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人不打臉,罵人不揭短,張松卻將曹操的傷疤一一揭開

三國時期,西蜀劉璋部下,益州別駕張松,生得額钁頭尖,鼻偃齒露,身短不滿五尺,言語有若銅鐘,但很有才幹,可過目不忘。此時漢中張魯正要收拾劉璋,闇弱的劉璋不想像張魯投降,只好想著找外援,劉璋問張松:“別駕有何高見,可解張魯之危?”松曰:“某聞許都曹操,掃蕩中原,呂布、二袁皆為所滅,近又破馬超,天下無敵矣。主公可備進獻之物,松親往許都,說曹操興兵取漢中,以圖張魯。則魯拒敵不暇,何敢復窺蜀中耶?”劉璋大喜,收拾金珠錦綺,為進獻之物,遣張松為使。松乃暗畫西川地理圖本藏之,帶從人數騎,取路赴許都。

此時曹操剛打敗馬超,志得意滿,張松等了三天,才見到曹操,操坐於堂上,松拜畢,操問曰:“汝主劉璋連年不進貢,何也?”松曰:“為路途艱難,賊寇竊發,不能通進。”操叱曰:“吾掃清中原,有何盜賊?”松曰:“南有孫權,北有張魯,西有劉備,至少者亦帶甲十餘萬,豈得為太平耶?”操先見張松人物猥瑣,五分不喜;又聞語言衝撞,遂拂袖而起,轉入後堂。

主簿楊修看張松太過狂妄,又言語譏諷曹操,呼左右於篋中取書一卷,以示張松。松觀其題曰“孟德新書”。從頭至尾,看了一遍,共一十三篇,皆用兵之要法。松看畢,問曰:“公以此為何書耶?”修曰:“此是丞相酌古準今,仿《孫子十三篇》而作。公欺丞相無才,此堪以傳後世否?”松大笑曰:“此書吾蜀中三尺小童,亦能闇誦,何為‘新書’?此是戰國時無名氏所作,曹丞相盜竊以為己能,止好瞞足下耳!”修曰:“丞相秘藏之書,雖已成帙,未傳於世。公言蜀中小兒闇誦如流,何相欺乎?”松曰:“公如不信,吾試誦之。”遂將《孟德新書》,從頭至尾,朗誦一遍,並無一字差錯。修大驚曰:“公過目不忘,真天下奇才也!”後人有詩讚曰:“古怪形容異,清高體貌疏。語傾三峽水,目視十行書。膽量魁西蜀,文章貫太虛。百家並諸子,一覽更無餘。”

張松想告辭離開,楊修愛惜張松本事,讓他先住下,他去把情況和曹操報告,曹操聽聞還以為是自己和古人暗合,就命人燒掉此書,修曰:“此人可使面君,教見天朝氣象。”操曰:“來日我於西教場點軍,汝可先引他來,使見我軍容之盛,教他回去傳說:吾即日下了江南,便來收川。”

至次日,與張松同至西教場。操點虎衛雄兵五萬,佈於教場中。果然盔甲鮮明,衣袍燦爛;金鼓震天,戈矛耀日;四方八面,各分隊伍;旌旗揚彩,人馬騰空。松斜目視之。良久,操喚松指而示曰:“汝川中曾見此英雄人物否?”松曰:“吾蜀中不曾見此兵革,但以仁義治人。”

操變色視之。松全無懼意。楊修頻以目視松。操謂松曰:“吾視天下鼠輩猶草芥耳。大軍到處,戰無不勝,攻無不取,順吾者生,逆吾者死。汝知之乎?”松曰:“丞相驅兵到處,戰必勝,攻必取,松亦素知。昔日濮陽攻呂布之時,宛城戰張繡之日;赤壁遇周郎,華容逢關羽;割須棄袍於潼關,奪船避箭於渭水:此皆無敵於天下也!”操大怒曰:“豎儒怎敢揭吾短處!”喝令左右推出斬之。楊修諫曰:“松雖可斬,奈從蜀道而來入貢,若斬之,恐失遠人之意。”操怒氣未息。荀彧亦諫。操方免其死,令亂棒打出。

中國有句俗語,叫做“打人不打臉,罵人不揭短”,人人都有各自不同的成長經歷,都有自己的缺陷、弱點,也許是生理上的,也許是隱藏在內心深處不堪回首的經歷,這些都是他們不願提及的“瘡疤”,是他們在社交場合極力隱藏和迴避的問題。被擊中痛處,對任何人來說,都不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尤其是他人身上的缺陷,千萬不能用侮辱性的言語加以攻擊。人可以吃悶虧,也可以吃明虧,但就是不能吃“沒有面子”的虧。無論是什麼人,只要你觸及了這塊傷疤,他都會採取一定的方法進行反擊。他們都想獲求一種心理上的平衡。

中國有“逆鱗”一說。逆鱗就是龍喉下直徑一尺的地方,傳說中的龍身上只有這一處的鱗是倒長的,無論是誰觸摸到這一部位,都會被激怒的龍殺掉。人也是如此,無論一個人的出身、地位、權勢、風度多麼傲人,也都有不能別人言及、不能冒犯的角落,這個角落就是人的“逆鱗”。任何一個人都是可以成為敵人也可成為朋友的,而多一些朋友總比四面樹敵要好。把潛在的對手轉化為自己的朋友,這才是最好的辦法。打人不打臉,罵人不揭短。言論自由的現代社會,人們一樣也有忌諱心理,有自己與人交往所不能提及的“禁區”。我們常說的瘸子面前不說短、胖子面前不提肥、“東施”面前不言醜一樣,對讓人失意之事應儘量地避而不談。避諱不僅是處理人際關係的技巧問題,更是對待朋友的態度問題。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為自己留口德,就是避免了“禍從口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