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回顾|1700个英雄烈士有谁还记得?

1700个集体赴死的年轻人,平均23岁!谁还记得他们为谁而死?

"风云际会壮士飞,誓死报国不生还。"

在这群风华正茂的、年仅20岁出头的年轻人背后的两道横幅,不仅表明了他们的态度,更加预言了他们注定短暂的一生。

这不仅是整个中华民族面对侵略时发出的怒吼,也是每一个从这里走出的飞行员,冲上蓝天后信奉的行动准则。

对于他们来说,每一次起飞都可能是永别,每一次落地都要感谢上苍。

在中国飞机装备极其落后时,他们大多数人最终选择了放弃生命。

就如那句"誓死报国不生还"说的那样,真的是不把命当命,一直打到自己死为止。

当时我们的飞机,几乎全都靠国际援助。抗战初期,大部分是霍克3双翼机,速度慢、难驾驭,数量还少。

在日军的先进战机面前,可谓以卵击石,他们不但可以源源不断地生产战机,还时常能从战术上对我们进行压制。

1937年8月14号,日方一组轰炸机直扑笕桥基地,想将我们一举瓦解。侵略者们信心满满,势在必得,根本想不到中国这群年轻人依赖的并非装备,而是全然置生死于不顾的决心。

8月14日大捷首战当天,日军被击落2架战机。日军愤怒无比,随即派出精锐部队,但是接下来又被击落30多架战机,战力整整消减一半。

8月17时,六期学员阎海文不幸被炮弹击中,跳伞误入日本海军阵地,正当日本人将其团团围住时,这个在航校史上打靶满分记录的小伙子,以随身手枪反击包围他的日军,并喊"中国无被俘空军!"然后用最后一颗子弹瞄准了自己,年仅21岁。

阎海文的壮烈赴死令日军感佩,特派员木村毅在发回国内的报道里写道:"中国已非昔日之中国。"

8月19日,三期学员沈崇诲,在攻击日本船舰时座基受损,已经无法返回空军基地。

这时候,他发现了更多的敌军目标,于是转念间发起了自杀式袭击,决定加足油门冲向敌军的军舰,在爆炸声中与敌人同归于尽。

沈崇诲原本是清华大学的高材生,刚毕业不久就投笔从戎,牺牲之时年仅25岁。

......

笕桥空战之所以能取得胜利,皆是因为沈崇诲、阎海文这样的年轻人,在他们冲上天空的那一瞬间,就做好了不会活着回来的打算。

这些年轻人虽以死相搏,但他们不是战争机器。他们都才20岁出头,充满了对人生美好的渴望、对爱情的憧憬。

21岁那年,飞行员刘粹刚在火车上偶遇许希麟。

他对18岁的许希麟一见钟情,将一封又一封情书寄到许希麟家中。

在情书里,刘粹刚痴心望断,用一句接一句炽热的情话,最终打动了许希麟的芳心。 

在刘粹刚的热烈追求下,许希麟开始与其通信交往。对飞行员而言,死亡来的时候是一瞬间,爱情来的时候也是一瞬间。

两人心心相系,情愫陡增。许希麟的父亲虽赞赏这位"空中赵子龙",但也对女儿的未来产生了担忧。

"粹刚这孩子是不错,就是职业太危险了。"

许希麟听罢,短短地回答道:"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就这样,刘粹刚得到了许希麟的芳心,也得到了其父亲的认可,两人在1936年成婚,结为夫妻。

接下来要面对死亡的,就不止是刘粹刚一人了。在一次空袭中,许希麟亲眼看见丈夫,在空中与敌人缠斗。

许希麟只感到呼吸困难,手指紧紧抠住栏杆,眼睛直盯盯地跟着空中的那架飞机,直到丈夫击落了敌机,她终于两腿发软,瘫倒在阳台上。

后来她告诉丈夫:"你在天上和敌人拼命,而我只能躲在防空洞里,我做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