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于成龙是清朝“天下第一廉吏”,为什么叫半鸭知县呢?

545288856875


45岁的于成龙受到朝廷的委派,到广西做官,任罗县(现罗城县)知县。

作为罗县的一县之长,于成龙常常是粗茶淡饭,草鞋布衣。他就任时正逢大灾之年,看着老百姓这样过苦日子,于成龙心里非常难过,连他自己的微薄奉禄,也拿出来救济灾民。中秋节快来临了,于成龙的儿子从山西千里迢迢到广西探望父亲,告知祖母病重,要父亲告假回乡探病。于成龙的儿子从家乡带来了一只腊鸭,给父亲下酒。但父子俩只割了半边腊鸭,草草过了中秋节。过了节,于成龙请假获准,父子上路回家时,于成龙盘缠不够,路上没钱买菜吃,只好又带了儿子从家乡带来的那半边腊鸭上路做菜肴,一路风餐露宿,回到家乡。

于成龙为官清廉如此,回家途中,父子俩只吃半边腊鸭做菜,此事传回广西,老百姓非常感动,罗县乡亲就送一个绰号给他——半鸭知县。后来有人作诗称赞他。诗曰:半鸭知县古来殊,为政清廉举世无。徜使官员皆若是,黎民安泰乐斯乎!


山西晚报


山西廉吏于成龙生活于清朝初年,据说清朝初立不久,广西一带匪盗盛行,穷困混乱,以当时的官员都不愿意去广西赴任。于成龙临危受命去广西罗城赴任,到了目的地,发现罗城穷困得连县衙都没有,于成龙只能在荒草茂盛的草房子里办公。



但是于成龙并未被眼前的困境吓倒,他积极整顿当地治安、兴办官学、设立救济院。诸多举措,让罗城县慢慢从纷乱中安宁下来。



于成龙的儿子来广西看望他,返回家乡的途中,于成龙没有路费给儿子,想起厨房里还有一只咸鸭子,于是切下一半给儿子,让他在路上吃。这件事情很快就被流传开来,于成龙清正廉洁的品质让老百姓感动,他于是被老百姓亲切地冠以“半鸭知县”的称呼。


太原晚报


于成龙是康熙时期颇具传奇色彩的清官,年届67岁高龄出任两江总督,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病死于任上。僚属们清点他的遗物,只得碎银子三钱,铜钱两千个,衣箱里还有一件袍子,床头摆着几罐咸豆豉……康熙皇帝评价于成龙“实天下廉吏第一”。

“半鸭知县”这个绰号,来自他当广西罗城知县的时候,他的儿子从山西老家前去看望他,于成龙很高兴,但是依旧粗茶淡饭,等儿子要走的时候,于成龙更拿不出给儿子的盘缠,正好赶上府衙的厨房腌了一只鸭子,于成龙边把鸭子切了一半,给儿子,让他带着路上吃。这件事传开了,于成龙就又多了个绰号“半鸭知县。”

于成龙另外还有个外号“于青菜”,因为工作太忙,喝酒的爱好有所节制,常常不能够痛快地大醉一场。他成天购买青菜来下饭,还有说他一天只吃一盂糙米饭一匙粥糜的。仆人们跟着他学习节俭,没有茶叶喝,就摘总督署中一棵槐树的叶子,时间长了,把槐树都摘秃了。 久而久之,辖区军民都知道于大人府上只买青菜,于是叫他“于青菜”。可见其为官清廉也是被广大百姓认可的。

当时,为救助街头孤儿,于成龙花尽俸银,仆人朝卿在当铺被康亲王搜出当票,当票传至康熙手中,康熙十九年于成龙被升任直隶巡抚。直隶大旱,于成龙含泪杀宝马让百姓充饥,翌年春,又召见于成龙于紫禁城,当面褒赞他为“今时清官第一”,并“制诗一章”表赐白银、御马以“嘉其廉能”并准他回乡葬母。李国栋索伦狼狈为奸,向皇上诬告于成龙贪占财物。为正视听,康熙下旨查抄,不料只搜出十几坛黄土。

康熙二十二年(1683)八月,清军进入台湾,郑成功的孙子郑克塽率部投降,台湾统一。但是,近海各岛,仍然有小股的反清势力。十二月,朝廷下令,两江总督属下的江口左路水师组织战船一百只,官兵五千余名,在总兵官张杰的带领下,与浙江水师会同征剿舟山海寇周云龙等部。

出征之前,年迈的于成龙撰写了一份《檄示剿海行兵方略》,下发给张杰等人。详尽指示了方略和需要注意的细节。

于成龙还是像平时一样,吃青菜喝薄粥,夜以继日地办理公务。只是,老人家的身体一天比一天差了,两眼昏花,听力衰退,心脏有了毛病,晚上还会失眠。二十二年秋天,他曾经患过疟疾,可能一直就没痊愈,到二十三年仍然不时发作。有时几天吃不下饭,有时则大量呕吐。

康熙二十三年(1684)农历四月十八日的凌晨,一直没有睡好觉的于成龙从床铺上爬起来,穿上衣服,颤抖着走向平时办公的书房,开始批阅处理昨夜剩下的公文。到“夜漏四十刻”的时候,于成龙终于走到了人生的最后关头,精力耗尽,油尽灯枯,就坐在椅子上静静地离开了人世。终年六十八岁。

他最后坐在椅子上去世,这个细节也被当时的人们注意,认为于成龙的修行达到了一种很高的境界。陈廷敬在《于清端公传》中说:“坐不倚椅,颜色如生。”毛际可作的传记中说:“端坐而逝。”

陈廷敬的记载:“床头敝笥中唯绨袍一袭,靴带两条,堂后瓦瓮米数斗,盐豉数器而已。”这是说于成龙的清贫状况。

1684年冬,康熙南巡中,特意考察了已故总督于成龙的官声。十一月,康熙皇帝到了江宁,确信于成龙是个表里如一的优秀官员。南巡结束回到北京后,康熙皇帝下诏给大学士等官员,说:“国家澄叙官方,首重廉吏,其治行最著者,尤当优加异数,以示褒扬。原任江南江西总督于成龙操守端严,始终如一。朕巡幸江南,延访吏治,博采舆评,咸称居官清正,实天下廉吏第一。应从优褒恤,为大小臣工劝,其详议以闻。”

接着,康熙皇帝又亲自写诗表扬于成龙,诗句有:“服官敦廉隅,抗志贵孤洁。”“江上见甘棠,遗爱与人说。”大臣们经过商议,建议给于成龙追封“太子太保”的官职,并荫

一子入监。这几乎是官员身后的最高褒奖。

康熙二十四年四月二十六日,康熙皇帝又撰写了两篇祭文,命令汾州知府张奇抱,到于成龙墓前隆重宣读。祭文回忆了于成龙的生平事迹,对他的清廉与勤政再次大加赞叹,对于成龙的去世,再次表示哀悼。

康熙三十九年,于成龙的长子于廷翼病故,康熙皇帝特别召见了于成龙的孙子于准,询问于成龙墓地的道路远近,于准回答说有二百七十多里。皇帝国事繁忙,便打消了亲自祭墓的想法,只郑重题写了一块“高行清粹”匾额,派人送到了永宁于家。

康熙四十六年,康熙皇帝又一次南巡,见很多江宁百姓仍然在纪念老总督于成龙,民间还在流传于成龙的各种故事,不由地感慨万分,题写了一副对联:“历仕甘棠随地转,两江清节至今传。”

康熙去世后,雍正皇帝即位,他也很佩服敬重于成龙。于雍正十年,批准于成龙的牌位进入北京贤良祠供奉。


毛剑杰


清朝的时候,出现了一位大清官,名字叫于成龙,他父亲取这个名字取的好,他儿子的确成为了龙,毕竟他儿子是清朝出了名的清官。而他叫半鸭知县的故事也要从他的廉洁说起。

于成龙这个人,虽说当官,但他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做人非常廉洁,是公认的清官。当时,于成龙来到广西罗城县到知县,于成龙到罗城县时,这个地方可以说是一穷二白,政府机构压根就没有,他来的时候,还得住在庙里进行办公,生活条件极其简陋,龙城就是个穷乡僻壤的地方,但是在于成龙的积极推动下,罗城县的社会生产得到了恢复与发展,各方面有了点起色。因为于成龙费心推动罗城县发展,所以他没有时间回家探亲。他的儿子便千里迢迢的从老家过来看于成龙,在返乡途中,因为于成龙拿不出什么东西给儿子当盘缠,只能拿出厨房腌制的半只鸭子给儿子当路上的干粮,后面这件事流传开来,别人就因此叫他“半鸭知县”。


虽说于成龙是半鸭知县,但是这反映出了于成龙为官的清正廉洁,他作为一名知县,福利应该是不差的,可他为了罗城县的发展苦心竭力,并没有为自己谋私利,自己是真正的两袖清风,他给儿子半只鸭子的故事是值得很多为官者反思与思考的,而于成龙因为他的清正廉洁,在官场也是平步青云,官越做越大,不过他的本心一直没有忘记,还是个廉政为民的清官。


历史百家争鸣


源自于一段清朝笔记史料:

最著在广西罗城,时罗城无城郊,公廨在丛篁深箐间……平寇盗,垦土设学,民以大安。公子来省,有咸鸭,割其半予之为路菜。人谓之“半鸭知县”。

这是于成龙在广西罗城当知县时的一个故事。

当时正直清朝初立不久,广西一带匪盗盛行,经过多年的战乱,已经是穷困潦倒了,以至于当时的官员都不愿意去广西赴任。

于成龙就是此时去广西罗城赴任的,到了目的地,发现罗城虽然叫城,但一没有城墙,二没有县衙,于成龙只能在荒草茂盛的草房子里办公。

但是于成龙并未被眼前的困境吓倒,而是积极整顿治安,训练乡兵包围县城,上报朝廷减轻赋税,兴办官学,设立救济院。诸多举措,让罗城县慢慢从纷乱中安宁下来。

于成龙的儿子来广西看望他,返回家乡的途中,于成龙没有路费给儿子,于是想起厨房里还有一只咸鸭子,于是切下一半给儿子,让他在路上吃,不是于大人抠门,是真没钱。

于是这件事情很快就被流传开来,于成龙也被冠以“半鸭知县”的称呼。

可见于成龙不仅清廉,更极具治理才能,在罗城七年的时间里,作为一带父母官,真正做到了爱民如子,甚至超过了自己的儿子。

除了“半鸭知县”,在于成龙任职两江总督这样的封疆大吏时,仍旧勤于政事,却生活简朴,每日只吃糙米饭和青菜,所以又被人起了个“于青菜”的绰号。

其实,无论半鸭知县,还是于青菜,都是老百姓对于成龙清正廉洁,勤于奉公的最大肯定。

关注明离子,看更多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