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建文帝削藩从燕王朱棣先下手,那么朱棣有翻身的可能吗?为什么?

萧晓四姑娘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总结历史教训后认为:元朝后期国运破败、羸弱不堪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缺少强有力的藩王做屏障,所以开国之初就将二十多个儿子分封为藩王,让他们成为大明王朝千秋万代的保证。

朱元璋在分封藩王时,已充分考虑到藩王做大对朝廷的威胁,所以他将大部分藩王分封在长江以北,就是为了防备元朝残余势力的反扑及让各藩王的相互牵制,减少其对朝廷的威胁。

建文帝登基后迫不及待的进行削藩,而在削藩的策略上,一派以齐泰为首,主张从实力最强的燕王朱棣先下手;一派以黄子澄为首,主张从有不法劣迹的其他藩王动手,既削之有名,也可以剪除燕王的羽翼。最终,建文帝采纳了黄子澄的意见。

但若是建文帝听从齐泰意见先从燕王朱棣下手,燕王朱棣是否有翻身的可能呢?

一、我们先看下当时燕王所处地理位置:

当时燕王占据北京时常需要抵御蒙古人侵犯,所以朱棣手下有一支骁勇善战的部队,各藩王以其燕王实力最强,为此朱元璋也是对其重点防范:

从这张藩王分布地图可以看出,当时燕王朱棣的东北有辽王,北有宁王,西有谷王、代王、晋王,南下途中则有齐王、鲁王、周王。此时燕王朱棣被夹在各藩王之间根本动弹不得。

二、我们再看下建文帝的消藩日程:

1398年6月24日,明太祖朱元璋驾崩。

1398年7月,周王朱橚被废为庶人,全家流放云南。

1399年4月,齐王朱榑被废为庶人、被软禁南京;代王朱桂被废为庶人、被软禁大同;湘王朱柏被废为庶人、不堪受辱,举家自焚。

1399年6月,再削岷王,废为庶人,迁漳州。

明太祖朱元璋一共有26个儿子,建文帝不到一年,就连废五王为庶人,并不是徒迁偏远地区就是软禁,并逼死湘王。

如果建文帝选择从朱棣下手,其他王爷在不知朱允炆是要削藩还是燕王因罪被削的情况下,只能站在朝廷一方,各王首先被消藩,一是给朱棣活动空间,二是各地藩王要么被朝廷控制,要么心灰意冷,人心四散,这就等于把其他藩王都直接推给了燕王朱棣。燕王朱棣最终能取得天下,就是得到了其他藩王的援助。如宁王朱权,有甲兵八万,战车六千,所属朵颜三卫骑兵均骁勇善战。而且朱权多次会合诸王出塞作战,以善于谋略著称。朱权相助朱棣、为朱棣出谋划策, 谷王朱橞更是与李景隆一起打开了南京金川门。这都是建文帝削藩,逼迫之下所做抉择有关。

燕王朱棣想要依靠藩王之力,对抗以全国为后盾的朱允炆,难度可想而知。即使朱棣在取得了宁王相服输之后,交战区域一直在河北和山东境内,即使面对的是饭桶李景隆,北平城仍然差点被攻破,朱棣更是差点在白河沟被杀。

两军对阵之际,建文帝还下令“勿使朕有伤叔之名”。以致燕王朱棣闻言肆无忌惮,敢於领军冲锋,更增燕军气焰,而朝廷军却畏手畏脚,不知所措。

即使这样,燕王靖难之路还打了四年,直到得知南京防备空虚,这才渡江南下攻陷南京。

如果建文帝削藩从燕王朱棣先下手,那么朱棣有翻身的可能性几乎为0。


美丽青春您真痘


纵观靖难四年,即使在朝廷犯了一系列错误之后,朱棣的靖难之路仍然极为艰险,且交战区域一直在河北和山东境内,直到得知南京防备空虚,这才渡江南下攻陷南京。可以说,朱棣之所以能够靖难成功,有一定偶然因素。所以,如果建文帝削藩选择率先从燕王朱棣下手,我认为朱棣反身的可能微乎其微,理由有以下两点:

受到其他藩王牵制

其实朱元璋在分封藩王时,并非没有考虑到藩王做大对朝廷的威胁,他选择了将大部分藩王分封在长江以北,一方面是为了防备元朝残余势力的反扑,另一方面则利用各藩王的相互牵制,减少其对朝廷的威胁。(下图,明初藩王分布图)

从这张藩王分布地图可以看出,当时燕王朱棣的东北有辽王,北面则是宁王,西边有谷王、代王、晋王,而在他的南下途中则有齐王、鲁王、周王。如果建文帝选择从朱棣下手,其他王爷在不知朱允炆是要削藩还是燕王因罪被削的情况下,只能站在朝廷一方,这种局面下,燕王朱棣将被夹在各藩王之间根本动弹不得。

我想,这也是朱棣即使在兵权被削、北平官员被撤换,在已经觉察朝廷将对自己下手的情况下仍然没有起兵的原因,因为一旦他起兵,在不知其他藩王心意的情况下,必将陷入藩王包围之中。直到建文元年(1399年)四月,周王、齐王、湘王、代王、岷王等藩王接连被削,谷王被囚禁,搞的其他藩王离心离德,鲁王又已经去世,使得朱棣周边压力大减,这才给了朱棣起兵的可能性。而在朱棣起兵后,宁王左右摇摆,辽王被朝廷召回,这给了朱棣极大的活动空间。

以藩王对抗全国,极难成功

燕王朱棣想要依靠一个藩王之力,对抗以全国为后盾的朱允炆,实在太难了。即使根据历史走势,朱棣取得了宁王之兵,实力大涨之后,靖难之路也依然艰辛无比,即使面对的是饭桶李景隆,北平城仍然差点被攻破,朱棣更是差点在白河沟被杀。

而一旦建文帝选择从朱棣率先下手,朱棣在周边藩王的牵制下,生存空间和机动力量势必要比历史上小很多。这种情况下,哪怕朝廷派来的依然是饭桶李景隆,朱棣面对十余倍自己的敌人,能否顶住都是个问题,更不要说取胜了。

综上所述,如果建文帝选择从朱棣下手,朱棣不仅极难翻身,甚至起兵靖难的念头都不会起,因为几乎没有取胜的希望。


香茗史馆


历史上也就独一个朱棣从自己侄子里抢江山,关键在于这个江山最好还是被朱棣夺了,如果朱元璋知道了,不知道该如何想,自己为孙子铺了这么多路,杀了这么多武将功臣为了使自己孙子江山坐的稳固,没想到自己儿子来抢江山了,肯定得骂娘。

我们先看朱允炆为啥要削藩,朱元璋在杀完前期功臣武将之后,国内的势力基本上就只有自己封的那些王了,作为自己的儿子,朱元璋肯定不会动手,但是他们做大了,建文帝会不高兴啊,建文帝也想成为明君,实行仁政,第一得把国家的军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 ,可是他手上的大臣,纸上谈兵可以,让他们进行系统的实施就不咋的了。当时天下兵马强大的有燕王和宁王两派,建文帝柿子先从软的捏,给了朱棣大部分的警觉时间,想要动手朱棣的时候,被朱棣先行用“清君侧”讨伐。

如果建文帝先从燕王朱棣下手,和宁王合谋燕王,基本上燕王无翻身可能,燕王两儿子还在南京住着呢。所以燕王基本不敢乱动弹,可惜建文帝根本没有朱棣的胆识和魄力,在兵力明显多于朱棣的情况下,还兵败金陵,只能说建文帝还是太年轻,首先的人基本上都是酒囊饭袋,没啥可以逆转局势的大将,唯一一个守城厉害的还被他换了,开局完美,结局悲惨,可悲可叹!


Sylar弈


朱元璋有26个儿子,朱标是嫡长子,早早就被选为皇位接班人,但是在他在40岁左右就去世了,到死也只是太子而已,他的大儿子朱雄英比他早十年去世的。朱允文是次子,但是对朱标很孝顺,性格仁柔。

朱元璋儿子除朱棣雄才大略外,其他的都不是适合的继承人,但是因为朱棣不是嫡长子,而朱允文在大哥死后成为嫡长孙,于是继承了皇位。这让朱棣十分不服。有一次,他用手掌拍着皇长孙朱允文的后背说:“没想到我侄儿还能有今天的荣耀呀!”这时的情景正好让朱元璋看到,十分生气地责问朱棣:怎能对皇长孙如此无礼?朱允文急忙打圆场,才没让朱棣十分难堪。

朱允文当皇帝后,感到了藩王势力的威胁,决定削藩,其实不管他第一个除去朱棣还是最后一个除去,都会给朱棣起兵造反很好的理由。在攻打朱棣期间,朱允文竟然下令不让将士杀死朱棣,怕背上一个不仁不义的罪名,这给了朱棣很大的方便,就算是到朱允文的军队中刺探军情,将士也是不敢杀掉朱棣的。我认为,就算是朱允文选择朱棣作为第一个削藩的对象,以朱棣的聪明才智也是会成为皇帝的。




周二狗执事


洪武末年,封藩太重的弊端渐渐地凸显了出来,不但起不到屏卫朝廷的作用,反而成为了朝廷的最大威胁。尽管在朱元璋封藩之初,就有一些有识之臣指出封藩的弊端。但是,由于朱元璋的私心过重,不但没有接受良言规劝,反而将提出规劝之人处死。朱元璋死后,皇太孙朱允炆嗣位,是为建文帝。

而摆在建文帝面前的头等大事就是削藩,而对於的削藩的策略上,出现了两派意见。一派以齐泰为首,主张从实力最强的燕王朱棣先下手;另一派以黄子澄为首,主张从有不法劣迹的其他藩王动手,既削之有名,也可以剪除燕王的羽翼。最终,建文帝采纳了黄子澄的意见,其结果已被历史证明。但若是建文帝先从燕王朱棣下手,燕王朱棣是否有翻身的可能呢?

我们可以拿“汉初刘邦剪除异姓王”之事来对比,汉初刘邦的形势可以说要比建文帝的形势险恶千百倍。其时,刘邦虽名义上是天下的“共主”,但其能直接控制的区域却不到天下的一半。而且韩信、彭越、英布等这些异姓王都是百战名将,其所部皆为精兵良卒。若直接以武力征讨,几无胜算。

但是,刘邦却以诈谋,先拿实力最强的韩信开刀、其次彭越,韩信、彭越既除。英布也不得不反,待平定英布之后,其他的异姓诸侯王也就不足为虑。刘邦剪除异姓王的手段,完成是从谁的实力最强,谁的威胁就最大,便从谁先下手。

而建文帝却恰恰相反,先拿比较弱的、有不法事迹的藩王下刀。其实,这就等于把其他藩王都直接推给了燕王朱棣。燕王朱棣最终能取得天下,就是得到了其他藩王的援助。如宁王朱权,有甲兵八万,战车六千,所属朵颜三卫骑兵均骁勇善战。而且朱权多次会合诸王出塞作战,以善于谋略著称。燕王朱棣曾与宁王朱权相约,事成之后中分天下,而宁王朱权虽最终是被胁迫起兵,但其对燕王朱棣全无防备之心,并最终相助朱棣、为朱棣出谋划策。也皆与建文帝的削藩策略,逼迫其不得不做出选择有关。而另一位藩王谷王朱橞,更是与李景隆一起打开了南京金川门。

建文帝的削藩策略,也反应了建文帝的柔弱、黄子澄等人愚腐。更为甚者,在燕王起兵后,两军对阵之际,建文帝还下令“勿使朕有伤叔之名”。以致燕王朱棣闻言肆无忌惮,敢於领军冲锋,更增燕军气焰,而朝廷军却畏手畏脚,不知所措。假使建文帝,能稍微强硬一点,效仿刘邦之擒韩信,或直接从燕王朱棣开始削藩,绝不至於有后来的下场。


历史闻知社


还是有翻身的可能的,如果一来就搞朱棣,朱棣也是没得办法的,完全不够时间准备。后面就要看蒙古给不给力了,大明那个时候朱棣的战力是排在前三的,最猛的老朱把其他猛人都撸光了。

关键时刻会不会启用朱棣这是他能不能翻身的关键,从朱棣的历史表现来看,启用他的可能性比较大,朱棣是比较能忍,会来事的主。


江上雨864


建文帝短短四年,在方孝孺和黄子澄齐泰的帮助下,大刀阔斧改革,医改,土改,全民免费医疗,从府到郡到村都有医官,从井田制到均田制,一切为人民,触犯了朱家利用,朱家占有大量土地,就荆州府伊朱栋就要一千三百多亩,朝廷因他无法改革,朱允炆亲自到荆州府伊改革,得罪了朱栋,朱棣为首的清君侧,当时朝廷无法维护北方的稳定,只有朱棣能行,朱棣是为了朱家利益造反,朱允炆动摇了撤翻,方孝孺迷惑朱允炆,朱允炆得了精神病逊位,朱允炆下西洋卖布,改名郑和。


用户58513222476


你所述的这种可能,也只是你无意义的假设罢了!关键是建文帝并没有这么做,所以呢,一切以尊重历史史实为要!


悟在吾心


不是先从谁下手的问题,是手段的过于粗暴激化了矛盾,对问题太过理想化,一个最好起码以十年为计算基准的负责问题,恨不能头个五年就解决,如果藩王问题这么简单,怎么会困扰西汉文景武三代帝王,最后还以《推恩令》达到不削而削的效果。