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一个“活明白了”的慈善老人

■ 杨德广(后排中)与受助孩子合影

昨天是“中华慈善日”,在国家民政部公布的第十届“中华慈善奖”获奖名单中,一位上海老人赫然在列,他就是原上海师范大学校长杨德广教授。2010年,他曾捐出包括一套上海房产在内的300万元积蓄用于帮困助学,因此被人们称为“捐房校长”。如今,杨德广早已退休,但他的慈善之路却越走越宽。在他数十年如一日身体力行践行慈善精神的感召下,越来越多的人聚集到他的身边,齐心协力为慈善添砖加瓦。

善良平凡也能成为英雄

正是因为经历过苦难,杨德广才会深知善良的力量。在被无数次问及为何要捐掉数百万财产去帮助苦难学生,他总会这样回答:“我就是一个老贫困生,到上海念大学时兜里只有3元钱,如今的一切都是党和国家给予的,现在是我回馈社会的时候了。”

1940年初,杨德广出生在江苏南京江宁县农村,家境贫寒,七八岁就下地干活、上山砍柴。但勤奋好学的他一直自强不息、品学兼优,平时也没少受同学邻里的接济帮助,这在他心中埋下了感恩的种子,。20岁那年,他考进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入学时全部的家当就是一个破麻袋,兜里装着3元钱。但就是在这样困难的情况下,他还总是想着怎么去帮助身边人。

在杨德广的青年时代,黄继光、董存瑞这样战斗英雄是所有年轻人的偶像。1963年,毛主席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后,杨德广意识到,原来,英雄不一定要上战场,一个平凡善良的人也能成就不朽。于是,当好人、存善心、做好事,就成为了他今后的人生追求。在学校里,选宿舍他只选朝北的,经常为同学打水、晒被;学生的饭票是定量的——每人每月33斤,考虑到班上高个子男同学消耗更大,他坚持每月省出三四斤饭票给他们,且效仿雷锋做好事不留名,悄悄地塞在生活委员枕头底下。这谜底,直到几十年后大学同学聚会时才揭晓。毕业后他留在华师大工作,每天骑自行车路过中山北路桥,遇见拉板车的工人,一定会停下帮着推车过桥……那时的说法,叫做为人民服务。


他是最慷慨的“抠门校长”

大学毕业的杨德广,先是留校担任团委书记,后调入上海市高教局(现市教委)工作,然后又调任上海大学校长、上海师范大学校长。

与他相处多年的师生们,对杨德广最公认的评价就是“抠门”。学校的配车从来不坐,说为国家节约汽油,每天骑着自行车上下班的他成为“高校一景”,于是又多了一个外号——“自行车校长”;他平时经常在外讲课,积攒了不少讲课费,但从来舍不得吃顿好的,常年午饭就是一碗面条、一个鸡蛋、一把鸡毛菜;直到现在,家里的剩饭剩菜常年都是他一个人承包。他说,一天省下几十块钱,就能给贫困的孩子们买好几顿营养午餐。

这几十年省下来的钱,杨德广基本都投入了公益慈善。他最见不得的,是出类拔萃的优秀人才因为贫困而愁眉不展。几乎每次遇到这样的事,他都会解囊相助。他说,看到他们,就像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关键时刻帮一把,可能就会改变一个人命运;这位校长的家,也成为困难师生的“食堂”,他会亲自下厨为他们做饭。在许多受助师生眼中,杨德广与其说是校长,其实更像他们的父亲。

2010年,杨德广在70岁生日当天郑重承诺:将自己的稿费、积蓄和房产捐出,筹足300万元资助贫困学生。资助范围将从小学、中学母校,拓展到大学母校华东师范大学。并定了“有生之年至少要资助1000名贫困生和优秀生” 的目标。

最终,杨德广兑现了他的承诺,卖掉了一套房产并与多年积蓄一并捐出,“捐房校长”的美名从此广为流传。对此,杨德广的子女非常支持,认为相比房产,这份大爱,是父亲留给他们更为珍贵的财富。

搭建平台做好慈善带头人

慈善的道路并非总是一帆风顺。杨德广这些年最大的体会,就是做公益慈善,光有一腔热情远远不够,还需要坚韧不拔的毅力、攻坚克难的勇气、纯粹平和的态度,以及耐得住寂寞甚至质疑的强大内心。

在他决定捐出房产积蓄后,随着赞誉而来的,也有流言蜚语,质疑他哪里来的这么多财产,做这些是不是为了沽名钓誉,甚至还谣传子女因为他捐房而翻脸,这让杨德广一度非常苦恼。直到一次遇到一位老同事对他说:“你这件事做得对,你活明白了!”杨德广一下子释然了,他认为,这句“活明白了”,是对自己最中肯的评价。

“每个人开心的方式不同,有人喜欢先充实自己,有人喜欢帮助别人,其实都好。我只是选择了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杨德广说,作为一名58年党龄的老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他当年在党旗下的承诺,践行这一誓言,也为他带来了健康快乐的人生。有这些就足够了,何必在意杂音的存在。“我已经快80岁了,对现在的生活很满足,无为何入世,入世何所为。”

杨德广深知,自己不是富豪,只是一名退休教师,光靠捐出积蓄作用有限。因此他对自己的定位一直非常明确,搭建一个透明高效的慈善平台,当好带头人,身体力行鼓舞人们加入到慈善事业中来。“这就是为什么我平时一有机会就带头捐款,慈善带头人不是说出来,是真金白银捐出的,要动员别人捐款,自己就要第一个捐。”

在他的感召下,许多身边人和陌生人都加入了他的团队。在2014年,成立了“阳光慈善专项基金”,许多受助者在生活改善后也成为了捐助者。杨德广多年来的善举,就像种下了一颗颗种子,生根萌芽茁壮成长,最终将爱播撒四方。

如今,杨德广团队在甘肃、四川西部贫困地区开展了小学生营养午餐行动,5年有4000名贫困孩子受益;发起“一对一”帮困助学活动,资助32名贫困优秀学生从小学到大学毕业;在12个西部地区开展“阳光优秀生”帮困助学活动,已有600名学生获得奖学金……

回顾自己的人生,有了“捐房校长”“平民校长”“自行车校长”等一系列称号,杨德广最喜欢被称为“活明白了”的慈善老人。他永远都会记得,那个背着破麻袋,怀揣3元钱的穷苦年轻人,是如何在善与爱的环抱中成长为一名大学校长。守护这份爱,把它传承下去,是他毕生的使命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