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传说中的不周山在哪里?有哪些关于不周山的传说?

星辰大海路上的种花家


不周山是什么山,在哪里?

不周山☞ “有缺陷,不完整的山”。传为天柱,可通天界之地,常年冰雪严寒,非常人可陟。《山海经·大荒西经》“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淮南子》载,共工触山,天空西北陷,星辰东升西落。可猜,不周山在当时中原西北。

昆仑山☞ 位于中国西北,被称“万山之祖”,道教仙山。昆仑山同是极寒之地,冰雪覆盖。以上种种与不周山甚是吻合。不周山,据考在昆仑山帕米尔高原一带的说法,是有道理的。山海经虽然扯淡,但也是地理水文志(公认的),部分可证实。

共工怒触不周山

共工,上古大神,人面蛇身赤发,神农氏后裔,炎帝之后,形象褒贬不一。共工擅治水,创筑堤蓄水,掌洪水,为水神。山海经载,共工“不食不寝不息”。又传共工性凶,嗜杀,常以水作恶。共工有臣二: 一为相柳,人面蛇身,九头身青;二为浮游。二人性皆恶。

版本1☞ 斗祝融。共工为水神,祝融为火神,久不和(水火不容典出于此)。传共工以相柳、浮游为先锋,攻祝融,大地乌漆墨黑。祝融驾火龙迎战,大地重现光明。共工败,逃向大海,后又逃向天边,直到不周山挡住去路。共工羞愤,一头撞向不周山。一声轰鸣巨响,无辜的不周山竟断了。天塌地陷,洪水肆虐。后女娲补天就是接此演绎的。



版本2☞ 战颛顼。见于《淮南子》。共工,炎帝后人,常年战于洪水,有功于古农业灌溉,颇得民心。另一首领颛顼,黄帝后代。二人不和。颛顼向民众称☞共工“铲高地补洼地”之法“触怒上天”。众人惧,共工失民心而败。后,共工怒撞不周山,以守信念。于是天塌地陷,星辰西沉,河流东去,天象大异。最终,共工不言败的精神和贡献感动民众,被奉为水神。其子后土,被奉为地神。

不周山与盘古

盘古,传龙头人身,生于混沌神族,中国神话中最古老的至高之神。据说盘古开天地后,力气已尽,死后化身万物。其中躯干化为四极五岳。

而不周山是上古神话的诞生的源头之一,自然也是盘古躯干的一部分化成的。至于是胳膊、腿,或大脚丫,就不得而知了。


总结↓

不周山见于《山海经》,上古神话中的道教仙山,传通天界。上古神话多有提及。一个道教圣地,和上古神话有着扯不清的关系,无中生有的可能性实在低。

不周山,毕竟不是一只简单的可胡编的神兽。巍巍高山,古人可见。古人敬畏自然,完全可借一座常人难涉神秘之山,作为基础发挥,这很符合古人思维。我大华夏山川延绵,而古人又何必费脑去捏造一个?而很多迹象表明☞ 不周山,在昆仑一带。


上弦月M


这个问题也就只能给各种想象力丰富的人发挥一下罢了,但永远不会有准确答案,因为“不周山”之谜是永远都无法解开的。

首先:神话成分决定谜底无法解开——不周山的神话成分是实实在在的,既然有神话成分,那要揭开神话背后的神秘面纱,就必须神话故事本身并不太离谱,有逻辑可循。又或者是能够有实物可以对照摸索去解剖神话。

比如“后羿射日”,就是一个非常“不像神话的神话”,神话讲得很清楚,是因为十个太阳太过炎热,晒死了庄稼,危害人们生活,于是神箭手后羿射掉其中9个,剩下1个。



这神话明摆着就是讲帝尧命令后羿带领人们学会避暑和看天生产——通过现在陶寺遗址出土的天文观象台,这一传说背后的真实故事浮出水面。

✔内在合理逻辑+考古实证都有了。

其次:语言系统元素——《山海经》的语言系统几乎可以肯定是早于夏商周,甚至可能早于尧舜禹时代。

《山海经·海外南经》:“三首国,在其东,其为人一身三首。”

《山海经》里面的这些“恐怖”记载,被太多人望文生义乱解读而造成了误解,其实其本意只是指那个人头很大,一个头当别人三个头大。

「三」、「七」、「五」、「九」在上古时代都具有“无限大”的意思。

有人对《山海经》数词与形容词做过统计研究,明确的发现:《山海经》没有规范化的数词也没有规范化的形容词。说道形容词,下举一例子:

《山海经·海外东经》:“又有黑人,虎首鸟足,两手持蛇,方啗之”。

这意思是说这人头大,或者是像老虎一样看起来凶猛狰狞,又或者是脸上纹了花纹。

至于“鸟足”就更有意思,《山海经》里的所有形容词,90%都会带上“鸟”,出现的“鸟”也超过100种,故《山海经》又被称为“鸟书”。

史载:

“我祖少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了,为鸟师而鸟名。凤鸟氏,历正也;玄鸟氏,司分者也;伯赵氏,司至者也;青鸟氏,司启者也;丹鸟氏,司闭者也;祝鸠氏,司徒也; 鸠氏,司马也; 鸠氏,司空也;爽鸟氏,司寇也;鹘鸠氏,司事也。五鸠者也,五雉为五正。”(《左传》)

✔这说明,把人叫做鸟的事情,是真实存在的——甲骨文里就把“雉”当成神鸟,殷商人都不敢正眼看它,它叫了一声就把殷商人吓个半死(武丁祭祀时遇鸟叫,以为不祥)。

也所以,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

《山海经》的语言系统非常古老,尽管不排除传世本经过后人多次补辑,但是它依然保留了大量与夏商周,甚至是我们的传世文字不搭调的语言系统。

所以,我们仍然只能追溯最可能的原貌:

《山海经·大荒西经》:“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

《山海经· 西山经》:“又西北百七十里曰不周之山。”

✔《山海经》的记载是不周山的最早出处。

按照这个最早的记载,不周山的位置无法确定因为“西北海”之外太大,青海湖是西北海,西藏的各种大湖也是西北海。

“大荒”指的范围就更大,是沙漠?还是无人区?

但是“大荒”又似乎不是指沙漠:

《山海经·西次三经》云:“不周之山,爰有嘉果,其实如桃,其叶如枣,黄华而赤柎,食之不劳。”

不周山是有丰富植被的——那这范围就大了。

再来看带有神话色彩的不周山:

《淮南子·天文训》:“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共工撞的不周山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下面这个典故:

《国语.楚语下》:

“昭王问于观射父,曰:《周书》所谓重、黎寔使天地不通者,何也?若无然,民将能登天乎?

对曰:非此之谓也。古者民神不杂。民之精爽不贰者,而又能齐肃衷正,其智能上下比义,其圣能光远宣朗,其明能光照之,其聪能月彻之,如是则明神降之,在男曰觋,在女曰巫。是使制神之处位次主,而为之牲器时服,而后使先圣之后之有光烈,而能知山川之号、高祖之主、宗庙之事、昭穆之世、齐敬之勤、礼节之宜、威仪之则、容貌之崇、忠信之质、禋洁之服,而敬恭明神者,以为之祝。使名姓之后,能知四时之生、牺牲之物、玉帛之类、采服之仪、彝器之量、次主之度、屏摄之位、坛场之所、上下之神、氏姓之出,而心率旧典者为之宗。于是乎有天地神民类物之官,是谓五官,各司其序,不相乱也。民是以能有忠信,神是以能有明德,民神异业,敬而不渎,故神降之嘉生,民以物享,祸灾不至,求用不匮”。

及少皞之衰也,「九黎」乱德,民神杂糅,不可方物。夫人作享,家为巫史,无有要质。民匮于祀,而不知其福。烝享无度,民神同位。民渎齐盟,无有严威。神狎民则,不蠲其为。嘉生不降,无物以享。祸灾荐臻,莫尽其气。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无相侵渎,是谓绝地天通。

中华文明一直以来就是和天地沟通的信仰传统,其中“通天”是最神圣的——相信天地间有一根“柱子”连接着。

“绝地天通”的典故,讲的就是以颛顼为代表的炎黄与东夷一系(太昊),和蚩尤(九黎)为首的一派代表,曾经争夺过“与天对话”的权利。

如此一来,则不周山又的确又有可能就是炎黄与蚩尤互相争夺的那根“柱子”。

如果是这样,那这个“不周山”就是完全虚构的。

因此,说不周山的具体要素已经无法确认,是确确实实的事实。

如果你认为它应该是一座地理上存在的山,那就多了去了,帕米尔高原、西伯利亚、青海、西藏,都行。


無風即風


古人所留下的记载除了被证实的小部分,还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仍旧无法得到合理的解释以及见证,成为无解的谜题。正如这座远古时期的神山。在古籍记载中与先民密切相关几乎妇孺皆知,这就是几千年来始终下落不明的“不周山”!


根据古籍《山海经.大荒西经》、《淮南子》、《史记》等史料记载,在西北海外荒漠之地的一个角落有座不周山。不周山山体断裂无法合拢,山前有两头黄金的神兽镇守,不周山气候极寒,终年白雪飘扬。传说先民认为山顶是天界和凡界唯一交汇处。公元前7719年,不周山凸遭风暴,远古先民骊连氏、共工氏在山下大战,引发共工怒撞不周山,把山拦腰折断。

不周山到底是说的那座山后人一直都在寻找,从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学者做出考证。认为不周山位于帕米尔高原昆仑山西北部,但没有明确是拿一座山。



直到今天,不周山的集体位置仍十分具有争议,希望随着考古的研究,历史的发展,我们能够找到答案。


历史咸谈


不周山是中国古代传说的名山,相传是人界通往神界的唯一通道。


最早记录不周山的是《山海经·大荒西经》:“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据考,不周山在昆仑山西北,昆仑山脉西起帕米尔高原东部,横贯新疆、西藏间,伸延至青海境内,最高峰位于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的公格尔峰,海拔大约7649米,山顶严寒,终年积雪,所以在古代的科技条件下攀登不周山,比在当今科技支持下攀登珠穆朗玛峰还要难。


相传昆仑山居住着一位神仙“西王母”,人头豹身,由两只青鸟侍奉,被奉为道教正神,古代是母系社会,所以传说中神仙是女性比较合理,应该是当时一个比较强大的母系社会的首领,打了只豹子,并将豹皮剥下包裹在身上保暖,同时,她可能驯养了两只高原上的鹰隼,由于其强大的实力,其地位也逐渐比周遭的部落高起来。


上古有颛顼和共工氏两位领袖,颛顼是黄帝的孙子,共工氏是炎帝的后代,共工力气大,颛顼则更善权谋,颛顼与共工氏之间发生过一场激烈的斗争,表面上是对治土、治水的争论,实际上是对部族领导权的争夺,共工氏得不到民众的支持,于是他想把不周山的峰顶撞下来,于是就有了“共工怒触不周山”的传说,当时应该是发生了雪崩,产生了山体崩塌、河川变流的奇景。


古代把不周山奉为天柱和天神居住的地方,类似于希腊神话中的奥林匹斯山。


昆仑山与古代的夏、周、羌几个民族的活动都有联系,中国民间神话中昆仑山上的主角是穆天子,周代穆王继位时已经50岁了,在位55年而崩,穆天子乘坐八匹马拉的车子与西王母相会,应该是周穆王驾崩之后,在昆仑山上修了帝陵,于是就出现了“穆天子乘坐八匹马拉的车子与西王母相会”的事。


昆仑山上有个“死亡谷”,号称昆仑山的“地狱之门”,在牧人眼中,草肥水足的地方是他们放牧的天堂,但是在昆仑山生活的牧羊人却宁愿没有草吃使牛羊饿死在戈壁滩上,也不敢进入昆仑山那个牧草繁茂的古老而沉寂的深谷,这个谷地即是死亡谷,谷里四处布满了狼的皮毛、未知生物的骸骨、以及荒丘孤坟,这和昆仑山高寒恶劣的气候、稀有的生物物种、强烈地磁现象不无关系。


鬼吹灯中也有关于昆仑山的记录,《鬼吹灯之精绝古城》就是把昆仑山作为探险的起点,古精绝国遗址也就是尼雅遗址,尼雅与楼兰,是我国最著名的两座已湮没的古城废墟,尼雅位于中国西北部新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中,发源于昆仑山脉吕士塔格冰川的尼雅河经此向北延伸,在1700年前的公元三世纪,这里还是一片繁荣的绿洲,是西域"丝绸之路"南道上的一处东西交通要塞。


古精绝国因为其繁盛一时的西域文明,被称为“东方庞贝古城”。


盗墓笔记《云顶天宫》中就出现过一种奇特的自然现象“昆仑胎”,据传在唐朝的一本文献里提到过,西汉末年,在昆仑山的巨型冰斗下底下,当地藏民发现过一个巨型冰胎,大如山斗,五官已经具备,还是一个女婴,于是‘地生胎’就被叫做‘昆仑胎’,后来还在那女婴的肚脐眼上修了个庙,叫做昆仑童子庙,历史唯一记载埋在‘昆仑胎’里的人,就是黄帝。”


神秘的昆仑山,还隐藏着许多未解之谜。



[水文茶山 Hansel林大白]

Hansel林大白


不周山是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中的一个神山。


关于不周山的最早记载见于《山海经》。在其他的古代典籍中也有提到,比如《列子》《史记》等。

不周山到底在哪里呢?这是学者们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他们根据史料记载,找到了许多可能是不周山的地方,最有认可度的是帕米尔高原,另外还有新疆的准噶尔盆地、宁夏的贺兰山,青海湖等。近些年,随着对《山海经》的不断研究,有学者认为不周山就是东非大裂谷上一座被分裂开来的火山 。

关于不周山的传说中,最有名的就是“共工怒触不周山了”。


这是上古四大神话传说之一(其它三个是: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

据传说共工是炎帝的后代,也是上古神话传说中的水神。共工和颛顼争夺部落领导权,结果没有争过颛顼,共工一气之下,怒触不周山,结果不周山是天的柱子,致使天倾地斜。
神话传说反映了上古时期部族之间的斗争。也反映了上古时期人们对宇宙的初步认识——盖天说。


烟花三月09


不周山在哪里,至今无人找到!关于不周山有两大事件与其相关。第一,与“大洪水”相关;因为大洪水而不周山灭失,因此找不到不周山。第二,与张骞通西域考察罗卜泊有关;因不周山的故事出自山海经中的“泚泽”,司马迁证得张骞过罗卜泊为沘泽,故将大量”史料”列为“乱力神”而不记载,因发生在泚泽四周的西王母、少昊很多很多故事的地方竞是数百里沙漠的罗卜泊,故为神话不作史料。我们现在不知不周山的具体位置,但不周山不在罗卜泊,是在黄河上游。期待有朝一日“不周山”大白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