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诞”的区块链,币价即正义



在互联网出现之后,第一个遭受重创的产业就是唱片业,因为音乐的专利权在网络空间无法得到保护。类似音乐版权,在区块链技术出现之前,所有有价值的数字资产都是无限可复制的,因此,我们需要依赖网络中介机构来完成价值(数字货币、数字资产等)的存储和交易。

如果没有一个信用中介,我们无法确认价值是否被储存或者交易,人们没有办法确认一笔数字现金是否已经被花掉,于是就会出现“双花”难题。“双花”顾名思义就是将一笔钱重复花费两次的问题。

选择到底应该依赖“少数”中心还是多数公众?对于不同的组织来说,“直接民主”一定比自上而下的 “精英治理”更有效吗?

互联网上的贸易所涉及的电子支付几乎都需要第三方机构作为信息中介和信用中介,比如银联、阿里巴巴的支付宝和腾讯的微信等,交易双方通过找到一个彼此共同信任的利益无关的第三方来验证交易。但是,第三方的信任“中介”由于权力集中,常演变为信任体系的“中心”。而这种中心化信任的系统存在天生的弱点,比如单点中心的安全性较为脆弱、个人数据隐私得不到保护、中心演变成数据孤岛等等。

政治哲学命题:系统中达成共识

与“民主”和“集权”的对立关系相似,决策权越分散的系统达成共识的效率越低,但系统稳定性越高,而“集权”式的决策更易达成共识,却容易造成“专制、独裁”。是采取精英决策还是民主决策,对于所有社会系统来说,都是权衡的过程。在区块链系统里,选择了牺牲效率来保障决策民主和系统稳定性,其决策机制是共识机制。所有节点仅需考虑“51%以上绝大多数”达成一致则默认达成共识。

一旦一些节点发动的51%算力攻击成功,这意味着多数节点被控制,区块便可能产生分叉,从而威胁到整个系统的数据真实性。我们发现对于不同的系统和组织,效率和耗能的重要性是不同的,所以到底是追求信任的高耗能,还是选择弱平等的高效率,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就是区块链衍生除了私有链、联盟链等多样化形态的原因。

人类社会现在所采用的这套交易体系和信任机制,在某种角度上讲很浪费社会资源,但这种额外成本是为了确保交易安全。现阶段在技术成熟前就绕开这套系统,用户体验是很爽,但风险很大。最后很可能会出现骗子比好人多,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这是现阶段区块链骗局丛生的一个原因。空气币其实就是传销的高级形态,区块链概念对传销来说,的确是绝佳的题材。


链圈:即使是认真的人,也各怀心思

区块链行业有三个不同圈层,在过去很长时间,他们互相鄙视和隔阂——专注于数字资产的人瞧不起闷头苦干做公链的,专注底层技术开发公链的人,不待见整天倒腾数字资产的币圈“土鳖”,而互联网巨头们,又很难放下身段向先行者寻求合作,他们依据传统经验另起炉灶,却往往事倍功半。

尽管存在种种乱象,区块链领域目前浪费掉的资金还没有移动互联网那么多,而骗局和泡沫,其实是最好的投资者教育,投机心态先圈住了大家的关注度,才有机会慢慢统一认知。

经历了这么多轮大起大落后,有人发现自己的财富观已经变了。觉得钱不是钱,只是玩游戏的筹码。能参与一次人类历史上的集体试错,也不算遗憾。

在这个“币价即正义”的市场里,很多人意识到了现在的区块链多数不是靠项目赚钱,“融资是用来拉盘的”。

通过各种手段使财务自由了,焦虑感却无处安放。牛市中,加密货币的每一次爆发点:比特币几轮涨跌周期、扩容大战、以太坊上线、The DAO被盗以后历史上最大的分叉危机,中国的退币危机等等。

加密货币到底是不是普通人的机会

回看比特币的巅峰2017年,币圈出现了很多百万富翁、千万富翁,也出现了区块链行业的荒诞一面。

在币圈这样一个半地下半灰色的市场,有高富帅背景的人不少,早期Twitter也是比特币意见领袖的出没重地。计算机、黑客、密码学、经济金融学等专业出身,这些经历让他们更能理解加密货币本身。

还有一类炒币者是大胆的赌徒,这帮人本金不高,敢下注。他们是这场“造富游戏”的后来者,有中国大妈、韩国大妈和一些看到机会的年轻人。他们的世界中,币价即正义。

炒币和炒股很像,不同的是,从未有股市的暴涨与崩盘像比特币这般频繁。投资比特币的三年,如同经历每十年一次的金融危机三个轮回,因此流行着一种说法:“币圈一日,人间一年”。在很多摩拳擦掌等待着进入比特币市场,实现财务梦想的人来说,从最糟糕的时候亏损5万美元到现在赚数千万美元,通过买币解决了自己的生活需求。


有人说:“赚多了快钱的人,会对赚慢钱不感兴趣。”钱要慢慢赚,一旦投身虚拟货币,日日的财富神话让焦虑感无处驱逐。这是一份炒币的真实心态,不置身其中,难以体会其中煎熬。

三次暴涨暴跌的煎熬

其实,比特币最早的应用场景是贩毒,丝绸之路事件出现的时候,很多人认为是抄底的机会,既然有人拿它做交易并且认定比特币的价值,那么此事肯定是利好。接下来是比特币的大牛市,价格从70美元一路飙涨到1200美元。但是,当时的上涨比下跌更让币圈的人难熬,Twitter上每天都有人晒币价,每天都在刷新高。很多人没想过能通过这玩意儿一夜暴富,因为买的太少!每天白天还要上班,听见币价涨就烦。比特币涨到400多美元的时候,很多人备受币价上涨的折磨。

从接触比特币以来,人性里的贪欲始终支配着每个人,这种大起大落的煎熬,无法让币圈的人安静下来上班做事。

第一,比特币无创新;第二,比特币有扩容问题,一秒只能做7次交易,这个是无法规模化的。仓位很小很烦,比特币还没有商业化应用,居然涨这么多,关注技术,不想参与这种类似泡沫的燥热氛围。很多人为自己仓位太小或者过早卖掉,寻找借口,这个理由用来说服别人,更是用来说服自己。

2014年比特币轮回,与17年的比特币泡沫如出一辙。比特币真正暴跌是因为挖矿。挖矿成本才100多美元,一个币1300多美元,从正常市场供需平衡角度看,挖矿价格完全支撑不住币价,大家会选择挖矿而不是买币。加上比特币并不好用,整个行业垮下来,形成泡沫性抛售。

历史总是曲折相似,又不完全一样

现在的挖矿成本,也远远支撑不了币价。但以太坊只是个搅局者,但出现的时机很恰当。

那个比特币价格低迷的徘徊期,却是开发者的黄金时代。一批公司倒掉了,另一些做比特币打赏、开发SDK的公司出来了。莱特币(Litecoin)就创建于那一时期,同一时期的还有Ripple、以太坊。

莱特币出来的时候,懂技术的都知道,就是复制一份代码,换个名字,是一种共识算法的修改。硅谷是一个创业氛围浓厚的地方。一个20岁的俄罗斯创始人,带着两三个新的工程师,开始讲比特币各个维度的问题,然后创建一家叫做“以太坊”的公司去解决这些问题。在以太坊开发的这段时期,比特币价格最低跌到100多美元,基本上在300~200~300~200~100(美元)这样的循环中。

那时候,很多人并不能完全理解以太坊到底要做什么。以太坊这个团队很酷,并且在币价下跌的时候,币市很需要一个搅局者。

以太坊终于在2015年上线。每个价格0.5美元,如今涨到300美元,现在回调至200美元。很多圈内人认为,以太坊就是下一个App Store,而这个平台上,可能诞生诸如Facebook、微信这样的超级App。结果应用没有出来,1C0大火,因为1C0创建的各种神话,以太币也疯狂大涨。

区块链的荒诞不只一面

2017年是区块链发展标志性的一年,突然很多圈内人变成了百万富翁千万富翁。

财务自由了以后,人要有自己的事业。荒诞的是,有人当时募资130万个量子币,量子币价格涨了数倍至60美元,公司账面现金高达7800万美元,是公司估值的数倍。也就是说,他现在什么都不做,假设把菩提币按照当前价格全部回购,就可以净赚几千万美元。7800万美元,对只有7位全职员工和3位兼职员工的公司来说,这不是泡沫,什么是泡沫?

追溯到2014年,有位大神级的人物曾希望把以太坊复制到中国,有投资人说:谁抄以太坊,我就投资谁。一个模仿以太坊的平台“量子链”出来了,他的投资又一次获得100倍的回报。

之后,比特币又开始高涨,各种分叉层出不穷,全球范围1C0更猛,整个行业奔向更高的估值,韩国、美国的监管政策也相继而来。在这一系列的剧烈震动中,中国1C0被禁后的“退币风波”的结局令人啼笑皆非。曾有人在募资之后,把所有的币套现租办公室、招人,当政府要求退币时,比特币正值高点,因此如果买入币退还给投资人,就意味着几千万的净损失。也有项目是卖一半留一半。

除了散户,很多大玩家成为幸运儿。那些当时焦虑着退币的创业者,在所谓“高点”买入比特币,未能及时退还的那一部分,在比特币的新一轮暴涨中,意外成为“抄底者”,获取新的收益。

很多人都没搞明白中本聪是以一种什么心态创建比特币的:现实金融体系每隔一段时间就会产生泡沫,中本聪在比特币的创世块里讲了世界金融危机,标题就写在区块链里。荒诞的是:现在区块链本身可能就是个大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