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医院不大力推广无痛分娩?

别看了小姐


医院也想大力推广无痛分娩,但是无痛分娩的普及并不是医院自己可以做到的。无痛分娩的普及在中国面临的阻力,一部分来自于医生和麻醉师数量的巨大短缺,无痛分娩过程中需要麻醉师的监控,很多医院没有足够的人手来推广无痛分娩。

还有一部分阻力,来自于产妇本人和家属,一直以来认为“生孩子就是应该是疼痛的”陈旧观念,以及因为对无痛分娩不够了解,害怕无痛分娩会造成产妇和胎儿的不利影响,而产生的错误恐慌。

曾有一次,一位产妇要求无痛分娩,我们告知了家属,但是产妇的婆婆说什么也不同意,理由是打麻醉对大人孩子不好,生孩子谁不痛,不痛就不叫生孩子了。

还有一次,我们向一位产妇介绍无痛分娩,结果人家说:我听说无痛分娩会让小孩变傻,算了我还是忍忍吧。。。。。。

这种情况并不算罕见,有的时候产妇了解无痛分娩的,有正确的认识可以接受,碰到产妇不够了解的,本来就左右摇摆举棋不定,家里人再多说几句,怀疑这不好那不好,自己也打消了无痛的念头,就忍了。


妇产科女司机


无痛分娩也称分娩镇痛,它可以在分娩时最大程度地减轻孕妇的宫缩疼痛,让孕妇在轻松的状态中慢慢达到宫口开全,从而顺利完成分娩。

无痛分娩麻药剂量小,不会伤及孕妇和胎儿,但是在医院并没有大力推广,其中有医院和孕妇自身的原因。

孕妇的原因

1.对无痛分娩不认识不清。孕妇如果没有特别去了解,都不会知道有无痛分娩这个项目。医院虽然有张贴,但是主动了解的人很少。

2.老人的影响。老一辈的人认为生个孩子是小事,而且无痛分娩是要收费的,因此老一辈的老人会认为没必要花那个钱做无痛分娩。

3.害怕无痛分娩出意外。有些孕妇一听到要打麻药,就会觉得一定对孩子不好,所以不愿意打针,宁愿自己强撑过宫缩疼痛。

1.医院麻醉医生不够。无痛分娩虽然打的是很小的麻药,麻醉医生人手有限,没有办法顾及到每一个孕妇。

2.担心医疗纠纷。很多家属对无痛分娩有误解,只要打了无痛针,孕妇和宝宝一旦出现问题,都是医院的错。

3.医疗水平没达标。无痛分娩的普及多数在珠三角地区,很多小地方没有这项设备和服务。

我怀小宝的时候,其实医院的医生和护士有推介无痛分娩给其它孕妇,无痛分娩可以用社保报销,自费的金额也很少。

其实如果害怕宫缩疼痛的妈妈,可以尝试使用无痛分娩,一般给药10分钟后就能感觉到疼痛感很轻微了。

其实靠医生和护士推广真的很难,毕竟他们是那么忙碌,妈妈有兴趣,可以自己了解下。不过,如果妈妈对麻醉药过敏,那么就不适合使用无痛分娩。




星星妈育儿说


根据统计,美国有八成的产妇选择无痛分娩,英国更是超过了九成。

但是在我国只有不到10%,为什么无痛分娩在我国不受欢迎呢?


传统观念限制


长辈在听到无痛分娩后都会说,“生孩子哪有不疼的?忍一忍就过去了。”“打麻药对孩子不好吧?”“打麻药对产妇不好吧!”等等一系列看似正确的观点。


其实不然,无痛分娩技术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


但是,根据数据统计,由于经济发展、社会富裕,近些年产妇分娩的痛苦反而较之前更有加剧的迹象。在怀孕期间,由于孕妇营养过剩,缺乏运动,几乎不做体力劳动,导致肚中胎儿体重增加,胎儿头骨发育的更快更硬,但是现代女性骨盆并没有随之变大,导致生产较之前更加吃力,痛苦加剧。


一味地主张“自然”分娩,不相信现代医学技术,实则是漠视产妇生命和尊严。


除了上述所说的传统观念限制外,还有个很严重的缺陷就是我国缺乏麻醉医生和助产士人才。欧美国家麻醉师配备率是每万人2.4个左右麻醉师,而我国麻醉医师只有8.5万人左右。缺口高达40万人。随着医学上的进步,医院手术量连年增加,更突出了我国缺乏麻醉医生的巨大缺陷,加大了现有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

  

一位麻醉科医生说:“经常有患者担心麻醉意外。我可以负责任地说,麻醉意外的几率,要远远低于麻醉医生的猝死率。”


政策限制  


无痛分娩所需用药并没有列入经物价部门审核的单独收费项目。

医院只能对于分娩过程中所使用到的麻醉药品、器械等按价计费,那么医疗服务、人工劳动等无形劳动就不能合理合法收费。


健识局


无痛分娩又称为分娩镇痛,是指用物理、药物或精神疗法减少产妇在分娩过程中的疼痛,使产妇顺利分娩。作为一项人性化的服务,为何未得到各大医院的大力推广呢?



主要是由于以下几方面的因素导致的:


1.社会因素

缺乏相应的经济回报被认为是无痛分娩无法普及的主要因素,尽管现在国家物价局已经批复了无痛分娩收费的基本标准,为无痛分娩的普及推广提供了一定保障,但主要还是需要产科医师、助产士和麻醉医师的积极参与推动。


2.产房因素

医学界遵循着一个“不伤害患者”的医德原则。部分产科医师们认为:生小孩需要疼痛;全自然分娩甚至剖宫产对产妇更安全;产程早期运用椎管内麻醉会延长产程,增加剖宫产率和产钳率;胎儿在用了“麻药”后会有一定不良反应等。


3.麻醉因素

现在普遍使用椎管内麻醉为无痛分娩的麻醉方式,很多医护人员仍顾虑分娩镇痛后导致的产后头痛、腰背痛、瘙痒、恶心呕吐、寒战、嗜睡、难产性剖宫产、产伤等。而且椎管内分娩镇痛后可能出现低血压、子宫痉挛都可造成胎儿窘迫性剖宫产率增高。



目前,国内鲜有麻醉医师24h进驻产房的医院,这样一旦发生如胎儿窘迫、羊水栓塞、子宫破裂和产后大出血等威胁母婴生命的情况,可能会延误抢救。所以虽然无痛分娩是一个看似简单的技术,但是仍然有诸多问题阻碍无痛分娩的普及。



我是享育,专业医生团队为您解答育儿问题。


享育


\n

{!-- PGC_VIDEO:{"status": 0, "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pgc-image/152230444137326d141d58c\

米果儿


我是无痛的受益者!一个多月前我顺产生下的我家妹妹,7.8斤重。因为我一直都想顺产,所以再等我都要试试。我的宫缩起初半小时一次,后来10多分钟一次的时候已经开到快3指,然后我强忍着痛自己走着去的产房,去到产房后宫缩3,5分钟一次,疼的我真恨不得谁一刀捅死我得了,医生说给我打无痛,我也怕会延长产程所以一直扛着,后来开到4指的时候实在扛不住了打了无痛!麻药其作用后,真的感觉从地狱来到了天堂,除了特别特别强烈的宫缩的时候有点痛之外真的几乎没感觉,并且宫口开的也很快。最后开全要生的时候医生会把麻药停了,不然生的时候感觉不到痛很容易使不上力。痛得死去活来的时候无痛真的真的太棒了!如果没有无痛我估计我是真的生不下来。现在也没觉得有哪里不舒服,不过听很多人说她们打了无痛还是痛,我觉得这还是得看个人体质吧。


尼尼妹尼妹


不请自来,以亲身经历告诉大家为什么要用无痛。

一定要上无痛分娩,简直是挽救广大妇女群众的利器。

生第一胎的时候没有经验啊,在我们市的一个三甲医院,要生了才发现根本没有无痛分娩的选项。生孩子的时候刚好周六,病床也没有,在走廊上躺了十几个小时。后面痛的根本不能呼吸,感觉就像濒死的鱼一样。十几个小时因为痛没睡觉,一直迷迷糊糊的,后来生孩子都没力气了。生完孩子简直虚脱了,第二天床都下不来,走一步要歇好久。起床下床都要护工帮忙才行。感觉特别伤神。

第二胎上了无痛,简直就是天堂啊。在宫缩期间我还小睡了一觉,麻药把疼痛感10级降到了2级。麻药期间就是觉得腿特别冷,需要注意腿部保暖。生完孩子,几个小时我就自己下床走路,完全没有问题。第二天就回家还能给宝宝洗澡。


LALA杂谈


早前一名待产妇坠楼身亡的事件引发热议,孰是孰非争议不断,但此事背后折射的一系列问题应该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无痛分娩技术已经诞生100多年了,为什么我国只有一成的产妇体验过?

数据显示,无痛分娩早已在欧美普及。早在2008年,61%的美国产妇就采用了无痛分娩。2001年至2012年,洛杉矶地区产妇接受无痛分娩手术的比率从75%上升到近90%。在欧洲,法国普及率最高,能达到近80%。英国90%的医疗机构都能24小时实施无痛分娩手术。

那么,在欧美国家已经都全面普及的“无痛分娩”,为什么在我国推广率不高?

1.老观念

生孩子疼天经地义。很多老一辈人认为“生孩子疼天经地义,不疼还叫生孩子吗?大家不都是这样过来的”,这样的观点根深蒂固,让人很是无奈。如果给疼痛打分,假设最痛值为10分,那么生孩子最接近10分。在现代医学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如果可以安全地减轻产妇的痛苦,为什么不选择呢?

2.不了解

不敢确定安全性。无痛分娩是一项安全成熟的技术。有研究证实,椎管内镇痛对产妇和胎儿都是安全的。无痛分娩时用药剂量极低,只是剖宫产手术的1/10~1/5,经由胎盘吸收的药物量更是微乎其微,对胎儿没有不良影响。

3.价格高

医保还不能报销。无痛分娩人力物力成本太高,主要有麻醉、分娩手术两部分费用。医保没有将无痛分娩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险范畴,也缺乏物价等实施细则,比如目前无痛分娩只能按照硬膜外麻醉的标准来收费,如果做硬膜外麻醉再做一个剖宫产,半小时就解决了,但是分娩镇痛的话,麻醉师和医生要一直看护产妇十几个小时,还不能额外收费,这导致许多医院不愿开设无痛分娩项目。目前,无痛分娩更像是一种奢侈品而非基本医疗需求。

4.人不够

麻醉医生人手不足。无痛分娩需要大量麻醉师,然而目前我国医院麻醉师数量仍较少,高负荷的工作甚至推高了麻醉师的意外死亡率。所以麻醉师缺口太大也给开展无痛分娩带来困难。

5.不理想

镇痛效果有限。无痛分娩并不是真正的无痛,对于产妇的镇痛效果要因人而异。大部分情况下无痛分娩可以将产妇的疼痛程度控制在3-4分以下,只有一小部分可能会达到0分。

无痛分娩的镇痛效果有限、会导致产程加长,也是医院放弃该项服务的主要原因。

国内无痛分娩推广率低的原因有很多种,但是希望这次悲剧之后,这样的局面能有所改变。


为了家人学点医


身体不舒服,关注麦豆医生咨询医生

近日,《人民日报》发文讨论无痛分娩为什么推广难。文中指出:“在世界上,无痛分娩早已是一项成熟技术,无痛分娩率在一些国家已占90%以上。但受传统观念束缚、麻醉人才短缺、政策尚不完善等因素的影响,国内无痛分娩率还不到10%。”

这篇文章也在网络上引发热议,理性支持的、借新闻发泄情绪的、过来人讲述生产经验的、表达对生产恐惧的都不在少数。生产,就必须要“受难”吗?对于无痛分娩,你是支持还是反对?

反对方:生孩子疼很正常,麻醉对小孩大人都有影响

反对无痛分娩的人,基本上有这两种观点:

观点一:“生孩子哪有不疼的?忍一忍就过去了”

面对生孩子,似乎大家都很有“经验”。就连现在一些小年轻也觉得,古代人和自己的奶奶姥姥没有先进的医疗设施,不也顺利地把孩子生下来了么?

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的胎儿体重和骨骼大小要高于过去的,生产的难度实际上是增加的。出于对生育疼痛的恐惧和医院技术的普及,国内医院剖宫产率曾超过50%。

观点二:“麻醉对孩子和大人都不好”

有些丈夫拒绝在无痛分娩同意书上签字,被人说冷血。丈夫、妈妈、婆婆却对这项技术顾虑重重,理由一般都是:“上麻醉对小孩子有影响,对大人也不好”,他们担心麻醉药物对胎儿出生后智力发育有影响,椎管内注射会导致产后腰痛。

近年来,从医院到产妇家庭都更推崇顺产,认为在产妇手术风险、术后恢复和婴儿发育等方面,都更有优势。但顺产也并非大家理解的不打麻药不做其他处理,直接把孩子生出来,很多产妇都经历了侧切等操作。据专家介绍,剖宫产使用的是浓度为0.5%的局部麻醉药物,而无痛分娩使用的阵痛麻醉药物浓度仅0.125%。

支持方:疼痛减轻了,才能更坦然自在地迎接新生命

支持方的两个观点也很直接:

观点一:“仅仅是因为疼”

这个理由初听有点“娇气”,却非常真实:生孩子有多疼?如果生孩子的疼痛水平是10级,那么用刀在身上划开也只有9.2!

麦豆医生的工作人员在与未育女性沟通生育观念时,对方谈起喜欢“男孩还是女孩”,“和孩子他爸打算怎样带孩子”,“给孩子买什么玩具”等话题时,对方还会一脸憧憬,唯独对产痛心怀恐惧。这种恐惧既来自对于不确定事件的想象,也源于周边妈妈们的心理阴影。

观点二:“打麻醉也是为了防意外”

一些产妇生孩子并非一帆丰顺,可能发生子宫脱垂、破裂等意外而不适合顺产,如果已有麻醉镇痛基础,可立即转入剖宫产手术,最大限度降低妈妈和孩子的风险。从一个病区转往另一个病区、等待麻醉医生注射和麻醉生效都需要时间,而这些时间对高危产妇是非常珍贵的。

做无痛分娩,还是很难

即便在观念上接受了无痛分娩,也未必每个孕妇都能做,主要有两大困难:

1.钱

医院想省钱:无痛分娩尚未列入经物价部门审核的单独收费项目,医院只能对无痛分娩使用的麻醉药品、器械等按价计费,医护的劳动很难定价。无痛分娩的时间较长,需要更多人力上的巡视和监护,开展这项服务从经济效益上是“吃亏”的。

病人不该多花钱:但如果无痛分娩真的明确定价了,产妇生育费用就会提高,最终造成“有钱省心省力,没钱忍痛受罪”的局面。

除非将无痛分娩纳入医保,否则很难推广应用。

2.人

最重要的还是人才。

麻醉师短缺:我国麻醉医师只有8.5万人,对比欧美国家标准,缺口高达30万—50万人。

助产士难尽其职:正常分娩时更多陪伴产妇的是助产士,可国内没有专门的助产士专业职称,职业晋升混同于护士,有些只能在门诊做做咨询工作,恢复助产士职称,重视助产士、麻醉护士等专业教育成了很多妇产科的迫切需求。

当然了,每个妈妈的个人情况和家庭情况都不尽相同。选择哪种方式都是个人的自由,不该有道德的约束。愿每个妈妈都能遵循自己的选择,生出健康漂亮的宝宝!


麦豆医生


我在市妇幼保健院,进了产房,里面的助产士是一个劲的建议打麻药,没顶住压力,打了麻药,真的挺好,因为宫口开的时候是凌晨,打上就不疼了,我竟然还睡了一小会,等要生的时候才来阵痛了,疼了20分钟就生了。还是无痛的好。在那个医院大部分都是无痛分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