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在狭小空间工作,双腿都长短不一,而他却甘愿为国奉献30年

在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中,有一个人的颁奖词是这样的:“每一次落刀,都能听到自己的心跳。你在火药上微雕,不能有毫发之差。这是千钧所系的一发,战略导弹,载人航天,每一件大国利器,都离不开你。你是一介工匠,你是大国工匠。”他的名字叫徐立平,一名毕业于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中专生,如今是一名固体火箭发动机燃烧室药面整形工。

0.5毫米是固体发动机药面精度允许的最大误差,但是徐立平雕刻的火药药面误差却不超过0.2毫米,堪称完美。作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研究院7416厂高级技师。面对火药整形这一世界难题,徐立平一次次“亮剑”,经过近30年的锻造,将一件件大国利器送入太空,也让自己从一介普通职工成长为大国工匠。

受母亲影响,中专生投身国防航天事业

徐立平的母亲,是中国航天固体火箭发动机生产基地整形车间最早的员工,20世纪60年代,响应国家三线建设的号召,徐立平的母亲几地辗转,最终来到了秦岭大山深处。1987年,不到19岁的徐立平从陕西第一工业学校(现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毕业,他就一直为导弹固体燃料发动机的火药进行微整形。

提起火药整形,想多绝大多数人都会费解:火药就是个燃料,怎么还用整形?其实,固体燃料虽然名曰“固体”,但那是造好之后的形态,在最后成型之前,固体燃料也一样要通过重力浇注,而最终形成的浇注面,在表面状况和尺寸上都不可能非常精确,必须在加工时过量一点,然后进行二次修整。因为修整的对象不是没有危险的钢铁或木头,而是蕴含着高能量,又很敏感的燃料,这个区别决定了它不能直接使用机器。机器切削固然精确,但容易摩擦生热,特别是在贴近金属壳体的部位。修理一些毛刺和特殊部位,也无法做到机械化处理,必须使用人工,刀还得是非金属的。而这,就是徐立平的工作。

默默无闻,为国之重器奉献自我

除了要小心谨慎,避免事故以外,药面整形工的切削手艺也很重要,得拿捏好分寸,一点一点地把燃料修整到误差最小的状态,关键是还不能切削多了。和混凝土的道理一样,固体燃料切多了、量不足,是不可以再浇一点上去的,只能报废,这无形中就会给国家造成巨大损失。

不出事故,没出废品,也不意味着没事——固体燃料本身是毒性的,钻到量以吨计的燃料中间,无论吸入了散发的有毒气体,还是皮肤接触,都免不了身受其毒。徐立平曾经因为在一次紧急处理中长时间工作,头上满是带状疱疹,眉毛都掉了半截。即使是平时,头晕、恶心也是家常便饭。因为修形时燃料已经固化于发动机内,需要钻进狭小的空间里干活,长时间保持着别扭的姿势和固定的动作,以至于徐立平的两条腿都不一样长了——即使没有生命危险,这仍然是常人难以承受的牺牲,但徐立平已经坚持了近三十年。

2018年初,在航空航天领域中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中国航空航天月桂奖第十二届颁奖典礼上,徐立平获得了“大国工匠”奖。

饮水思源心系母校,为学子树立榜样

尽管毕业多年,徐立平对于母校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依然有着深厚的感情,因为正是在这里他掌握了各种基本知识与技能,为他日后成为“大国工匠”奠定了重要基础。

2017年陕西国防学院举办了多场“对话工匠”系列活动,邀请了包含徐立平在内的多位杰出校友,与学生面对面交流,传授做人学艺的经验和体会;建立大国工匠工作室,建立与大国工匠的长期联系,激励了广大师生立足本职岗位,扎扎实实做好本职工作,传承工匠精神,助力学院发展,为实现高层次国防职教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注:图文素材来源于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