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庄太后在宫中停尸37年,康熙为何不愿将祖母下葬?

吃货小小站


人死为大,入土为安。康熙是个孝子贤孙,为何给孝庄太后停尸37年?这确实是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其中原因,听我给您说一说。

孝庄太后死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康熙在清东陵外建了一个暂安奉殿,将孝庄太后停尸其中,直到雍正三年(1725年)才正式安葬,其陵墓称昭西陵,并不属于清东陵。

康熙为何将孝庄停尸37年不下葬?雍正为何不把孝庄葬在清东陵中?这是两个疑问。

大家最津津乐道的说法是孝庄在皇太极死后,下嫁给多尔衮,已经不是皇太极的皇后,因此没有资格也没脸葬入皇太极的昭陵,更没有资格葬入清朝皇室的清东陵。

这无疑是野史胡说八道。

清廷官方从未有孝庄下嫁多尔衮的记载,而且始终将孝庄称为清太宗皇帝的皇后。

记载康熙事迹的《圣祖仁皇帝实录》明确记载,孝庄病重时曾多次亲口告诉康熙说:

太宗文皇帝梓宫安奉已久, 不可为我轻动,况我心恋汝皇父及汝,不忍远去,务于孝陵近地择吉安厝,则我心无憾矣。

记载雍正事迹的《世宗宪皇帝实录》也记载说:

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慈驭升遐。先期再三面谕我圣祖仁皇帝曰:‘我身后之事,特以嘱汝:太宗文皇帝梓宫安奉已久,卑不动尊,此时未便合葬。若另起茔域,劳民动众,究非合葬之义。我心恋汝父子,不忍远离,只于遵化州陵茔近处安厝,我心无憾矣!’

很明显,孝庄曾专门叮嘱康熙说,太宗皇帝(皇太极)已经安葬许久(皇太极墓为昭陵,不在河北的清东陵,而在关外),不能因为安葬我,再去打扰他,何况我不舍得远离你们父子(指孝庄的儿子顺治和孙子康熙),你就把我葬在清东陵附近,我死而无憾。

康熙是个大孝子贤孙,对祖母的遗嘱不敢违抗。在召集大学士和内务府总管等布置孝庄的安葬事宜时,康熙亲口说:“谆谆降旨,朕何敢违?……今于孝陵近地,择吉修建暂安奉殿。”

可见,康熙严格遵从孝庄遗嘱,专门在孝陵附近建“暂安奉殿”,用于供奉祖母棺椁。

但“暂安奉殿”的地址很难选择。孝庄是顺治的母亲,如果安葬在清东陵,地位要比顺治更高,但整个清东陵中,顺治皇帝的孝陵是第一座陵,已经建在位置最尊崇的昌瑞山主峰下。

没有办法,康熙只好决定把“暂安奉殿”建在清东陵陵区大红门外的左侧,这里是不属于清东陵的,算是回避了地位尊卑这个棘手问题。

既然叫“暂安奉殿”,说明康熙只是临时将祖母棺椁安奉于此,今后应该会有调整。

但事与愿违,后来康熙政务缠身,晚年又面临诸子争储和废立太子等事,导致他身体虚弱,精神恍惚,无暇顾及,孝庄的棺椁就这样停留了37年,一直到康熙驾崩,也没有安葬到地宫。

▲(昭西陵图)

雍正即位后,决定解决这个历史遗留问题,他明确就在“暂安奉殿”的位置修建陵墓,然后把孝庄正式安葬在陵墓地宫中,取名为“昭西陵”,孝庄历经38年,终于“入土为安”。

皇太极的陵墓在关外的盛京,叫做昭陵;孝庄作为他的皇后,虽然没能合葬,而且两地相去甚远,但其陵墓叫“昭西陵”,表明这与“昭陵”是一个系统,甚至是昭陵的一部分,一定程度上也算是让孝庄和皇太极“合葬在一个陵墓”中了吧?

雍正对自己的决策十分满意,认为既遵从了孝庄遗嘱,完成了康熙遗愿,又一定程度遵循了皇帝和皇后合葬的礼制,因此完成这件大事后,他亲自告祭康熙的景陵,向老爹汇报此事,至于民间各种传说,无非是牵强附会,不足为信。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说一部暴露年纪的电视剧——《一代皇后大玉儿》,不知道有多少小伙伴,小时候看过这部电视剧,反正这是我第一次知道有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这号人物,也就是后来的孝庄文皇后、昭圣(太)皇太后。潘迎紫细腻而又大胆的表演将这一位清初传齐女性的善良、隐忍、识大体演绎的淋漓极致。既有儿女情长,又有家国天下。为了家族利益,为了孩子未来,她多次作出艰难的选择,成就了顺治、康熙两朝帝王,也成就了自己。

就是这样一位奇女子,却给自己的最爱的孙子——康熙皇帝留下了一个大难题。昭圣太皇太后,在康熙二十六年逝世。根据大清祖制,昭圣太皇太后逝世后,应该和她的丈夫,也就是皇太极一同葬在沈阳的清昭陵,但是她却再生命的最后时刻,留下了一道遗旨:

太宗文皇帝梓宫安奉已久,卑不动尊,此时未便合葬。若别起茔域,未免劳民动众,究非合葬之义。我心恋汝父子,不忍远去,务必于遵化安厝,我心无憾矣。

这一段简单的话,说的是什么意思呢?我的丈夫,太宗文皇帝皇太极已经去世很多年了,我如此的卑微,就不要因为我再去打扰他了,就不和他葬在一起了。如果为我单独修建皇陵,必定劳民伤财,更不合适。我很怀念你们父子二人(顺治和康熙),就把我葬在你们父子的陵墓吧。

位于沈阳的清昭陵

这一下把康熙难住了。

按照祖制,祖母昭圣太皇太后和祖父太宗文皇帝合葬盛京的清昭陵,但是祖母的遗旨中,明确表达了自己的意思。

如果按照祖母的遗旨,葬在清东陵,和父亲顺治皇帝葬在一起,那么清东陵中顺治皇帝的陵寝已经是最高的的规制了,作为顺治的母亲,陵寝规模比儿子差也说不过去,而且也没有单独为太后建陵的先例。

左右为难的康熙,只好在清东陵修建了一处临时建筑——暂安奉殿,用于安置昭圣太皇太后的灵柩,期待会有更好的解决方案,可是这一停就是37年,一直也没有想到更好的方法。知道康熙去世,昭圣太皇太后的陵寝还是安放在暂安奉殿内,这一难题也交给了随后即位的雍正。

暂安奉殿

雍正即位后,不仅要为安排的父亲康熙皇帝的后事,还要安排曾祖母昭圣太皇太后的陵寝问题。此时,康熙已经选址景陵,如果曾祖母还没下葬,就将父亲康熙帝下葬,于情于理都说不错过去。彼时,众大臣看出了皇帝的难处,就上书雍正,建议将暂安奉殿建成陵寝,在清东陵大红门之外,建造昭西陵。

这一建,首先符合了昭圣太皇太后的遗旨,不葬盛京的清昭陵,葬在儿子孙子陵墓旁边。其次昭西陵不在清东陵之内,自然在规制上就没有那么多限制了,不用考虑怎么协调昭圣太皇太后和顺治帝的陵寝规模的问题。第三,昭西陵,寓意在清昭陵之西,与盛京的昭陵遥相呼应。

建于清东陵大红门之外的昭西陵,成了历代祭祀清东陵帝王最先拜谒的地方,这一位置的安排,也无形中突出了昭圣太皇太后是清朝入关后,辈分最高的以为。

请大家关注爱玩的想公子,和我一起玩转博物馆,分享文博知识。


爱玩的想公子


因为是某些特殊事件的发生(先卖个关子),直到康熙去世,孝庄太后的陵寝问题都没有得到解决,以至于孝庄太后的灵柩在暂安奉殿停放了37年,而最终攻克这一难题的是继位康熙的雍正,并且处理得非常符合中国人向来固有的处世风格。

首先地,还是来谈下清王朝皇室陵寝的大致情况,这有助于对孝庄太后陵寝的最终安排会有着很好的理解。

清朝从清太宗皇太极建清开始,总计延续了二百七十五年,在这过程中,清廷建立过三处皇家陵园,关外三陵、清东陵和清西陵,其中包含有皇帝陵十二座、皇后陵七座、妃园寝十座。

关外三陵是指葬有努尔哈赤祖辈的清永陵,安葬努尔哈赤的清福陵以及葬了皇太极的清昭陵,另外还有一座清东京陵,安葬的是努尔哈赤的胞弟及其他子孙,虽然不属于关外三陵系列,但也是极其重要的。

清东陵在三大陵园中规模是最大的,建有顺治帝的孝陵、康熙帝的景陵、乾隆帝的裕陵、咸丰帝的定陵、同治帝的惠陵五座皇帝陵墓,清西陵建有雍正帝的泰陵、嘉庆帝的昌陵、道光帝的慕陵以及光绪帝的崇陵四座皇帝陵墓。从雍正帝开始,清朝各代皇帝间隔分葬在东、西两大陵墓中。

介绍完了清朝陵墓,那就来看下孝庄太后去世前所下达的那道遗嘱,即致使她的灵柩停放37年的那个源头。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孝庄文皇后因病去世,生前她曾特意嘱咐过康熙帝说:“太宗文皇帝梓宫安奉已久,卑不动尊,此时未便合葬。若别起茔域,未免劳民动众,究非合葬之义。我心恋汝父子,不忍远去,务必于遵化安厝,我心无憾矣。”

翻译过来,大致意思是说,太宗皇帝皇太极的灵柩已经安葬很久了,我自觉得卑微不足以再次劳动他,所以并不合适一起合葬。如果在别的地方再次建立陵墓,就有点兴师动众、劳民伤财了,也不是很合适,违背了合葬的意义。我还是较为眷恋你们父子(顺治帝与康熙帝)的,也不想着远葬,就在遵化清东陵这个地方,给我找个地方安葬了,我心里也就没有什么遗憾了。

从孝庄太后的角度来看,这样做,她是可以没有什么遗憾的,对于康熙帝来说,这就是一个天大的难题。

因为按照清朝早期的葬制,不管皇后死在皇帝前还是皇帝后,都是要跟皇帝合葬的,那么孝庄太后应该是被安葬在葬有皇太极的清昭陵,然而如果按照孝庄太后的意思来,显然就是要违背这个祖制的。

另外地,顺治皇帝死在孝庄太后前,他的陵墓是当时清东陵的最高规制,如果真是将孝庄太后葬入,规格上并不好安排,太高了没有先例,低了不合适,并且地,清王朝还没有出现过为皇太后单独建陵墓的例子。

康熙帝一向对孝庄太后很是孝顺,之于孝庄太后的嘱咐也是不敢轻易否决掉,之于祖宗法制也是不想轻易违背,最终只能是在东陵边大红门外东侧修建了暂安奉殿。当时孝庄太后的灵柩被葬在暂安奉殿的宝座上,用土掩埋后封闭起了殿门。

一直到康熙去世,孝庄太后的陵寝都没有解决,一拖就是37年。雍正三年(1725年),也就是皇太极与孝庄成亲100周年之际,雍正帝解决了孝庄太后的陵寝问题。他的方法很简单,就直接将暂安奉殿改建为昭西陵,将孝庄太后的灵柩葬入到地宫。

当时雍正帝给出的书面官方原因是,自从孝庄太后的灵柩安排在暂安奉殿后,给予清王朝带来了国运,以致使清王朝从此蒸蒸日上,因而地,暂安奉殿对清王朝来说是一块风水宝地,能够带来吉运,所以就直接建成为孝庄太后的陵寝。

这其实是一个十分讨巧的做法,符合中国人惯有的“中庸”思维。

昭西陵位于遵化昌瑞山一带,与清昭陵遥相呼应,取名为昭西陵,意为昭陵之西,更是有着纳入清昭陵体系的觉悟,毕竟也是没有葬在清东陵内,虽然算不上遵循祖制,与祖制有着不小的差距,但也不算是违背得很离谱。

从地域上来讲,昭西陵还是属于清东陵范围之内的,那么也就算是没有违背孝庄太后的意愿,把她葬在了儿子和孙子旁边,两全其美,皆大欢喜。

级别上来讲,昭西陵是清王朝所有皇后陵中级别最高的,皇后陵墓中也就只有昭西陵的大殿是古建筑中最尊贵、最高级的形式——庑殿顶的,昭西陵还是清代陵墓中唯一一座有内外两道围墙的陵寝

清代后世帝王每次谒陵,必然也是最先拜谒清东陵大东门外的昭西陵,这也突显出了孝庄太后的辈分尊贵,既然是在清东陵之外,所谓的规制也就不用去苛求了,也不用在乎孝庄太后与顺治皇帝陵寝规格的高低了。地理上来说,大红门是清东陵的正门,昭西陵又在大红门东侧,对于谒陵的人来说,未尝不是一种极大的便利。

看到了吧,中国人的学问就是用在这样的“刀刃”上,“学以致用”的高境界发挥也就这样。

答疑人:今日头条年度历史自媒《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约撰稿人菊花茶

菊花茶,本名郑良,网名菊花茶163,天涯新浪论坛知名历史作家,资深三国控。曾发表过《华山论剑》、《历史原来是这样的》、《三国往事越千年之建安十三年》、《快意恩仇的人生》、《祸起萧墙》等文集。


夜狼文史工作室


说起孝庄太后,大概无人不知。她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贤后,一生培养,辅佐了顺治,康熙两代皇帝。她是公认的明清之际最杰出的女政治家,也是古代皇族女性中极富人格魅力的一位传奇女子。



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75岁的孝庄太后结束了她辉煌而操劳的一生,驾鹤西去了。出人意料的是,孝庄并没有与他的丈夫皇太极合葬于关外昭陵,而是一直在宫中停放着灵柩,而且这一放就是37年之久。康熙帝这一出乎情理之外的安排,曾一度引发了多方揣测,更被称为“清初疑案”之一。


这背后究竟有些什么隐情呢?且听有书君细细道来:


一、难以割舍的祖孙情。


看过《康熙王朝》的朋友,都会对康熙皇帝和他祖母孝庄太后的深厚感情很有印象。


康熙帝幼年即位,全凭老祖母为他殚精竭虑,笼络朝臣,排除异己,一步一步,用心血将他培育成一个杰出的帝王,帮助他建立起清王朝第一个黄金时代。连康熙帝自己都说:“设无祖母太皇太后,断不能有今日成立。”



康熙与孝庄太后的确是祖孙情深。有一年春天,皇帝出巡盛京,沿途几乎每天派人捎书信问候起居,报告自己行踪,并且把自己在河里捕抓的鲢鱼,鲫鱼装封好,派人送京给老祖母尝鲜。


康熙陪祖母巡幸五台山,一到上坡地方,皇帝每每下轿,亲自为祖母扶辇保护;孝庄太后病危,康熙帝昼夜不离左右,亲奉汤药,并亲自率领王公大臣步行到天坛,祈告上苍,请求折损自己生命,增延祖母寿数。


晚年的孝庄太后对这个孙儿不仅倾注了全部的慈爱,更为孙儿的皇朝政权呕心沥血,尽全力扶持。


因此,孝庄崩逝之后,康熙的悲痛心情是可想而知的。据说康熙违反常规执意要在宫中为祖母守三年之丧,后因朝臣反对,又改戴孝两年。


康熙不愿意将老祖母过早下葬,于是将孝庄生前居住的慈宁宫东王殿五间拆建于昌瑞山下,称“暂安奉殿”。其后,在他在位期间,康熙几乎每年都去遵化祭拜祖母。因此清朝皇室对此事的解释一直就是康熙与祖母感情太过笃深,不忍下葬。


但是,在中国的丧葬礼节中,“入土为安”是个特别被强调的重要环节。康熙三十多年不葬祖母,显然仅凭感情笃深这一点是说不过去的。那么纯孝之外,康熙还有什么迫不得已,无法示人的隐情呢?


二、老祖母的遗嘱给康熙帝留下了难题。


史书记载,孝庄太后在临终时,曾给康熙皇帝留下了遗嘱:由于太宗陵寝奉安已久,且已有孝端皇后合葬,不可因为自己而轻动土木。而且,自己心中还时刻惦念着顺治与康熙父子,所以应当在顺治孝陵附近安陵。


这个嘱托成了康熙年间无法解决的一大难题。因为她留下话了,不要将她跟皇太极合葬,只能将她葬在顺治帝孝陵附近。孝顺的康熙自然不愿意忤逆祖母的遗愿。



那么问题来了,顺治帝乃是孝庄皇后的儿子,孝陵范围内,最尊贵的地方已经建有顺治帝陵寝,如果将孝庄太后葬入其中,是乱了辈分。因此在无陵可葬的情况下,康熙帝只好先在孝陵附近修建一座暂安奉殿,用以暂时放置孝庄太后的灵柩,也算是权宜之计吧。


话说到这儿,想必很多人会疑惑,孝庄太后为什么会留下这样的遗嘱,不愿意跟丈夫皇太极合葬呢?


三、康熙太了解祖母心中的隐痛。


这第三个原因,关乎孝庄太后一生唯一的一个污点。那就是史学界争议很大的孝庄太后下嫁摄政王多尔衮的传言。


关于这段公案,民间一直多有流传,虽然并没有太后下嫁的可靠的史料佐证,但孝庄和多尔衮曾经相恋却是事实。


孝庄太后生于万历41年,据说她最初入宫去投靠她姑姑——皇后哲哲时,还是个13岁的孩子。本没有打算要成为太宗的妃子,只是想等到年龄合适时再择偶婚配。


而多尔衮生于万历40年,当时由于政治利益斗争失去了母亲,年幼的多尔衮和弟弟多铎就由太宗抚养。



少男少女,情窦初开,共同生活在一个屋檐下,朝夕相处且年岁相当,滋生情愫是极为正常的事。


然而帝王家的爱情之花,从来只盛开在清宫剧里。孝庄太后最终还是遵从公主们和亲的共同宿命,作为一颗政治联姻的棋子嫁入了皇宫,跟她的姑姑哲哲,姐姐海兰珠一起侍奉同一个丈夫皇太极。


孝庄先后为皇太极生下了三位公主一位皇子。皇太极驾崩时,孝庄皇后6岁的儿子福临被拥立为新皇。此时,作为摄政王的多尔衮,势力已是今非昔比,说他是皇权的实际操控者也不为过。


然而在众多皇子中福临中选,手握兵权,党羽密布的多尔衮竟欣然支持,这不能不让人想到关于孝庄和多尔衮的民间传言。不仅如此,在现存的清宫档案里,还出现了对多尔衮“皇父摄政王”的称呼。什么样的关系,可以让小皇帝福临称呼为“皇父”呢?


多尔衮从没入关时就觊觎皇位,到此时具有压倒性的优势能夺皇位而不夺,其真实原因又是什么呢?唯一可以解释的就是孝庄。


孝庄太后为了保存儿子和皇位,这其间费了多少苦心,绸缪委屈,调护化解,个中款曲也许只有她自己心里知道。


根据这些细节判断,孝庄太后下嫁多尔衮虽然无实据可考,但其为了保存儿子的皇位失身大概是不可避免的。


因此,孝庄太后留下遗旨不与太宗合葬,极大可能是认为自己白壁有玷之身无法与太宗同穴。

康熙皇帝完全了解祖母当年屈身以保全太宗一生奋斗而来的天下这份苦心,所以孝养无微不至。


孝庄去世之时,尊重她个人意愿不能葬于皇太极昭陵,但是康熙又不忍心让祖母孤零零别葬他处,所以才会出现孝庄棺椁在宫中停37年无法下葬的局面。


综上所述,孝庄太后去世后在宫中停尸37年而不下葬,这件事虽然乍一听有悖于常理,但细究其背景因素,却让我们剥洋葱般看到了令人唏嘘感叹的历史真相。


即使白壁有瑕,孝庄太后在历史上堪称后宫楷模的正面形象也丝毫不受影响。她在清朝刚入关内忧外患的的情况下,维持了清皇室的团结,保护培养了历史明君。她的贤德无私和高贵大气,今天依然令后世人敬仰。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孝庄老年画像】

看影视剧,我们总感觉孝庄是最美的——满蒙第一美女!其实,她不是最美的,甚至还很女汉子——某作家很像老年的孝庄太皇太后。至少皇太极不认为她是最美的。

孝庄不是皇太极最爱的人,皇太极最爱的是孝庄(布木布泰,汉意天降贵人)她亲姐海兰珠。海兰珠位居东宫(东宫不是太子吗?这里不是,皇太极没立太子),宠冠五宫(不是六宫吗?怎么少一宫?六宫指代整个后宫,正寝一宫,燕寝五宫,最早一百二十人。五宫:中、东、西、次东、次西)。中宫(皇后☞大福晋)则是其姑姑哲哲。而天降贵人的孝庄则居五宫之末(次西宫),但不是最美的孝庄却是最牛的!她对清朝入关、维持大局、育立儿孙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孝庄剧照】

孝庄不是皇太极最爱的人,却是皇太极尤其是顺治、康熙最爱的人、最重要的人——真的女汉子啊!也因此在其薨世之后,停尸了37年后才下葬!就连题主就担心不下葬,玉体不会坏掉吗?可下葬也会坏掉啊!再说了没入土为安那也盖棺定论了呀。那最爱祖母的康熙,为什么直到其驾崩也没下葬其祖母啊?说起来,是孝庄太皇太后给康熙帝出了个大难题——孝庄遗愿!

以大清祖制,不管是皇帝生前还是薨后的皇后都要与驾崩的(丈夫)皇帝合葬。然而,孝庄(1688年去世)生前留下遗嘱:不要惊扰太宗陵寝,她喜爱儿孙,想葬在福临陵寝附近。千古一帝的康熙在祖制和遗嘱间纠结、苦恼了一辈子也没彻底解决,但还是给临时处理了。



【清圣祖康熙帝】

康熙帝想遵从祖母遗愿,可祖母遗愿不合祖制,于礼不合。左右为难的康熙,想了看似个两全其美但并不高明的办法。将祖母灵柩暂时安放在顺治陵寝附近,建暂安奉殿。这一停放就是37年。雍正三年,孝庄才下葬。那么问题来了,最爱康熙的孝庄为何难为最爱孝庄的康熙呢?孝庄为什么不跟皇帝合葬非要与子邻葬呢?为什么雍正就能解决好这一问题?雍正又是怎么彻底解决的?

最爱康熙的孝庄为何难为最爱孝庄的康熙

孝庄最爱孙子康熙,孙子康熙最爱祖母孝庄。孝庄之所以“难为”康熙,是有难言之隐的。有什么难言之隐呢?这得看下一段。可再有难言之隐也不至于这样吧。怕惊扰皇太极,这谎言毫无技术含量。为什么不给皇太极合葬?又为什么非要与儿子邻葬?

为什么不跟皇帝合葬而要与子邻葬呢?




【多尔衮】

对不起丈夫,有愧于儿。清军入关前夕,皇太极崩。说起来皇位理应由长子豪格继承,可比豪格小三岁大一辈的叔叔多尔衮与他争位。两人互不相让互不相容,但多尔衮对皇太极的恨以及锵锵三(亲)兄弟的团结,激发了他的势力更强。当初多尔衮与皇太极争位,亡了母亲丢了位,兄弟三人对皇太极咬牙切齿。

福垊说两虎相斗猴子得胜,在大家的商议下,福临成功捡漏成为最大赢家。对多尔衮来说他是摄政王,对豪格来说那是皇弟,明显豪格吃亏,不久而死。没有制衡的多尔衮,就想着在法地欺他孤儿寡母。孝庄为了孩子,失身份甚至失身都是在所难免的。但还是不能遏制多尔衮称帝的野心:摄政王→皇叔摄政王→皇父摄政王。兔子急了会咬人,多尔衮暴毙,福垊怀疑是孝庄忍无可忍的结果。



【 顺治帝与董鄂妃】

福临娶孝庄侄女为大福晋,妈妈安排的婚姻再好也不如自己选择的好。顺治超喜欢董鄂妃,孝庄没有因为顺治喜欢董鄂妃而喜欢董鄂妃反而讨厌董鄂妃,是她抢走了侄女婿——亲儿子。母子关系紧张,甚至顺治为了董鄂妃而要废皇后。不久董鄂妃病逝,再不久顺治也病逝了,这才是真爱!孝庄对此应该是愧疚的!

为什么雍正能解决好这一问题?



【孝庄皇后的陵寝昭西陵】

37年后,即1725年,雍正帝将孝庄无上皇太后(福垊参照无上皇而造的词)下葬。雍正讲述了孝庄一生丰功伟绩,讲述了孝庄与皇太极墓葬相望与福临陵寝相邻的重要性。怕惊扰皇太极,陵寝地处父子间,象征家庭和美,女性独立。大臣们山呼万岁,孝庄得以下葬。孝庄的陵寝是皇后中规模最大的,这是雍正对其一生伟大最好证明。雍正将其下葬的原因是时间淡化甚至改变了所谓祖制的重要性,这就是孝。

谢谢大家。


福垊


清初三大疑案,每一个都是未解之谜。其中孝庄皇太后宫中停灵37年不下葬是迷中谜,到现在也无人能给一个合理的解释。君笺雅当然也不能。但如果从人性的角度考虑一下康熙的难度,可以分析一二。

第一,孝庄皇太后有不能下葬的理由。

孝庄皇太后死前有旨不回盛京与皇太极合葬。要永守皇子顺治和皇孙康熙。对于老祖母的旨意,康熙不敢不从,却又左右为难。

首先,孝庄皇太后奋斗一生,经历了波谲云诡的清初五十年的艰难岁月。这个蒙古女人一肩挑起大清江山,是顺治和康熙两任皇帝心中的定海神针,孝庄在,则江山永固。这是父子两代皇帝心中从小坚定的信念!所以孝庄临死之前的旨意不可不听。

但事实是顺治的孝陵因为早已安置,也没有孝庄皇太后的位置。这就给康熙皇帝出了一个难题。将老祖母葬在哪里?他还春秋鼎盛,决定不下来后世,自然不能草率下葬祖母。


第二,太后下嫁迷中谜。

孝庄皇太后和多尔衮的绯闻到现在也都津津乐道。就算孝庄活的时候依然很有市场,这让孝庄皇太后无论如何都有污点,这事本来死不承认也没办法。但康熙皇帝这一耽搁就让原本扑朔迷离的事更迷雾重重。

从小一块长大的孝庄和多尔衮到底有没有情?顺治继位的时候孝庄有没有口头嫁给多尔衮?这事已经被历史掩盖,再也没有答案。可是,如果这事是真的,康熙皇帝不下葬孝庄皇太后也就有了注解。康熙也为难到底葬在哪里?无奈之下拆了太后寝宫在昌瑞山修了个暂安奉店停棺孝庄皇太后。


第三,康熙皇帝甩包袱。

康熙皇帝晚年是有问题的。他放任皇子们各种闹腾,不确定皇位继承人,就更没意思决定老祖母的安葬难题了。直到康熙皇帝死,他也没确定到底将祖母葬在哪里。

被老爹和兄弟们折腾掉半条命的雍正上位了,面对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太祖母的安葬问题。这事不好解决却必须解决。对于雍正皇帝来说,他是久经考验的政治老手。对老爹来说是难题,因为既有当年错综复杂的形式,也有难以割舍的祖孙情,对于雍正却不是问题。这重孙子大手一挥,国家从老太后停灵之后蒸蒸日上,先皇又选了自己这个明君,全赖老太后保佑,表明老太后停灵之地是宝地啊!就在这挖坑建陵吧!

为难了三十多年的康熙皇帝的心思雍正皇帝揣摩的透透的。老爹不好意思干的事,儿子替你干了。不过我相信雍正也会在心中嘟囔一句:你个老油条!

无论如何,孝庄皇太后终于下葬了。也算入土为安了。只留下这个谜一般的三十七年不下葬,留给我们这些后人瞎猜!

我是君笺雅,偶尔也侃侃红楼以外的文学和历史。欢迎大家关注: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


孝庄死前,对康熙说:皇太极已经去世多年,自己不想打扰他,而且自己也不愿意离开顺治康熙父子俩,所以让康熙不用将自己和皇太极合葬,葬在顺治的孝陵附近即可。

按照清朝惯例,孝庄死后应该是和皇太极合葬的,然而她的这一遗言却让孙子康熙很难办,既不想违反祖制,又不想违背祖母遗愿,只好一直将祖母孝庄停尸宫中,直到雍正三年才下葬在顺治陵墓旁边。



孝庄原本是皇太极的妃子,然而这个后来辅佐了两代帝王的传奇女子。在那时候却不得皇太极喜爱,皇太极宠爱她的姐姐海兰珠,对她却很冷淡。孝庄和皇太极本身没有很深刻的感情,孝庄本身也是个睿智的女子,生前没有得到宠爱,死后也不想去争宠,这份心思也可以理解。


而且野史有传闻,孝庄和摄政王多尔衮有私情,曾下嫁于他。孝庄不想死后和皇太极合葬,也是怕无颜面对。


小D杂谈


因为孝庄跟小叔子多尔衮有过那么一段曾经,弄得康熙实在不知道该把奶奶葬哪?

拜各种清宫戏的宣传,孝庄跟多尔衮那点事儿现在是尽人皆知了,一段地下情搞成这样子也算了前无古人了。

目前,基本可以确定孝庄确实跟多尔衮有过那么一段曾经,但至于孝庄是不是心甘情愿的,就不得而知了。

当初皇太极暴毙,皇长子豪格跟睿亲王多尔衮为了争皇位差点刀光相见。

本来要是豪格不作的话,皇位应该是他的了。

但豪格在关键时刻偏偏是优柔寡断,想学赵匡胤,玩玩黄袍加身。结果黄袍没披上,最后让多尔衮把刀架脖子上了,连命都没了。

虽然豪格没夺得皇位,但由于两黄旗大臣坚决只拥立皇太极之子继位,也彻底绝了多尔衮当皇帝的念头。

不过多尔衮也不甘心就这样白忙活一场,于是大家选了个折中方案,从皇太极其他的儿子中挑一个继位。最后在经过各方的一番权衡,结果选中孝庄的儿子——福临。

福临就是日后的顺治帝,他登基的时候才六岁,能懂个啥?

皇太极一共有11个儿子,活到成年的有8个,福临是第9子,当时比他大的哥哥还有5个,刨去豪格还剩4个,怎么着也轮不他继位。皇位之所以能落到他头上,还不是因为他老妈孝庄的努力。

孝庄要想让自己儿子继位当皇帝,就得跟多尔衮搞好关系。至于得是多好的关系?大家都知道了,不必我再此多说。

只是这段感情,孝庄是不是心甘情愿的,就不得而知了。

(孝庄和多尔衮)

不过从多尔衮死后的下场来看,孝庄显然是对多尔衮心存不满。

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十一月,多尔衮出猎古北口外,行猎时坠马跌伤,到十二月初九(公元1650年12月31日),多尔衮暴毙于古北口外喀喇城,年仅三十九岁。

多尔衮死后最初的待遇还不错,被追封皇帝!不过没多久就被人揭发生前有谋逆的举动,才几个月时间就被顺治追夺一切封典,毁墓掘尸。

从这一系列举动可以看出,顺治对于多尔衮是多么的厌恶。而这时的孝庄却没有出来制止顺治的行为,甚至没有帮多尔衮说一句话,这从侧面也或多或少的表现出孝庄对多尔衮的感情,不是那么真挚。

(多尔衮要知道自己身后遭遇那么惨,肯定后悔当初拥立福临为帝)

由于曾经委身于过多尔衮,孝庄自知对不起丈夫皇太极。按理说孝庄死后应该和皇太极合葬,但是孝庄可能觉得没脸见自己丈夫,就在她临终之时交代康熙:

太宗文皇帝梓宫安奉已久,卑不动尊,此时未便合葬。若别起茔域,未免劳民动众,究非合葬之义。我心恋汝父子,不忍远去,务必于遵化安厝,我心无憾矣。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你爷爷皇太极已经安葬很久了,现在别折腾他了,我死后把我葬在你和你父亲旁边就行了。

孝庄这个要求确实把康熙难住了,自古以来无论是王公贵族还是平民百姓,一直都是夫妻合葬,还没出现过母子合葬的先例,礼制上就不知道该咋捣鼓。

这陵寝建的规模大点儿吧,但总不能超过皇帝啊。规模建的小点呢,又毕竟是顺治帝的亲妈,这搞得康熙很头疼。

因为康熙也不知道到底该咋处理,所以康熙就将孝庄的灵柩暂时安放在清东陵暂安奉殿,待想出好的解决方法来再做安置。只是这方法一想就是37年,直到康熙逝世孝庄也没入土。

在雍正上台之后,这个问题又被摆到台面上来。按照辈分,要安葬大行皇帝康熙,就得先安葬了孝庄皇太后。

最后朝臣想了个注意,就是直接将放置孝庄灵柩的暂安奉殿建成陵寝,这样即可完成孝庄遗愿,与顺治、康熙父子朝夕相处。而其新修的陵寝又不在皇陵之内,无需考虑礼制,可谓是两全其美。

(事情到了雍正朝才得到解决)

最后,雍正拍板,在清东陵大红门之外,为孝庄建造了昭西陵,此后这里就成为清朝皇帝前往清西陵祭拜的必经之地。

历代清帝都是先到昭西陵祭拜过了孝庄,再去清西陵祭拜先皇,以此表示对这位皇祖母的尊敬。


千佛山车神


孝庄太后可谓是出色的女政治家,她一生经历皇太极,顺治,康熙三朝,这段时间政坛波诡云翳,时局变化莫测,孝庄作为出色的政治家,一方面她尽心尽力,呕心沥血辅佐顺治,康熙,令一方面她从不贪权恋政,这和后来的慈禧太后有着明显的不同,总而言之,孝庄在清朝前期扮演了重要角色,为清朝初年稳定政权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子孙情深。

孝庄辅佐顺治,康熙治理国家,为大清的天下,为儿孙的江山呕心沥血,因此孝庄和康熙的感情很深厚。

顺治康熙时代,大清刚刚入关平定中原,此时满汉矛盾,满汉文化冲突尖锐,孝庄和多尔衮代表满族文化,顺治受汉文化影响比较深,因此这种满汉文化的冲突在顺治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顺治的爱情,顺治的治国理念,顺治的君权思想都与满族原有的制度,文化有着激烈的冲突,顺治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这种冲突的牺牲品。

这种冲突延续到康熙时代,康熙为了弥合满汉隔阂,为了笼络汉人,他拜孔庙,祭明太祖朱元璋,康熙为了国家政权的稳定,个人不得已做出牺牲,满汉文化的冲突使康熙很痛苦,因此康熙很能理解父亲顺治,理解祖母孝庄,对孝庄的感情也是更加深厚。



孝庄污点

孝庄一生的最大污点可能就是“太后下嫁”,虽然这事历史学家上也有争议,但是我认为孝庄和多尔衮有暧昧,这应该没有争议。

皇太极去世后,多尔衮三兄弟领有三旗,实力强大,是皇位有力的竞争者,另外一个有力竞争者是皇太极的儿子豪格,在这样的局面下,双方权衡自己得实力,没有把握战胜对手,双方选择了妥协,由年幼的福临,也就是顺治继位当皇帝,由多尔衮任摄政王,实际是多尔衮有实无名的皇帝。

孝庄为了保住儿子的皇位,必须处理好与多尔衮的关系,做为政治家,孝庄必须权衡利弊做出选择,而不是感情用事,在这种情况,无论孝庄有没有嫁给多尔衮,但是两者的暧昧,我个人认为是有的。



康熙是位出色勤政的帝王,他内心十分理解自己祖母(孝庄)的苦衷,因此康熙对祖母不但有着极深的感情,他崇拜自己的祖母,知道祖母牺牲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子孙,为了大清。

孝庄遗嘱

“太宗文皇帝梓宫安奉已久,卑不动尊,此时未便合葬。若别起茔域,未免劳民动众,究非合葬之义。我心恋汝父子,不忍远去,务必于遵化安厝,我心无憾矣。”

孝庄做为出色的政治家,留下这样的遗嘱应该是深思熟虑,为什么留下这样的遗嘱?一方面是皇太极去世已久,而且皇太极生前最爱的不是她,是宸妃海兰珠,所以说孝庄对皇太极的感情比较淡,不愿葬在一起,另一方面是孝庄和多尔衮之间的事,这是孝庄的心痛往事,她自己也觉得对不起皇太极,也没有脸面见皇太极。

还有就是孝庄认为顺治,康熙最能理解自己的人,他们子孙三代都面临着稳定大清政权的难题,都做出巨大的牺牲弥合满汉的冲突,稳定大清政权,他们三人,特别是康熙和孝庄两人的心是相通的。



由以上原因,所以孝庄才留下了这样的遗嘱。

遗嘱难题

古代王朝也有家法制度,古代的皇上也不是可以为所欲为。孝庄的遗愿也是康熙面临的问题。

顺治皇帝贵为皇帝,地位最为尊贵,他的陵寝也是最高规格,这是毫无疑问,因此孝庄的陵寝规格应该低于顺治皇帝,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古代“以孝治天下”,孝庄贵为皇帝的母亲,陵寝规格待遇应该高于顺治,这样就形成了两难的局面,即使一代明君康熙也没能解决这个难题。

还有就是孝庄不和皇太极合葬,这样关于孝庄和多尔衮的私情又容易被后人反复提起,这也是康熙所担心的。



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在这种情况,康熙没有将孝庄下葬,直到雍正年间,雍正对孝庄的感情就淡了多,因此就按孝庄遗愿,建造陵寝,下葬。


我是一个小书虫


孝庄文皇后卒于1687年,死后灵枢没有运往盛京与皇太极合葬,而是暂安在清东陵大红门东侧,并将孝庄生前居住的慈宁宫东王殿五间拆建于昌瑞山下,称“暂安奉殿”,停灵其中。直至雍正三年(1725),才在暂安奉殿原处就地起建陵园,葬入地宫。

为什么孝庄太后的尸体会停放了37年不下葬呢?直到雍正的时候才下葬,是因为康熙不孝吗?当然不是,康熙是顺治帝的儿子,他非常尊敬孝敬他的祖母孝庄太后,孝庄病危时,他昼夜不离左右,亲奉汤药,并亲自率领王公大臣步行到天坛,祈告上苍,请求折损自己生命,增延祖母寿数。

康熙在诵读祝文时涕泪交颐,说:“忆自弱龄,早失估恃,趋承祖母膝下,三十余年,鞠养教诲,以至有成。设无祖母太皇太后,断不能致有今日成立,同极之恩,毕生难报……若大算或穷,愿减臣龄,冀增太皇太后数年之寿。”文中我们可以知道康熙从小就失去父母,是孝庄一手带大的,孝庄陪伴帮助康熙三十多年,康熙才有了现在的成就,康熙对孝庄是心怀感激的,他甚至愿意减寿来祈求祖母的平安。所以康熙并不是因为不孝没有安葬孝庄。

原因到底是为什么呢?孝庄37年没下葬的原因:

1.孝庄有遗嘱,临终前她嘱咐康熙说:“太宗(皇太极)山陵(北陵位于盛京古城)奉安已久,不可为我轻动,况且我心中也舍不得你们父子,就将我在你父亲(指顺治帝)的孝陵附近择地安葬。”意思是不要把自己的遗体运往盛京和皇太极合葬,而且我心里很舍不得你和你父亲,就把我葬在你父亲的孝陵附近。

那为什么康熙还不遵照遗嘱把孝庄葬入清孝陵呢?这么做的原因,并非是康熙不孝。而是因为顺治帝乃是孝庄皇后的儿子,孝陵范围内,最尊贵的地方已经建有顺治帝的陵寝,如果将孝庄皇后葬入其中,是乱了辈分。而孝庄皇后生前又不愿意于丈夫合葬,因此后世子孙只能重新寻找合适的地址,再建造一处陵寝。

所以孝庄的遗体就暂时安放在东陵边修建暂安奉殿(位于清东陵大红门外东侧),雍正三年(1725年)世宗以孝庄文皇后暂安以来国家昌盛,圣祖在位历数绵长、子孙蕃衍为由,认为此地颇吉,故将暂安奉殿改为昭西陵。雍正三年初二月初三日动工,同年十二月初十日将孝庄文皇后葬入地宫。

所以为什么孝庄在死后37年后才得以安葬就很清楚了。并不是子孙不孝,而是情有可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