队正在行军之时,因为穿着伪装服,被日本轰炸部队误判为苏联穿插进来的部队。

在没有跟地面部队确认的情况下,空军轰炸机多次俯冲轰炸,导致那一次的日本步兵几乎死亡殆尽。

纵观这几次的日军误杀己方部队的例子,都是因为通信没有协调好,而造成的乌龙。

如今的战场上,保持通信畅通,防止对方通信渗透,是战场上的重中之重。

我国现在研发并且发射的量子态通信卫星,据说是保密性能领先全球,相信定然会成为战场上的很大助力。


磨叽个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