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之变前夜,李世民为何非要杀掉自己的两个得力干将呢?

烟比你好-伤肺不伤心


看到这个问题,大家是不是以为李世民疯了,或者是李世民内部除了叛徒,实际上哪一个也不是。



事件经过

先说一下李世民要斩的人是房玄龄和杜如晦。这两个人可以说是李世民的左膀右臂,为李世民出谋划策,在李世民征战四方、夺嫡称帝和治国理政上做出了相当的贡献。然而在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事变前的一天,竟然要杀了他们二人。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这件事记载于《资治通鉴·唐纪》中,李世民于玄武门事变前一天召见房玄龄和杜如晦,但是二人拒不前来。

曰:“敕旨不听复事王;今若私谒,必坐死,不敢奉教。”世民怒,谓敬德曰:“玄龄、如晦岂叛我邪!”取所佩刀授敬德曰:“公往观之,若无来心,可断其首以来。”

这段话的意思是;皇帝(李渊)敕令我们离开秦王府,如果我们私自入府,必然因此招来杀身之祸,所以不能前去。然而李世民因此大怒,命令尉迟恭带着自己的佩刀前去召见二人,如果二人拒不前来,便取下二人首级带回来。



事件原因

乍一看来,因为李渊命令房玄龄和杜如晦离开了秦王府,所以二人便听从了李渊的命令,怕引祸上身,所以背叛了李世民。实际上房玄龄和杜如晦根本就没有背叛李世民,而是故意激怒李世民。

在李建成和李世民的夺嫡大战中,李世民的势力长期处于弱势,而且最终由于李渊偏袒呵护李建成,所以在玄武门事变之前,李世民的势力被砍的七零八落。




当时李世民身边有四大谋士,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高士廉。这四个人里面两个(房玄龄和杜如晦)被李渊逐出京师。诸如手下大将秦琼、程知节等都被调走,仅留下的大将尉迟恭还屡遭迫害。

在这种严峻的形式面前,秦王府的每个人都提心吊胆,因为每个人都害怕李世民夺嫡失败后,自己会被李渊或者李建成处置掉。就好像三国时代曹操为了稳固曹丕,不想杀死自己的儿子曹植,反而杀掉了曹植的左膀右臂杨修等人一样。



为此,长孙无忌和房玄龄等人也曾多次劝谏李世民要搞兵变,夺取大权。然而李世民或许是因为底气不足,或许是因为自己即使失败,也不失富家翁的心理(史料中说因为不想骨肉相残),迟迟不想动手。最终李渊调走房玄龄和杜如晦后,在长孙无忌、高士廉、尉迟恭的极力劝说下,李世民同意发动兵变。

李世民同意兵变,但是心里一直忐忑不安,甚至犯起了犹豫,还命人把龟甲拿来准备算上一卦,占卜吉凶。看到这种情况的长孙无忌把李世民的所有举动让尉迟恭告诉了房、杜二人。



二人为了坚定李世民兵变的决心,决定激怒李世民,让他感觉到没有权力的孤家寡人是一件多么痛苦的事情,于是在李世民召回二人时,一心想着回去的二人突然拒不奉召。等待李世民大怒,表现出了决心之后,二人也明白李世民决心已定,所以便回到了秦王府。

后面的事情大家也知道了,二人回到秦王府后,第二天李世民在玄武门成功发动兵变,夺取了大唐最高权力,房玄龄和杜如晦也成为了一代名相。



以上为个人见解

如有不同意见大家可以评论区留言交流


我是越关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玄武门之变的前夜,李世民想杀掉的两个得力干将是谁?难道是房玄龄和杜如晦吗?在玄武门之变以前,房玄龄和杜如晦已经被李渊调离秦王府。当长孙无忌奉李世民之命去请二人之时,二人没有奉命而到。李世民为此大怒,又令尉迟敬德去请,并嘱咐说:“若观其无来心,可并斩其首持来也。”这个事好像是李世民想杀房杜二人,但在我看来,这是要玄武门之变前夕,房玄龄杜如晦与李世民之间的一种互相试探而己,离真想杀此二人,差了十万八千多里。

这件事《旧唐书尉迟敬德传》中有记载。我们可以大体分析一下。玄武门之变最大的功臣有五人,房玄龄,长孙无忌,杜如晦,尉迟敬德,候君集。他们的功劳是最大的。次一点的有秦叔宝等。前五人之所以功劳大,因为玄武门之变从策划、推动到实施,他们是全程参与的。

史书的说法是,因为李世民的在平定天下的战争中建立的功劳比较大。威胁到了太子李建成的位置,于是,李建成与李元吉设计要害他。于是,李世民被迫反击,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旧唐书》载:会突劂侵扰乌城,建成举元吉为将,密谋请太宗同送于昆明池,将加屠害。敬德闻其谋,与长孙无忌遽启太宗曰:“大王若不速正之,则恐被其所害,杜稷危矣。”

李世民与建成元吉的明争暗斗,是个无法否认的事实。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杀兄屠弟,也是个事实。但是,建成元吉有意识的打压李世民是真的,但欲将李世民害死的证据和理由,我觉得都是不太充分的。按常理来说,建成是太子,不必把李世民搞死,他已经是法定的皇位继承人了。对他来说,李世民死不死,并不是很重要,只要把他的势力减弱就行了。实际上,建成也已经做了,把房玄龄杜如晦调出秦王府,就是消弱李世民势力的具体行动。

李世民不一样,他要上位,必须把建成搞死。所以,他有杀建成的动力,建成没有杀他的理由。所以,我对尉迟敬德获得的建成要害李世民的消息是有点怀疑的。

李世民在平定天下的过程中,是积累了很大势力的,文臣有著名的秦王府十八学士,个个都是不凡的人才。武将有尉迟敬德,候君集,程知节,秦叔宝等一大批人才。这批人才聚在李世民的周围,形成了很大的政治势力。随着战乱的平定,李世民的权力必将慢慢被削弱。如果这样,他周围的这群人才,也就不会有太大的发展。于是,希望李世民发动政变,取得更大的权力,也就成了这些人的心里诉求,核心的人物当然就是上述五人。

最早提醒李世民争夺权利的,是房玄龄与长孙无忌。这种暗示和提醒大概他们都没有少说。可是,政变就意味着骨肉相杀,在各方面条件没有成熟之前,李世民对此不可能有正面的回应,那毕竟是要干掉自己亲兄弟的事。况且上面还有一个活着的爹。时机不成熟而贸然行动,有可能把自己搞得脑袋搬家。在李世民犹豫未决的时候,建成已经开始发力,消弱李世民的势力了,把他身边具有政治才能和谋略的人才慢慢调走。房玄龄和杜如晦就是最早被调开的。

房玄龄和杜如晦被调出秦王府之后,他们已经不受秦王李世民的节制了。但是,政变的打算,在长孙无忌、尉迟敬德和候君集这儿,而在继续推动着,也就是不断的做着说服李世民的工作。我们的印象中尉迟敬德似乎是鲁莽的武将,可是,他劝说李世民时的口才,却不是一般的好:“人情畏死,众人以死奉王,此天授也。若天与不取,反受其咎。虽存仁爱之小情,忘社稷之大计,祸至而不恐,将亡而自安,失人臣临难不避之节,乏先贤大义灭亲之事,非所闻也。”

当尉迟恭说了一大堆,李世民还没有下决心的时候,他又说:“王今不从敬德之言,必知敬德等非王所有。事今败矣,其若之何?”

在玄武门之变前,尉迟恭劝李世民之时也说过。如果你再不下决心,从今之后,我也就不是你的人了。如果你不起来干,我们曾经劝你这事被别人知道了怎么办呢?在尉迟恭的劝说下,李世终于下了决心。于是,才派长孙无忌去请房玄龄和杜如晦。

这时,房玄龄与杜如晦因为不在秦王府,他们是不知道李世民的决心的。他们是政治老手谋略家,他们拒绝长孙无忌相请表达的意思很明白。如果李世民决定干了,他们就跟着一起干,如果还没下决心,那么此事没什么好商量的。房玄龄是这样回答长孙无忌的:“有敕不许更事王,今若私谒,必至诛灭,不敢奉命。”房玄龄的话当然是有道理的,如果李世民还没有决定政变,他自己也要听朝庭的。如果决定了,成功后,朝庭就是他的了。所以,房玄龄当然不会听李世民的命令。

李世民又了派尉迟敬德去,并说:“房玄龄和杜如晦难道会背叛我吗?如果他们不来,就把他们的脑袋砍下来。”李世民这样说的意思也很明白。就是告诉房杜,老子已经决定起事了。你们要一起干就过来,不一起干,就连你们一起干掉。

房与杜是一直希望李世民发动政变的,现在李世民已经下定决心了,那有不一起的道理。自然痛痛快快的跟尉迟恭去了。

李世民所说的是:“公且往,观其无来心,可并斩其首持来也。”这里“斩首”是有个“无来心”的前提的。而房与杜有无来心是取决于李世民有无政变的决心。所以,房与杜的“不来”与李世民的“斩其头”是他们在政变之前的相互试探。不能当真。


七月流火140400643


唐太宗李世民一朝人才济济,其中的谋士以“房谋杜断”最为知名,房玄龄善于筹划谋略,杜如晦则善于判断得失成败,两个人都是李世民的得力干将,但是在“玄武门之变”发生之前,李世民却生气的想杀了两人,这是怎么回事呢?



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一生的最大污点,不过这也是他不得已而为之,如果他不先发动玄武门之变的话,那么李世民也很可能会死在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手里,但是让李世民先下手和他的兄长和弟弟拼个你死我活,开始时他也是下不了决心的,但是双方明争暗斗的情况在一步步加剧,比如李建成就想办法向李渊建议从李世民身边调走了房玄龄和杜如晦,因为李建成也知道这两个人善于运用谋略,在李世民身边的话会给他很大的帮助,李渊还不许房玄龄和杜如晦进出秦王府,免得他们给李世民出谋划策。

而且李建成和李元吉不断的挖李世民的墙角,想从他的手下抢走一些人才,李世民身边重要的文官和将领几乎都受到过诱惑,就连尉迟敬德都被李建成示好过,当然,李世民也没有闲着,他也在不断的挖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墙角。

双方的恩怨积累到一定份上的时候,矛盾就不可避免的要爆发了,更何况,这是关乎皇位和各自身家性命的大事,所以玄武门之变是很难避免发生的,如果李世民不发动的话,李建成和李元吉或者会用其他的方式来扳倒李世民。因此李世民身边的文臣武将都劝李世民先下手为强,不然等到其兄长和弟弟下手就晚了,但是李世民一直下不了这个决心,房玄龄和杜如晦也曾经这样奉劝过李世民,李世民也是犹豫未决。

后来李建成和李元吉就用天上的星象来告诉父亲李渊说李世民将会当皇帝,李园很生气,就把李世民叫来盘问,李世民也早想好了对策,就对李渊说李建成和李元吉调戏了他的妃子,李渊听了更生气了,就准备让三个人明天一起过来对质。


这下李世民着急了,但仍然不想先动手,因为那毕竟是是古今大逆不道的事情,他总想在他们动手以后,再以正义的名义声讨二人,但是李世民身边的尉迟恭和长孙无忌等人反对,因为谁也不知道李建成和李元吉如果动手的话会先杀掉他们中的谁,李世民只好说让张公瑾算一卦,结果直接把龟甲扔到地上说“卜卦是用来分辨不容易看清楚的事情的,而今事情已经非常明了,还用来卜什么卦呢?”

于是李世民总算下定了政变的决心,就让人去取房玄龄和杜如晦,但是这两人心知李世民还有些犹豫,就假意推脱不来,说皇帝有命令不允许他们进入秦王府,其实目的就是考察一下他是不是因为惧怕他的父皇而不敢行动。

李世民看二人不来,就很生气,于是派尉迟敬德带着自己的宝剑去请房玄龄和杜如晦,说如果两个人再不来的话就杀了他们。

很明显,李世民现在是连他父皇的命令也不怕了,所以当尉迟敬德告诉房玄龄和杜如晦李世民的态度之后,两个人就乔装打扮一下进了秦王府。


李世民见到房玄龄和杜如晦之后非常高兴,就把一帮心腹召集到一起,很快安排出来在玄武门行动的计划,之后玄武门之变上演,李世民成功做了皇帝。


科普大世界


玄武门之变前夜,李世民也是破釜沉舟,想要和大哥,三弟来个鱼死网破了,不过内心还有些摇摆,此时的房玄龄和杜如晦合谋一计,顿时气得李世民要杀了这两人,并派手下大将尉迟恭提刀前去行事,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事件记载

房玄龄和杜如晦是李世民的左膀右臂,早在李世民征战四方时便跟随其左右为其出谋划策,后来更是辅佐李世民开创了“贞观之治”,要说李世民曾想杀他们,还真让人差异,不过这件事却确确实实记载于《资治通鉴·唐纪》

曰:“敕旨不听复事王;今若私谒,必坐死,不敢奉教。”世民怒,谓敬德曰:“玄龄、如晦岂叛我邪!”取所佩刀授敬德曰:“公往观之,若无来心,可断其首以来。”

李世民想杀房杜的原因

“一失足则成千古恨”,玄武门之变前夜,那是李世民生死存亡的时刻,玄武门计划如若失败,那便是死路一条。而在当时那种关键时刻,正是需要房杜这样的人来一起出谋划策,李世民让大舅子亲自去请,没想到二人竟不买账,当然是气得大怒。其实此时的李世民内心也是万分惶恐的,他既担心事情难成,更担心房杜二人会背叛自己,临阵倒戈,所以毫不犹豫的便让尉迟恭去探察,如果真有异性,则趁早将二人灭口,因为这也是自己唯一的生路。

房杜的计谋

房玄龄和杜如晦都是李世民的忠实“粉丝”,又怎会真的背叛他,虽说李渊下令不让二人与李世民联系,但在那种时刻,谁还顾得上啊,所以被李渊禁止房杜入秦王府并不是真正的原因。那么房杜二人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其实他俩是特意在激怒李世民,其实在李建成和李世民的夺嫡大战中,李世民的势力长期处于弱势,手下许多能臣大将都被李渊调离,在玄武门计划前夜,李世民也是内心忐忑的,毕竟这样的事谁也没有十足的把握,而且失败了也不可能重来,所以为了让李世民下定决心,于是在李世民召回二人时,一心想着回去的二人突然拒不奉令。等到李世民大怒,表现出了决心之后,二人知道时机终于成熟了,李世民决心已定,于是便回到秦王府谋划大计。

至于后面的事情,大家应是很清楚了!

“品历史人文,悟真理人生。”专注历史文化的探索,我是灵魂的感触!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头条号哦!


灵魂的感触


"天可汗"唐太宗李世民武能安邦,文能治国开创了大唐盛世,为大唐二百八十九年的天下开创了一个良好局面。历史功绩一项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并称的是千古一帝。但,玄武门之变,兄弟相残的悲剧是他永远洗不清的污点。李世民年轻有为,善骑射有天才的军事指挥才能,太原起兵的首倡者之一。616年5月隋恭帝杨侑把皇位禅让给李渊,唐朝建立。李渊在派兵消失六个地方割据势力统一全国的战争中,李世民指挥了伐薛仁杲,灭刘武周,平窦建德和王世充等四场战役功绩赫。早在平定王世充之前,李世民已官拜尚书令和右翊卫大将军。位居百官之首。平王世充以后,李渊封李世民为天策上将军,洛阳道大行台,潼关己东俱有之。李世民的地位仅次于皇帝李渊,太子李建成在百官之中和军中有崇高威望。李世民秦王府自置官署建衙,有发号施令的权力。往往令出三门,下边的官员和百姓无所适从。太子李建成感到严重的危胁联合齐王李元吉对付秦王李世民。试图分化瓦解李世民的势力削弱其党羽。双方明争暗斗势同水火。唐高祖武德九年7月,突厥人入寇,李建成想趁机除掉李世民,李世民先下手为强在宫城北门玄武门把李建成和李元吉哥俩杀死,并派尉迟恭"保护"李渊的安全,李渊看大势己去传令天下军队规李世民节制,立其为太子。两个月后传位给李世民,自己当上太上皇一心一意参与造人活动了。好在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成功者是没必要过分谴责的,历史真相己湮没无闻矣!




关东侠客


【1】

唐高祖李渊在位后期,随着唐朝完成统一战争,关于皇位的继承问题,也成了唐朝朝廷的争议焦点。

看起来这事情没啥好争议的,毕竟,太子李建成在那儿,一切看起来很稳定。

但其实则不然,大唐朝廷里,此时暗流涌动。

那就是虽然李建成是太子,但也是个空心太子,他弟弟李世民手下有个小集团,这个集团里,能人异士遍地,对于李建成来说,即便是李渊死了,自己也拿李世民毫无办法。

而李世民集团里,有着两个谋士:房玄龄和杜如晦。

【2】

李建成太子位置难保,李渊对于自己的皇位何尝没有担忧?

就这样,李渊支持李建成搞活动,先下手为强,干掉李世民。

倘若李世民死了,倒霉的不止一个李世民,还有他的家人,除此之外,李世民集团的人,可以说永世不得翻身。

因此,李世民集团的人,纷纷建议李世民:先下手为强。

而李世民也开始火急火燎召开会议,准备搞个政变。

李世民在开会的时候,房玄龄和杜如晦,有事儿没来,这可急坏了李世民,于是李世民派人带话给他俩:要么一起干大事儿,要么把命拿来。

【3】

房玄龄和杜如晦跟着李世民混,无非是想干一场大业。

但是,干大业是有代价的,那就是,这大业,你参与可以,想退出可就难了。

所以说,干大业,终究太多身不由己。


辰州观海


题主说的是李世民在发动玄武门政变前,李世民下定决心和兄弟建成、元吉死磕,让大舅哥长孙无忌去把房玄龄和杜如晦请来商量商量,长孙无忌很快回来了,说:“二人不敢来,你老爸曾经下令不允许他俩进你的府。”李世民大怒,递给身边的尉迟恭一把刀,说:二人也想背叛我,你去察看一下,如果属实你就把房玄龄和杜如晦杀了。题主说的就是这件事。事实真相到底是什么呢?



房、杜其实没有说谎,前些日子,李建成在高祖李渊面前进谗言,说秦王府人才济济,早晚对朝廷不利,李渊这才“釜底抽薪”把房、杜调离了李世民的身边。

这次长孙无忌去请,二人不来。其实是房、杜用的诸葛亮的“激将法”进一步逼迫李世民下决心发动玄武门政变。李世民的一切心理变化二人掌握的清清楚楚。

当初李世民接到李建成手下王晊(被李世民收买)的密报,说“建成和元吉要对他下手了”。李世民急忙召集长孙无忌和尉迟恭商量,众人劝李世民先下手为强,李世民叹息说:“骨肉兄弟相残,是古今大逆不道的事情”我诚然知道祸事就要来临,但我在他们动手以后,再以正义的名义声讨二人,这不也是可以的吗?



说白了,李世民不愿意先动手。当时尉迟恭和长孙无忌提出反对,“你要这样做,我们没人跟随你。”

李世民又征求其它幕僚的意见,都说李元吉生性残暴,将来会危害大唐江山的,宜早除之。

李世民还不放心,想用龟甲卜一卦,当时正好张公瑾进来,见此情景把龟甲扔到地上说“卜卦是用来解疑惑的,而今事情已不再迷惑,还用来卜什么呢!,难道说卜后不吉利就罢手不成!”李世民这时才下定了立即政变的决心。

李世民的一举一动都被尉迟恭汇报给了房、杜,房玄龄和杜如晦为了进一步逼迫李世民,坚实他政变的决心,这才假意推脱不来。

尉迟恭接过李世民递给他的宝剑,很快找到了房玄龄和杜如晦,说:“这次是玩真的了,秦王已决定采取行动了,你们别再演戏了,赶紧前去共同商量大事吧。于是房玄龄和杜如晦穿上道袍,乔装打扮去了李世民府上。之后,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射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成功上位,做了皇帝。



历史书上描写李世民是迫不得己而发动的玄武门政变,大家想想看,李建成是太子,接班是早晚的事,他有必要惹事杀李世民吗?等做了皇帝再处理李世民有何不可?史书说李世民不是谋反,是兄弟之间的私事,你怎么看这个问题?欢迎评论区留言。


秉烛读春秋


都是在演戏而已,每个人都心知肚明,事情发展到那个地步已经没有了回转的余地。李世民犹豫不决的原因是想和平解决太子之位的争夺,他采用的策略就是通过能力,树力威望,抬高自己,把李建成比下去,让李建成抬不起头。所以李世民很拼,可以说是到了独孤求败的境地,但是李建成并不识趣,而且自命不凡。想方设法瓦解李世民的势力,让其成为光杆司令。



当时,突厥人南下,李建成主动奏请让三弟李元吉出征,看到自己的儿子都是出类拔萃,李渊很是欢心。其实,这次是李建成和李元吉定下的计策,打算在出征仪式上用毒酒毒死李世民,然后将李世民的铁哥们儿一网打尽。而这一切早在李世民的掌控之中,一个叫王眰的人就是李世民安插在太子党中间的卧底,所以李世民才下了发动政变的决心。


另外,李世民推让的原因是有意做秀,既然知道自己稳操胜券,何必要着急呢?最后时刻他还想赢得道德的致高点。比如,汉协帝让位曹丕,演了个三让三辞,最终曹丕装作极不情愿的登上皇位。类似的做秀还有康熙新政事件,其实康熙心里早就想把权力收为己有了,但鳌拜不肯交权。当大臣们奉迎奏请的时候,康熙竟然拂袖而去,就连老谋深算的索尼都惊呆了。其实康熙心里早就乐开花了,但他得等鳌拜叩首。


所以,李世民索性把戏演到底,假装让尉迟恭拿刀去吓唬房玄龄和杜如晦二人,他难道不知道二人的心事吗?这两个人真的那么重要吗?能拉开弓还是能举动刀?之所以这样做,只不过是想多两个垫背的,来证明自己的“正义之举”罢了。


国史沉浮


题主所说的两个李世民的得力干将是后来的历史名相房玄龄,杜如晦。其实,李世民也不是非要杀掉他们,而是在逼二人亮明立场:你们到底跟不跟随我?



因为李世民让尉迟恭去请这二位共啇大事时,二人拒绝,说是皇上李渊已经下令不让二人与李世民接触。不过,这两人也是在逼李世民亮明立场:皇帝可是在防备你了,你到底是顾念你们的父子兄弟之情,还是要保自己的小命?



李世民,也就是以后的唐太宗,是当朝皇帝的二儿子,在唐朝建立的过程中战功赫赫,手下又追随着大量的能人异士,武有有名的战将李靖,尉迟恭,秦琼,罗成,罗士信,文有著名的房玄龄,杜如晦,徐茂功等。



功高震主,李世民的实力,难免让当朝统治者李渊和准统治者太子李建成猜忌。为了逼李世民早日下定决心与太子决裂,房杜二人装逼,说唐高祖已经下令不让二人接近李世民,而当时,李世民在众人的劝说下,下定了发动政变的决心。因此,他给身边尉迟恭一把刀说:去,你再跑一趟,对他们说,他们再装逼,就灭了他们。



于是,尉迟恭登门,对二人说:别装了,秦王已经下定决心了。于是二人当然乖乖的去了当时的秦王府,完成了为促成玄武门之变而肩负的使命。


萍风竹雨123


题主所说事件记载于《资治通鉴·唐纪》:

曰:“敕旨不听复事王;今若私谒,必坐死,不敢奉教。”世民怒,谓敬德曰:“玄龄、如晦岂叛我邪!”取所佩刀授敬德曰:“公往观之,若无来心,可断其首以来。”

这段话翻译过来就是:皇帝(李渊)命令我们离开秦王府,今如私自入府,必被斩首,所以不敢前去。李世民大怒,命令尉迟恭带着自己的佩刀再次去召见,如果两人仍拒绝前来,便杀掉二人。

房玄龄善筹划谋略,杜如晦善判断得失成败,“房谋杜断”闻名天下,李世民征战四方、夺嫡称帝、治国理政等为他出谋划策,是李世民的左膀右臂,然而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事变前的一天,竟然要杀了他们二人,这是唱的哪一出呢?

李世民武能安邦,文能治国开创贞观之治,为大唐289年的天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将中国的地位推向世界巅峰,让大唐成为世界上一个家喻户晓的国家,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并称千古一帝。

李渊太原起兵,首谋是李世民和刘文静,李世民骁勇善战,每战必胜。李渊在派兵消灭地方割据势力统一全国的战争中,李世民指挥打赢了伐薛仁杲,灭刘武周,平窦建德和王世充等四场战役,为在唐朝立下了汗马功劳,李渊曾许诺立李世民为太子,但称帝后立建成为太子,为补偿李世民,所以在政治中加封李世民是尚书令,拥有相当于宰相职权,统管六部尚书,掌管国家的行政大权,天下所有的事,事无巨细,一清二楚。

在军事李世民先封为右翊卫大将军,并特设天策上将职位,拥有天下兵权,可以随意调动军队。而他的天策府,可自行设置官职,而这些权利按照规矩,只有太子才能拥有。 在财政上被授予了三个“铸钱炉”,天策府有发行货币的权利,要知道,当时的东宫还要依靠国家拨款度日。

正因为李世民在打天下功勋卓著,后来权力巨大,太子心生惶惶,怕自己的太子地位不保,于是李建成与李元吉设计要害他。

李建成先是在李渊面前进谗言,说秦王府人才济济,早晚对朝廷不利,李渊这才“釜底抽薪”把房、杜被李渊逐出京师,禁止房、杜进出秦王府,免得他们给李世民出谋划策,手下大将秦琼、程知节等都被调走,仅留下的大将尉迟恭还屡遭迫害。

公元626年6月29日,突厥进犯中原,太子李建成建议给李渊派李元吉代李世民出征,并将尉迟敬德、秦叔宝、程咬金等猛将以及秦王府精兵都归李元吉指挥,相机除掉秦王府的有生力量。并趁机将李世民击杀。

《旧唐书》载:会突劂侵扰乌城,建成举元吉为将,密谋请太宗同送于昆明池,将加屠害。敬德闻其谋,与长孙无忌遽启太宗曰:“大王若不速正之,则恐被其所害,杜稷危矣。”

这个情报被李世民安插在太子府的卧底得知,立马报告给了李世民。这下李世民着急了,但念及古今大逆不道,所以幻想在他们动手以后,再以正义的名义声讨二人,但遭尉迟恭和长孙无忌等人极力反对,李世民让张公瑾算一卦,张公瑾直接把龟甲扔到地上说“卜卦是用来分辨不容易看清楚的事情的,而今事情已经非常明了,还用来卜什么卦呢?”李世民这时才下定了立即政变的决心。

于是才派长孙无忌去请房玄龄和杜如晦。此时房、杜不在秦王府,他们是不知道李世民的决心的。他们是政治老手谋略家,实际上是一种互相试探,如果李世民决定真干,他们就跟着一起干,否则另当别论,同时也是两人用的诸葛亮的“激将法”进一步逼迫李世民下决心发动玄武门政变,李世民的一切心理变化二人掌握的清清楚楚。

他们也深知随着战乱的平定,李世民的权力必将慢慢被削弱。他周围的人也就不会有太大的发展。所以他们希望李世民发动政变,取得更大的权力,所以当尉迟敬德告诉房玄龄和杜如晦李世民的态度之后,两个人就乔装打扮一下进了秦府。

7月2日早,世民收买了玄武门守将常何,长孙无忌和尉迟敬德各带了精兵,埋伏在玄武门两侧,守株待兔。李世民先将李建成先射死!尉迟敬德一箭射死李元吉。

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的一生污点,也可说是得意之作,是他的人生转折点,让他登顶权力巅峰,君临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