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法院遇上「大風廠」事件

港口法院工業巡回法庭協助政府成功化解一起土地轉讓糾紛

企業舊址轉讓遭遇土地丈量誤差,數十名原企業職工的安置及住房問題成為20年難以解決的難題。近日,廣西防城港市港口區人民法院立足審判職能,積極主動服務大局,協助鎮政府妥善調解了這起現實版“大風廠”土地轉讓糾紛。

當事雙方在法官見證下籤訂土地轉讓補充協議

事情還要從上世紀70年代說起,當時港口區某公社籌措資金組建了公社造船廠,屬於鎮直集體企業,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造船廠競爭力不斷下降,最終於1986年停產解散。1995年,鎮企辦與船廠簽訂了船廠舊址轉讓協議,約定土地轉讓總面積為20畝,但後經實地精確測量,發現廠址實際面積為13522.5㎡,比轉讓協議約定土地面積多出189㎡。雖然當地鎮政府於2009年與船廠簽訂了補充協議,但雙方仍然沒有對多出的189㎡土地約定如何處理。

2017年7月,造船廠職工要求政府出具有關手續給予其辦理土地權屬過戶,解決原企業職工的安置住房問題,但由於雙方一致未能就多出的土地提出解決方案,土地權屬過戶一直未能實現。為了解決該糾紛,當事雙方多次協商。政府方主張將多出的土地折算成宅基地面積進行補交,而船廠一方則認為當初簽訂協議時已經就土地轉讓和權屬問題達成共識,不應補交。雙方分歧太大,始終無法達成一致意見。

無奈之下,當地政府找到港口法院設在當地的工業巡回法庭,請求法院充分發揮審判職能從中調解。經過調查,法院瞭解到該案件年限久遠,案情錯綜複雜,且造船廠身後牽扯的是數十名原企業職工安身立命的問題,一旦處理不當,極易引發群體上訪事件。

為了不讓“大風廠”事件在現實中上演,工業巡回法庭負責人方爵對案件糾紛產生的原因進行了深入分析研究,向企業職工一方講明土地丈量存在誤差的歷史原因,緩解職工一方的對立情緒,並從法律層面向他們釋法說理,幫助他們瞭解涉及該案的相關法律問題。於此同時,方爵還積極與當地政府進行聯繫溝通,協助政府擬定切實可行的調解方案。經過法院不斷努力,政府以人為本作出巨大讓步,企業職工一方也表示堅決遵守政府政策,願意補交部分本金和利息,雙方最終就土地轉讓糾紛達成一致意見。

當事雙方握手言和

9月1日,當地政府派出代表與原船廠企業職工共同來到港口法院工業巡回法庭,在法官的見證下,簽訂了造船廠舊址轉讓補充協議。9月3日,政府方主要領導人在該協議上簽字確認,協議正式生效,這起歷時23年的土地轉讓糾紛得以劃上圓滿句號。

關注我們

給你“好看”

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

都感受到公平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