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康乾盛世又称红薯盛世?康乾盛世时普通百姓生活水平到底怎样?

挥剑决浮云6


明清代人口超过90%是农民,所以农民的生活水平,代表了全民普遍状况。


公平的说,从农民生活状况来看,饮食标准从明到清是有提高的。(美洲作物引进,土地垦荒面积增加)


明清江南农民全年大约有20个吃荤日,其余345日吃素。当然, 这345日也不是绝对食素, 有的地区“间用鱼” 。在江南一些富裕地区地区。“吃鱼干白米饭”是一种常态。


当然,农民自己不吃肉,并不代表在农忙时请雇工时也没肉,”善使长工恶使牛”,精明的农民知道,给长工们吃得好,是一种投资,尤其是在劳动力价格比较高的江南地区,农民自己可以不吃肉,但请长工干活必须尽量提供荤食。(不然重体力活也干不了)


从明代开始就有规矩:江南的长工,夏秋时期是吃2天素后必须有一天见荤,而到春冬则是吃3天素必须有一天荤。也就是说,在明代江南做一名长工,一个月有5-10天时间见荤。


当然,这个”荤“放在今天也不算什么,在明代主要是鲞肉(鱼干)猪肠而已。每斤鲞肉八个人吃,, 每斤猪肠五个人吃。等于一天每人2两或者3两荤食。


到清代,江南雇工的饮食标准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到夏天秋天一个月有20天见荤,春冬季则每个月有10天见荤。清代江南长工的生活待遇是一个月有10-20天见荤。而且原先的猪肠改成了猪肉,每人分配的量也有增加。

当然,就吃肉这一点来说,中国明清时期和欧洲没法相比。(实际上今天也没法比)


在近代欧洲人眼中, 中国人无论“多么有钱, 地位有多高” , 消费的肉食“为数甚微” ,“好像只是为了增加食欲才夹几块猪肉、鸡肉或别的肉吃” 。“肉切成能一口吞下的小块, 有时甚至剁成馅, 作为`菜' 的配料使用” 。


欧洲人看来, 不管中国烹调事实上多么讲究, 肉还是少得叫人吃惊。欧洲畜牧业不仅提供大量畜力, 而且还提供相当数量的肉食和乳品。中世纪后期德国每人每年肉食达100 公斤

一位18世纪在北京工作的传教士明确指出:人口过多,迫使中国人不养牛羊, 因为供牛羊生活的土地必须用来养活人” , “法国与中国的养牛数量至少为十比一” , 于是“田里缺少肥料, 饭桌上缺少肉, 打仗缺少马”。


当然,上面谈的偶尔见荤的生活,还是属于江南地区,而在华北地区就困难得多,即使是中上等人家,也吃不到什么肉。

即使是今天,陕西,山西等地农村,虽然不愁吃肉的钱,但文化习惯上还是吃素为主,把顿顿吃肉当成过于奢侈。


闭家锁的红枫


“红薯盛世”的说法是指红薯的种植为中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饥饿问题,康乾时期的人口疯狂增长,人口增加到一亿,这是史无前例的。康乾时期,之所以被称为“盛世”,是因为社会安定、经济安定、政治较为稳定。标志性成就就是人口的空前增长。所以,有人在探索这个问题时,戏谑地惩治为“红薯盛世”。红薯、玉米、马铃薯都是明朝时随着海外贸易的发展,传入中国,清朝时基本在中国普及。这些作物都有耐旱、产量大的特点,在贫瘠的土地也可以种植,且营养价值较高。番薯的产量甚至可以每亩数千斤。

最初传入的广东地区,甚至在电白建立了“番薯林公庙”,以作纪念。但清朝盛世的出现,不仅仅是因为这些高产量作物的引进。首先,是数千年封建经济的积累,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种植技术也不断提高,使得到明清时期,农业能够保持长足的发展。其次,人口数目的增长,还有赖于收税方式的改变。清朝实施“摊丁入亩”,在“一条鞭法”的基础之上改革,赋税彻底以丁为单位收取,地钱也并入其中,称地丁钱。这就使得地多的多纳税,地少的少纳税,农民的负担减轻,投靠大户的农民减少,自耕农数量增加。所以,较之前代,清代的人口突然猛增。明朝人口有六、七千万,乾隆十四年已经是一亿七千万了。

康熙

雍正

乾隆

康乾时期从财政状况来看,国民生产总值整体不低。国库的财政储备,基本在六千至七千万两波动,最高达到过八千万两。所以,康乾时期的皇帝多次大规模蠲免钱粮。土地的开垦、农耕技术的提升以及外来农作物的引进,使得粮食产量大增,每年收获粮食达2040亿斤。当时来华的英国人巴罗计算过,中国麦子的收获率是15:1,而当时欧洲最高也只有10:1。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不必多说。但这么富裕的国家,民众生活是怎样的呢?根据乾隆时期的来华的马戛尔尼使团的记载,中国的贫富差距巨大。举目所见,富者的房子高大华丽,贫苦者住的基本是土墙茅草屋。富者平时山珍海味,肉菜吃得不想吃,贫苦者吃糠咽菜。处于中等状态的农户一年的全部收入大概是32两,衣、食、住、行、生产支出、人情往来还得花35两,所以说一年到头,不仅挣不到钱,还得负债。而且,根据他们的记载,盛世之下,饥荒、弃婴、民变等现象依然存在。普通百姓的生活并不是想象中那么富足。


国家人文历史


康乾盛世是一个被后世而夸大的盛世,是比较假大空的盛世,人口到乾隆年间突破三亿大关,这要放再清之前的朝代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正所谓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当今世界能够告诉发展,且人口暴增,主要原因就是生产力跟上去了,而在农耕的古代中国,人口和粮食比例不成正比,所以生产力的羸弱决定了人口的数量,始终都上不去,而到明晚期,玉米红薯土豆这些西方高产的作物传入中国,特别是清朝的建立,对其人口的爆炸有着毋庸置疑的作用,过渡了明朝末年的战乱和清初期的休养生息,这些高作产物的推广导致了人口的爆炸性增长。

18世纪末,马嘎尔尼出使中国,他对此有着一些描述:贫苦的中国人生活质量相当的掩蔽,饭食不但粗,而且做饭的地方也很脏,他认为满清是野蛮和落后的,发展停滞不前,或者说是倒退了。从他的表达来看,中国正在向衰败和野蛮重新堕落。

康乾盛世只不过是表象罢了,是后世的吹捧,一个闭关锁国,排斥外界,且百姓愚昧无知,思想僵化,人文精神腐朽的朝代,连统治者都是保守的,你说普通人的生活能好吗?


历史风云天下


红薯、玉米、土豆这三样作物保证了大清的稳定,所谓的大清统治术,其实不仅仅是其愚民政策的作用,说到底清朝是一个“幸运”的朝代。因为清朝大多皇帝没有什么大的创举,只是沿袭了明朝的一些制度,但是他们却可以让百姓吃饱,不过这也不是他们的功劳,而是他们的幸运。


康熙末年其实社会问题已经很突出了,但是为什么那个时候没出现什么重大的动荡,原因就是百姓能够吃饱。当时番薯的大规模种植,加上土豆和玉米的推广,使得许多贫瘠的土地可以种出粮食,百姓只要能够不被饿死,就不会选择反抗推翻这个政府。就如同元末一样,为什么宋朝时期如此软弱的汉人,会爆发出如此强烈的反抗,原因就是活不下去了。

许多人说什么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明君最多的朝代,其实我一直认为这是一个错误的观点,因为就算他们什么都不做,腐败横行。但是以当时粮食产量来看,百姓都不至于饿死,毕竟番薯这种作物,有土的地方大多能种。不少荒山野岭都能变成耕地,所以清朝人口大爆发和所谓盛世,其实都是番薯和其他一些作物导致的。



直到清朝末年,鲁迅痛批麻木的国人,但是其实想一想,只要不被饿死,百姓还有什么太多的诉求?清朝的幸运就在于没有功德,但是百姓饿不死。要是番薯在明朝早早的就推广开来了,我相信明朝再传个两百年一点问题都没有。李自成造反不也是因为要饿死吗?


小司马迁论史


之所以将康熙到乾隆执政这个时期称之为"盛世",是因为在这一个时期内,人口激增突破到了3亿。这是农业科学生产力进步的结果。说它们是"红薯盛世",我倒没有听说过,但该时期可以养活这么多的人口,确实与红薯在全国的推广种植有密切关系。红薯对种植环境的要求比较低,产量高,营养成分高,在饥荒之年是一种很好的口粮。明朝末年,广东地区从安南引入了红薯,但种植范围局限于一隅,没有迅速推广到全国。明末大灾荒之所以没有办法扭转,就是因为农业生产力落后,没有来得及普及红薯种植,以至于没饭吃的李自成等农军起事,最后葬送了200多年的大明王朝。可见,科学技术的进步确实事关国家的生死存亡。明朝的人口,学术界一般认为是5000~6000人口,嘉靖年间为7000万达到顶峰,从来没有证据认为超过1亿人口。这是受限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最主要就是农业科技的落后。由于100多年的推广,乾隆年间,红薯这种作物已经推广到天下,产量足以保障民众的生存之需。同时,满清政权的农业税率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低的。康熙时期就奉行永不加赋的政策,长时期内税率为5%,比明朝时期的税率要低很多。这样,由于低税率和红薯的种植,清朝的人口出现了激增。在清朝初年,平均一个家庭人口为4人,乾隆21年已经达到了8.5人。乾隆晚期,中国人口已经突破了3亿,为今天的人口大国奠定了基础。

那么,康乾盛世时期普遍百姓的生活质量怎么样呢?遗憾的是,并不怎么样。除了红薯技术的推广,清朝在其他领域的生产力都是停滞的,甚至是比明朝年间更加退步。普遍人仅仅是基本解决了生存问题,但在生活质量上反而比明朝倒退了。据记载,嘉靖年间,即使不是逢年过节,北方一个普通家庭在宴客时往往有30个菜以上。而乾隆年间一个中户一年平均收入20两,支出却达到了22两,辛辛苦苦一年,还要亏损。中户尚且如此,普通人家生活质量如何,可想而知。


怀疑探索者


承认康乾盛世可能被夸大,但经济增长或者人口增长还是存在的。生产力是发展的,历史上其他更早的所谓盛世也不会怎么样,有的人只是活在自己的梦里。


Deva87650831


我们常称呼康熙为“康熙大帝”,乾隆为“乾隆大帝”,也将这两个时期并称为“康乾盛世”。用来称颂二位的贡献!

我不否认康乾二帝的贡献!

把清朝的版图扩展到明朝二倍!

把入侵中国的一切势力都抵挡在国门之外!

把西方传进来的红薯种植技术普及大众,减轻赋税,让百姓得以安稳度日!

把清朝人口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突破3亿大关!

可真正的盛世是什么样的呢?

百姓吃糠咽菜就算盛世吗?

官员互相吹捧就算盛世吗?

皇帝好大喜功就算盛世吗?

清朝皇帝的勤政也是历朝历代所闻名的,可一个朝代仅仅是靠皇帝的勤奋就可以的吗?

康熙学习西方的一些思想,也发觉当时的先进思想的好处,可是他并没有普及这些先进思想给千千万万的百姓。只是把种植红薯的技术普及给了他们,让他们可以温饱。不难看出康熙虽然有治世的情怀,但是有一个大前提就是维护自己的统治。

乾隆自称“十全老人”虽然文治武功堪称皇帝中的楷模,但是正因为自己太优秀了,容不得别人说三道四。让自己跋扈的性格作祟,闭关锁国,在科技发展方面大大落后于西方。

徭役赋税减轻,红薯大面积推广,这些得以保证百姓可以温饱,人口得以快速增长,所以康乾盛世只不过是百姓尚能温饱的一个结果!水分太大,不过称为“红薯盛世”倒是很贴切。

综上所述,康乾盛世可能只是统治者自己的盛世,并非百姓的盛世。普通百姓还只是挣扎在温饱线而已!

我是笑笑生,喜欢笑侃历史,关注我,每天更新新观点!


k笑笑生


虚胖的盛世

很多都赞叹“康乾盛世”,不过这段时期与明末相比,确实有所好转。但是相较于汉唐的盛世来说,明显还是显得较为“虚胖”。

这个“虚胖”其中一方面在于科技方面,当时西方的像牛顿等等一样杰出的科学家相继涌现之时,当时清朝帝王是有所了解的。比如康熙请西方传教士讲各个学科的科学给康熙听,但是都最终只是满足于自己的私心,没有全国推广,全国人民的思想尚停留在中古之间,这就已经埋下了落后的种子。



养廉变成了养贪?

养廉制度的实施本来是想造就清廉之官,但是耗羡归公之后,东华录说:“康熙年间有清官,雍正年间无清官”,到乾隆之时更是看不起那些有气节的清官。而这些钱是哪里来了的,大家也都清楚?


所谓的康乾盛世,不管是不是与番薯这种高产作物有关。但是从当时思想上的禁止,生产力的逐渐落后,人口数量的与日俱增,统治者的察而不变,贪官的兴盛。那么当时人民的生活水平,较之于当时之世界相比,答案就呼之欲出了。


淡看天上月


大明帝国不适当的对外开放,使得手工业,商业得到了大发展,农业生产被严重轻视,生产力被严重削弱,由于大明帝国没有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现代货币制度,海关制度,税收制度,贸易平衡制度,导致了全世界的白银作为货币几乎全部被运到了中国,买走了大量的中国的社会财富,导致了通货膨胀,而长期的对外贸易活动,政府不收海关税,国内的商人也不纳税,农民则税负沉重,国力逐渐衰落,国家的凝聚力逐渐降低,导致了两次国内局部战争,一次对外战争,耗尽了大明帝国最后的财政储备,在这以后,大明帝国已经没有能力应付内忧外患,最终导致了大明帝国国家的灭亡。

大明帝国灭亡以后,国家分裂,出现了多个割据政权,大西,大顺,南明,大清政权,其中,大清国是最强大的政权。 大清国于是就打着为崇祯皇帝复仇的旗号,团结了广大的汉族人民,知人善任,任人唯贤,制度先进,管理高效,措施得利,结束了国家分裂割据的局面,消除了战火,避免了生灵涂炭,重新统一了国家,并建立了皇帝亲自参与国家治理的中央集权制的前所未有的强大国家------大清帝国。

大清帝国在乾隆时期,在经济总量上,还是世界第一,虽然后来,随着西方进入蒸汽时代,大清帝国失去了世界第一的称号,但是,大清帝国直到末年,仍然是全世界的强国之一,确实是不争的事实。


沈阳杨艺


康乾盛世的水平不高,这个是事实,它始终没有达到明代万历之治的水平,虽然轻徭薄赋但是满洲人管理经济的水平不怎么高,康乾盛世的水平主要体现在疆域和人口,以及经济总量,但细致程度不如明代的万历时期。而清的人口繁衍也确实跟高产的玉米番薯进入中国有关系,因为口粮极大增长了,当然人口繁衍就快了,而大清通过雍正的摊丁入亩,实质取消了人头税,导致限制人口数量的政治因素也被消灭了,人口就开始爆发式的增长。

但不应该过于的贬低康乾盛世,因为治理的还算可以,不是特别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