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台湾和香港至今还要沿用繁体字?

实在想不出名字该取啥


港台之所以至今沿用繁体字,原因不外乎:


1、沿用解放前民国的教育体制及汉字内容,由于台湾的去中国化,香港人对中文教育不是很重视,至今为止,汉字水平在港台几乎是滑到底了,象带过香港五六年级学生的作文课,他们只相当于大陆二三年级的中文水平,六年级的学生100字的作文都写不出,这些学生还是在香港的中文学校学习的,那些英文学校的学生更不必提了。


2、过于保守,不能应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这一点上,新加坡做得好,早年新加坡和港台一样,使用繁体字,后跟随大陆改为简体字,并且几乎全盘接收大陆的简体方案,使新国省时省力也省成本,完成其国内简体字改革与普及,同时引导东南亚国内的跟进,以简体字为主。港台在文字改革方面,止步不前,特别是在手机智能时代,繁体字越发显现。


3、文字的发展,几千年来,本身就是一个简化的过程。从甲骨文、金文、篆书…到楷书(繁体、简体),文字简化的目的主要是便捷书写、信息快速传播,当今信息化时代,简体比繁体更适应。互联网,特别移动互联网普及以来,简体字的传播优势已经显现。


4、简体对于汉语的国际化推广促进很大,简体字方案以来,起到极大的扫盲作用,对汉语国际化也产生积极效果,从教外国人学汉语的体验来看,汉字是最难的一关,很多老外最后不得不放弃汉字,只说口语,造成一种现象,老外汉语讲得特好,但可能一个汉字都不认识。海外教老外的老师多数来源于大陆或港台,现在基本上由大陆的简体方案完全占优,你想想学习:忧郁的台湾乌龟 变成:憂鬱的臺灣烏龜 ,本人都写不出来,何况老外。


4、文字本不分繁简,繁简都是文字的一环,因而不必把繁体与简体割裂。很多人以为简体字是新中国之后自创的,事实上,简体字不是现代人新创造的,现在的简体字基本上魏碑、唐贴中能找到;简体字大多从草书简化、简单字合并繁杂字、俗体字传承而来,不必把繁体与简体割裂。另外,简体字,如果不算偏旁的简化,实际上也就几百个。


网上总是流行港台人攻击简体汉字的段子,如:汉字简化后,親不见,愛无心,厂空空等,这只是港台经济、社会全面被大陆赶上后,找不到别的优越感后,想在文化上立话语权而已,攻击者根本不懂中华汉字文化的传承,好象简体汉字是大陆凭空生造出来的。如下:


[爱],由草书局部简化而来,草书中,心字常常只用一横草写,一代表心


[干、后、厂]等简体字形,早在甲骨文时就有了,只是用简单字形合并了复杂的字形,不懂的人,如果把 天后, 改成:天後 就大错特错了。


[亲]字,在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的碑贴很常见,当时简体亲字被称为俗体字。

亲,本来就有至亲、靠近、亲近的意思,有见无见都不影响表义。



现时大陆学习简体,又很容易认识繁体,是一种最好的模式,就象大陆人能看懂港台的繁体报纸,而港台却读不懂大陆的报纸。所以不管是联合国还是其它众多国家(特别是欧美、东南亚国家等)都是支持简体字汉语的。


每年总有人以为认识几个繁体字,就是懂中国文化,并主张把简体废掉,恢复成繁体,这是逆潮流、逆社会发展趋势的,也不可能逞的。



.

.

我是汉字谷主,【专注说文解字、快速识字、K12大语文、海外汉语,古汀汉字谷 独创的《人字学习体系》(人字学习法、快速识字、汉字创新思维、汉字国学、古诗文)】

汉字创新思维训练 提升中小学生想象力及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也能读懂国学经典!欢迎关注、交流及合作!

如何获得上述 人字学习法 相关资料,请关注本头条号,私信 “1001”


汉字谷主


提这个问题的比较无知啊。应该先弄清楚简化字的由来和当初的目的:毛主席鲁迅瞿秋白钱玄同等人碍于当时历史局限性,认为漢字阻碍科技进步。于是他们提出:应该废除漢字!走拼音文字的道路。看看这些历史文献吧。认识一下简化字的由来。

《关于汉字简化问题》

副标题:在政协全国委员会报告会上的报告

选自《人民日报》1955年4月7日

我国汉族人民使用的汉字,在历史上曾经有过伟大的功绩,就是在今天也还起着伟大的作用。但是跟全世界其他各国各民族通行的拼音文字比较起来,不可否认,汉字有很多严重的缺点,它已经不能充分有效地适应现代生活各方面的需要。由于汉字在学习、书写和记忆方面的艰难,使得我国的小学、中学和业余学校中,学生和教师都要耗费一大部分时间在文字教学方面。就我国现行学制来说,中小学所占年数比较长,主要原因是由于学习文字所需要的时间占得太多了。而且就在中学和大学毕业以后,很多人仍然要常常读错字,写错字,讲错字,仍然要常常遇到说出写不出,写出读不出的字。汉字不能正音,也不容易分出词的界限。汉字教学上的困难直接影响到我国教育的普及和人民文化水平的提高。汉字在实际使用上也有许多不方便。由于汉字形体的繁复,用汉字书写、记录、打字、印刷、收发电报、传达信号、编辑字典、编制索引,比使用拼音文字,要耗费更多的劳动力,在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方面要发生很多困难。这一切对我们的人民和国家当然都是不利的。

早在一九四○年,毛主席就指示我们:“文字必须在一定条件下加以改革”(“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七○一页)。近年来,毛主席更进一步指出了中国文字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这就是说必须把汉字逐渐改变成为拼音文字。

但是我国使用汉字,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要改变成为拼音文字,自然不是很短时间所能完成的。而且,即使在开始实行拼音文字之后,仍然需要有一个新旧文字并用的过渡时期。也就是说,不仅在目前,而且在今后一个长时期内,汉字仍然是我们必须使用的重要工具。因此,在汉字拼音化以前,首先适当地整理和简化现在的汉字,使它尽可能减少在教学、阅读、书写和使用上的困难,就有迫切的需要。汉字的简化是汉字改革的第一步。

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从一九五二年成立以来,就根据以上方针,从事研究整理简化汉字和拟订拼音文字方案。除拼音文字方案还在继续研究外,整理汉字问题经过多次的研究、拟议、讨论和修改,已经拟出了“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并已由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印发全国讨论。这个草案的内容,包括一个总的说明和三个表,即“七九八个汉字简化表草案”,“拟废除的四○○个异体字表草案”、“汉字偏旁手写简化表草案”。实行这个方案,可以使一千多个比较常用的汉字得到简化和合理化,对儿童和成人的学习和使用文字,可以有不少方便。

要给几千个字都找出现成的形旁声旁是不可能的。即如“能”字吧,这是一个极常用的字,但是谁能给它找到简易合理的形旁和声旁呢?而且即使这种新的形声汉字,竟能创造成功,对于原来未识字的人,学习使用,仍然要比拼音文字困难得多,而对于已识汉字的人,却要把旧的一概忘记,新的从头学起,因此要推行这种“系统化”的新字一定是极端困难的。汉字最后要改成拼音文字,是肯定的,要是在汉字拼音化之前,再造一套新字,不是更麻烦吗?

说到汉字简化,必然会引起人们对于汉字改革前途的关切,特别是引起一部分人对中国文字拼音化的一些顾虑或误解。在这里我想附带对三种比较流行的顾虑作一些解释。

第一种顾虑是怕原来识字的人都变成不识字了。这是不符合实际的想法。因为实行拼音文字之后,将有一个相当长的新旧文字并用的过渡时期,在这个时期内,新的拼音文字和旧的汉字都是社会上通用的合法文字,政府的法令和重要的报刊可能并用两种文字或印行两种版本。这样,已识字的人就不仅不会变成文盲,而且有充分的时间来学会和精通新的拼音文字;拼音文字只要几个月就可以学会,对于现在的知识分子是决不费力的。

第二种顾虑是怕汉字消灭。在新旧文字并用的过渡时期内,随着时间的推移,拼音文字的使用范围和使用人数一天天扩大,汉字的使用范围虽然将要相应缩小,但是仍将作为一种古典文字永久地保存下去,供高等学校、科学机关和专门书刊使用。埋在地下几千年的甲骨文,我们尚且要发掘出来研究,对于发生了伟大作用的现行的汉字决没有把它消灭的道理。

第三种顾虑是怕古代文化遗产无法继承。有些人以为实行拼音文字以后,古书没有人能懂了,古代的文化遗产将无法继承。不错,我国有极其丰富的古代典籍,其中有一部分是极可珍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必须继承下来的。这些人的看法,似乎只要继续使用汉字,文化遗产就能自然继承。其实不然。目前文字虽然还没有改革,遗产继承已经发生困难。现在识得汉字的人,并不都能读懂古书,真正懂得古书的人,只占其中很少的一部分。现在的大学毕业生,能读懂古书的并不多。可见不改革汉字,未必就能继承文化遗产。改革了汉字,仍然能够继承文化遗产;文字改革和继承文化遗产之间是没有矛盾的。我们认为,在改用拼音文字之后,古代的优秀著作,可以逐步翻译成为拼音文字,这样可以使得现在不识字的人以及虽然认字但读不懂古书的人也能读懂古书,这才真正解决了文化遗产的继承问题。至于现在能读古书的人即使在文字改革之后,仍然可以研读古书,并不因此受到任何限制。将来我们可以用国家的力量集中许多专家,建立各种机构,来系统地整理、研究、校订、注释、翻译、出版我国古代各种优秀的典籍,这是完全可能,也是完全必要的。


混有道德


为什么台湾和香港至今还要沿用繁体字?

当时因为国民党战败,蒋介石率领一批人逃到台湾,不想与大陆共和,想自成一派,对大陆推行的政策,他们都予以反对,这里包括反对使用简体字,所以一直沿用官方的繁体字。

而香港则是因为当年还未回归祖国,正处在英国殖民统治,理应不会推行中国的简体字政策,等回归祖国后,因为多年习惯的原因,就一直沿用繁体字到现在。

早在1935年8月21日,中华民国教育部就正式公布了《第一批简体字表》,同时公布《推行简体字办法》9条。在1952年周恩来总理连同刚刚成立的中国文字改革协会委员,对我国汉字进行了一次由繁到简的改革。在通过《关于公布汉字简化方案的决议》后,并开始着手收集、整理编制《汉字简化方案》,于1964年公布最终《简化字总表》,并在1986年10月,经国家语委经国务院批准调整,又重新发布了《简化字总表》。

在华夏历史上,繁体中文至今已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了,而且一直都是我国的官方文字。那么,中国当初为何要把繁体字改成简体字呢?

有书君是这样分析的:基于当时的国情考虑,中国在刚刚经历重创后,经济实力薄弱,再加上中国又是个农业大国,全国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口都在贫穷落后的农村,所以导致大部分人都是文盲。

为了更好的建设国家,满足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加强文化的普及教育就成了人们首要解决的重要任务。

而“扫盲”就成了那一时期的热潮,不管是在工厂,街道凡是有人的地方都会有识字和学习文化的扫盲班。

但问题来了,那些笔画繁琐的繁体字,对于本身没有多少文化的人来说,简直就是天文数字,难写又难认。

为了让大部分人民群众能够更快更好的学习到文化知识,于是就出现了文字的简化改革和汉语拼音的普及,而这样的改革使国人的识字率提升了九成。在此基础上,才有能力学习更多的更高层的文化知识,从而掌握科学技术,实现科教强国的战略目标,复兴中华。

中国的五千年历史文化博大精深,汉字文化在经过不断的演变更新后,变得规范化和统一化,便理所应当的成为了传承人类文明的工具。

中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不同的语言文化,更何况香港是后来才回归的,而台湾一直都自成一派,作为主张和平民主的祖国来说,开始都没有要求他们文字统一,现在更不会,特殊情况特殊对待,他们怎么方便怎么使用,我们不做过多阐述,更不要政治化,因为我们自始至终是一家!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中國以前的文盲率極高,將文字簡化有助于推广中文,快速掃盲。因为國家需要人民有文化,需要迅速強大起来。

有人説簡體中文字書寫效率高,簡體字才是中文字的未來。我卻不是這樣認為。內地更有人發表:學繁體字?你不去學甲骨文?之類的謬論。這是典型的偷換概念,不講理。

文字的簡化的确一路在進行,但自从楷体出現之后,中國的文字就其本定型,而中國文字的造字標準則是《六書》。凡按六書標準造出来的字,得到一定時間的通行,就可以成為通行文字。

而我们現在的簡體中文非常多字是簡過了頭,既不乎合《六書》內所定的標準,“幾字合一”的現像也十分多。這樣會將漢字中所含的原意變質,从而對傳統文學中的文字産生歧義。久而久之,老祖宗留下的古籍我们就一點都看不明白,老祖宗典籍中所包含的智慧我们的后代自然也很難體會。

總的來說,簡體字可以滿足內地人民日常生活所用。而相對來講,港澳臺能流行繁体字比我们內地人民幸运得多。能夠繼續保留最好不過。


男爸爸1979


当初简化汉字是为了普及教育、促进 汉字拼音化改革,而香港在改革之前还未回归,所以沿用了繁体字。

现在的科技下,已经显示不出简化汉字的优势了,香港的教育事业发展也说明不一定要通过汉字简化来推广教育,因而不必要改。还有就是简化汉字和繁体字的区别并不如你想象中的那么大,现在双方交流很顺畅。

关于麻烦,从识字的角度看,简化字和繁体字没有多大区别,主要是写字上的区别。后者的区别确实不小,也绝不能否认汉字简化在这方面(包括教学)带来的方便。但试想,因为历史遗留问题,强行让香港澳门使用简化字,反而是加大了他们学习的负担。

因此,香港还是使用繁体字。


中华鬼谷子智囊团


在华夏历史上,虽然简体字一直存在,但繁体中文一直都是我国的官方文字,至今已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

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我国进行了一次文字由繁到简的改革。由于当时香港和台湾两地并不受中国政府管辖,没有被包括在改革范围内,所以现在还在用繁体字。


那么,中国当初为何要把繁体字改用成简体字呢?

1956年1月,中国政府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主持关心下,结合了上百名专家,对数千个常用的中国文字进行了一次字体的简化。当时的出发点,是考虑到中国国情——

当时的中国经历了上百年的内忧外患,国弱民穷。中国又是一个几千年的农业国,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口在农村,而当时中国一半以上的人口是文盲和半文盲,而要在这样的基础上发展文化,建设国家,识字扫盲成了一个重要的历史任务。

那个时期在工厂、街道、农村到处都组建了扫盲班,识字和学文化是那一时期的热潮,但是遇到困难,繁体字笔画多,难写难认,扫盲的对象是大批的大字不识一个的成年人,为了这一需要才根据群众中的一些书写习惯形成了简化字。

简化文字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数以亿计的人民大众,能够尽早尽快地识字认字,提高使用文字的速度,提升文化水平,方便学生在校学习,以此为最基本的基础,才有能力学习更高的科学技术。


城市研究所


现行的简体汉字依据的是1956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通过的《关于公布汉字简化方案的决议》和《汉字简化方案》,具体参照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出版的《简化字总表》。偶尔也能见到的一些“奇怪”的简化字,如“鸡旦”“仃车”“快歺”“𡬝”等,则是属于1977年后推行的“二简字”,不过这一方案在1978年就停止使用并在1986年正式废止了。

无论哪种简体字,都只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推行。其时的香港,主权尚未回归,因此并不在推行范围内,故继续使用繁体字。

1935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发布的《第一批简体字表》

台湾则由于政治原因,自然也不会实行大陆的方案。但并不意味着台湾没有过简化汉字的想法。从民国时期开始,简化汉字就在知识精英中形成过许多次想法,1935年,当时的教育部还发布过部令,正式公布《第一批简体字表》,同时公布《推行简体字办法》9条。但由于国民党元老戴季陶的强烈反对,仅于次年就奉行政院令收回了。1952年,蒋介石在台湾重提简化汉字一事,并很快成立了“简体字研究委员会”。岂料再次遭到廖维藩、胡秋原等106名“立法委员”的反对,使得此事耽搁了。其后大陆率先推出简化字,台湾基于政治考虑,避免唱和,并保持“正统”,于是彻底搁浅了简化的想法,一直沿用繁体汉字至今。

不过,应当明确的是,香港和台湾的繁体字存在一些差异,并不完全一样。


徐鹏远




简体汉字是1949年中国大陆全面推行文字改革的结果,台湾、香港和澳门当时不属于大陆管辖,所以仍然使用繁体字。汉语的繁改简实际上是当时的推动者推行字母文字不成,退而求其次的一个选择,为了广大群众学习方便当然也是随后找出的一个解释。

正如美国英语仍然使用许多古老的词语和句式,港澳台仍然使用繁体中文。虽然各有原因,但客观上却保留了正规(传统)文字。港澳台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有力地证明,繁体字对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没有任何负面影响。



众所周知,自上个世纪初一直有人提出要抛弃汉语,改用字母文字,因为无法得到政府的允许,所以退而求其次,推进简体字和拼音。正如当时钱玄同所说“改用拼音是治本的办法,减省现行汉字笔画是治标的办法”。在钱玄同等人的大力推动下,民国政府曾于1935年出台过一版324个字的简体字表,但由于多数学者和官员反对,所以仅仅六个月后就明令取消了。



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一个星期后,在吴玉章等人的大力推动下,成立了国家文字改革小组,再次推动改中文为字母文字,由于没有获得批准,最后只好退而求其次,简化汉字,同时推行拼音方案。

从汉开始,就有人在书信等非正式书写中“发明”一些简体字,在行书,尤其是草书中更有许多约定俗成的“简化”字,但在正式的、官方的文字材料中,一直要用正规的繁体字。



简体字的最大一个“好处”,也是当年大陆推行简体字最有力的理由是:有利于学习。这里当然是指有利于当年几亿不识字的农民和工人的学习。这听起来非常有道理,也为吴玉章等人在推行字母文字失败后,推动汉字简化找到了一个有说服力的理由,也得到了无数“想当然之人”的认可和支持。但港澳台的“文字扫盲”一点也不比使用简体字的大陆来的困难,成功的晚这个事实,强有力地告知我们这些想当然的人们:繁体字还是简体字对于扫盲没有明显的区别。



这是因为,繁体字的构成都含有一定的逻辑或道理,容易记住; 而简体字没有了这些内在逻辑和道理,学习时只能完全靠死记硬背一笔一划,因此学习起来不是容易了,而是更困难了。以“圣贤”二字为例,这里的简体字和字义根本没有任何内在逻辑,所以记忆其字形和字义只能完全死记硬背。而他们的繁体“聖賢”则很容易把字形和字义联系起来:口耳王 是 聖,臣又贝 是 賢。很容易找到字形和含义的内在联系,这是我们的祖先发明汉字时的良苦用心,有利于子孙后代的学习和使用。而简体字只是书写少了一些笔画,而学习和理解上都会增加出许多只能死记硬背的麻烦。


无中生有hz


很大一部分人认为汉字导致了中国社会的落后,这便是所谓的“汉字落后论”。

其实不光台湾和香港,目前大陆地区以简体字为规范汉字,而海外华裔和港澳台地区以繁体字为正体字。汉字简化是从清末的救国图存运动中兴起的。近代中国积贫积弱,一些人开始寻找救国的道路。其中很大一部分人便认为是汉字导致了中国社会的落后。在此后的近代化浪潮中,“汉字落后论”一直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汉字改革成为了一种主流。在这期间,不光是汉字简化,甚至切音字、注音字母运动、拉丁化新文字运动。


建国以后,《汉字简化方案》和《关于公布》使得简体字在大陆成为了规范汉字的地位,从此大陆进入了简体字时代。至今已经通行了六十年之久,为全国大规模扫除文盲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因为简体字相对来说更容易学习掌握,比如建国之前,文盲率为80%,而1964年文盲率便下降到了33.58%。

不过凡事过犹不及,之后人们普遍认为汉字越简化越有利于使用,因此1977年再一次公布了《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不过这一次由于简化使得很多汉字变得非常类似,使得语义表达不清。比如当时将“副”“傅”“腐”全部简化为付,这个时候的付(副)团长很容易让人理解为付团长。由于具体实行中存在种种弊端,所以第二次简化并未大规模实行。其实国民党也是推行过汉字简化方案的,不过由于双方的对抗关系,最终国军回归了古典文化传统。


历史是什么


原因一:历史沿袭

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明末被荷兰和西班牙占领了,后来郑成功把人家收回了我们自己的怀抱。

1895年在《马关条约》里又被清政府割给日本了,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它回到了中国。

虽然中间它曾经被其他国家统治过,日本也向他们灌输了日语。

但汉语一直都没有被切断,现在他们使用的基本上都是中文,沿用的一直都是古时候的繁体字。

香港因为1842年的《南京条约》曾为了英国的殖民地,1997年才回归。

被殖民了55年(其中二战期间有3年零8个月是被日本占领的),沿用的也还是古时候的繁体字。

原因二:我们改用简体字的时候他们都不在中国的政权范围内

为了让更多的人容易学习,早在1935年,教育部就已经发布了《第一批简体字表》,准备推行。

无奈国民党元老强制反对,等到1950年才重新被提到,此后开始推行并不断改进。

虽然我们一直承认台湾,但是人家不承认我们,到现在都没有完全统一,在我们改用简体字的那段时间也是如此。

香港当时还没有回归,刚好错过了推行简体字的那段时间。

回归后的政策是一国两制,也不是完全由大陆说了算。

原因三:在他们的部分人眼里,简体字等于“残体字”

关于到底应不应该用简体字这个问题,一直都是争论不休。

反对用简体字的人一般认为简体字是残体字,也就是残缺的、不健全的中文,部分台湾人和香港人的这种想法尤其严重。

错别字看得我一脸尴尬。。

残化???

有这样的想法估计推行起来也会有层层阻隔。

这么看来,台湾和香港的繁体字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想了解更多台湾香港和大陆的差异吗?点击右上角,关注头条号【爱飞乐游】,尽享海量港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