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成龙是在历史上真有其人,还是影视虚拟人物?

踏雪无痕楚留香


这个问题有些过分了,于成龙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而且在同一时期就出现了两位于成龙,两人同名同姓都是清朝名臣,影视剧中的于成龙多只大于成龙,被誉为“清朝第一清官”。

大器晚成的于成龙

崇祯十二年(1639)22岁的于成龙参加乡试,只考取了副榜贡生,正当于成龙为博取功名努力的时候,改朝换代了,大明朝没了,于成龙在家蛰伏了几年准备再次应考,无奈35岁的于成龙又落榜了。

此后于成龙再也没有参加科考,顺治十三年于成龙以贡生身份参加吏部考试,成了候补知县,直到顺治十八年于成龙才来到广西罗城这个蛮荒之地当了县令。

步步高升

在于成龙的治理下,罗城成为了全省的榜样,并被上司广西布政使金光祖看中,推荐为四川合州的知州。

从政数年,于成龙的考评都是“卓异”被晋升为武昌知府,适逢“三藩之乱”爆发,武昌当地也发生了暴动,于成龙冷静处事很快平息了动乱,稳定了局势。康熙十七年于成龙已经升任福建按察使位列封疆,随后更是成为总治两江总督。

康熙二十三年于成龙去世,终年六十八岁,康熙亲自为其撰写碑文。

清官榜样

于成龙从政二十多年,颇有政绩,深得百姓爱戴,但是于成龙最出名的还是清廉,他在这方面的操守可以和明朝的海瑞有一拼,因为终年吃糠咽菜不知肉味,因此获得了“于青菜”的外号。

于成龙外出为官二十余年从来不带家眷,和妻子更是二十年难得一见,可以说是真正的“舍小家为大家。”

当时朝中还有一个行修水利的小于成龙,其墓志上写着“国朝有清忠强直经济名臣曰两于公,皆讳成龙”两人皆为国之栋梁。


一点点历史


历史上满清的于成龙有两位,一般指的是廉吏于成龙,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

廉吏于成龙,生于1617年的山西,从目前的史料来看,于成龙只是明朝的贡生,不是进士出身。



在1661年,被任命为罗城县知县,此时的于成龙已经44岁。在任期间带领百姓开拓土地,全力支持农耕,获得了良好的政绩。

在1667年,于成龙升任四川合州知府,随后任职湖北黄州、武昌知府,福建按察使、布政使、总督等,在1681年时,升任江南江西总督,随后又监管安徽、江苏巡抚事务,是当时数一数二的封疆大吏。在1684年,于成龙病死于任上,被追赠为太子太保。



于成龙为人所称道的有三点:

一、为政清廉,于成龙死时家产几乎没有,仅剩一套官服。生前恪守为民上者,务须躬先俭仆”,日常以菜粥为食,终年不知肉味。被康熙皇帝认定为天下第一廉吏,并亲笔题词“高行清粹”,以做表扬。



二、政绩优良。于成龙几任我地方官都做出了优良的成绩,在罗城,剿匪、农桑两不误。在合州,为流民建舍、借耕牛种子等,有效的提高合州人口。在福建,处理因禁海带来的冤案,使上千百姓免于被杀。



三、伉俪情深。于成龙仅有一名结发妻子,由于四处做官,于成龙二十年未见妻子一面,也未曾纳娶。

于成龙可以说是历史上少有的完臣,在《清史稿》里,有单独的于成龙传。在清朝还有位同名同姓的于成龙,称为小于成龙,是一位治理黄河的名臣,清史稿有云“国朝有清忠强直经济名臣曰两于公,皆讳成龙”,康熙还叮嘱小于成龙向老于成龙学习。


采薇读史论今


于成龙是真实的存在,死后,被康熙皇帝做为清官的典范,称赞为“古今第一廉史"、“清官第一",鼓励朝廷内外大小官员效仿他。他是廉吏,更是能吏。下面苍茫大地给文友们详细介绍一下这位好官。

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于成龙到广西西城县做县令。当时传说广西蛮烟瘴雨,北方人水土不服,十有八九不能生还。山西永宁州人于成龙已四十有五,家有薄产,尚可维持一家生计,亲友都别他别去。可于成龙变卖部分家产凑了路费就上路了。罗城地险,人称猴子难越千条涧,鸟儿难飞万重山。屡经战乱,县城无城池街道,居民六户,草房数间,常有强盗出没。县衙无门墙院落,只有草房三间,内宅无墙,常有野猴光顾嬉戏,白天就能闻山中虎啸。于成龙用石块堆成几案,在柱子下支锅做饭,晚上枕戈待旦(头枕刀,床头放两支枪),俨然孤岛鲁滨逊!

他认为饥寒起盗心,对当地饥寒起盗心者,主张“勿戕民命"“勿剥民肤",“稍疏一面之网,多方招抚,开诚布公,消疑释嫌。"照此方针实施,外逃的百姓纷回家,开荒种地、安心生产。每逢春季农忙,于县会就乘坐滑竿到四野巡视,对辛勤劳作者慰问有加,与百姓亲如家人,对勤耕丰收的,在门前树立标志表彰;对懒惰,听任田园荒芜的,开群众批斗大会,促其改正。几年后,罗城嘉禾遍野,牛羊满山。罗城仫佬族、壮族头人常带人到县城抢劫,于县令带兵进山,恩威并施,逼头人讲和,并约定每年十月送他们耕牛花酒,供其谋生。民族矛盾缓解。

他和群众打成一片,为官清廉,从不动用一文官银,每天食粥,菜呢?一盘豆豉、一碟青菜。从不收百姓一文东西。他的仆人因日子太清苦,非死即逃。一次他大儿子来罗城探望,于成龙破天荒买了一只鸭子,煮半只给儿子,腌半只留着过年!写到这儿,苍茫大地已禁不住泪眼婆娑!成龙当了六年罗城县令,政绩卓著,深受百姓爱戴,后升四川合州知州,离任那天,人们挤在街上为他送行,都说:“阿爷走了,我们没有青天了!"追送几百里…

合州下辖三县,在籍百姓百户,税赋仅十五两。可各级官员却层层剥皮,于成龙力争革除不合理的征收。一次顶头上司郡守派人来合州索取鲜鱼,于成龙非但不送鱼,写信陈述百姓疾苦,郡守也被感动了,下令免去合州十多项不合理摊派。

于成龙像明朝海瑞一样廉洁奉公、勤于政事,声誉日隆,不断被提拔,先后任武昌知府、福建按察使、福建布政使、直隶巡抚、两江总督,他由一个穷书生升到最富庶地区的封疆大吏。他不忘初心,从不沾染官场腐败风气,晚年患病,仍不带亲属,官署只有幼子和几个苍头侍候。

于成龙任两江总督后,两江嫁丧嫁娶,一改奢靡之风,均以节俭为荣。

公元1684年,于成龙死在两江总督任上,同僚属吏前往探视,见成龙寝室只有一个放衣物的旧竹笥,内装官服及简单靴子、冠带,后堂只有几斗米,几罐咸豆豉,探视者无不感动得痛哭失声。清朝有民谚: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于成龙可是总督!大清总督中直隶总督最尊的,两江总督是最肥的!于成龙却清苦如斯!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的诗句于成龙当得起,他像一座丰碑永远矗立在百姓的心中!

于成龙必将留芳百世!

望斧正!





苍茫大地顾炜斌


这个问题问的有点唬,于成龙,清朝著名的清官,肯定是确有其人,他为了照顾年迈的父亲而辞去做官的机会,直到父亲去世,他才正式踏上仕途,那时已经44岁了。

为官第一任是到穷乡僻壤,谁都不想去为官的广西罗城,当地条件极其艰苦,同行的随从或死或逃,但于成龙忍得住凄凉、耐得住寂寞,以极其坚强的意志,扎根三年,任是把一个破烂不堪的罗城治理得欣欣向荣,百姓安居乐业。

于成龙的政绩得到了两广总督金光祖的高度赞赏,举荐他为广西唯一“卓异”,有了政绩就要得到提拔重用,于成龙被调往四川合州任知州,湖北黄州任知府,所到之处雁过留名、鸟过留声,政绩不菲,再次获得“卓异”,花开二度。 康熙十三年,麻城一带发动暴乱,刘君孚父子胁迫乡民挑起事端,由于于成龙在当地很有威望,被请出来处理此事,,他以招抚为原则,贴出安民告示,使许多被迫参与暴乱的乡民返回家中,又只身入虎穴,成功劝说刘君孚父子及其顽固的300猎户放弃暴乱,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一场动乱顺利平息。

紧接着黄州府又出现动乱,其规模和范围均超过前次,于成龙组织乡勇主动出击,虽说暴乱分子数量上占优势,于成龙之生死于度外,他身先士卒,勇往直前,乡勇们也愈战愈勇,很快就平息了动乱,成功地抓获了匪首。受到了湖广总督的高度褒奖,于成龙梅开三度。

经过多年仕途的磨炼和平乱的洗礼,于成龙愈发坚强,以后的仕途也一帆风顺,不论职务有多高,他始终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终于积劳成疾,死在任上。人们发现他的木箱中只有一套官服,康熙帝也为之动容,破例亲自为他题写碑文,称赞他为“天下第一廉吏”,褒奖他刻苦清廉的一生。

于成龙虽说大器晚成,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始终廉洁自律,多行善政,赢得天下人的尊敬。


遗产君


大小于成龙,均是吏界清流,一位来自山西永宁(吕梁方山县),一位出自河北丰宁,一位汉人,一位汉八旗,一位谥号“清端”。一位谥号“襄勤”。一位一代廉吏,一位治河名臣。


鈺淵


前两天刚刷了电视剧版的《于成龙》,看完后就对于成龙这个人物感了兴趣。




于成龙,可谓是个大器晚成的人啊!历史上,于成龙命运多舛,年少时多次举试不中,四十多岁才以七品县令的身份步入仕途,而他在二十余年的官场生涯中,从县令做到两江总督,三次被举“卓异”,却始终秉持艰苦清廉的作风,至死两袖清风。在于成龙廉洁刻苦而又惊险的一生中,发生过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治乱世,用重典,平匪乱,至今展现在荧屏上。



民为帮本,本国邦宁。一个国家靠的是百姓,百姓安定,国家也就安定 。于成龙心里始终装着百姓,不让百姓受苦受累。而且,于成龙还守法执法,不怕威胁,不畏权势。在封建社会中,皇帝的权利至高无上,拥有掌握生死的大权。可是,于成龙偏偏不惧威皇上,在康熙王不依法执守时,于成龙,敢于献身,为维护法律的尊严,坚决不退让。

岁月悠悠,人事沧桑。今天的中国,同清朝相比发生天翻覆地的变化,但是,于成龙的秉公执法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但愿在今天的一批官员中,能涌现一批像于成龙这样的清官,好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