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直到二战末才意识到步枪威力过剩?

綠銫地帶


玩过射击游戏的人都知道,你要是拿个大狙,肯定敌人越远越好,而且自己要找个掩体瞄一个地方等着敌人出现,你需要的是一个相对静止的战场,而不是拿着狙冲锋或者上蹿下跳时开枪。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坦克越来越先进,掩体碉堡完全挡不住重型火炮,阵地不停的发生改变,不是在进攻对方阵地就是在迂回穿插敌人的防线,只要进攻方火力足够强大防守方是必败的,我说的这个火力主要是指重炮和坦克的火力。在炮火把对方阵地掀翻之时,步兵跟在坦克后面跑扛个大狙根本没法瞄,跑起来单发步枪毫无精度可言,所以单发步枪必然会被别的武器取代。如果你现在是防守方,拿个大狙打坦克打不动,坦克后面的人也打不到,人家离近了一个闪身来一梭子子弹一下子就把你打蒙了,你也没法瞄准一个正在向你倾泻大量子弹的敌人,更何况他还能在快速移动中打爆你的头,你说这玩意谁不怕?于是轻型连发自动步枪的优势就凸显出来了,既对敌人进行了压制,也减轻了冲锋路上的危险系数,大大提高了进攻效率。

突击步枪比轻机枪灵活轻便,比单发步枪瞬间火力要猛,比冲锋枪威力大,简直是进行大迂回大纵身战术的必备神器,发展至今突击步枪依旧是各国单兵主要武器装备。突击步枪和冲锋枪都是为进攻占领敌军阵地而设计,而突击步枪真正做到了攻守兼备,所有枪支种类中适应性最强,而不是威力最强。


Mask韩先森


世界各国在一战期间使用的步枪大多是栓动步枪,由于主要是相隔数千米的堑壕战,重武器普遍不足,而来源广泛的步枪成了各国发展的首选。一寸长一寸强,重视步枪射程成了各国武器设计师的共同点。在这时参战的步枪弹,弹壳直径大多达到60毫米以上,有效射程2000米,标尺射程也有1200米到1800米不等。

图为SKS步

时间进入二战,虽然战前冲锋枪一类的武器层出不穷,但是世界各国也还是下意识地把栓动步枪作为步兵轻武器。以前苏联的莫辛纳甘系列步枪为例,使用的7.62-54R步枪弹在当时尺寸已经算小的了。二战中期,德国为了STG44突击步枪而专门开发了7.9-33短步枪弹,这才是世界首款中间威力步枪弹。而此前,各国步兵除了步枪以外,装备量最大的装备恐怕就是射速快,易于控制后坐力的冲锋枪了。

图为STG44突击步枪

二战虽然有“闪电战”“大纵深战术”这类运动战的出现,但是自动化武器并未普及。加之还是热衷于挖掘战壕,双方交战距离往往是在反坦克炮射程以内,再短也有数百米。但是武器设计师很快就发现,即便是中间威力枪弹,减少弹头质量也可以将射程延长到500米左右。加之二战末期,短兵相接的情况更多地出现了,采用发射中间威力步枪弹的自动武器成了德国兵的最爱。

二战后,人类步枪子弹的弹壳直径进一步缩短。并非不知道子弹威力过剩,而是限于当时的情况未能迅速将中间威力型子弹实用化。


军事新观察


其实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些国家就已经察觉到现有的步枪弹威力实在过于强大,但是当时很多国家刚刚列装新式步枪不久,比如法国勒贝尔步枪,俄罗斯莫辛纳甘步枪等,不可能仅仅为了火力过剩的问题而花费巨资再次装备一款新式步枪。

而当时曾经流行过6.5毫米步枪弹,比如日本的6.5x50毫米友坂弹、意大利6.5x52毫米卡尔卡诺步枪弹等等,在一定程度上也算是对现有步枪弹威力过剩的一个解决措施,而这些弹药的性能也很优秀,比如一直以精度高著称的三八式步枪使用的就是6.5毫米友坂弹。

而在一战中,双方主要以堑壕战为主,比较缺乏机动性,因而传统全威力步枪的依然能够有不错的发挥。但是双方也发现这些步枪火力薄弱,开始研制更多的单兵自动武器。但是使用这样的全威力弹明显会有强后坐力,最终法国则研制出了使用8x32毫米弹的克贝罗勒自动步枪,可以自动发射,已经可以视为突击步枪了。此外,还有像俄罗斯费德洛夫自动步枪,M1907步枪等等,都采取的是削减弹药威力,并同时加强火力的做法。

而在一战二战之间的20年中,各国也开始不断尝试新式步枪以及其配套的弹药,但是由于关于究竟采用什么弹药,应该采用怎样的设计指标等等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再加上各国军方对新步枪比较保守,因此二战中大多数国家依然使用的是全威力步枪弹。

而在二战中,双方主要是以进行机动作战,而步兵火力不足,弹药性能过剩的问题突显出来,苏联人干脆大量装备波波沙冲锋枪,美国人大量装备半自动步枪,德国人则开始装备突击步枪。最终,在二战后,各国终于开始对其现有武器体系进行了改进,诞生了像M14,FN FAL等一系列使用新弹药的新式步枪,而后来更是诞生了更加削弱的小口径弹药,但是杀伤力方面却依然不逊于曾经的传统步枪弹,已经成为了如今军队的主力弹药之一。


战争之王


并不是到了二战末期才意识到步枪的威力过剩,实际上这一个问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就已经被意识到。

我举一个例子,比如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德国人特意为他的部队,装配上了几十万把手枪,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人更是创造出了花机关,这样世界上第一把真正意义上的冲锋枪,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英国人更是直接把自己步枪的长度给缩短了,为了提高射速,而且大获成功!

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流趋势仍然是静态战争什么意思呢?双方隔得老远,互相挖战壕,然后把各式各样的重型武器搬到战壕里面向对方阵地展开射击,在那个时候,无论是作为主力杀人最多的重机枪还是被斯大林称为战争之神的大炮,其射程远远超过了步枪的射程,因此对于步枪射程这东西参战各国是没有太多的想法的。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人的主力步枪仍然是毛瑟98k没有太多的改进,仍然还是沿用的一战的设计。美国人在开战之初仍然选用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候为美国人生产定型设计的汤姆逊冲锋枪。英国人则是直接用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武器。

但是恰恰有两个国家产生了想法,那就是法国人和日本人法国人在面对德国人的时候,由于其防线上的优势导致他后期能够拖垮德国人,所以在法国人的作战里面要塞是一个特别重要的课题。在要塞里面什么样的武器最能够有优势当然是射程越远越好。因此,学习法国人的日本人,这一点可以从几个方面看出,比如说的日本人的九二式重机枪,他使用的就是金属片冷却,这学习的就是法国的重机枪,总之日本人为了他的所谓的老师的意见,所以将自己的步枪的长度给拉长了,最后形成了著名的三八式步枪。

而且大家都知道步枪的口径越大,杀伤力也就越大,因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各个国家形成了一个约定俗成的规定,就是所有的步枪子弹口径,全都是超过7mm的。都是大口径子弹。

但是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闪电战是刮起的一阵旋风,使得之前所有的战争理论全部推翻,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80%的士兵全都是正文在距离自己步枪400米以内的射程里面。

因此,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美国人率天下之大不为,直接拿起来小口径的子弹,他首先是应用在自己的手枪上,后来又应用到自己的步枪上,比如说比较著名的m4,他的口径就是5.56,小口径子弹。由于在近距离的时候,一旦穿透对方的身体的话,就会产生剧烈的滚动和不规则运动造成的杀伤后效,也更为强烈。这个时候,所有人才发现,原来战争可以这么玩,原来士兵手里的步枪。竟然还要顺应时代的要求进行改进。

正好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人给世界留下了一个宝贵的遗产,那就是风暴突击步枪,他把枪声给缩短了,并且枪的击发都是自动化的。风暴突击步枪,定义了战后所有步枪的设计标准。同时,他说缩短的枪管,重量较轻的子弹,也都定义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所有步枪火力发展的一个趋势。

不是冲锋枪那隔着50米,子弹就乱飞的情况也不是像大威力步枪一样,需要把他的射程提高到600米左右。他只需要在400米的范围以内。对。能够看到敌人进行有效的杀伤,这就是现代突击步枪所需要做的所有事情。


漩涡鸣人yy


准确的说,在二战末期并不是所有的战场都出现了步枪威力过剩的现象,尤其是对战双方实力极不对称的东方战场,中国军队和日军作战的大陆上步枪威力不算过剩、日军和美军激烈交战的太平洋上步枪威力也不算过剩,只有技术兵器相互博弈的欧洲战场才算是威力过剩。在欧洲战场上各种机械化部队将战争变为“动态”作战,远距离的阵地交火和野战活动基本没有了,巷战和机械化部队的近距离厮杀成为作战的主要方式,因此步枪的超远射程显得不必要了,这就是步枪的威力过剩。同时步枪的射速和火力持续性严重不足,各种冲锋枪大行其道,这种现象也出现在东方战场,但并不算是威力过剩。

偏传统的中国战场和多滩头争夺的太平洋战区,交战双方对枪支的射速、火力持续性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步枪威力并没有出现过剩的现象。中国的抗战更多的还是类似一战的远距离阵地战,抗战早期只要大城市周边的阵地失手,守备部队就会弃城而逃,在郊区野战和攻城战中需要步枪有极大的射程和破坏力,日本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意识到三八式步枪威力不足才研制九九式步枪的,日军用口径7.7mm的九九式代替6.5mm的三八式,足以说明在中国战场上步枪的威力不算过剩。

九九式步枪批量生产之后并没有大规模应用于中国战场,而主要交付给鏖战东南亚的“南方军”和日本联合舰队的“海军陆战队”。而且,在日军在仿制加兰德步枪制造“四式步枪”时,也没有降低枪支的口径,而是使用九九式通用的7.7mm子弹,这说明前线的部队还是需要大威力步枪的。美军之所以使用大量的自动冲锋枪和半自动步枪、卡宾枪,是为了满足部队对火力密度的需要,并不是步枪威力过剩的原因。同时远在非洲空旷地区作战的隆美尔“非洲军团”也没有意识到步枪的威力过剩,威力降档的MP-44突击步枪并没有装备这支部队,真正出现步枪威力过剩的只有欧洲战场而已。


利刃军事


二战对步枪改良的最直接做法是削减装药量,开发出一种中间威力型弹药。

那么什么是中间威力型弹药呢?当时各国军队的主流步枪弹口径如美国的0.3006英寸即7.62×51mm,苏联7.62×54mmR型(R表示凸缘弹),德国7.92×57mm,英国0.303英寸等等口径。它们的共同特点就是装药的弹壳没有小于50mm长度的,×前面的表示枪膛内径尺寸(不含膛线),×后面的表示弹壳长度。

那么这些步枪的射程都是能打到600米开外的,因为一战堑壕战的普及,让各国军队的思想还停留在一战时期,步枪超高的射程才是王道。计算可以得出结论:重机枪和轻机枪能提供四百米到一千米之间的火力,步枪可以提供四百米到六百米之间的火力,冲锋枪能提供一百五十米以内的火力。那么就出现了一个空白区,也就是一百五十米到四百米之间的火力由什么提供?步枪在四百米以内的杀伤力还是巨大的,但是栓动步枪,哪怕是半自动步枪的射速都是无法和机枪或者冲锋枪媲美的,机枪使用起来又不是很灵活。随着坦克、装甲车的出现普及,士兵的冲锋距离一般就在四百米之内,双方的交战距离也被机械化部队和装甲部队大大缩短到了这一区间。

所以由德国人率先发觉,我们用的步枪射程太大而且火力完全不够用了。他们需要重新设计一款步枪,在四百米之间有着和栓动步枪一样的威力,但是却能拥有冲锋枪一样的火力,还能单兵操作使用。于是斯腾格威尔44式突击步枪应运而生了。

德国设计师设计这款步枪的出发点非常正确,要造枪,必须先造子弹。毛瑟所用的7.92×57mm子弹威力巨大,但是后坐力也是惊人的。MG42机枪必须要搭配脚架使用才能稳定,所以设计师削减了子弹弹壳长度,把装药量减掉一半,简单的说就是把弹壳锯掉一半。这种中间威力子弹,有效射程正好能打到四百米,四百米之内的威力与之前57mm子弹几乎没有差距。采用弹匣三十发供弹,步枪拥有自动开火和半自动开火两种模式,通过专门的延迟导气装置实现自动装填弹药。

stg44步枪被希特勒命名为44式突击武器,翻译过来也就是44式突击步枪。这种步枪在丛林、城市等地形复杂、交战距离短的战场环境大展身手。在苏德东线战场,这把步枪让苏联人吃尽苦头。苏联人甚至认为德国人每人都配发了MG42机枪,因为弹头没有变,而且那种自动开火的射速不是毛瑟98能有的。二战后期,一位叫卡拉什尼科夫的坦克中士在养伤时,也设计出了一把结构类似但是更为简约的突击步枪,它就是影响整个世界的AK47。

AK47使用的子弹口径为7.62×39mm,这一点肯定是抄袭自STG44。但是AK47一体式的枪机可以拥有更高的射速和绝佳的可靠性。可靠性在战场环境下是最重要的,无论什么情况下都能打响,射出子弹。后来在1951年改良款就是名震江湖的AKM突击步枪,也是各类电影作品、游戏厂商引进的AK47原型枪。

步枪的变革起于二战后期这是没错的,因为仗打到那个份上,交战国双方都挖空心思的想要胜利。前期各国把资源更多的投入于坦克、战列舰、航母等重型武器中去了。后期才真理解明白,战术、战法的日新月异需要更换的不是航母、坦克、大炮,而是士兵手中的步枪。如果突击步枪早一点能普及列装纳粹德国军队,就算苏联会胜,也要付出更惨重的代价。盟军就算资源再多,也未必能打得过纳粹德国。


代号镰刀


其实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就有人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归根究底,到二战仍在大量使用的大威力步枪弹是为了提供更远的射程,但是在一战中,火炮等重型武器通过间接射击的方式获得了比步枪远得多的射程,也有比步枪大得多的杀伤力,甚至一战中开始大量使用的机枪都在威胁远射程步枪的地位。

在这种情况下,步枪应该发展得更加轻便,强调机动性和火力。因此在一战中,我们看到了日后被称为“突击步枪”类型的武器。比如法国的利贝罗勒M1918步枪,在利贝罗勒1918的相关文献中我们看到了这样一句话“下一代用于单兵武器的轻武器弹药要尽可能地轻,并且要复制Mle 1886 D在600米内的外弹道”,而一战前的文件上要求的是复制800米内的弹道,这是一个巨大的改变。

但是1918并没有成功,一个原因是武器本身的性能原因,另一个原因是还有很多人没有意识到步枪和步兵战术正在改变,这种官僚主义制约了中间威力步枪弹的发展。

在二战中,坦克飞机等重武器杀伤力越来越大,防御力越来越强,以至于步枪根本无法造成伤害。于是很多人就开始发现步枪和步兵战术的变化。其中德国人走在了前头,德国人关于中间威力步枪弹的研究也很早就开始了,直到二战末期才大量装备了StG44,并给这种武器起了一个名字叫“突击步枪”。

二战后美国那份著名的《朝鲜战争中步兵行动和武器使用评论》更是带步枪渐渐走入了小口径时代。

以上是我的回答,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我是轻兵器爱好者,热爱轻武器与战术文化,期待与你一起走进狂野的轻武器世界!


轻兵器爱好者


世界各国在二战末期才意识到步枪威力过剩,其原因主要还是由于步兵在战场上的地位的改变以及军事技术的革新所造成的,这与枪械本身的好坏并没有太大的关系。

不同的战术运用使得步兵在战场上的任务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就对新式步枪的研发提出了新的要求,而过去的那种老式枪械也就随之而淘汰。

二战是人类军事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人类的军队从过去的大陆军时代开始向海陆空一体化立体作战的方向转变。同时由于坦克、飞机等这种大威力的先进武器的运用,使得步兵这个战场上最古老的兵种,其角色地位发生了剧烈的变化。

在二战以前的大陆军时代,虽然火炮的作用日益提高,但并没有影响到步兵作为战场最主要作战力量的地位。在那个时候,决定一直军队的强弱的标注,除了士兵的军事素质之外,更重要的是手中的步枪射的是不是更远,打的是不是更准。

因此在二战包括二战以前的步枪,基本上都要求在较远的距离上任然具有足够的准度和杀伤力,而实现这一目的的最好、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提高子弹的威力,比如德国的毛瑟98K步枪,采用的是7.92 mm×57 mm子弹,其有效射程能够达到惊人的800m,标尺射程能够达到2000m,跟今天的狙击步枪差不多。

在二战期间,由于飞机、大炮和坦克开始在战场上唱主角,使得步兵从战场上的主要作战力量,转变成为清扫战场、配合机械化部队作战的辅助力量。

这个时候的步兵,由于主要是进行机械化作战,遇到的基本上都是近距离的巷战,这就使得老式步枪的大威力、远射程特性就失去了用武之地,转而需求大载弹量的自动武器,因此在二战期间德国的mp-38、ППШ-41这种类型的冲锋枪冲锋枪开始大行其道,开始逐渐取代了老式步枪在战场上的地位。

新的战场环境对步兵的武器装备提出新的要求,这使得步兵枪支开始开始向中等威力,大载弹量,简单坚固易用等方向转变。

为此从二战以后,世界各主要国家研发的新型步枪都不约而同的开始采用中等威力、小口径的子弹(北约是5.56mm、俄罗斯是5.45mm、中国是5.8mm),采用小口径的主要好处是士兵可以在同等负重下,能够携带更多的子弹,这对于保障士兵在战场上火力持续时间,具有很大的帮助。

所以二战之后新式步枪的研发,并不是因为老式步枪性能不如新式步枪,其主要原因还是由于战场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造成的。很多在过去使用的全威力弹药比如AK-47,仍然继续在中东以及非洲的战乱地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落下m


步枪威力过剩的问题并不在于步枪本身,而是机枪、大炮、坦克、飞机的进步,压缩了步枪的使用空间。

在一战以前,机枪和大炮还没有发展到后来那样丧心病狂的水平,飞机也仅仅是实验品。在炮火和机枪还不密集的时代,步枪也是战场上的主力。在两军拿着这步枪对射的情况下,谁的威力更大,谁打的更远,谁打得更准,谁就具备优势。

一战开始,由于战争的刺激,大炮、飞机开始飞速发展,到了二战,地面战场,炮弹造成的伤亡已经达到了80%。到了我们对越自卫反击战,炮兵对敌军造成的伤亡达到了90%。美军方面更是有轰炸机的加持。这里就能看出来,战场上飞机和大炮造成的伤亡呈直线上升趋势,而普通步兵用枪械对敌方造成的伤亡则是呈直线下降趋势。

枪的业务首先是被飞机、大炮抢走了一大块。发现敌军,首选就是炮弹覆盖,飞机轰炸。这样留给步兵发挥的空间就越来越小,作战距离也是越来越短。前方500米已经被炮火覆盖,你再往里射两颗子弹......

其次是一战开始,以马克沁为代表的机枪大出风头。马克沁曾经一天打死了6万英军。这样一来,机枪就成了步兵的战斗核心,步枪沦为机枪的辅助。

二战中德军就是典型的例子,他的步兵班火力核心就是机枪,用机枪打输出,其他步兵都是负责机枪安全的。

二战末期,美苏为代表的军事强国,在飞机、大炮、坦克、机枪方面已经发展得非常完善,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威力的步枪就越发显得不合时宜了,也就是所说的威力过剩。通过炮火封锁、接近坦克、威胁到机枪的敌人,肯定是距离已经非常近,出现得非常突然。这时候,需要的不是射程远、威力大,但反应速度慢的步枪。而是轻便灵活、快速反应、火力猛烈的步枪。

当然,最先拿出解决方案的是德国,他们研制成功了7.92×33毫米步枪短弹,与标准的步枪弹相比,减少了装药,弹头也更轻。这样一来,有效射程确实减少了。但步枪发射的后坐力也大为减小,方便步枪实现连发射击。

在中间型弹药的基础上,德国顺势推出了StG-44暴风突击步枪。这款步枪曾经在苏德战场打得苏联人怀疑德军是不是人手一把机枪。

二战的作战模式也影响到了步枪的发展。

一战以及以前的战争属于:静态战争。大家趴在战壕里对射。再不就是你冲锋我趴在战壕里、我冲锋你趴在战壕里,在这样的作战模式下,步枪需要尽可能远的射击,射得准,把敌人击杀在战壕里或者击杀在半路。

但到了二战,德军给大家打开了一个新世界,闪电战、动态战争。到了战争后期,苏军更是把大规模纵深穿插、分进合围发展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在动态战争的模式下,两军的遭遇会更加突然,不可能像一战那样,两军在战壕里对射半年。在运动战中、坦克集团混战、巷战,步兵越来越不可能像以前那样远距离安静的对射。都是敌人突然出现在近前的混战,这时候,端着发射全威力弹药的栓动长枪也就变得越来越不合适。


锐视觉何老师


其实不能说步枪威力过剩,只能说用途更加专业化!步枪的用途被狙击枪跟短突击枪给专业化分割!由狙击枪负责远程打击,短突击枪负责处理近处目标。实现枪械的专业化应用。

在二战爆发以前,由于步枪的用途还没细分到那个程度,往往需要多功能使用。比如,日军的三八大盖,这是一种远程射击步枪,能够在远距离打掉敌人。部分人就把三八大盖当狙击枪来使。但是后来却发现三八大盖的能力有点太强又太弱。比如,说他太弱,他虽然射程远精度高但是依然不如狙击枪,而且远距离神枪手也不多,纯属浪费子弹;而说他太强,近战的时候容易穿透身体,造成二次创伤引误伤!不如冲锋枪好用。而且,同样的用途,冲锋枪的子弹及枪支重量都轻于步枪,携弹量多于步枪!因此在二战后,美军便改了步枪,往小口径穿击力小的发展,也就有了m16步枪,由于威力改小,他们的后坐力更小,精度更高!

但是却并不绝对,比如,碰上了ak47,ak枪是苏联代表作品,力大打得远,虽然准确度不敢恭维,但是有谁敢拿命来赌这把枪打不准呢?所以,在越南战场上的时候,部分美军会背两把枪,一把ak,从越南军缴获的,用来跟越南军打对攻;一把m16,用来进入射程后使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